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吴氏欢迎你!

位置>主页 > 原创作品 >

传承泰伯以德为上以让为行的好家风

发布时间:2024-07-02 23:20 来源:至德天下网
/付军让 徐丹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几乎每个家族、每个家庭都有自己世代相传的家风。家风在潜移默化中教育着每一位家庭成员,使他们养成爱国家、遵法纪、爱亲人的良好品德。三千多年前,在岐山古周原大地上,演义了一场举世无双的历史美剧,姬周的三十六是世祖古公亶父,他的长子泰伯,三让天下而奔吴,在勾吴之地创建了吴文明文化,被500多年后的一代大成至圣孔子称赞为“至德无及”,岐山也由此称为“泰伯故里”。泰伯奔吴、三以让天下所体现的是姬吴部族德和让的好家风。家风正,则民风淳;家风正,则政风清。家风好,才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带动更多正能量产生。吴文化的始祖泰伯,不仅是好家风的文明鼻祖,更是后来以家风影响姬吴氏后代,乃至整个华夏文明文化的楷模。
 
      2022年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眉山市三苏祠考察时指出:家风家教是一个家庭最宝贵的财富,是留给子孙后代最好的遗产。要推动全社会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激励子孙后代增强家国情怀,努力成长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之才。习近平总书记在很多场合强调,“家风之可贵是我们怎样强调都不过分的”。习近平有这样一句用典: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周易·文言》。在2018年春节团拜会上,习近平引用了古人《孟子》中的一句话:“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这句话是说:天下、国、家的根本在于每一个家庭,而每一个家庭的根本在于我们每个人自身。每一个人都应当以敬畏的态度努力做一个好人,做好自己,然后才能够建设和谐美满的家庭,而家庭和谐美满了,那么国家才能够做到秩序井然,天下才能够太平。我们今天所说的“齐国、治家”之道、兄弟之间“推位让国”的遗风余德,源于《史记·周本纪》和《吴太伯世家》所载,泰伯和其弟仲雍两人,为了孝顺父亲古公亶父想立小弟季历为王的意愿,他俩兄弟就从周原出奔到当时所谓没有文化的落后地区荆蛮断发文身,表示自甘隐遁没有用处,自号“句吴”。在这方面,吴文化的始祖泰伯早在3000多年前就让从德来,以德立家。泰伯三让天下所表现出来的惊天地泣鬼神的非凡见识、开阔胸襟、谦让精神以及高风亮节,早就给我们树立了光辉的典范。是我们今天要传承的好家风。
      一、泰伯三让天下
      周太王古公亶父有三个儿子,长子是泰伯,殷高宗武丁四十年生于陕西豳地,次子是仲雍,三子是季历。泰伯仲雍是大漠部落首领之郡主德姬所生,季历之母太姜,是周原当地民族羌族之长女。兄弟三人从小受父亲古公亶父、母亲德姬和太姜的教诲,以及仁德、孝亲、礼让、立志等优秀思想和优良家风的薰陶,都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季历的妻子太任生儿子姬昌的时候,出现了地动、凤凰鸣啼的祥瑞征兆。果然出生的儿子姬昌,从小时候就绝顶聪明,知书达理,不同于常人,相貌奇伟颇有王者风范,深得古公宠爱,太父喜在心里,非常高兴,认为姬昌不同于常人。太父就经常说:“我们周部族以后要兴旺起来,恐怕就在(姬)昌身上吧”。这一说不要紧,作为长子的泰伯,知道父亲有决心实现翦商兴周的理想,猜想父亲有传位于季历而让姬昌继位的思想,为了让父亲不违背传统礼仪,不背废长立幼的骂名,孝悌传统下的泰伯决定替父分忧,自己平衡其中的杠杆,在父亲快逝时提前主动奔吴让位于三弟。
