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吴川中
从一部吴氏家谱讲起2020年 7月份,我履行完了我人生工作中的最后一份工作协议,给自己放假了,从此自由自在。有一天在家中发现了一本吴氏家谱(毗陵芳田村吴氏宗谱)是2013年重修的,距当时也有七、八个年头了。当时就想,现在有空闲时间了,何不拿来仔细读读,一来增加一下自己的知识面,因为自己今后要到何处去,已经明白,是早晚的事。而自己是如何来的?说句实在话,并不是很清楚、很明白。如今有了这一部吴氏宗谱,最起码可以让我比以前知道的更多。对于家谱,现在可以明确为是记载家族世系繁衍状况及其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文籍。也可以说可以作为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就在2023年5月,常州市有关文旅部门,就用常州地区几十个家族,涉及60余位红色人物的百余件家谱以及9个毗陵望族的家训经典,在常州博物馆,举办了“薪火永续”—常州红色人物家谱家训选粹特别展览。自己也去观看了一下,在去观看进馆前,自己就想,展出的内容会有吴氏人员的优秀事迹,果然王诤将军(原名吴人鉴,武进戴溪浜头村人)和吴阶平双料院士(江苏常州人)的事迹材料历历在目,使参展者,留下了深刻的追忆。
家谱对于自己来说是陌生的,自己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随着时间的斗转星移,自己也已不知不觉进入高龄人群了。但是回首看看,有关自己家族中的家谱,以及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中的家谱文化,可以说知道得太少了。随着自己读谱的进展,就感到这本家谱,不光增加了自己的知识面,还在某个方面回答了一些以往不能自圆其说的理论。为什么?因为这本吴氏家谱和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中的一种精神、一种文化存在息息相关,这就是“至德精神”和“至德文化”。什么是“至德”?所谓“至德”,就是“至高无上”的道德品质,是一种至高的精神境界。这是孔子在《论语》中对周太王古公亶父的长子泰伯(亦称太伯)三让王位“三以天下让”精神的高度概括和赞誉,西汉司马迁在《史记》中加于专卷《吴太伯世家第一》记载和阐述。“至德文化”就是泰伯实践“至德精神”,并把这种精神与华夏文化融合起来的精神和文化,因为在周朝的吴地,亦称“吴文化”。3000多年来,这种精神和文化如要得到好的传承与宏扬,首先是要得到泰伯后人的传承与宏扬,因为也有人说“至德文化”首先是一个姓氏文化,具体说,是“吴”这个姓氏的文化。因此认证泰伯后人的所为,从传承的家谱中也能找到源泉和结论。因为自己所掌握的资源不够和时间上的关系,除了读了自有的“毗陵芳田村吴氏宗谱至德堂(2013年重修)”。的一本家谱,对于尚存的几十部(本地区)“吴氏宗谱”,以及散落在全国各地的“吴氏宗谱”,只能说不甚了解,但自己坚信吴氏的起源都是一个,泰伯和仲雍为第一世。延续至今已经有100多世了,如今的吴氏人员之间都用“宗亲”、“宗贤”称呼,因为历史的原因,就是在同一个宗族里,年纪相同,而要讲上下世的关系,可能要相差有几世,就像在村里,年龄和我相仿,他是19世,而我是22世。
2023年5月份的一天,自己生平第一次去到季子(吴氏总第十九世)墓前(江阴申港),观摩了吴氏宗贤组织的(纪念季札公逝世2508周年)祭祀大典。季札公(季子)以贤德著称,被后人奉为“至德第三人”。史称“延陵季子”,常州纪念古延陵邑人文始祖季札诞辰周年的纪念日,也有十多年了,并把这一天作为“季子诚信日”。同时在去年江苏省也成立了季子文化研究会。在国家要把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发扬光大,此项研究工作,肯定会有新的进展,不过对这些研究工作,本人才学疏浅,就是花时间去研究也不会有什么明堂,还是去关注一下其它研究的成果为好吧。不过对于吴氏对“至德文化”“至德精神”,“季子文化”(统称吴文化)这方面是如何传承和发扬,还是能引起关心和注意的。纪念季札公逝世 2508周年祭祀大典中。吴氏宗贤所作的祭文道:“感恩祖德,英灵福泽,庇护族人,造福百姓”。季子“仁德爱民,和平外交,消除兵灾,芸芸众生。安居乐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高山仰止”。读文者声情并茂,所有在场的吴氏宗贤从心中感恩圣祖。随着游历,自己观察到不管是无锡的泰伯殿(至德无上)还是丹阳的季子庙(至德重光)以及江阴的季子墓(至德留芳),这些横幅虽说是后人撰写的,但一点是相同的,也是重要的,就是“至德”二字,也可以说它是吴文化的核心。下面就用一本家谱来揭示,吴氏宗贤是如何继承和发扬光大“至德”精神(吴文化)。
