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德天下网移动版

主页 > 祠堂福地 >

文史记忆丨金华祠堂:流芳百世至今朝

【编者按】“小邹鲁”金华,文化资源丰富、地位独特。为充分挖掘、展现这一丰富的资源,提升浙中生态廊道的文化内涵,金华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联手市社科联、市方志办、市文物局、市档案局、市婺文化研究会和浙江新闻客户端共同推出“廊道上的文史记忆”,寻找八婺共建共融共享共赢的文化力量。

八婺大地,祠堂林立。或庄重典雅或沧桑古朴,雕梁画栋,大气浑厚,远眺近观,各有其妙。这些宗祠,记录着各自的家族历史,展示着不同的建筑特色,其中有家族代表人物事迹遗迹,有家规家训,还有为数众多的楹联。

据不完全统计,金华九县、市、区上档次、有名气的祠堂近200处,大多散布在各地村落,也有留存于市镇上的,建祠时间均在百年以上,虽饱经风霜洗礼,却依然气势非凡。现存祠堂以明清两代修复、兴建的居多,远者可追溯至宋元两朝。这些祠堂规模小者数百平方米,大者可达上万平方米,其建筑布局大同小异,一般均有门厅、正厅、天井、后厅和戏台,多数门面按旧貌修复。

经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调查核实,计有152处祠堂完好无大损,只待进一步修缮。其中有国家级文保单位12处、省级26处、市级56处、县级18处,另有40处没有级别。本文选取9处颇具代表性的祠堂展示,以飨乡亲。

婺城戴氏宗祠百顺堂

婺城区:寺平古村 戴氏宗祠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戴氏宗祠又称“百顺堂”,位于婺城区汤溪镇寺平古村,始创于明代,是始祖戴宗碧“贤”字辈一代建造的。建筑坐东北朝西南,砖木结构,硬山顶。砖雕“戴氏宗祠”四字,大气庄重。大门构筑在青石砌高台上,面宽三间,内设门厅、正厅和后厅,安置戏台,形成“工”字形平面。总占地面积近万平方米。

清道光十七年(1837),皇上曾下旨赠予该祠堂“七叶衍祥”匾额,悬宗祠正厅。祠堂内崇德堂还曾创办过“戴氏义塾”。

寺平村是由戴氏聚族居住而形成的血缘村,距今有700多年历史。戴氏少女银娘于明成化年间以才貌双全入选坤宁宫,被皇上册封为“淑妃”。银娘曾手书寄问母弟及乡亲,思慕之情,凄然满纸,由宁太监送达汤溪。

戴氏宗祠明令家规家训共12条:谨遵国法,笃念天伦,敦亲睦族,笃课儿孙,崇尚节义,整饬闺门,确守俭勤,致戒争讼,听命尊长,敬重斯文,谨行醮祭,相助守望。

金东区傅氏大宗祠 金东区:傅村镇 傅氏宗祠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傅氏宗祠位于金东区傅村镇西南方,坐巽朝乾,背靠蟾山、面朝双尖,占地1100平方米。始建于明代万历癸酉年(1573),历30年而建成,后多次重修。有门厅、正厅“敦本厚伦”、后室“永思堂”三进,纵深45米,各进之间设天井,正厅八架前后廊,月梁两端龙须纹或满月状,开阔宏伟。祠堂南北有钟鼓楼,是雍正皇帝准予建造,在浙江祠堂中极为罕见。祭祖之时,钟鼓齐鸣24下后,族人方可鱼贯而入。

傅氏家族源远流长。宋政和七年(1117)始太祖傅世杰即来此定居,为东山始祖。傅氏子弟受儒学之熏陶,取山川形胜之灵,得人文风俗之润,躬耕苦读,读礼传家,科第绵延,人才辈出,涌现了一大批清史留名的宗族精英,诸如傅本祝、傅为格、傅为学、傅本君之列。