      第一让,为成全父亲的心愿,多次私下提前推让周部族首领位子于三弟季历,季历不接受。泰伯便说服二弟仲雍备了行李和干粮,两人趁父亲生病之时,托词去山中采药,从周原岐山下的王宫出走,离开家庭奔 100多公里外的陕西宝鸡和陇县交界的新街镇的吴山隐居。泰伯到达吴山后,其父周太王去世,临终时留下遗言,他死后王位由泰伯继承。泰伯与仲雍奔丧回到岐周,季历拿出父亲让泰伯继位的遗嘱,季历和众臣求泰伯即位,泰伯坚决不从。由于他见多次避让都不行,便只好料理完丧事后直接远奔江南吴地古吴,并按照当地人习俗,纹身断发,以表决心,于是季历继承了周部族首领的位子。
      第二让,季历继位后,修古公遗道,笃于行义,利用与商朝大奴隶主贵族的任姓挚氏的二女儿通婚、娶太任为妻的关系,积极吸收商文化,促进周部族社会的发展,壮大周的力量,商天下有三分之二国土归周族,被商王封为西伯侯,周部落成为商的一个诸侯国。季历 32岁时在一次征战中,被心存奸心的商王文丁杀害。泰伯复返岐周奔丧,季历的儿子姬昌和群臣再次要他接位,收回本应是自己的首领之位,但他依然不从,办完丧事立马回到梅里,建立了勾吴国,周部族首领和西伯侯位子由侄子姬昌,就是后来的周文王继承,这就奠定了在建立西周王朝中姬发登上历史政治舞台的基础。季历子姬昌欲还部落首领之前,派一支人马前往江南吴地,请泰伯回去即位,泰伯又不从,因为在泰伯的心里父亲遗愿不可违。为感谢泰伯两让周室君侯之位,当时身为“西伯侯”的周文王姬昌特命大臣将中华民族九州九鼎之一、周室五权之象征的“德鼎”赠于泰伯,以示对大伯的敬意。继位后的姬昌以德仁孝让治理天下,商天下又有三分之二人民归周族,他天下访贤得姜太公,三子姬奭、四子周姬旦辅政,次子姬发武王在牧野之战中一举灭商建立了周王朝。正是由于泰伯的二让王位,才让出了姬周日后有历时 800年的周王朝江山。从第一让第二让来看,兄弟是和睦友好的,不涉及避免了一场龙虎相争、兄弟相残,也不涉及避免了争夺二字。当然第二让有点牵强附会,西伯是王季挣的,传儿子姬昌无可非议。近年来,有些学者在研究泰伯“让”文化时,提出了泰伯“三以天下让”避免了一场“龙虎相争、兄弟相残”的观点。分析一下这句话:首先泰伯兄弟三人中谁是龙,谁是虎?从最靠近前的东周孔子时期来看,那个时候姬族大哥泰伯已经完成了七百年吴国的首位吴伯(只称伯不称王)君位,二弟仲雍在大哥逝后虽然在王的位置上,但也没有称王。从中国古代帝王称龙来看,泰伯和仲雍应该都属于在龙位。三弟季历,在大哥二哥让位以后,三弟将周部族建成了商朝的诸侯国,自己被商王封为王季,理所当然的属于龙。这样看来泰伯兄弟三人都是属于所谓的龙,没有属于所谓的虎,泰伯三兄弟不存在龙虎相争。再说自然界就没有发生过龙和虎争斗的现象,在十二地支和五行学说中,也没有龙和虎相克一说。三是从泰伯“三以天下让”这件事本身来看兄弟三人的关系,“让”是大哥泰伯和二哥仲雍的衷心,是主动所为,是对三弟的偏爱。从季历后来作《哀慕歌》可以看出,三弟对大哥二哥是心存一片赤心。这样看来,兄弟三人是和睦的,是兄友弟恭,不涉及会有争夺和发生兄弟相残。四是姬族的家风就是“让”字在先,从始祖后稷到古公亶父期间,没有发生过一次家族内部接班时的争斗,泰伯三兄弟是遵从家风的典范,当然也不会例外。从历史的轨迹来向前看,从炎黄到尧舜时代,从夏到商都是争斗的文化,向后来看,从西周到东周的周文化,包括后来的所有文化都是争斗的文化,惟有泰伯的“让”文化是中华文化中包容的大一统的龙凤呈祥的大文化。福建厦门第四届全国泰伯论坛论文审稿中将论坛的论文中,去掉了个别论文中有“龙虎相争、兄弟相残”八个字,突出泰伯大一统文化。
      第三让,泰伯自号“句(gou)吴”国后一直没有称王,只让人们称“伯”,为吴太伯,目的是让王位于二弟仲雍,仲雍在泰伯生前逝后也不称王,直到泰伯去世后自己的长子季简过继给大哥,季简才称王,可见仲雍对泰伯让王之举的敬重。日本吴文化交流会会长吴恩在《解开古吴国之谜》一书中说泰伯在周原有子孙,周武王封泰伯在周原的曾孙仲奕为阎,即阎氏(今河北省易水一带的阎乡),1955年以后多将阎氏写为闫氏,泰伯在无锡没有子嗣;仲雍在周原有长子昂,次子曼,曼改姓为古,仲雍在无锡有长子季简,次子居简,就把长子季简过继给哥哥泰伯,季简继承了吴国的君位,意在把勾吴国的王位又还给了泰伯。泰伯在吴国没有儿子,为的就是把王位让给弟弟仲雍。