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山县京当镇岐阳村先周三王庙 供奉有德人
时间:2020-07-16 09:07 来源:中国报道 作者:上官慧慧 点击:次
中国报道讯(付军让)中国国内唯一的“周太王陵”在岐山县京当镇箭括岭脚下的岐阳村。国内仅存的先周时期的王室宗庙、陕西省岐山县的古周原岐阳村太王陵墓,旁边的三王庙中供奉的三王像的神位分别是:周太王,王季,周文王。门口大柱上有一幅对联,上书:“古公迁岐下周三王建都周原,泰伯创吴国源其周根盘岐阳”。三王庙门额上“绵绵瓜瓞”四个大字至今保存完好。它出自《诗经·大雅·绵》首句,意为周人的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 三王庙中供奉的三王,周太王是古公亶父、王季是季历、周文王是姬昌。
周太王陵中安葬的周太王,名叫古公亶父,他是周部族由豳地迁往周原后的第一任首领,是周部族的杰出领袖,周王朝的奠基人。古公亶父简称为古公,在古公亶父四字中,古是尊称,公是爵位,亶是私名,表诚然信然之意;“父”是男子的尊称,也表示他是周族的大家长,四字合称表周族“国父、太父”之意,又作周太公、周大王。他是轩辕黄帝第25代孙、周始祖后稷弃的第13世孙,父亲公叔祖类 ,妻子德妃、太姜 。 三王的关系是,古公亶父是季历的父亲、姬昌的祖父:季历是古公亶父的儿子、姬昌的父亲:姬昌是古公亶父的孙子、季历的儿子。 古公亶父(公元前1224~公元前1127)生有三子,长子泰伯,次子仲雍,三子季历。泰伯仲雍奔吴让贤周太父逝世后,少子季历(商武丁41年~商文丁11年)嗣位。季历在文丁十一年伐翳徒之戎时,获三大夫,大胜,被商王文丁封为西伯,季历正式成为一代诸侯国王。季历逝后,儿子姬昌(公元前1154~公元前1056)继承了王位。姬昌的次子姬发于公元前1048年发动了一场消灭商朝的牧野之战,夺取了政权,建立了西周王朝,成为周朝第一代开国天子周武王。为了不忘先祖的恩德,武王追谥曾祖父古公亶父为周太王、追谥父亲姬昌为周文王。后人为了缅怀三位先祖的道德丰功伟绩,称三位为先周三王,建祠立庙。正殿隋唐以前名曰周太王祠;到了明朝嘉靖39年,重修太王祠时由于增附王季、文王塑像,故当地人俗称为“三王庙”。 周太王为什么逝后葬于岐阳?人们为什么在岐阳之地建立三王庙?三王庙中为什么供奉周太王、王季和周文王呢? 一、先看第一个问题,周太王为什么逝后葬于岐阳? 周太王在周人发展史上是一个上承后稷、公刘之伟业,下启泰伯季历及文王、武王之盛世的关键人物,是一位远见卓识的政治家、改革家、军事家,历史上的著名贤王。
古公亶父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施行“仁政”的历史伟人,在豳地时,豳地旁的戎狄薰育族经常来侵略周部族,要夺取财物,古公亶父就主动送给他们。戎人又来侵挠,要夺取土地和人口。人民很愤怒,拿起刀枪要奋起反击。古公亶父不忍心用民众保卫家园的战死,来换取自己的君主地位和统治。他说:“民众拥立君主,是想让他给大家谋利益,现在戎狄族前来侵犯我们,目的是为了夺取我们的土地和民众。民众跟着我这个首领或跟着他们的首领,同样都是生活,有什么区别呢?如果民众为了保我位子的缘故去打仗,牺牲民众的父子兄弟,却让我做你们的君主,我实在不忍心干这样的事情”。于是,为避戎(戎狄族就是汉代的匈奴,以骑兵为主进行侵略和扩张)狄铁骑的侵扰,古公亶父在商武乙六年,帶领着族人离开豳地,度过添水、沮水,翻越梁山,一直迁徙到羌人部落地区的岐山崛山洞“山后整”。 岐山之下的膴膴周原,处于洪积扇平原地带,北有岐山作屏障可阻止戎狄铁骑的侵扰,也可挡住来自北方沙尘暴的侵袭;南有秦岭高峰,可阻挡来自海上台风吹来的大雨,加上土质肥沃,水源丰富,日照充足,比豳地更适于发展先祖创立的农牧业。 