最有傅氏特色的楹联是:“曰敦本曰厚伦俨然东山祖训,三忠臣三孝子钦哉祝水前模。”其家训内涵极为丰富,有敬长孝友等12则条款。

义乌方大宗祠 郝广平摄

义乌市:后宅街道塘下村 方大宗祠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方大宗祠位于后宅街道塘下村,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后毁,为清同治年间重建。清末废科举学堂,此祠曾用做小学堂,著名作家何家槐曾就读于此。方大宗祠保存完整,且传承有序。祠宇后枕靠山,香溪环绕,总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祠堂庄严典雅,富丽雄伟。梁加绘饰,柱刻楹联,地甃方砖。乡人将整个建筑概括为“七厅五堂九门栏,九级踏步五石桥”。

始祖方沉,于宋神宗元丰年间迁来义乌,繁衍生息,至今900余年,方姓后裔传至33代。有楹联云:“敦宗睦族连根同气,叙戚和亲一脉相承”,可见族规家风之优良。

其代表人物有方元永,方城顺等人,均系中共早期党员,在乡村创建并发展党组织至上世纪20年代末,义乌全县已有98名党员,14个支部。

有一方氏家塾蒙训很好:“今童稚教之以正则正,教之以邪则邪,所由始人当慎也。”

兰溪诸葛八卦村诸葛丞相大祠堂

兰溪市:诸葛八卦村 诸葛丞相祠堂大公堂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诸葛丞相祠堂是兰溪诸葛氏总祠,其建筑规格按汉丞相诸葛亮的身份定制,与大公堂相距百米,占地面积近1900平方米。这里供奉着诸葛亮的神位,安放着诸葛氏列祖列宗的神主。大公堂位于全村中心,始建于明代,建筑面积700多平方米,是我国江南地区唯一仅存的诸葛亮纪念堂。

丞相祠堂主体建筑依山而建,层层高升,地宽42米,纵深45米;其中轴线上分布有门厅、中庭、寝室,两侧有庑屋、厢房、钟鼓楼,共52间,形成一个中庭独立,四周闭合的“回”字形建筑,古朴浑厚,气势非凡。

诸葛村因姓氏而得名,是全国最大的诸葛亮后裔聚居地,目前有3000多人居住。

最出名的楹联一为丞相祠堂的“名垂宇宙,万事景仰”,二为大公堂的“隆中云礽,勋高管乐”,三为雍睦堂的“兄弟友于追祖范,子孙淆泊继遗风”。家规家训最经典的是诸葛亮的《诫子书》。其代表人物有诸葛大师、诸葛伯衡、诸葛汝宝。

永康陈大宗祠永康陈大宗祠戏台

永康市:象珠镇下柏石村 陈大宗祠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陈大宗祠位于象珠镇下柏石村,始建于清代康熙三十二年(1693)。宗祠坐西朝东,砖木结构,硬山顶,呈纵长方形,占地面积1012平方米。祠堂功能齐全,布局合理,雕梁画栋,风格独特,有相当高的艺术价值。

特别注目的是神祠内的“太子台”,其前梁特以二木镶接,称“镶梁”,意为本族有事在此“商量”。镶梁一面方一面圆,意为既有“规矩”也能“圆融”,有规矩才能成方圆。宗祠森森严立,自建至今,从未有蜘蛛网丝,令人称奇。

陈氏始祖陈肇,乐观山水善察地形,见此地山峰秀丽,左右环拱,实属宜居宝地,遂定居于此,至今已有850多年历史。

宋光宗绍熙四年状元陈亮为永康陈氏石牛派先祖之一,是南宋杰出的爱国主义者,思想家、文学家、“永康学派”创始人,“浙江学派”代表人物,据《陈氏宗谱》世系图考证属实。另有永康宋代进士陈怡,也是陈氏石牛派先祖。著名家训是“读书为起家之本,勤俭为保家之本”。

浦江江南第一家江南第一家郑氏祠堂内景

浦江县:郑宅村 郑氏宗祠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郑氏宗祠,坐落于郑宅镇义门东路6号,旧时称郑宅村。宗祠始建于南宋中叶,迄今已有900余年历史,是中国古代家族文化的重要遗址。宗祠坐东朝西,占地约5000平方米,共分5进64间,其建筑无雕梁画栋之华丽,保简朴整洁之本质,庄严宽敞,古朴厚重,很有历史沉淀感。