收藏于国家博物馆的镇江丹徒大港镇烟墩山出土的青铜器宜侯夨簋,是从泰伯奔吴到句吴国传至第五世君主周章已经历过120多年的时间时的记载,牧野之战大获全胜而建立周朝的周天子武王之孙康王,派人在古吴寻找当年让位南奔的泰伯和仲雍的后代,寻到吴国得知:泰伯将君主位让于二弟仲雍。仲雍死,长子季简(泰伯二世祖)继位。季简死,其子叔达(泰伯三世祖)继位。叔达死,其子周章(泰伯四世祖)继位。周章时任吴国君主,周章以“德鼎”证明自己是泰伯后裔,周康王便封其为“吴侯”,正式册封周章为吴君,封为伯爵,列入诸侯,加封泰伯为“吴伯”,从此“德鼎”就成为吴国王权之象征,一代代传下来,直到夫差亡国前将此鼎埋于虎丘山下。这是周朝认可的第一代吴国国君,吴国此后有了七百年江山。从此,吴国从“独立王国”变成了大周朝的“诸侯国”。泰伯和二弟仲雍来到了南方太湖流域古吴之地,和当地人打成一片。一是断发文身,躬耕开拓夷蛮乡。开放江南,教授当地人种植庄稼,发展经济,以农耕改善了南蛮的渔猎生活,改一年一收为一年两收,种了水稻又种麦子。二是筑城立国。以梅里为中心,筑立城邑建立吴国。三是率众疏水,凿渎开泾惠乡民。他和当地人一起兴修水利,在江南开凿了最早、最长的人工大运河(全长21.02公里,今天的伯渎港)。四是教民饲养,发展副业殷民实。他率领当地民众发展经济野蚕家养,大养家禽牲畜,故而在今天无锡梅村还有“鸭城”、“麋城”(养鹿场)的传说。五是教化礼仪,传播周原商周文化,建立吴文化。在泰伯兄弟的带领下,梅里这一带“数年之间,民人殷富”。泰伯纹身断发、不当周君王的举动,感动了当地土著族,荆蛮人纷纷投靠泰伯,拥戴他为首领,尊立他为吴太伯(太湖人之伯),泰伯在古吴所开创的至德吴文化成为中华文明璀璨长河中的重要文化。
      二、传承泰伯以德为上以让为行的好家风 纯正家风,首要在以德治家
      传承周部族家风的泰伯让贤,促使了周国政权的迅速崛起,形成了周国人才的阶梯梯次,保证了杰出人才登上了舞台。由此看来,泰伯让贤,不仅拥有了吴国七百年的江山,而且在翦商兴周这一促进社会进步的改朝换代历史中,泰伯首当其冲,功不可没。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姬吴部族的良好家风,不仅有包容谦让的宽阔胸怀,乐于牺牲的至高境界、入乡随俗的超凡见识、开拓前进的创新精神,也体现了齐心协力的政治智慧、顾全大局的高风亮节、忠君孝亲的高贵品质、兄友弟恭的博大情怀。
      一是传承立志报国、志在必得,家长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的敢当敢为的德让家风。周太王古公亶父,作为周部族的家长,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施行“仁政”的历史伟人,他不忍心用民众的战死,来换取自己的君主地位和统治。豳地旁边的戎狄薰育族经常来侵略周部族,要夺取财物,古公亶父就主动送给他们。后来又来侵挠,要夺取土地和人口,人民很愤怒,拿起刀枪要奋起反击。古公亶父劝解他们说:“民众拥立君主,是想让他给大家谋利益,现在戎狄族前来侵犯我们,目的是为了夺取我们的土地和民众。民众跟着我这个首领或跟着他们的首领,同样都是生活,有什么区别呢?如果民众为了我的缘故去打仗,牺牲民众的父子兄弟,却让我做你们的君主,我实在不忍心干这样的事情”。于是,古公亶父果断地带领着族人离开豳地,度过漆水、沮水,翻越梁山,一直迁徙到岐山之下膴膴周原。豳地的人扶老携幼,跟着亶父来到了岐下,附近邦国闻听此事,认为古公仁厚,纷纷归附。由此不难看出泰伯的父亲古公亶父是一位十足的仁人君子,具有至高无上的“让”德、博大的爱心、开阔的胸怀和高度的忍耐心,能够在立志报国中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这种美好的“德让”家风,无疑会影响到他的后代。泰伯仲雍顺从父意,泰伯以长子身份三以天下让,就与其父辈们流传的好家风的影响分不开。
