天下吴氏欢迎你!

中国报道走进“南方庄园 民间故宫"之培田吴姓

发布时间:2017-09-20 15:40 来源:中国报道

中国报道讯(记者吴蜀丰 吴立新)中国南方庄园福建民居第一村培田古民居是迄今汉民族地区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居民群落之一。位于福建省连城县西部,距县城40公里,面积13.412平方公里。这个客家小山村拥有30余幢高堂华屋、21座古祠、6个书院、二道跨街碑坊和一条千米古街,因其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群而闻名。培田的建筑风格迥异于永定土楼,相较于永定土楼的封闭和坚固,培田民居则显得开放和优雅。其精致的建筑,精湛的工艺,浓郁的客家人文气息,是汉族客家建筑文化的经典之作,人称"福建民居第一村"、"中国南方庄园",有"民间故宫"之美誉。

 
 
 

  培田民居是指位于福建省闽西山区连城县培田的明清古民居建筑群。这是一座拥有800年历是的村落,是目前中国保存较为完整的明清时期客家古民居建筑群,堪与永定土楼、梅州围龙屋相媲美,是客家建筑文化经典之作。

 
 
 

  30幢明清时建的高堂华屋,20座古祠,5处书院,1条千米古街,2座跨街牌坊组成一个连片成群、规模宏大、布局讲究、设计精美的古民居建筑群村落。这便是“客家祖地”闽西山区连城一个古老的客家山村——培田。 培田的客家古民居建筑与永定客家土楼风格迥异。如果说土楼是古堡,封闭而坚固,那么培田民居就是庄园,豪放而优雅。培田民居是继永定土楼、梅州围拢屋之后发现的又一保存完好的客家民居建筑瑰宝。

 
 
 
 

  培田古镇村的古民居建筑群大体由6座学堂、两座书院、三庵、两庙、两碑坊等古代文化宗教建筑和20座古祠、30余幢民居,以及一条千米古街、5条巷道、两条贯穿村落的水圳组成。建筑用材为木料及砖。培田明清民居建筑群整体布局已具相当水准,宗祠、住屋、寺院、碑坊、街巷、水道、桥梁等村庄建筑之需考量周到,配置得体,壮观和谐。就各式建筑而言,其建筑功用、外观构造、装饰色彩,均是上乘之作。

 

  村中间一座高堂大屋为"九厅十八井"建筑──官厅,又称侍卫府。九厅十八井是客家人结合北方庭院建筑,适应南方多雨潮湿气候及自然地理特征,采用中轴对称布局,厅与庭院结合构造的大型民居建筑。村东南角是一座比官厅更大的九厅十八井建筑──大夫第,又称继述堂。其中最著名的要数名为“大夫第”的宅院,这幢大宅始建于清道光年间,历时11年建成。它“集十余家之基业,萃十余山之树木,费二、三十万之巨金,成百余间之广厦,举先人之有志而未逮者成于一旦”,距今已有170多年的历史了。

 

  “大夫第”最大的特点就是,针对南方多雨潮湿的气候特征,在中原庭院式建筑模式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建造了独具风格的客家大院形式,即“九厅十八井”。所谓“九厅”是指:门楼厅、下厅、中厅、上厅、楼下厅、楼上厅、楼背厅、左花厅、右花厅共九个正向大厅;十八井指:五进厅共五井,横屋两直每边五井共十井,楼背厅有三井。“大夫第”在整体的建筑上,还科学地运用了梁柱式框架结构,使得这座大院在经历了十余次4.5—6.9级的地震后,至今仍安然无恙。

 

  培田古村吴姓人非常注重教育,吴祖宽奠定了耕读,把培田带入学堂时代,重金聘请进士办学。创立六田,专门为读书人提供学习经费比如秀才田为秀才提供读书经费,重视女子教育,一共有秀才、举人、大夫、进士238人,其中有23人进入仕途,官至二品。培田十户建立一个书院,至今保存着6座古书院,培田村的南山书院,被当地人称为“入孔门墙第一家”。该书院建于500多年前,曾经为这个小小的山村培养过140多名秀才。

 

  在培田村的古建筑中,有一座很别致的“容膝居”,据说这是专为妇女构建的。房间不大,三开间,中间是用来讲课的厅堂。这是妇女受教育的地方。由此可见培田村的客家人,对妇女的教育也相当重视。墙上写着可观风月,可见思想的解放,对女性的重视。

 

  据载,吴姓先祖早于1344年迁至培田,在此开基,繁衍至今已历30世,时近700年。迄今,全村300余户人家、1400多口人,清一色为吴姓同宗,培田故在民间被称为“吴家坊”。

 

  冠若山、笔架山、武夷山南脉三道绿色屏障,自北向南,直落培田,如三龙环抱,抵挡了寒流霜害、夏秋台风的侵袭。村外五个山头,又似五虎踞护,护佑着培田的一方安宁。一条官道擦村而过,通往长汀、连城,培田就是古时官道上的一个驿站。一条河源溪绕村而去,既供村边农田灌溉之用,又保村内生活所需。村落南边水口处,古梅、香枫茂密掩映,似巨人把口,“保端避邪”。 培田就坐落于这块如画的风水宝地。走进培田,便觉处处是画。这里有高高的灰褐色风火墙,飞檐翘角的威严门楼;或花鸟虫鱼或历史故事或工笔写意的木刻窗雕寄寓理想追求、向往美好生活的石联壁画;深深庭院、幽幽小巷、哇哇稻田、如黛远山、遥远连绵……培田,不愧为人们称道的画里村庄,无处不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画面。