在古公亶父“山后整”的过程中,具有美德的太姜女见古公亶父仁慈憨厚,果敢的愿嫁给太公为次妃。《诗经·大雅·绵》开篇:“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爱及美女,聿来胥宇。周原膴膴,堇荼如饴。爱始爱谋,爱契我龟,日止日时,筑室于兹。、、柞棫拔矣,行道兑矣。”“迺慰迺止,迺左迺右,迺疆迺理,迺宣迺亩。自西徂东,周爱执事。”用现在人的语言是:太王古公亶父,清早出行赶起马,沿着河岸直向西,来到岐山山脚下。接着娶了姜氏美女,姜姓女和古公一块来到周原,共察周原山水和住地。周原土地真肥沃,苦菜甜如麦芽糖。开始谋划和商量,再刻龟甲看卜象。兆示定居好地方,在此自西向东修屋造住房。于是在此安家邦。称这片美丽又肥沃的土地为周原。“作五官有司,民皆歌乐之”。于是,姜家便将古公招为上门女婿,将周原之地赐给亶父。周人出崛山南迁定居周原,周原也就成了后来周王朝的发祥之地。幽地的人扶老携幼,跟着亶父来到了岐下,附近邦国闻听此事,认为古公仁厚,纷纷归附,使周国人数有几千或万余人。古公亶父完成了中国古代有名的姬姓部落第三次大迁徙。 清乾隆《岐山县志》载:“周原在县东北四十里箭括山阳,北自岐阳宫,南至雍水,皆曰周原,即诗谓之周原膴膴也。”3000多年前的古卷阿之地周原,曾经是繁华的大都市,这里有周王朝的宫殿和贵族们的大墓和珍宝,有周一代文王都丰,武王都镐,周公营建东都洛邑之劳,周原始终是西周王朝政治、文化和宗教的中心,乃周人不祧之圣都,堪称是“礼乐文明摇篮,德政思想渊薮”。它今天的地址是在东距西安市不到200公里的地方,他的范围包括岐山县和扶风县的几十个村落,目前称为“周原遗址”。周原,在商代中后期、整个周代,即使是在王都迁到丰镐以后,它依然保持着极为重要的地位,有学者认为,周原的定义应为周人的圣都。因为周代的贵族、甚至是国王,每年都要定期回到周原,举行祭祖仪式,举行重要的宗教活动。 民国《凤翔府志》解释“岐周”为:“古公亶父在岐山周原占有的地方。”“邑”是“商周时人们落居的地方”,岐邑则是周太父落居岐周之地。 古公亶父是古岐周之地上的英明领袖。他不仅是周部族翦商兴周的首位领袖,江南吴文化的发起者。更是商朝历史上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一位古岐周之地上诞生的将人类由荒蛮带向文明之路的部族英明领袖。他一生一是弘扬周部族的农耕传统,用翦商兴周来拯救百姓。二是自己联姻周原,结成羌姬联盟,壮大周的力量。三是少子季历和商贵族通婚,积极吸收商先进文化和智慧血液,进步周族顶层。四是父子齐心协力,一方面三子季历强大周部族,另一方面长次子泰伯仲雍奔吴,建立了吴国。五是古公亶父是德和让家风的建立者。六是古公亶父在岐周留下了千年不可磨灭的精神文明家园。 古公亶父约在公元前1127年逝世,逝后葬于他辛苦建立的周原岐阳之地。
二、人们为什么在岐阳之地建立三王庙? 纵观周太王、王季、周文王的一生,不难看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包容谦让、仁政德治,厚德载物;忠君孝亲、勤政爱才,兄友弟恭。 王季不仅品德高尚,治理国家的才能也很高。《诗经·大雅·皇矣》说:“帝作邦作对,自太伯王季。维此王季,因心则友,则友其兄,则笃其庆,载锡之光。受禄无丧,奄有四方。维此王季,帝度其心。貊其德音,其德克明。克明克类,克长克君。王此大邦,克顺克比。比于文王,其德靡悔。”翻译成现代话:上帝兴周又立君,太伯王季始为王。自从王季称周王,诚心待人如亲友,他对胞兄更友爱,对人更是有厚赏,上帝赐给他荣光。周人永远受恩宠,尽得天下统四方。自从王季为周君,上帝常察他的心。不去宣扬其美誉,他的德行自分明。明辨是非与善恶,教诲不倦赏罚清。治理大周称人君,万民顺从皆一心。等到文王继了位,保持美德常相继。在《诗经·大雅·皇矣》中,有一句:“帝作邦作对,自大伯王季。