      二是传承兄友弟恭、团结和谐,友爱相处的德让家风。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太父并没有说他逝后叫季历继位,也没有说叫泰伯不继位的话,泰伯奔吴是为了实现父亲翦商的理想,是敢当艰险主动让位,兄友弟恭的家风是泰伯奔吴让贤的基础。三弟王季照样“让”字当先品德高尚。他们兄弟三人兄友弟恭、团结和谐。《诗经·大雅·皇矣》说:“帝作邦作对,自太伯王季。维此王季,因心则友,则友其兄,……维此王季,帝度其心。”翻译成现代话:上帝兴周又立君,太伯王季始为王。自从王季称周王,诚心待人如亲友,他对胞兄更友爱,……治理大周称人君,万民顺从皆一心。《古今乐录》载:“太王有子三人,泰伯、虞仲、季历。季历子昌,即文王也。太王寝疾,欲传季历以及昌。于是泰伯与虞仲去,被发纹身,托为王药。后闻太王卒,还奔丧,哭于门,示夷狄之人,不得入王庭。季历谓泰伯:‘长子也,当立。’垂泣而留之。终不肯止。遂委而去,适于吴。是后季历作,《哀慕歌》:‘先王既殂,长陨异都。哀丧腹心,未写中怀,追念伯仲,我季如何。梧桐萋萋,生于道周。宫馆徘徊,台阁既除。何为远去,使此空虚。支骨离别,垂思南隅。瞻望荆越,泣泪交流。伯兮仲兮,逝肯来游。自非二人,谁诉此忧’。”将季历《哀慕歌》意译是说:呜呼哀哉。父王已经离别人世,像巨星永远陨落在岐邑了。我兄泰伯仲雍归来奔丧,内心的痛苦怎能倾吐完呢?我不能留住他们,究竟该怎么办呢?繁茂的梧桐树啊,徒然长满了道路周围。可如今的宫馆台阁,却因无人居住而非常空旷。啊,我的兄长,你们为什么要远奔而去,使这里变得空空落落?我受不了兄弟别离的忧伤,常常低首思念南去的仁兄。我举目远望荆越方向,禁不住泪流满面。我的亲兄长啊,你们远走高飞后还会旧地重游吗?除非哥俩回来,我又能向谁诉说我的思念之苦呢?这是季历从内心深处对泰伯、仲雍高风亮节的感慨和对手足的思念之情。由此看来,季历对两位兄长泰伯和仲雍回来奔丧,离别和远去极为伤情,深深思念。也由此可见兄弟三人手足之情深厚,相互之间敬重和珍惜。可想而知,泰伯让位既是顺从父意,也是兼顾兄弟之情,皆大欢喜。
      三是传承德和让在“三让天下”中“德”字当先的家风,自强不息的好家风为周朝和吴国树立了光耀千秋的典范。
      德的本义是“道德”或“品行”。“德”,是一个人或社会好的内在的品格和价值观。“德”字,它是在商代的一个“徝”字的底部,加了一个“心”字。这个“德”字最早出现在西周初年的典型器物天亡簋铭文里,铭文说:武王姬发在伐纣灭商后举行祭祀大典,祭奠多亏祖父季历和父亲文王的保佑,才得以伐纣成功,确立周朝的统治地位。就是说西周初年最早才看到了“德”字。在商代的时候没有这个“德”字,但并不意味着商人没有道德,当时的人们,把道德用另一个概念规范了就叫“文”,也就是孔子所说的“郁郁乎文哉”那个“文”。“文”和“德”都是通过心的修养,来使正心,来产生道德,他的核心就是诚信。泰伯的以德而让,是留给国家、社会、宗族、家庭、百姓和人民的美好财富。古公父子施行的都是“以德治国”政策。《史记·周本纪》记载,古公在未迁居周原前,就“复修后稷、公刘之业,积德行义,国人皆戴之”,迁居周原后,继续施行仁义,民“亦多归之”。又“营筑城郭室屋”、“作五官有司”,民“皆歌乐之,颂其德”;王季继位后,“修古公遗道,篤于行义,诸侯顺之”。《诗经·大雅·皇矣》说:“为此王季,帝度其心。貊其德音,其德克明。克民克类,克长克君。王此大邦,克顺克比”。泰伯从奔吴至寿梦年间,吴国没有发现战争与四邻和睦相处,吴人安居乐业,这就是泰伯及其兄弟和后世传承德让好家风的结果。我们今天所讲的周礼文化,实际上是人们要耻于争,礼于让,尊重对方,从而达到互相和贵。让是泰伯至德无及的核心。在第一让中,周太王去世后,泰伯与仲雍奔丧回到岐邑“乃还奔丧,哭于门外”,季历和众臣求他继位,说你是长子,是继位传承人,应当继承王位。泰伯坚决不从,说:“父王在世时我没有在最后时刻供养他,他去世后入殓时我也没有参与,更没有在他的灵堂前哭灵守孝,作为不孝之子,我怎能继承他的王位?”季历哭着让泰伯留下,泰伯以已入荆蛮为由而坚决不留,这就充分反映了周族“孝德”在于“让”的好家风。尧舜被孔子称为古代两位最贤明的帝王,是一切帝王之楷模,就是源于一个“让”字。《庄子·让王》载:尧要把天下让给许由,许由不接受。又让给子州支父,子州支父说:“让我坐天下?我正有隐忧之患,刚要治疗它,没有闲暇时间去治理天下。”天下的地位最珍贵,而不以这种地位危害本性,何况是其他的事物呢!只有不把治理天下当作一回事的人,才可以把天下委托给他。舜要把天下让给子州支伯。子州支伯说:“我正有隐忧之患,刚要治疗它,没有闲暇时间去治理天下。”