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德天下网移动版

主页 > 族谱典藏 >

十堰图书馆收藏家谱100余册 你知道藏着多少家族故事吗?

清明是中国人最重要的祭祀祖宗的节日,人们庄重祭祀,以表达追思,而这一切的前提是知道自己的祖宗是谁。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清明节,也正是一些家族宗亲续修家谱的时节。国家修史、地方修志、家族修谱。作为与方志、正史构成中国历史文献的三大支柱之一,家谱不仅记载了同宗共祖世系人物的关系和事迹,是珍贵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其中的家规祖训,对于传承家风也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传统家族文化渐受重视,续修家谱蔚然成风。记者从市图书馆获悉,仅该馆特藏部(地方文献中心)就收藏有各个姓氏的家谱达100余册、90余种,这些家谱对于研究地方文献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近百种家谱收藏在市图书馆

走进市图书馆特藏部,记者在家谱阅览区看到,一本本传世和影印家谱整齐排列在书架上。这些家谱是该馆工作人员花费了多年时间收集、整理完成的。

记者在家谱专架上看到,该馆收藏的家谱有《明氏家谱》、《李氏家谱》、《上官氏宗谱》、《杨氏家谱》、《十堰蓝氏家谱》、《郧阳金氏家谱》、《赵氏家谱》、《十堰红卫王氏宗谱》、《韩氏宗谱》、《杨氏宗谱》、《孙氏宗谱》、《杜氏宗谱》、《刘氏宗谱》、《朱氏家谱》、《陈氏宗谱》、《韩氏宗谱》等。

据统计,该馆共收藏了各种家谱百余册、90余种,这些家谱有的标明了地域名称,有的跨越诸多省市,甚至还有的收录了移民国外的宗亲。为了获知征集家谱的线索,该馆还专门购买了反映全国各大图书馆家谱收藏情况及线索的《中国家谱总目》共十卷本。

市图书馆收集、保存、整理这些家谱,为十堰各氏族人提供了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可传播、推广、宣传优秀家族文化,并为专家学者研究地方人文史提供珍贵的史料。

市图书馆特藏部工作人员介绍,家谱文化源远流长,可通过谱牒了解姓氏的流转变迁,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些家谱为研究十堰姓氏变迁、历史演变、家族兴衰以及社会经济历史文化的发展进程,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家谱对传承优良家风具有重要意义

据介绍,家谱是记载同宗共祖的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它与方志、正史构成了民族历史大厦的三大支柱,是珍贵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这些家谱一方面可了解姓氏根源,另一方面还可以了解本族姓氏开枝散叶到了何处,为后人寻根问祖提供了一个便捷的平台,也是历史研究者不可或缺的珍贵资料。为研究十堰各家族姓氏的源流、迁徙、分布等提供参考依据。

据地方文化学者、家谱研究专家兰善清介绍,家谱又称宗谱、世谱、族谱、谱牒,是以记载一个家族的血亲世系和人物事迹为主要内容的历史典籍,不仅记录着家族的世系渊源、迁徙分布、子孙繁衍、盛衰荣枯的轨迹,还反映了家族婚姻、族规、家约等历史文化。

记者查阅这些收藏的家谱发现,家谱中几乎都立有族规、族训和族风,像《郧阳塔峪曹氏家谱》中所记载,族风为:“为人讲谦恭,处世持忠勇,匹夫思国是,志士仰星空。”族规为:“治家耕读作基,立身信义为本;尊师敬老爱幼儿,家和亲亲睦邻;勤谨节俭持家,言行律己友人。”族训为:“自立自强,勤奋上进,学则求博,耕者求精。志存高远,立业创新,知行合一,学伴终身。小恶不为,小善不吝,不沽不钓,宁静淡定。”各个家谱所立族训族规族风虽然不尽相同,但大都以教育本族后人友善仁爱、积德行善、传承优良家风为宗旨。

“国有国史,家有家谱。家谱记载的是一个家族的历史。”兰善清介绍,家谱中一般都有家规祖训的记载,这对于教育后代子孙传承优良家风具有重要意义。

“你看,这一段是讲述立家训的原因,就是要劝勉家族后人从善从良。”兰善清对记者说,在这个家训中,不仅有劝勉家人的“家训劝善十二条”,包括敬祖先、孝父母、宜兄弟、慎交游、尚勤俭等,还有“家规惩恶十二条”,包括戒忤逆、戒凶横、戒赌博、戒酗酒等。“家训提倡忠孝节义,教导家族成员讲礼义廉耻,对家族成员有重要的约束作用。”兰善清介绍。

家谱中藏着家族的故事

采访中,记者发现,每一部家谱的修谱故事都不尽相同,为修家谱,诸多修谱人都曾到各地寻访,很多人去山西“大槐树”这个明朝移民聚集的地方,前往寻找自己的祖先。记者从市图书馆收藏的家谱中发现,每一部家谱都记录着一个家族的历史,记载着一个家族的流变史,家谱里藏着很多故事。

