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德天下网移动版

主页 > 族谱典藏 >

濡须吴氏家族简谱 后记——父亲撰

濡须吴氏家族简谱 后记——父亲撰
吴道中
    家乡安徽无为县城北门有一处叫“吴家塘埂”(又称“六亩田”)的地方,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我们这一代人(吴家道字辈)相继出生在这里。这里当时地处城乡接合部,近处沟渠纵横,水塘相连,石板路连着石板桥,荷叶田田、稻菽漂香,满眼水乡风光。西边不远处张家山上有一座古塔(本地人称“西门锥子”),夕阳西下,古塔和树屋的剪影构成一幅绝美的风景画。一道残破的古城墙蜿蜒在西北边,护城河水清波涟涟。再远处,就是巢湖边连绵的青山(我的母亲就葬在那一片山的怀抱里)。吴家祖辈们何时来到这块土地已无从考证。先人们扎根于此,茹苦含辛,垦荒地,修道路,盖房子,开小店,很有成效,在中国那个多灾多难的年代,我们基本能维持温饱的生活。记得当时老屋里还供奉有祖宗的牌位,每逢节日都要祭拜,庄严肃穆的场面令人难以忘怀。
    幼年时听长辈们说,我的曾祖父(前字辈)是一个种植蔬菜的农民,他在这块土地上辛苦劳作,养育了五个儿子并送他们进学堂读书,这五个儿子因此都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大约在20世纪初,我的祖父(德字辈)在无为县城创立了一家文化用品商店,店招为“永盛祥”。由于经营有方,小店逐渐发展成“前店后坊”的模式,再后来又扩展为“四进”(每进约100平方米),以木刻印刷技术印制各种文化用品兼营各种规格的纸张,几乎垄断了当地的文化用品市场。“永盛祥”逐渐名扬四乡,祖父也就成了当地名人。后来的父辈(家字辈)均受到更好的教育,文化素养又胜过上一代。因此,吴家塘埂居住的吴氏家族被当地人奉为“书香门第”。
    我们这一代人(道字辈)在“打倒列强”的歌声中度过了平静的童年和少年时光。然而到了一九三七年,日军侵华,我们的家族与整个民族一同陷入深重的灾难之中。家乡惨遭日机轰炸,“永盛祥”被烧毁。为躲避战乱,家族中我的祖父辈们商议:由老二(我的祖父)留守老家,看护未毁的房产,老三率领全家族男女老幼约40余口人向大后方逃难(此时老大、老五已病逝,老四分过)。大家辗转来到湖南常德等地,因为生活太过艰难,时间不长,很多亲戚就又潜回沦陷区老家农村投亲靠友。而我的父亲带着我们一家却一直流离于湘西所里(今吉首)一带。抗战胜利后,流落各地的亲人陆续返回吴家塘埂,生活开始逐步走向常态。为了生存,大家或去经商,或去当学徒,或去办学馆。后来,国共内战爆发,大家又在惶恐不安中度过了三年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吴家塘埂上长大的道字辈正值青春年少,我们充满激情地投入到新中国的建设事业中。毕竟我们出生于“书香门第”,我的兄弟姐妹们陆续走出吴家塘埂,投身到外面更加精彩的世界,不少人都做着“有文化”的工作,有的从事工程技术工作,有的做了企业干部、有的做了教师、有的做了公务员、有的做了工人等等,大家在不同的岗位上为社会的发展进步作出了贡献。
    家运连着国运,新中国成立初级阶段的政治经济动荡必然在我们家族中反映出来,我的同辈人中,不少人都受过“冲击”,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生活才逐渐稳定下来。逝者如水,往事如烟,我们这一代人均已垂垂老矣!然亲情血脉难以割舍,于是不顾浅陋,在各位亲戚的支持下,整理一份无为吴家塘埂上生活过的、走出去的、繁衍开的吴家人简谱,告慰先辈,凝聚后人,也算是在颐养天年之时做一点事情打发时间。
    我们这支吴姓家族曾在一九三七年前修撰过家谱,并在无为县北门建有一个分支祠堂,先祖堂号为“榖飨堂”,确立的辈分为:克绍前德家道永昌。可惜家谱和祠堂均在“文革”中被毁。而在无为城北七里井的祖坟也早在“公社化”时期被荡平。我曾在青年时代翻阅过吴家宗谱,记忆深刻的是,家谱卷首就说明我们这一支吴姓来自皖南泾县茂林,并刊载木刻绘制的茂林地域山景图形。我曾多次到过茂林并攀登谱图中描绘的山头宝塔,也曾到茂林的吴氏宗祠拜谒。据当地一位吴姓人士告诉,茂林是“三吴”的发脉地,我们这一支应为“土桥吴”分支。土桥是无为县东南长江边的一座小镇,据说那里确有吴姓族群。先祖曾在谱箱上刻有“濡须吴氏宗谱”字样。“濡须”即安徽无为县古名。
    由于日本人侵华战乱以及后来“文革动乱”等因素,宗谱多有散失,我们吴家已有70余年没有续谱。我年已八旬,精力和能力均有限,但心念前辈为了后人茹苦含辛,而后人也天各一方,有的族人即使近在咫尺也从不往来,我以为通过修谱可以进一步加强亲情联系,从小的方面看,亲戚间可以互相来往,互相关心帮助;从大的方面看,对增强民族的凝聚力何尝不也小有裨益呢?我在联络家族同胞过程中得到了积极的呼应,大家都陆续寄来家庭有关信息,有人还给予热情鼓励。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居住在安徽马鞍山的我四祖父女儿,我从未谋面的堂姑母,高寿94岁,精神矍铄,思路清晰,她向我细述了我的祖父辈兄弟五人的往事。当我向她说明,我们的三祖父以及我的四姑母均在马鞍山生活多年并先后去世,他们的后人多在本市,堂姑母一家竟全然不知,阖家人感叹不已。这些经历都增添了我的编撰动力,然而,一旦深入,方知此事学问很大,困难不小。除了族人分散,有的族人音信难通等等问题,就是在家谱体例格式等等方面也颇有讲究。目前手头资料甚少,而且老家谱已毁,没有参照本。于是决定删繁就简,先易后难,先编撰一个“世系图谱”和辈分信息汇总表,寄给各家,便于大家掌握信息,通讯联络,亦为后续修撰更规范的族谱打一点基础。 
 

(责任编辑:吴天下 )

友情提示】天下吴氏网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客观真实报道,坚持不站队,保持正确的主观立场,以弘扬至德精神!传播吴文化为主旋律!只要你姓吴,只要你是正能量的来稿,我们都欢迎!

相约天下吴氏网》主题歌 作词∶吴蜀丰 作曲演唱∶吴仕长

吴氏文化正能量,至德精神在弘扬。开拓进取创辉煌,谱写时代新篇章。

三让高风孔圣赞,第一世家史记传。天上有口遍天下,家风传承树典范。

我是吴氏好儿郎,仁爱谦让传万代。相约天下吴氏网,因为有你更精彩!

来稿要求图文分开打包,〔因人力有限不接受微信图文供稿〕

投稿公共邮箱:txws4006935168@163.com

联系人吴蜀丰 电话: 18883313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