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姓氏 根在中原
时间:2018-05-09 10:47 来源:未知 作者:吴蜀丰 点击:次
客家人是中华民族中优秀的一支,近一千年来五次大迁徙,从中原向外播徙,当今已繁衍发展到一亿二千多万人口,分布在海内外各国和地区。客家人不论走到哪里,都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为居住地的振兴做出了重大贡献。特别是巍巍客家,心系中原。本文从姓氏文化方面说一说“客家姓氏,根在中原”的历史资料。因为:“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中华民族有追宗溯源、寻根问祖的传统,而姓氏寻根是追宗觅祖的捷径。中华姓氏源远流长,数量繁多,古今姓氏达一万多个,这些姓氏历经数千年的发展,血缘相续,薪火相传,成为中华民族团结的纽带。同时,由于中华姓氏的形成、发展、演变贯穿整个中国古代历史的进程,与其他社会现象相比,姓氏发展缓慢且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规律性。因此,姓氏成为中华民族子孙寻根溯源的活化石。以下从三个方面谈姓氏文化问题。 一、中华人文始祖主要活动在中原,是万家姓之源 现在的中国人都自称是炎黄子孙,并且公认炎帝和黄帝为中华人文初祖。这是因为炎黄二帝及其部族于上古时期在中华大地上长期居于主导地位,炎黄族系遂成为后世华夏族的主体。同时生活在中华大地上的其他部落、部族、邦国还有很多,他们与炎黄族团都有密切的关系。这些古部族(或族团)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通过相互间的频繁交往和纷争,最后逐渐融合为一体,形成华夏族群,产生了大量的姓氏,作为区别本部族与其他族群的符号标记。据古文献记载,我国上古时代氏族林立,除有炎黄二帝之外,历代相传的古氏族首领还有燧人氏、太昊伏羲氏、蚩尤阪泉氏、少昊金天氏、颛顼高阳氏、帝喾高辛氏、帝尧陶唐氏、帝舜有虞氏,他们也都是中华民族的祖先,是中华人文始祖。中华民族众多的姓氏,就是这些部族领袖率领族众在漫长的生存斗争中发展形成的,所以,人文始祖可以说是万姓之源。以下简述十大人文始祖主要事迹。 燧人氏 燧人氏相传为大巢氏所生,是上古时“火”的发明者。史书载:燧人氏钻木取火,炮生为熟,令人无腹疾,有异于禽兽,遂天之意,故为燧人。“钻木取火”的发明使人类掌握了火,结束了上古先民“茹毛饮血”的时代。燧人氏还发明了“结绳记事”,开创了 “日中为市,交易而退”的易货贸易。燧人氏主要活动于中原,燧人氏的墓在今河南省商丘市。 太昊伏羲氏 伏羲氏是燧人氏裔孙女诸英所生,由于智慧品德超常,加上又是先圣嫡亲后代,因此被推为部族首领。伏羲氏作为部族联盟首领居于陈,即今天的河南省淮阳县,并把当时最大的动物“龙”(据说是鳄鱼)作为最吉祥的动物纳为图腾崇拜。伏羲氏还发明了鱼网,大大提高了鱼的产量;与此同时,他还率领部族驯服禽兽,使牛、马、羊、鸡等许多动物成为家畜。在文化上,他的功绩首推画八卦,创造了最原始的预测方法——卜筮。我国古典名著《易经》就是这门学问的集大成者。伏羲氏还始创周天历数,定365昼夜为一年。自此开始,时间和年代有序,混沌蒙昧状态结束。他还是中华正姓氏、制嫁娶的创始人。据历史记载,伏羲氏去世后葬于河南淮阳。如今淮阳的“太昊陵”,是现今保存下来的时间最早、规模最大、知名度最高的古代陵墓之一。