记者从市图书馆收藏的《胡氏族谱》、十堰红卫《王氏宗谱》、《余氏宗谱》等一系列家谱中发现,有记载显示,从明成化十二年至清朝初期,由右副都御史原杰任第一任抚台前往抚治郧阳流民起,在郧阳设巡府205年的时间里,分别由江西、湖南、湖北黄州、浙江等地区来郧阳做巡府、知府的官员,先后有120余人。《胡氏族谱》记载:知府胡伦,是江西奉新县胡当后裔,明弘治庚辛(1500年),由明朝户部侍郎调任郧阳任知府,带领百姓开渠、造桥、建学府,深受百姓称颂。他卸官后就留在郧阳繁衍生息。

十堰红卫《王氏家谱》记载了他们的先祖王正观在明朝中叶由湖南长沙到郧阳府任职,退职后就留居在十堰红卫,其后人已发展到20代。

市图书馆目前收集到的最完整、规格最高、保存最好的是黄龙镇《余氏宗谱》。该宗谱的编写与宋朝真宗皇帝和大文豪欧阳修有关。据《余氏宗谱》记载,宋真宗下了一道谕旨:“皇室编史,大臣修谱。”朝野文武群臣们便开始编修家谱。《余氏宗谱》最早编好,真宗皇帝看后大喜,遂下旨让大文豪欧阳修为《余氏宗谱》写撰文。在《余氏宗谱》第二卷就有欧阳修的撰文。

《余氏宗谱》记载,余家第31代后人余作贡、余作述兄弟俩,在雍正年间,从武昌坐船到了郧阳黄龙镇,并在此落户,以卖药、开山造田为生。后其弟余作述到了房县大木厂,目前余家已在当地发展到了第13代。

根据《余氏宗谱》记载:余姓本不姓余而姓佘。他们改“佘”为“余”的原因就是因为“佘”与“蛇”同音,常被人误认为他们姓毒蛇的蛇,先祖认为蛇是非常毒的一种动物,再者,佘字没出头,要想子孙后代有出息,就要出头,所以就在佘字里出一头,改“佘”为“余”。

竹山堂《李氏族谱》记载:竹山堂李氏一族是唐太宗李世民第十四子李明的后人到江西做官的一支。唐朝末年的黄巢起义,造成历史上“江西填湖广(湖北、湖南),湖广填四川”的移民大迁徙。唐灭亡后,李氏家族许多子孙被迫分散,到处都有李家后人。李明第8世孙李宪在安史之乱后被派遣到江西任观察使,其后人又迁到四川各地。在民国初年,李氏后人从四川举家迁到湖北竹山柳林、竹溪桃源等地定居,子孙在此繁衍。

记者查阅该馆收藏的《郧阳塔峪曹氏家谱》发现,该谱记载,相传上古之时,古帝颛顼玄孙陆终五子安,因帮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封在曹,以曹为姓,世代承袭,此乃中华曹姓之源。相传曹氏先祖于明正德年间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迁徙而来。彼时曹姓兄弟三人,千里跋涉来到湖北郧阳地界,落脚于汉江中游一处丘陵地带,在今之江南的曹家湾、花柳湾和江北的弥陀寺定居。根据曹氏族人保存的两个残缺不全的清明证子(又称堂幅,族谱的一种)可以看出,塔峪曹家湾一代祖为曹氏念公,青曲弥陀寺一代祖为曹氏胤公,花柳湾一代祖为曹氏廷佩公。曹氏三兄弟迁至郧阳塔峪曹家湾定居后,繁衍生息,逐渐人丁兴旺,成为曹家湾一大姓,至今已嫡传近二十代子孙。后来,部分曹氏族人陆续迁居郧阳鲍峡、青曲、大堰、柳陂等地。曹氏后代目前有近万人,仅塔峪曹家湾就有曹氏人家600余户、近4000人。

丹江口《刘氏家谱》记载了刘氏一门的家族历史,明万历年间,其祖先由北京来郧阳任知县,后在此定居,目前已繁衍21代人。

房县《邱氏宗谱》中记载:先祖邱忠良,因逃避水患,在清道光年间,从祖籍湖北黄州孔家埠鸭儿畈,挑着一根扁担,背井离乡,只身来到房县,在县城东门一带落脚谋生,至今繁衍8代人。

市档案馆征集的一套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李氏家谱》,则详细地记载了从第一世唐太宗第五子李恪,到李恪十一世孙、太子太傅李道的后代迁徙至郧西县等地的事实。

(责任编辑:上官慧慧 )

友情提示】天下吴氏网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客观真实报道,坚持不站队,保持正确的主观立场,以弘扬至德精神!传播吴文化为主旋律!只要你姓吴,只要你是正能量的来稿,我们都欢迎!

相约天下吴氏网》主题歌 作词∶吴蜀丰 作曲演唱∶吴仕长

吴氏文化正能量,至德精神在弘扬。开拓进取创辉煌,谱写时代新篇章。

三让高风孔圣赞,第一世家史记传。天上有口遍天下,家风传承树典范。

我是吴氏好儿郎,仁爱谦让传万代。相约天下吴氏网,因为有你更精彩!

来稿要求图文分开打包,〔因人力有限不接受微信图文供稿〕

投稿公共邮箱:txws4006935168@163.com

联系人吴蜀丰 电话: 18883313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