治理天下的权位是大器物,而不以本性来换取它,这是有道的人之所以和世俗不同之处。舜要把天下让给善卷,善卷说:“我站在宇宙之中,冬天穿皮毛,夏天穿细布;春天耕田种地,身体足可以负担这种劳动;秋天收获足可以休养安食;太阳出来去劳动,太阳落了就休息,逍遥自在于天地之间而心情悠然自得。我何必去治理天下呢!可悲啊,你是不了解我的!”便没有接受。于是离开舜而进入深山,竟没有人知道它的去处。舜要把天下让给他的朋友名叫石户的农民,石户说:“真用力啊!国君的为人,是保持勤劳!”认为舜的德还没有达到最高的境界,于是背着东西,让妻子顶着东西,携带子女隐居大海之中,终身没有返回。
      《史记》载:“黄帝崩,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帝颛顼也。颛顼崩,而喧嚣(黄帝的另一个儿子。喧嚣生了蟜极,蟜极生高辛。)之孙高辛立,是为帝喾(帝喾是黄帝的曾孙,不是颛顼的直接后裔)。帝喾崩,帝挚(喾之儿)立,不善,而弟放勋(挚之同父异母弟弟)立,是为尧。”司马迁在《史记》中对尧帝极尽赞美之词:“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靠近)之如日,望之如云。富而不骄,贵而不舒(简慢)…能明驯(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便(辨)章百姓。百姓昭明,合和万国。”尧舜禹之所以被儒家追捧为“德之圣人”,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相继禅让。为了国家和百姓,他们都愿意让出自己的权力,让更合适更贤明的人来继位,这成为儒家最高的道德标准,这样的人才能被称为圣贤。司马迁就接受了这一观点,他不但在本纪的第一篇《五帝本纪》中写了尧舜禅让的过程,而且他的《史记》的世家系列第一篇叫《吴太伯世家》和《史记》列传系列的第一篇叫《伯夷列传》,都是因为这几位主人公具有这样的美德而被放在第一篇的。孔子曰:“太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让天下。”《伯夷列传》中的伯夷和叔齐,都是以让天下而被后世传颂的。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尧在执政 70年后,知道自己的儿子丹朱不够贤明,不能委以天下,于是看身边的大臣们谁可以接他的班,大家异口同声推荐了一位尚未婚娶之人,名叫虞舜。推荐者说,他是个盲人的儿子,(父亲)心地险恶,母亲愚悍奸诈,弟弟骄纵不法,一家子都是坏人,但是舜都能用孝行与他们和睦相处,使他们的心向善而免于邪恶。尧说那就试试吧,于是把两个女儿嫁给了舜,通过舜对妻子的态度,近距离地观察他的处事为人来考察他。3年后尧觉得舜非常好,可以胜任帝位,于是便让贤,尧让舜继位,自己隐退。舜继位 18年后尧去世,舜把帝位让给尧的儿子丹朱。但诸侯都不去丹朱那里朝拜,对他不买账,有了争执,也去舜那里解决,舜说,这大概是天意吧,于是重归帝位。
      让。让者,谦逊也。谦逊是一种厚重的气度,谦逊代表着强大的实力。谦为外德,对外表现为尊敬他人、乐于学习、明晓事理、礼足仪到的态度,令人肃然起敬。
      纵观姬吴家族的发展史,其家风处处表现在立德让人上。姬吴先祖十五世公刘,在戎狄部族经常骚拢姬周部族时,为了避免发生冲突,公刘让狄,带领族人,由北豳(今甘肃省庆城县)迁豳宁县,避免了战争,扩大了疆域。三十六世古公亶父让狄由豳宁县迁到岐周,他们能够成为这样美好的楷模,无疑就是姬周、姬吴好家风的来源。