维此王季,因心则友,则友其兄,则笃其庆,载锡之光,受禄无丧,奄有四方,”说的是上帝为周人开疆拓土时,从泰伯与王季开始,王季能够与兄长团结友爱,因此包有了四方。季历后来作《哀慕歌》曰:“先王既徂,长殒异都,哀丧腹心,未写中怀。追念伯仲,我季如何,梧桐萋萋,生于道周。宫馆徘徊,台阁既除,何为远去,使此空虚。支骨离别,垂思南隅,瞻望荆楚,涕泪交流。伯兮仲兮,逝肯来游,自非二人,谁诉此忧。”这是季历让贤的决心,是从内心深处对泰伯、仲雍高风亮节的感慨和对手足的思念之情。 王季德高望重,爱民如子,他用仁德教化民众,他非常爱护百姓。有一年金秋时节,王季命儿子姬昌领着人在城内扩建祖庙,想不到建筑区域内有一座破旧房屋,怎么给主人做工作也不愿意迁移。原来屋主是一对靠开杂货店勉强度日的老夫妻,姬昌给了高价买房屋他们也不愿意。王季听到这件事后,便把儿子召来说:“你不必难为老人,先在别地动工。”同时传话全城军民,都去老夫妻开的杂货店购买所需之物,不久这家杂货店生意兴隆,便大量进货,致使小店摆放不下,自愿申请迂移。王季听后非常高兴,随即派人在人口稠密的地方为老夫妻重新修建了一座宽敞的店铺,从此以后在闹市中心的门店生意兴隆,收入颇丰使老夫妻生活非常优越。
岐山是炎帝生息、周室肇基之地,是周文化的发祥地。古公亶父、王季、周文王等周人、周族、周原地区、和整个华夏民族共同创建了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信史文化周文化,他的核心价值是:天道人道,天人合一;仁者爱人,仁慈博爱;敬德保民,以人为本;明德慎罚,以德治国;以礼立序,以乐致和;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等。这既是中华文化的理论基石、价值标准和精神气质,又是中华民族性格养成的源泉和中国人安身立命的根本;不仅为周王朝八百年统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更为中国以后的秦、汉、唐等封建王朝建立大一统强大帝国和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中华文明,提供了深厚的文化滋养、强大的精神支柱和精辟的治国理政智慧、经验。使得中华民族在世界历史的大舞台上绝大多数时期都占据着领先的地位。这样,古周原之地上的岐阳人民,建立和世代以来保护、敬奉三王庙,视王如神的供祀着周太王、王季、周文王。 三、三王庙中为什么供奉周太王、王季和周文王呢? 姬亶由豳迁岐落居周原后,率众划分邑落开发沃野,改国号为周,建邦立国,在周原建立周国。由于农牧业的快速发展,加上和周围国家搞好关系,周族的力量迅速壮大,三月成城郭,一年成邑,三年成都,并设宗庙,立太社,设立官司,构建中央机关,形成了周王朝的雏型,为翦商兴周起了奠基的作用。他设官分职,改革戎狄旧俗,改变过去游牧民族的习俗,首次建设四合院,采用井田制、助耕制,开垦荒地,发展农业,推行“务耕织、行地宜”的农业发展政策,将农业列为周原国家的命脉。过着种植谷子、高粱,饲养牛羊的生活。实现了“行者有资,居者有畜积,民赖其庆”的局面,周族逐渐强盛;粗具国家雏形。加之周太公“积德行义”,使得“国人皆戴之”。《史记·周本纪》载:“民皆歌乐之,颂其德”。 王季德高望重,爱民如子,他用仁德教化民众,他非常爱护百姓。有一年金秋时节,王季命儿子姬昌领着人在城内扩建祖庙,想不到建筑区域内有一座破旧房屋,怎么给主人做工作也不愿意迁移。原来屋主是一对靠开杂货店勉强度日的老夫妻,姬昌给了高价买房屋他们也不愿意。王季听到这件事后,便把儿子召来说:“你不必难为老人,先在别地动工。”同时传话全城军民,都去老夫妻开的杂货店购买所需之物,不久这家杂货店生意兴隆,便大量进货,致使小店摆放不下,自愿申请迂移。王季听后非常高兴,随即派人在人口稠密的地方为老夫妻重新修建了一座宽敞的店铺,从此以后在闹市中心的门店生意兴隆,收入颇丰使老夫妻生活非常优越。
