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德天下网移动版

主页 > 今日头条 >

吴存中擅长书法著有《书论》《抱瓮园稿》

      天下吴氏讯(吴蜀丰)【编者按】吴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九位,据不完全统计,吴姓全球人口近3000余万人,无论是在政坛、军事、工商、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医学界等行业,从古至今吴姓英才辈出,他们在不同的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他们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吴存中(1578—1609),字致之,吴百朋孙。吴大瓒长子,好学上进,擅长书法,可惜英年早逝,年仅32岁。明万历六年(1578),吴存中生于京城。时祖父吴百朋病重,临终前对其子吴大缵说:“我昨晚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见一棵大梨树,且已枯朽,但旁边横斜的一枝颇显生机。梨者,离也,我命当休。枝者,孙支也,你们要好好养育存中儿,此子长大必有出息!”


      吴存中生得眉清目秀,聪慧早熟,非常招人喜欢,吴氏一族把他视为掌上明珠。吴存中好学上进,尤其对陆机和王维的诗文情有独钟。此外,他还酷爱书法艺术,刻苦用功,每天除读书、接待来访客人外,总腾出大量时间研墨习字。日积月累,功夫不负苦心人,他的书法在当时颇有声望,登门求墨宝者纷至沓来、应接不暇。为了总结提高,他还结合自己学书的心得体会,著《书论》l卷、《字学》10卷。

      万历二十八年(1600),吴存中23岁,入南京太学。当时,南京太学由礼部侍郎叶向高主持,他学识渊博,为人方正,待人接物严肃认真、一丝不苟。有一天,吴存中携自己的几篇读书心得登门拜谒,此时天寒,叶向高正拥炉而坐,展读未毕,遂整衣肃立,急忙吩咐侍者道:“快请吴家公子,当具宾主之礼相待,别以师生礼相见。”。暮灯时分,吴存中告辞,叶向高执手相送,勉励道:“君乃高才,实非等闲之辈,当前程远大!”当时,吴存中与屠隆、曹学荃、张维枢、周廷侍等意气相投,经常在一起切磋学问,交流学习心得,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谈到人生理想方面,吴存中自有一番独到的见解,他认为:先贤们忧国忧民,舍生忘死,为国家建功立业,垂名于后世,人们将永远怀念他们。作为后来者要立足当前,放眼未来,多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切忌纸上谈兵好高骛远。后来,吴存中作《万历纪元三大征颂》,文章汪洋恣肆,气势磅礴,又兼文辞清丽秀逸,更为人们所推崇,并广为流传。李维祯读后,嘉叹再三,对身边的学生说:“吴君之才,我之所不及!”于是赠诗一首云:孟坚美世勋,相如托典谕。之子侨肸流,清英嗣遐誉。皇代非勤远,实以绥民故。渊默启孙谋,天心应神虑。万国熙鼓歌,三方安足固。旷听析商角,钟琴协韶莲。庶几岁暮心,轮近合清悟。
      万历三十年(1609),吴存中赴北京应试,名列乙榜。有心栽花花不发,他郁郁寡欢,不久病故。吴存中英年早逝,抛下4个未成年的儿子:之器、之识、之文、之艺。吴存中生前,朝廷曾拟授他为都事,可惜未任先亡,但后人仍称他为“都事公”。吴存中除《书论》、《字学》外,还著有《抱瓮园稿》。
      吴之器(1596—1686),字赐如,号神岳,吴百朋曾孙,吴存中之长子。为人坦荡正直,讲求气节,苦读书,勤著述,湛深简静,有长者之风。吴之器,明末藏书家,字赐如,号神岳,婺州(今浙江义乌)人。明代刑部尚书吴百朋曾孙。吴百朋(1519~1578),字惟锡,号尧山。酷爱书籍,在各地做官时,大力搜集书籍,回乡后建造“抱瓮园”藏书楼。祖父吴大缵、父亲吴存中(字致之)亦嗜书如命,不断购书。经三代人经营,藏书楼已有十余楹。他8岁通读《史记》,从中汲取精神营养,这对他一生都有很大的影响。11岁参加童子试,喜获第一名。18岁考诸生。27岁时因成绩优异,县学给予“食饩”。34岁恩补曾祖父吴百朋荫,选送进国子监深造。崇祯十五年(1642)举人,改藏书楼“抱瓮园”为“明月斋”,有藏书数万卷。坐卧其间,日诵百页。曾抱负“生不为宰相,则为谏官。”明末农民起义四起,明朝大厦将倾,遂放弃仕途在家专心攻读,曾赴两京游学,陈述军国大计,无人采纳,大失所望。归家自嘲说:“不学之谓贫,无成之谓贱,有所不为之谓耻,有所不取之谓廉,吾何求乎?”于是潜心著述,编成《婺书》8卷。是书《四库全书总目》未录,《明史·艺文志》亦不载。著《明月斋稿》、《婺书别录》等10余种。 