伏羲氏本姓风(彭),传伏、宓二氏,又产生15个古姓氏,即女娲氏、柏皇氏、大庭氏、赫胥氏、方雷氏等。同时,在正“诸侯之姓氏”过程中,又重新确定了勾陈氏、黄神氏、皇覃氏、吴回氏、封胡氏和焦氏等。以上姓氏大多数成为今中华姓氏之源。 炎帝神农氏 炎帝神农氏以教民种植谷物而为后世称颂。炎帝族与黄帝族在古代是同一祖族分支出来的胞族。《国语晋语》云:“昔少典娶有蟜氏生黄帝、炎帝。”炎帝生于华阳城(今河南新郑市),一说生于“列山石室”(今湖北省随州北厉乡县神农穴),因长于今陕西凤翔、岐山县东的姜水畔,故姓姜。炎帝是古代原始农业的开创者,他率民众进行百谷的人工栽培、种植,并发明了农用工具。他能因天时,相地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教民艺五谷,因而农事兴,被后人尊称为“神农氏”。同时神农氏还大力倡导商品交换,所以被誉为中华民族的“商祖”。在科技领域,炎帝创制了医药。后人继承了他的遗志,写出了一部中国医学的开山之作——《神农本草经》。在人民生活的改善方面,他使中国人民首次普遍食用盐,大大改善了各种食物的味道,促进了人体的健康。据历史记载,神农氏是因为品尝百草而中毒去世。炎帝陵位于今湖南省炎陵县。炎帝后裔有烈山氏、缙云氏、三乌氏、封父氏、共工氏及姜、唐、焦、周、管、蔡、晋、鲁等108个姓氏。 黄帝轩辕氏 黄帝相传也是少典和有蟜氏的后代,生于新郑的轩辕之丘,其活动中心在今河南地区。黄帝有三个姓,本姓公孙,长于姬水而姓姬,国于有熊而姓熊,号轩辕氏。黄帝在军事上扩大和加强了部族团结,与炎帝部落联盟,融合了蚩尤部落,统一了中原各部族,创建“龙文化”。以“龙文化”作为团结部族大家庭的纽带。几千年来,中国的历朝历代都把“龙”作为民族团结、中央集权的神圣象征。黄帝作为部族联盟的首领,居于有熊(今河南新郑)。在社会生产上,黄帝组织发明、研制了一系列重要的生产、交通、作战工具和生活用具,开始使用铜器。黄帝的正妃嫘祖发现了养蚕、制丝的方法。从此,先民有了蚕丝衣料。由于上述重大贡献,轩辕黄帝被中华民族子孙尊称为“人文初祖”。 黄帝去世后,葬在今陕西省黄陵县城西北的桥山。河南省灵宝市亦有铸鼎原和黄帝陵冢。黄帝有25子,得姓者有12姓,即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儇、依。另外,依据《世本》对黄帝后代的粗略统计,从黄帝时代到先秦时期,黄帝直系子族发展到101个属地(方国、诸侯国),共分衍出510个氏。分别统计,颛顼族有直系子族6个,子族8个,隔世子族5个;帝喾族有直系子族8个,子族10个(隔世子族未计);尧族的后代占据5个属地,共40个氏;舜族后代占据9个属地,有61个氏;禹族后代占据12个属地,有33个氏;契族后代占据12个属地,有124个氏。另据《路史》对少昊后代的统计:“偃姓国22个,嬴姓国57个,李姓国4个,纪姓国6个,蔑姓国2个,还有不知何姓的国9个。总共6姓100个国。”以上黄帝后裔繁衍的姓氏是当今中华民族姓氏的重要组成部分。 蚩尤阪泉氏 在上古时期的众多部落逐步统一融合为中华民族的过程中,有一位著名的部族领袖——蚩尤。他领导发明了当时最先进的金属武器——大弩、戈、矛、戟等,因此被后世的历史学家和民众尊称为“战神”(兵主)。他是黎族、瑶族和苗族的始祖,也是黎、苗、勾、邹、屠、吴、司马、祝、彭、曹等姓氏的远祖。蚩尤墓在今河南省台前县。 少昊金天氏 少昊金天氏,己姓,本名挚,在史书上又称小昊。因其“能修太昊之法”,有“以金德王天下”之称,故号为金天氏。