《礼记·表记》中有:《诗》云:“莫莫葛藤,施于条枚;凯弟君子,求福不回。”其舜、禹、文王、周公之谓与!有君民之大德,有事君之小心。《诗》云:“惟此文王,小心翼翼,昭事上帝,聿怀多福,厥德不回,以受方国。”译成现代文是:《诗经》上说:“正象茂茂密密的葛藤,缠绕着树干一样,谦虚,敬谨的君子,通过自己的自力更生、自强不息、奋斗不止去追求自己的幸福,而不把自己的幸福与安全依靠在别人(神、仙)的施与与恩赐上。”这大概说的就是舜、禹、文王、周公吧!他们都有君临天下,治理民众的大德,又有事奉君主、敬畏天道的小心与谨慎。《诗经》上说:“只有这个周文王能小心翼翼,光明磊落地敬奉上帝,得到了许多福佑。他的德行叫人挑不出毛病来,最终才能得到了天下诸侯们的拥戴。” 西伯侯姬昌治理周地的时候,对内实行仁政,敬老爱幼,礼贤下士,奉行德治,提倡“怀保小民”,大力发展生产;对外招贤纳士,兢兢业业治理自己的国家。《虞、芮让地》典故中说,西岐周国的国君西伯昌是一个有德之人,在西岐很有声望,他办事公道,老百姓言听计从,两位国君来到周国边境,发现西岐的天蓝、水清、山翠、鸟翔,到处是一片祥和局面。看到周人耕田的,田块与田块之间,都留下宽宽的田塍,互相让地畔,走路的“行者让其道”“路人相怜惜”,彬彬有礼;进入周国后,又看到周人男女不同路“男女有其别,斑白不提挈”,头发斑白的老人在道上有人搀扶;当进入周国都城后,在傍晚留宿客栈就寝时找不到门闩(shuan)。夜里睡觉不关门。第二天,又发现一位中年妇女手里拿着一根簪子,站在街道旁边寻找失主,这就是“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景象;到了周国朝廷,更发现周人是士让大夫、大夫让卿,有礼有节。 周太王、王季、周文王不仅是道德仁义的践行者,更是人们心目中的理想君王。
【作者简介】付军让,男,本科学历,陕西省岐山县古周原益店人,园林工程师,《岐山县志》《岐山年鉴》《岐山县地名志》编辑,岐山县第一届老科协专家服务团队特聘专家;第二届岐山周文化研究会秘书长,岐山周文化研究会专家团队专家。先后在《中国报道》《原创作品发表》《天下吴氏网》《华夏吴氏网》《吴氏网》《世界傅氏》《寰球傅氏》《至德传媒》《魅力乡村》《姬姓血脉》《仙台国学天地》《琴心熙语》《岐山周文化研究会》《岐山作家》等国家省市级媒体网站发表史志及周礼文化、至德文化文章数百篇并多次获奖,党政部门及社会上讲堂讲座《敬畏周礼懂规矩遵法纪守纪律》数十次,论文入选厦门第四届全国泰伯论坛及《中国文化出版社》出版的首届浙江吴文化高峰论坛论文集粹并在两论坛上发言,为厦门第四届全国泰伯论坛第一位次审稿人。著有《西周岐山历史大地震震心场址寻考》《付军让周礼文化108讲》、32万字村志《落阳邑史》、10万字《宝鸡地情概览岐山篇》及《崛山是岐山乃至中国文化的根脉》等。研究方向,村镇志编籑、周礼文化、至德文化。 【友情提示】天下吴氏网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客观真实报道,坚持不站队,保持正确的主观立场,以弘扬至德精神!传播吴文化为主旋律!只要你姓吴,只要你是正能量的来稿,我们都欢迎! 《相约天下吴氏网》主题歌 作词∶吴蜀丰 作曲演唱∶吴仕长 吴氏文化正能量,至德精神在弘扬。开拓进取创辉煌,谱写时代新篇章。 三让高风孔圣赞,第一世家史记传。天上有口遍天下,家风传承树典范。 我是吴氏好儿郎,仁爱谦让传万代。相约天下吴氏网,因为有你更精彩! 来稿要求图文分开打包,〔因人力有限不接受微信图文供稿〕 投稿公共邮箱:txws4006935168@163.com 联系人吴蜀丰 电话: 188833139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