      泰伯仲雍让贤的美德为后代树立了光耀千秋的典范,泰伯三让天下后,他们的子孙更是传承先祖的德让家风,壮大了姬吴氏族。泰伯的三弟王季的儿子周文王在治理西岐时,德让当先,周原在他的治理下,出现了道不拾遗夜不闭户,耕者让其畔,行者让其道的以德让人的和谐社会局面。在三千年前商代的周原大地上,人人热爱西岐、个个遵守周原法纪,孝亲敬长、关爱家人、勤劳善良、诚实守信、邻里和睦、崇礼尚德、周原出现了文明礼让的好风气。今山西省平陆县,商末是一个小侯国,名叫虞国,虞国的西边紧挨的是今陕西大荔县,在商未称芮国,两国相邻,两国的君王为了边界上的一块田地相互争执,经常吵架,久而不决。于是虞、芮二君便去找泰伯的侄儿西伯昌。来到周国边境,看到周人耕田的,田块与田块之间,都留下宽宽的田塍,互相让地畔,走路的“行者让其道”“路人相怜惜”,彬彬有礼;进入周国后,又看到周人男女不同路“男女有其别,斑白不提挈”,头发斑白的老人在道上有人搀扶;当进入周国都城后,在傍晚留宿客栈就寝时找不到门闩。夜里睡觉不关门。第二天,又发现一位中年妇女手里拿着一根簪子,站在街道旁边寻找失主,西岐的社会是一个“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景象;到了周国朝廷,更发现周人是士让大夫、大夫让卿,有礼有节。周文王的美名不仅享誉西岐,而且传遍了殷商大地。季札是泰伯世系第十九世祖,封于延陵,史称“延陵季子”,是吴姓血缘传承史上的重要先祖,更是几千年来倍受人们称颂敬仰的一代神祖,他曾经三让王位,被史学家称作是继泰伯、仲雍之后的“至德第三人”。泰伯的第三十三世孙长沙王吴芮,把自己的大部分领地让给刘邦的子女们,又将自己的部分精锐部队分到荆王刘贾(刘邦堂兄)麾下而平安传五世。正是有了姬吴的德让家风的传承,才有了今天享誉世界的吴文化。
      “至德”即最高的道德。“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这是圣人孔子对泰伯三让王位的最高评价。在江南及华夏,泰伯及吴文化居至高无上的地位,最主要的原因源于家风中的两个字“德、让”。从姬吴族发展历史来看,处处体现在“德、让”之中。后稷处在“禅让”时代,周太父在犬戎入侵,要夺部落土地和人口财产,周人欲战时,亶父不忍杀人父子而君之,乃与私属让了以后“至于岐下”。太父在“至于岐下”时发生在岐邑的这次周羌文化互容,由于泰伯的让位,没有不适应,所有的人都从这次友好的融合中得到了好处。太父以戎狄侵扰,要财物,他德让;要土地和人口,他也德让,结果让出了长、次子泰伯仲雍长江流域七百年的吴国江山,让出了曾孙姬发黄河流域的周朝八百年江山。
      知古鉴今,温故知新,彰往察来,见微知著。泰伯是好家风的实践带头人,传承以德为上以让为先的好家风,不仅有其重要历史价值,更不失现实的时代意义,值得我们去发扬光大。周族家风形成的泰伯吴文化是周文化的一个子文化,周文化和泰伯吴文化都是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也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天下之本在家”,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庭。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铭记在中国人的心灵中,融入中国人的血脉中,是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重要精神力量,是家庭文明建设的宝贵精神财富。在当今形势下学习吴文化,弘扬泰伯精神,不仅能指明践行道德建设的前进方向,也能加力“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关系到“一带一路”世界战略的实施,这对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都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参考文献:
      《中国历史—先秦卷》 张岂之等《先秦史》吕思勉 马东峰《先周文化探索》雷兴山《史记》司马迁《资治通鉴》司马光《凤翔府志》清乾隆·罗鳌《岐山县志》清光绪·张殿元等《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
      作者简介:付军让,陕西省岐山县古周原益店人。第二届岐山周文化研究会秘书长。著有《西周岐山历史大地震震心场址寻考》47万字《付军让周吴文化108讲》、32万字村志《落阳邑史》、10万字《宝鸡地情概览岐山篇》等。徐丹,女,陕西省岐山县人,退休干部。