少昊活动于今山东半岛一带,以曲阜为中心,为当时24个氏族部落联盟的酋长。当时,少昊部族各氏族都崇拜鸟,少昊在位时,吸收各部族鸟类图腾最光彩的部分,集锦鸡首、孔雀羽、太阳鸟尾、仙鹤腿等于一身,创造出“凤皇”这个“神鸟”,象征美好、和乐、祥瑞、安宁。我国著名的“龙风文化”的“凤”即来源于此。出于对鸟的崇拜,“以鸟命官”,以“凤鸟氏”作百官之首(宰相),“玄鸟氏(燕子)”掌兵事等。少昊为政期间,出现了“民无淫,天下大治,诸福之物毕至”的祥和幸福局面。少昊去世后,葬于今山东曲阜市东四公里的旧县村。少昊后裔有偃、赢、纪等姓氏。 颛顼高阳氏 颛顼高阳氏本姓姬,是轩辕黄帝的孙子。因最初建侯国于高阳(今河南杞县),故后称为高阳氏。他20岁继承金天氏帝位,迁都于帝丘(今河南省濮阳一带)。在政治上,开始以民事纪官,把管理树林和木材的称为“木正”,把管理土地的称为“土正”,等等,从此,各项职责不再含混不清。在宗教上,他大力改革巫术与祭祀。在文化上,他改革甲历。颛顼去世后葬于“濮阳城外广阳里”。今河南省内黄县城南30公里的梁庄乡三阳庄村西北有颛顼墓。颛顼帝后裔的姓氏有姒、薛、禹、沈、江、辛、封、白、钟、芈、陆、楚、蒋等多种。 帝喾高新氏 帝喾,姓姬,名俊,因为在辛地(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南高辛里)开基,故号称高辛氏。据史载,帝喾少时即辅佐叔父颛顼,学习政事。30岁时继承颛顼帝位,居于亳殷(今河南偃师市西)。帝喾行政大公无私,有明察善恶的能力。帝喾的后裔有帝尧、后稷(此人成为周族的始祖)、契(此人后来成了商族的始祖)、挚(帝喾帝位的继承人)。这几个人对中华民族百家姓氏的形成,起了决定性作用。因此,帝喾被列为“上古五帝”之一。帝喾去世后与颛顼同葬在河南内黄县境内。帝喾陵寝原湮没在黄沙灌木丛中,现已整修开发,存有元朝所立“帝喾陵”石碑。帝喾后裔的姓氏有唐、杜、房、宋、孔、孟、朱、邹、华、林、毕、郜、芮等诸多姓氏。 帝尧陶唐氏 帝尧是帝喾与三妃陈锋氏庆都(一名庆节)所生之子,排行第二。本姓姬,自幼随母亲在外婆家的“伊侯之国”(今河南伊川县)生活,后又迁住祁(今山西黎城县),故又姓伊祁氏。他曾先后受封于陶地(今山东定陶)和唐地(今河北完县、唐县境。完县今名顺平县,该县有伊祁山,上有尧母洞遗址),故又称陶唐氏。帝尧实行传递帝位禅让制,以“选贤任能”作为最重要的任务;他首创“谏鼓”和“谤书”,鼓励民众直言批评行政得失;他推行仁政,把存鳏寡、赈荒灾、避免民众犯罪作为主要行政目标。帝尧主要活动于中原地域,去世后葬于今山西临汾市城东35公里的郭里神林。帝尧儿子丹朱墓在河南范县。帝尧身后产生了陶、唐、伊、祁、刘、杜、尧、赵、龙等姓氏。 帝舜有虞氏 帝舜为瞽叟与握登之子,因眼中有双瞳子,故名重华,出生于河南濮阳姚墟(古濮州,今濮阳有姚墟)。虞舜是中国上古史上一位既不靠武力夺权又不靠世袭继承,而是靠试用考核登上帝位的领袖人物。他在任期间,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有重大的贡献。他派大禹率民众开山岭、疏河道,制定正确治水方针,把“以堵塞为主”改变为“以疏导为主”,使洪水得以顺河直流人海,彻底治服了有史以来第一次特大洪灾。在政治建设上,他实行“选贤任能”的方针,开创了官员考核制度;帝舜还是中国法制建设的开山鼻祖,协助尧创制了“五刑”,开中国法制的先河;实行“贡赋”制度,是中国赋税制度的发端。