      明朝末年,社会动荡,外族入侵,国家正处在内忧外患的多事之秋。吴之器虽胸怀大志,但却报国无门,徒生悲叹。清兵人关践祚中原后,吴之器曾任金华、衢州、严州三府巡道,不久辞职归田。
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初春,吴之器与世长辞,享年91岁。其著有《婺书》、《婺书别录》、《明月斋稿》;将《诗经春秋》、《测史榷古今句》、《图杂录》、《官方宫钟》、《秋窗杂抄》、《物记》、《礼蕞阁鉴香革》编成《露香采香杂题》、《后屐谱》、《石困八钞》、《艺苑指归》四种。《古今诗》系64家古诗、广雅、乐府、翼南唐诗、细填辞家录;《明月斋后刻稿》为《秋声离茨橘服登苹绮云大樽溪南》、《经锄尊拙听雪白醉古今》、《宫意闺意春问》三赋。
      一臣不事二主。封建传统观念根深蒂固,易弦更张何其难!吴之器的内心十分苦闷彷徨,这种心态在他悼念抗清殉节名臣张国维(浙江东阳人)《止庵殉节赋浩然吟》)可见端倪:一决何惭简竹青,浩然霜色上秋冥。倥偬许国无虚语,慷慨酬恩有独醒。河岳生来原间气,乾坤异后识贡灵。自冷我辈皆巾帼,不用为公涕泪零。

      一蓑风雨任平生。回到乡间,吴之器烦嚣的心境反而澄静多了。他曾自我宽慰道:“不学之谓贫,无成之谓贱,有所不为之谓耻,有所不取之谓廉,吾何求乎?”于是闭门著述,从中寻求一种新的精神寄托。尽管吴之器远离了官场是非地,潜心学问,致力于著书立说,但他始终拿得起,却放不下,众人皆醉我独醒,其内心的煎熬和苦痛,让他刻骨铭心,不可自拔。为了逃避清廷文字狱的迫害,他谨小慎微,欲说还休,只道天凉好个秋!
他尽管在官场上穷困潦倒、命途多舛,但在弘扬传统文化方面却“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后人没有理由否认他因祸得福,这种易位后的亮点足以让他扬名于后世。
      吴之文(1575—1661),字叔简,号潜岳。吴百朋曾孙,吴之器之胞弟。他博学多才,居身以俭,为人敦厚谨朴,誉满乡梓。吴之文10岁那年,其父吴存中英年早逝,家中顿失擎天大柱,吴之文幼小的心灵为之震撼,变得更加成熟懂事。他事母至孝,与兄弟和睦相处。同时更加发奋用功,后来考上官学,享受官府的资助。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吴之文学业大进。明祟祯十年(1637),吴之文游学绍兴,与陶百玲、王思仕、倪元璐、陈洪绶等一批文朋学友谈诗论文,好不自在。后来游学杭州西湖,许多饱学之士都慕名而来,乐与他交往。


      祟祯十五年(1642),吴之文考入太学,不久出任浙江新昌知县。那一年新昌灾患不断,先是连月大旱,赤地百里;随后又连降暴雨,泛滥成灾。兵荒马乱,盗匪横行,民不聊生。吴之文虽然初来乍到,但他以民为本,四处奔波,积极申请减免赋税,同时还大力组织靖乱,抗灾济赈,安定民心。

      清兵入关,时局动荡,明王朝的覆灭已在劫难逃。吴之文别无选择,只得辞官归田。众百姓闻讯,痛哭流涕,“遮途不能止”。回乡后,吴之文筑“淡圃”以寄情怀,整日里读书弄文。后来,吴之文“游历齐、楚、吴、越、八闽凡数载”。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吴之文乐此而不疲,得益非浅。

      清康熙十三年(1674),山寇祸乱。吴之文避乱出走时,携带的全是书籍。山寇平定后,吴之文返回,见家中已洗劫一空,家人惋惜不已。吴之文却泰然自若:“生死富贵,有命在天,何足忧也。”
      吴之文心态平和,注意养生之道,92岁高龄时,犹能作文赋诗。他一生著述甚丰,辑有《四书诗经礼记翼》、《古文典则》、《古赋体古诗择胜》、《唐诗清镜》、《杜诗定本》、《明诗正葩》、《明文雅》、《明十三子翰藻》、《澹园随笔》、《四六新编》、《尺椟圆珠》、《延陵绪录》、《革除遗事》等。所著有《得山堂文稿》12卷、《诗稿》26卷。这些述著大多惜已佚失。
      人生多坎坷,壮士多悲吟。吴之文92岁无疾而终,可算是德高望重、子孙满堂的长寿者。其子吴云含、吴云津不辱先人,脱颖而出,且皆成材。

 
(责任编辑:吴蜀丰 )

友情提示】天下吴氏网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客观真实报道,坚持不站队,保持正确的主观立场,以弘扬至德精神!传播吴文化为主旋律!只要你姓吴,只要你是正能量的来稿,我们都欢迎!

相约天下吴氏网》主题歌 作词∶吴蜀丰 作曲演唱∶吴仕长

吴氏文化正能量,至德精神在弘扬。开拓进取创辉煌,谱写时代新篇章。

三让高风孔圣赞,第一世家史记传。天上有口遍天下,家风传承树典范。

我是吴氏好儿郎,仁爱谦让传万代。相约天下吴氏网,因为有你更精彩!

来稿要求图文分开打包,〔因人力有限不接受微信图文供稿〕

投稿公共邮箱:txws4006935168@163.com

联系人吴蜀丰 电话: 18883313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