 

  村中心是一条千米长的古街,贯穿全村,旁列古祠、民居、商铺,是培田的主要商业集市。相传,盛时街上商铺数十间,客枝、轿行、赌庄、布店等等无所不包。曲折古街,巷道,互为连通,把错落的明清古建筑有机连为一体,“虽是人工,宛若天成”。街道边有水圳相伴,穿街过巷,直通各户,是古时自来水工程。村中老人回忆,过去圳水清澈见底,村里人就靠屋旁流动的圳水作为生活用水,洗菜淘米。村中还有一口口水塘、古井,见于房前屋后。数百年前的建村者,极为讲究村落的理水。每一座古建筑都布有暗沟,用来排泄家家户户的天井雨水、生活污水。天井将民居屋面流下的雨水汇聚一处,顺沟而出,流人石砌水池,满足“四水归堂,财源攘滚而来”的聚财心理。排水路径讲究宜暗藏,不宜显露;宜弯曲而去,不宜直泻而出,乃因“水为气之母,逆则聚而不散;水又属财,曲则留而不去也”。有的民居还在厅堂下设有陶制暗水管,放养乌龟在管内爬动,起着排污清沟作用,别出心裁。如果说街是村的骨髓,水就是村的血脉。灵动的水赋予了村子水样的灵性。

  由中国百家地方媒体推荐、公众投票产生的十大「中国最美的村镇」之一的培田村,位于福建西南的连城县宣和乡。培田的祖先给这个面积仅十三点四平方公里、住户三百多家,村民仅一千多人的小小村落留下一笔巨大的遗产:培田村保存着三十幢大宅、二十一座祠堂、六处书院、一条千米古街、两座跨街牌坊、四处庵庙道观。全村建筑的博大、保护的完好、珍藏品之多、文化底蕴之深,为外界所叹服。一下车,只见石狮耸立,石门与高墙将深宅大院紧紧地环拥着,是典型的明清客家乡土建筑。沿着鹅卵石铺就的乡间小道,朝阳中只见在家门口小沟里漂洗衣服的妇女,悠闲的老人和笑脸迎人的孩子,游人们走进一座座气势不凡的深宅大院,去探视它们的美。

 

  培田村距今有八百多年的历史,著名的冠豸山、笔架山、武夷山余脉自北向南直落此地,好像被三龙怀抱,村外的五个山头,则又像是五虎雄据,风景宜人。在明、清时期,培田村处于长汀、连城两县官道的驿站上,是汀州、龙岩等地竹、木、土纸及盐、油等日用百货的水陆中转站。培田古居民群以「大夫第」「衍庆堂」「官厅」等为代表,占地都在六千九百平方米以上。「大夫第」又称「继述堂」,建于一八二九年,历时十一年才建成。因主人吴昌同荣膺奉直大夫、 昭武大夫之位而得名。厅高堂阔,宴请一百二十桌客人可不出户。其设计构思,秉承「先后有序,主次有别」的传统观念,纵主横次,厅、厢配套,主体、附房分 离。通风、采风、排水、卫生,连同子孙的发展都纳入规划之中。梁花、枋花雕工精美,幅幅藏有典故,并以「墙倒屋不塌」特点被专家称为世界一流的防震建筑。「衍庆堂」为明代建筑,建筑结构与「大夫第」大体相同,但门外荷塘曲径,门前石狮威镇。一对门当户对,喻示着客居异地的中原移民,在聚族而居中对宗族延绵的展望和追求。「官厅」高墙耸立,四周封闭,墙内特开宽约三尺水圳,专供妇女洗涤。「官厅」布局独特,设计精巧。中厅梁柱间、桎枋 间的雕花,全为双面对称镂空雕,其工艺令人叹为观止。后厅为宗族议事厅,左右花厅则专供主人休闲会友。楼下厅为学馆,楼上厅为藏书阁,曾藏有万余册古籍。 在中央红军北上前的温访、松毛岭战役期间,「官厅」一度成为红军的指挥部,朱德、彭德怀、谭震林等在这里出席过重要军事会议。千米古街上,分布在内侧的大多是祖祠。祖祠建筑十分重视门庐构造,斗拱雕刻,木漆绘画都极为富丽堂皇,其工笔彩绘「三娘教子」、「状元游街」图,线条明晰,人物栩栩如生。

  书院群落是培田古建筑体系的组成部分。据介绍,明朝成化年间,在培田这个小村落,七世祖吴祖宽伐木割草,创办「石头丘草堂」,学校虽小,却培养了不少人才,其中秀才一百九十一位,十九人入仕,官到五品五人,最高达三品,如山东青州营守备吴拨祯、台湾曲庄营守府吴孝林等都曾在此深造,后成为著名的「南山书院」。光绪三十二年,书院改办为「培田两等小学堂」,更是人才辈出,其中有毕业于东京明治政法大学,曾参加兴中会等民主革命活动的吴爱群,在巴黎求学期间与周恩来同窗的吴建新等。

责任编辑:吴天下

0

关于我们|捐助备忘录| 第二批顾问公示| 第一批顾问公示|

版权所有 天下吴氏网  电子邮件:txws4006935168@163.com
电话: 4006935168  备案号: 渝ICP备1501165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