友情提示】天下吴氏网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客观真实报道,坚持不站队,保持正确的主观立场,以弘扬至德精神!传播吴文化为主旋律!只要你姓吴,只要你是正能量的来稿,我们都欢迎!

相约天下吴氏网》主题歌 作词∶吴蜀丰 作曲演唱∶吴仕长

吴氏文化正能量,至德精神在弘扬。开拓进取创辉煌,谱写时代新篇章。

三让高风孔圣赞,第一世家史记传。天上有口遍天下,家风传承树典范。

我是吴氏好儿郎,仁爱谦让传万代。相约天下吴氏网,因为有你更精彩!

来稿要求图文分开打包,〔因人力有限不接受微信图文供稿〕

投稿公共邮箱:905080184@qq.com

联系人吴蜀丰 电话: 18883313913 

责任编辑:吴蜀丰

0

【友情提示】天下吴氏网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客观真实报道,坚持不站队,保持正确的主观立场,以弘扬至德精神!传播吴文化为主旋律!只要你姓吴,只要你是正能量的来稿,我们都欢迎!
《相约天下吴氏网》主题歌作词:吴蜀丰作曲演唱:吴仕长

吴氏文化正能量,至德精神在弘扬。开拓进取创辉煌,谱写时代新篇章。
三让高风孔圣赞,第一世家史记传。天上有口遍天下,家风传承树典范。
我是吴氏好儿郎,仁爱谦让传万代。相约天下吴氏网,因为有你更精彩!

来稿要求图文分开打包,(因人力有限不接受微信图文供稿)
投稿公共邮箱:txw4006935168@163.com
联系人吴蜀丰电话:18883313913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 天下吴氏网招聘|
版权所有 天下吴氏网 电话: 18883313913 | 电子邮件:txws4006935168@163.com   023-62795070 
媒体支持:中国报道网 合作媒体:重庆报道网 | 泰伯文化传媒(重庆)有限公司独家营运
常年法律顾问吴彭龄执业证号码:13202199210937510 江苏仁勤律师事务所
地址:重庆市巴南区融汇大道7号1-13-10 |备案号:渝ICP备1501165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