在文化教育领域,舜帝协助尧制定“五礼”,从此,中国成为“礼仪之邦”;创建太学和小学,推行教育和养老制度,开创了古代中国“以孝治天下”、“敬老尊贤”的文明传统。舜出生在河南濮阳,主要活动在中原,但把帝位让于禹后,率族人南迁,因而舜帝逝世于湖南省苍梧山野。现存的舜帝陵在今湖南省永州市九嶷山麓。舜帝姓虞、妫、姚,其后裔还有陈、胡、苟、袁、陆、车、田、古等多种姓氏。 综上所述,人文始祖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为世代中华儿女所崇敬。人文始祖也创下了万家姓,因此,认定中华人文始祖是万家姓之源,人文始祖主要活动在中原,文化遗址在中原。因此,作为中华民族的一支,客家姓氏根在中原。 二、河南地处中原,是200大姓的发源地 河南地处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这里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和华夏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或中华人文始祖多集中活动于中原地区,并留有大量的活动遗迹。如炎帝的后代曾在今河南境内建立许、谢、申、吕、焦等国,今河南南乐县境有炎帝(赫胥)墓。黄帝部族的主要活动范围在河南,其“轩辕之丘”和“有熊之国”均在今河南新郑一带。河南灵宝市境内有黄帝铸鼎原和黄帝陵、轩辕坛。此外,河南西华县有女娲城,开封市有苍颉台。河南商丘市有燧人氏墓、高辛氏(帝喾)故里,还有阏伯台。阏伯即契,为商人的始祖。河南柘城县有古天子朱襄墓。河南淮阳县有太昊陵,河南省巩义市有伏羲画卦台,上蔡县有伏羲画卦亭。辉县本名共,是因共工氏在此活动而得名。河南台前县有蚩尤墓遗址,河南内黄县有颛顼和帝喾陵,俗称二帝陵。 夏、商、周三代及其以后,河南逐渐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据有关的考古和文献资料证实,夏禹都阳城在今河南登封市(告成镇一带),夏启都阳翟即今河南禹州市境内,夏王太康、仲康、少康、胤甲、孔甲等也都居于河南境内,夏朝晚期都城斟郡在偃师境内,夏王桀居此。河南偃师西亳曾为帝喾和商汤所居,郑州商城(隞都)是商代前期都城,安阳殷墟为商后期都城,朝歌(即今河南省淇县城)是纣王亡国之地。洛阳有西周成周城、东周都城。周代,河南地区有管、蔡、卫、宋、郑、江、黄、邓、许等数十个诸侯国。战国时期,魏、韩、楚曾建都于河南,其中韩、魏亡国于此。这都说明了地处中原的河南省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在中国历史上,河南曾长期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中心,东汉、魏、西晋、北魏、隋(东都)、唐(东都)、北宋等多个封建王朝均建都于河南,自古就有“得中原者得天下”之说,因此,这里成为诸多姓氏的发源地。经初步统计,在中国古今姓氏中,约有l500多个姓氏的祖根在河南;在当今中国以人口统计,人口最多的大姓,有200多个大姓源于河南省的一些市、县。这些姓氏子孙经历代迁徙繁衍,已散布于神州大地,更有远涉重洋,移居港台和海外各国及地区者。 以姓氏人口统计数为序,对源于河南的大约200个大姓排列如下,其中排首位的李姓,其人口已上亿人。