浦江郑姓的始祖当为郑淮,于北宋1099年从北方迁移至浦江,家族日趋兴旺发达。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洪武十八年(1385)书赐“江南第一家”牌匾给郑氏家族,同时有联句“三朝旌表恩荣第,九世同居孝义家”相赠,借此表彰郑氏家族的家国情怀。

宗祠内还存有历代许多名人书写的匾额和对联,其中有“文章空冀北,孝义冠江南”“孝友出张陈之上,文章接吴宁以来”“史官不用春秋笔,天子亲书孝义家”等赞美家族文化之精髓,弘扬孝义在江南是出类拔萃的。

郑氏代表人物有郑绮、郑濂等。

武义俞氏宗祠俞氏宗祠内景

武义县:俞源村 俞氏宗祠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俞氏宗祠坐落于俞源村西,始建于明代隆庆元年(1567)历时六年落成。体量恢弘,院落敞明,构筑精美。其建筑特色为:柱粗梁肥,歇山斗拱,瓦垫薄砖、精砖铺地;双椽出水、水滴阶沿;墙柱无楔,雕花戏台。民国《宣平县志》称俞氏宗祠为“处州十县第一祠”,其戏台被称作“八婺第一台”,建筑至今保存完整,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

宗祠坐北朝南,面向东溪,由三进院落组成。中轴线上自南向北排列门厅、戏台、中厅、寝堂,两侧廊庑、厢房及附屋,8个天井,占地面积达3196平方米。

余氏始祖余德于南宋时定居俞源,日渐成为旺族。至清乾隆、道光年间,俞源出现了不少经商富户,兴造大批恢宏精雕民居,为今日之繁华奠基。俞源村还大力助育女婴,反对重男轻女,是善举又是创举,并将此举列入家规,实属难能可贵。从此,在俞源这个山村里,女孩与男孩一样拥有阳光雨露。

磐安榉溪孔氏家庙磐安孔氏家庙内景孔氏家庙对联

磐安县:榉溪村 孔氏家庙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孔氏家庙位于盘峰乡榉溪村,始建于南宋宝祐二年(1254)。宋理宗追褒榉溪始祖孔端躬之功德,按衢州孔庙恩例(孔氏衢州南宗)赐建圣庙于榉溪,并御赐“万世师表”金匾,成为孔氏婺州南宗。后因家庙坍塌,孔氏族人于原址以东异地重建并与宗祠合二为一。明末遭兵毁,清初又重建。

孔氏家庙坐南朝北,占地面积836平方米,整座建筑以中轴线贯穿,由门楼、戏台、天井、前厅、穿堂、后堂等组成,平面呈长方形。家庙建筑严谨有序,堂构考究,古朴宏伟,柱础中明显留有宋、元、明、清、民国五个朝代的式样,梁枋上的牛腿做工精美,雕花板技艺精湛,极具艺术性。

南宋建炎四年(1130)金兵南侵,高宗南渡。始祖孔端躬随兄侄护驾南下,见磐安榉溪山水秀丽,民风淳朴,遂赎地而居,繁衍生息,开办学堂,教育孙邻,以为此乃天意所决,“孔氏婺州南宗”已成定局。南宗后裔已发展至周边各县,榉溪村也有近千人为孔姓。

孔氏婺州南宗崇儒重道,好礼尚德,共有《家规》十八条,族人入谱《凡例》二十五例。祖训宗规,朝夕教训子孙,务要读书明理,勿得入于流俗,甘为下人。而今之孔庙,每年都有祭孔仪式,弘扬中华传统文化,释放正能量,为家乡父老争光添彩。(文/李元 童彩根 摄/卢扬春)

祠堂:功能解析与当下审视

(吴远龙)