李、王、张、刘、陈、杨、黄、周、孙、胡、林、何、郭、罗、梁、宋、郑、谢、韩、唐、冯、于、董、程、袁、邓、许、傅、沈、曾、吕、苏、卢、蒋、蔡、丁、魏、叶、潘、杜、戴、夏、钟、范、方、石、姚、廖、熊、陆、孔、白、康、毛、丘(邱)、秦、江、史、顾、侯、召 邵、孟、龙、段、雷、汤、尹、常、武、贺、赖、龚(共)、文、樊、兰、殷、陶、洪、翟、安、牛、温、芦、俞、葛、韦、申、毕、焦、向、柳、邢、骆、岳、梅、庄、莘(辛)、管、祝、涂、谷、时、耿、卜、路、詹、关、苗、凌、费、项、成、游、阳、卫、屈、覃、霍、甘、蒲、单、司、柏、甯、柯、阮、华、房、边、吉、戚、古、苑、邬、来、诸、娄、盖、木、穆、燕、连、商、窦、鄢、冷、花、仇、艾、都、巩、嵇、乐、虞、封、原、官、衣、楚、栗、匡、宗、应、巫、明、岑、和、展、寇、晁(朝)、雍、门、帅、裘、荣、相、伊、杞、湛、禹、庾、祖、戈、国、鹿、蒯、尉、厉、虢、息、郦、郗、道、郏、顿、宛、养、凡、阴、扈。 三、姓氏的播迁 我们研究姓氏播迁,资料搜集面广一些,迁徙时间向上追溯远一些。虽然不完全确定是客家人的迁徙,但我们也收录于此,保留这份历史资料。 源于中原的姓氏,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由于各种原因,不断地向外迁徙。其中大批迁徙有五次。另外,因居官、经商、避灾祸战乱等分散迁徙者不计其数。以下简介由中原向南北各方五次大播迁的情况。 (一)秦、汉至魏晋时期(公元前250年—公元479年)中原人向南方迁徙 秦统一中国后,曾派数万大军深人岭南,此后这批秦军在岭南戍守。为进一步打通南北交通,秦始皇又派50万大军到岭南开辟灵渠,后留下部分士兵和北方移民,有的继续南下到邕州(今南宁市)定居,成为秦朝的北方移民。汉代曾出兵交趾,东汉大将军马援平息战乱后,也留下部分官兵戍边屯垦。这些北方士兵和移民,多数来自中原。西晋末年,中原战乱不已,中原士族大批随晋室南迁。新编《固始县志》记载有西晋末八姓人闽,文中引用《闽中记》:“永嘉之乱,中原士族林、黄、陈、郑四族先入闽。今闽人皆称固始人。”还引用《闽书》载:“永嘉二年(308)中原板荡,衣冠姓氏人闽者八族,所谓林、黄、陈、郑、詹、丘、何、胡是也。”两晋交替之际,北方人移居江南,是中国历史上影响巨大的移民潮。不仅是人闽八族,还有近百万人渡江南下。如有范、蔡、于、王、袁、谢、周、荀、江、殷等多个姓氏南迁。 (二)唐初陈政、陈元光率部入闽 唐总章二年(669年),泉州、潮州间发生山民骚乱。高宗诏令光州固始(今河南固始县)人陈政为岭南行军总管事,率府兵3600名,将校自许天正以下123员,前往闽粤之界的绥安县地予以镇抚。初战获胜,后因将士不服水土,病死较多,加之寡不敌众,作战失利,退守九龙山(今漳州南),奏请朝廷派兵增援。朝廷命陈政兄陈敏、陈敷率固始“五十八姓”军校增援。军队行至浙闽交界,陈敏、陈敷染病卒。其母魏氏率众与陈政会合。仪凤二年(677年),陈政卒。其子元光代父领兵,继续镇抚闽南,他屯垦建宅,兴修水利,发展农桑和文化教育。垂拱二年(686年),奏请获准,开建漳州。3600名官兵和“五十八姓”军校在漳州地区落籍。 据后人考证,唐初随陈政父子入闽将士和眷属近万名,其中实有陈、许、卢、戴、李、欧、马、张、沈、黄、林、郑、魏、朱、刘、徐、廖、汤、涂、吴、周、柳、陆、苏、欧阳、司马、杨、詹、曾、萧、胡、赵、蔡、叶、颜、柯、潘、钱、余、姚、韩、王、方、孙、何、庄、唐、邹、邱、冯、江、石、郭、曹、高、钟、汪、洪、章、宋、丁、罗、施、翟、卜、尤、尹、韦、甘、宁、弘、名、阴、麦、邵、金、种、耿、谢、上官、司空、令狐、薛、蒋等84姓。 (三)唐末王潮、王审知率部入闽 唐僖宗光启元年(885年),寿州人王绪率农民军攻陷光州,固始东乡人王潮、王审知兄弟,奉母董氏率乡民5000人从义军入闽。唐昭宗大顺二年(891年),王潮为福建节度使。光化元年(898年),王审知为威武军节度使。后梁开平三年(909年),王审知被封为闽王。随王审知入闽的固始籍民有王、陈、李、张、关、蔡、杨、郑、谢、郭、曾、周、廖、庄、苏、何、高、詹、林、沈、施、卢、孙、傅、马、董、薛、韩、骆、蒋、黄、包、袁、赖等34姓。 (四)宋代北方百姓向江南大播迁 迁徙始于靖康、建炎年间。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攻人汴京,俘虏徽、钦二帝及皇亲、将臣及百姓数万人北去。宋康王赵构率领残余的宗室、朝臣逃至江南,定都临安(杭州),史称南宋。在此期间,战火燃遍大江南北,中原百姓为避战火大规模南迁。据有关资料统计,自宋建炎以来至绍兴十一年(1141年)的15年间,大约有500多万北方移民定居江南,主要寓居于今江苏、浙江、江西等地。 两宋时期,还有一些中原百姓经由福建、江西迁入广东,较为集中的移民活动发生过两次:一次是在北宋灭亡时,中原族民的一部分随赵构奔走东南,至太湖流域;还有相当一部分人随隆祐太后到达赣南地区,部分人在动乱中继续南下,到达珠江流域一带定居下来。又一次是元军南下,南宋灭亡,宋旧臣文天祥等拥皇子赵昰(9岁)为帝,从温州沿海撤至福州。元军自浙江入福建,宋残军节节败退,幸存下来的十余万人大部分隐匿于广东各地。与此同时,还有文天祥组织的江西百姓抗元义军亦兵败,其大部分人皆由赣南逃入广东。 南宋末年,为避战火逃入广东的中原人,在南雄珠玑巷一带有97户33姓相约一同南迁,临行前发誓道:如果遇到能安居之地,各家分居,各姓子孙应世代友好相处,“富者建祠奉祀,贫者同堂共餐,万代永不相忘也”。这33姓是:罗、湛、郑、张、尹、文、苏、谢、陈、麦、卢、汤、温、胡、赵、伍、曹、区、李、梁、吴、冯、谭、蔡、阮、郭、廖、黄、周、黎、何、陆、高。据后人统计,宋代自南雄珠玑巷南迁珠江三角洲的北方移民后裔现已遍布广东29个市、县,分市于668个乡(镇)、村,总计有143姓。 宋朝还有狄青、杨文广率禁军南征,大批士兵留广西戍边屯垦,《宋史》载皇祜中广源侬智高陷邕州,狄青上表请行,愿得蕃落骑(少数民族骑兵)数百和禁兵(中央的北方兵)出征平乱。狄青败浓智高于邕州后,部分官兵戍边屯垦。又《宋史》载杨文广从狄青南征,皇祜五年(1053年),留禁兵四千戍邕州,还于广西屯兵一万人。由此可见,几次战役,都留有中原官兵在邕州(今南宁)及其边境,其中许多人后来都定居和当地人通婚,传下后代;在北宋后期,还允许禁军官兵带家属随军行动,称“老营”,他们定居南疆,这亦是中原移民广西的一部分。以上中原移民多自称白马县(今河南滑县)人。 (五)明清时期,中原移民的后裔大批赴台或到海外各国 其中首推随郑成功收复台湾者。清顺治十八年,南明永历十五年(1661年)4月23日,郑成功决心从荷兰侵略者手中收复台湾.亲率将士25000人,乘舰数百艘,自料罗湾浩浩荡荡出发,24 日至澎湖。经过艰苦战斗,大军舰队鱼贯至台湾外沙线。后包围了赤嵌及台湾城。提督马信率兵驻扎于城外,拢土为垒,严密封锁。相持8个月,通往城内的水源全被切断,荷兰兵弹尽粮绝,走投无路,扯起白旗投降。1662年2月1日,举行隆重的受降仪式,荷兰侵略者投降。这次收复台湾的将士25000人,其中有相当大的部分是从北方迁徙到南方各省,特别是迁到福建的河南人的后裔。仅郑成功的主要将士中就有郑、冯、马、杨、刘、陈、董、臧、曾、施等姓,其祖根都在河南。