宗祠,民间又称祠堂,基本定义是汉民族祭祀神仙、祖宗和先贤的地方。在金华地区又分为合族祠、大宗祠、宗祠、支祠和房祠等。

宗庙制度产生于周代,曾为天子专有。宋代朱熹提倡建立家族祠堂:每个家族建立一个奉祀高、曾、祖、祢四世神主的祠堂四龛。清代,祠堂遍及全国城乡各个家族,成为族权与神权交织的中心。祠堂中的主祭——宗子,相当于天子;管理全族事务的宗长,相当于丞相;宗正、宗直,相当于礼部尚书与刑部尚书。

宗祠,体现了宗法制家国一体的特征。因此,宗祠是反映一个地方伦理意识和宗族思想以及历史文化的突出载体。先辈在缔造这样的载体时,融入了他们的人生追求、风俗崇尚和精神理念。

在封建宗法社会里,宗祠凭借其在世俗社会的力量,多少还是起到一种文化传承的作用,把某些传统或地方文化的精髓融汇在官府衙门之外的一个更让人敬服的权威所在,以一种不可抗拒的形式传递给宗族里的每一个人。

有研究表明,婺州和徽州是江南地区祠堂最多、形态最丰富的两个区域,清代以前,婺州的祠堂比徽州还要多。

据调查,我市迄今仍保留和重修重建的各类祠堂有1200多个,入选《金华祠堂》一书的婺城区寺平村的戴氏宗祠、后溪河村的何氏宗祠,金东区蒲塘村的王氏宗祠、曹宅村的曹氏宗祠,兰溪市诸葛八卦村的诸葛丞相祠堂、长乐村的金大宗祠,义乌市佛堂的友龙公祠、宗宅村的宗氏家庙,东阳市卢宅村的肃雍堂、北后周村的肇庆堂,永康市后吴村的吴氏宗祠、下柏石村的陈大宗祠,浦江县郑宅村的郑氏宗祠、嵩溪村的徐氏宗祠,武义县俞源村的俞氏宗祠、郭洞村的何氏宗祠,磐安县榉溪村的孔氏家庙、横路村的周氏宗祠等150余个祠堂,都是婺州宗祠的典型代表,同时,也是婺派建筑的典型代表。

每一座祠堂,每一个“堂号”,以及祠堂里的立柱、照壁、门楼、匾额、楹联、天井和精美的雕刻等,无不凝结着先人的智慧,体现其价值追求,记载着一个村庄和家族曾经的兴衰凋蔽,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期盼,是一村一族人的精神纽带和精神皈依,祠堂在,家族就在存续,生命就在繁衍,人心也就安稳。

有宗祠的地方,大多会有相对完整的宗谱,那是几百年的家族史,更是人类文明的发展史。祠堂,是中华大地上鲜活的文化遗存,是真正的中国“国粹”,是一方方最独特的“中国印”,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让传统文化在此存续与递进。

除了祭祀,祠堂还是议事、修谱、调处、执纪、社交、教化的场所,在很长的历史时空里,它与族规家训一道,构成了维系传统乡土社会有序运行的两根立柱,发挥着多重功能,至今还在深刻地影响着我们。

近年来,随着各界对传统文化的日益重视,来自政府引导和民间自发的力量,使一座座祠堂重新被保护或重修重建起来,并赋予其全新的内涵和功能,不少祠堂同时又被利用成文化礼堂、居家养老中心等,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

(责任编辑:上官慧慧 )

友情提示】天下吴氏网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客观真实报道,坚持不站队,保持正确的主观立场,以弘扬至德精神!传播吴文化为主旋律!只要你姓吴,只要你是正能量的来稿,我们都欢迎!

相约天下吴氏网》主题歌 作词∶吴蜀丰 作曲演唱∶吴仕长

吴氏文化正能量,至德精神在弘扬。开拓进取创辉煌,谱写时代新篇章。

三让高风孔圣赞,第一世家史记传。天上有口遍天下,家风传承树典范。

我是吴氏好儿郎,仁爱谦让传万代。相约天下吴氏网,因为有你更精彩!

来稿要求图文分开打包,〔因人力有限不接受微信图文供稿〕

投稿公共邮箱:txws4006935168@163.com

联系人吴蜀丰 电话: 18883313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