郑成功的祖先就是“从王潮自光州固始入闽”的郑氏后裔。 1683年,清朝统一台湾后,由大陆渡海入台垦殖的百姓不绝于道,形成由大陆向台湾的移民高潮。其中亦有不少中原移民的后裔,他们为台湾宝岛的开发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明清时期由大陆入台湾的确切人数,已无法进行统计。据有关资料说,大陆向台湾移民,历来以闽人居多,闽人之中又以泉、漳二府各县为最。据1926年的调查,全台湾汉族居民共375万多人,祖籍福建者达310多万,占83%强。其中泉州府各县占44.8%,漳州府各县占35.1%。另据台湾、广东的一些家谱记载,明清时期移民台湾的人中,有相当一部分来自广东省,其人数仅次于福建。而福建、广东两省,历代移民多来自中原,自宋代以来,这一带已成为中原移民人口最集中的地区之一。因此,明清时期由福建、广东向台湾的移民中,有相当数量是中原移民的后裔。 以上迁徙到南方的人口中,一部分形成了“客家人”。当今客家人已有一亿二千万人,分布在南方各省(区)和台湾、香港,亦有大批客家人出海到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客家人都自称祖根在中原。据初步调查了解,客家人有一百多个姓氏,其中大部分姓氏是源于河南,根在中原。如对李、王、张、刘、陈、杨、黄、周、孙、胡、林、何、郭、罗、梁、宋、韩、唐、冯、程、袁、邓、许、傅、沈、曾、吕、苏、卢、蒋、蔡、丁、魏、叶、潘、戴、钟、范、方、姚、廖、熊、陆、孔、邱、丘、江、汤、贺、赖、共、龚、文、兰、温、韦、庄、涂、卜、詹、甘、阮、华、甘、巫、雷、毛、侯、官等68个客家姓氏,都查对了其祖根在河南省的一些市、县,可核对源于河南200大姓名录。 综上所述,中华人文始祖是中华万姓之源;源于河南地区的大姓有200个,河南是中华姓氏的主要发源地;从中原向海内外各地区和各国大迁徙五次,客家一百多个姓氏大部分根在河南。 意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要记述客家人艰苦创业、爱国爱乡的光辉事迹,进一步增强民族大团结,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贡献。我们相信,今后客家人会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祖国的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友情提示】天下吴氏网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客观真实报道,坚持不站队,保持正确的主观立场,以弘扬至德精神!传播吴文化为主旋律!只要你姓吴,只要你是正能量的来稿,我们都欢迎! 《相约天下吴氏网》主题歌 作词∶吴蜀丰 作曲演唱∶吴仕长 吴氏文化正能量,至德精神在弘扬。开拓进取创辉煌,谱写时代新篇章。 三让高风孔圣赞,第一世家史记传。天上有口遍天下,家风传承树典范。 我是吴氏好儿郎,仁爱谦让传万代。相约天下吴氏网,因为有你更精彩! 来稿要求图文分开打包,〔因人力有限不接受微信图文供稿〕 投稿公共邮箱:txws4006935168@163.com 联系人吴蜀丰 电话: 188833139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