至德文化的内涵可以概括为“谦让”、“开拓”,这二项内容也是至德文化的核心。“谦让”是建立在“仁孝”思想品德之上的,为仁义孝悌而“谦让”(存心以仁为主,处事以义为主,事亲以孝为主,兄弟以让为主,朋友以信为主)。为天下大义“谦让”(行政以德为主,民财以惜为主,交易以平为主),为黎民苍生“谦让”(读书以勤为主,穷经以理为主,贫乏以济为主)①。一共有81条,以上仅摘录几条来说明一下,按照颁布落款为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86年)。“开拓”即开创、拓展。太伯与仲雍定居梅里(今江苏无锡梅村),融入当地土著民族。泰伯将黄河流域的农业文明与太湖流域的渔猎原始文明结合渗透,以中原文化和江南土著文化相融合,开创不同氏族、不同文化融合的先河。3000多年来,作为吴氏宗贤的后人又做了些什么。孟子曾说:“君子之泽,五世而斩”。意思是说,君子的恩泽,最多影响五代,以后就消失了。而泰伯和季札,虽然相距19代,却有惊天相似的“三让之举”,可见泰伯圣贤之德对后人产生的巨大影响,他的让国美德受到了社会的普遍赞誉。季子的出现,使得吴文化的内容更加丰富,他是春秋吴文化的杰出代表。季子留下的“谦让、守信、清廉、致用”的先贤文化与诚信精神,对于今天的常州应该是受益匪浅(在此就不多说了)。
本谱中对本支始祖(86世)是这样描述的:“公之为人,秉性无华,见几明决。当时父老咸以大器期之。”后“父母偕亡,遂舍故土,挈妻子走郡城于东郊之清溪,卜筑于东南之野田,相其土宜之高者以为居。”“自公殁后,盖五百余年矣。登高而望,凡南北野田,想见昔日之业以耕作也;上栋下宇,想见昔日之筑以居也;嘉木美竹,想见昔日之种以庇荫也。今十数世耳。而子复有子,孙复有孙,瓜瓞绵绵,类皆支分而派别。所谓根之深者叶自茂,源之远者流自长欤。间偿盱衡旷代,为人子孙,无不乐道祖父之善;为人祖父,无不想望子孙之贤。若此地之平畴绿野,与城市絕远,其安于畎亩者半,安于诵读者亦半。后之振振继起者,序亲疏,班长幼,建祠宇,习礼法,使老者有终,幼者有养;梗顽者惩之,不率者斥之。贻谋燕翼之道尽矣”。②以上的文字描述了吴氏后人“开拓”的艰辛以及后来的成果。泰伯季子的后人,不但继承季子(躬耕),也如宋王安石《上五事书》:“释天下之农,归於畎亩。”另一方面还要读好书,并坚持诵读,可见目标之高。
太伯与仲雍开创不同氏族、不同文化融合的先河,最终形成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中的——吴文化,它不光是得到吴氏后人继承和宏扬,另一方面更是带动了区域性的继承和宏扬,最终形成了今天的吴文化。前几天自己看了一篇一位受尊敬的作家写的有关“阐述诚信对事业能否成功的关键性”的文章,这位作者同时也是延陵季子研究会特约研究员,对季子文化研究有很深的造诣。这篇文章的立意在于不是简单地介绍季子,而在于以自己亲身的经历,讲述“作为季子躬耕地常州的一位当代普通市民讲诚信的故事”。文章中写到“我认为,讲诚信是咱常州人的传统品质,是数千年前季子为本埠人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焉能摒弃”。③ “事实证明,我的诚信效果非常不错,而且对方也很讲信誉”一则讲诚信的案例,“就此彻底搞活了市场”。在这一点上,自己也有共鸣,自己有多年在外打工的经历,能得到多方的认同,就是自己时时想到自己是常州人,来自吴文化的发源地。
自己还有幸读到一篇有关“至德”的专题文章,是一位吴氐宗贤写的,他通过某一项工作,把“至德”归纳为“弘扬传承、责任担当、礼让诚信、忠孝悌爱、奉献无求、开拓创新六个方面”。④并把它一一展开,可喜的是这位吴氏宗贤还讲到现代管理的“四要素”,难得可贵,从中也说明了一个问题,吴文化是与时俱进的。就像出租车司机惊讶我会使用手机打车一样,因为他不知道,潜移默化的吴文化对人们的成长能起到多大的作用。
结束语。作为泰伯姓裔孙,不光珍惜吴文化对自己成长的作用。同时也意识到,当务之急是如何做好传承和发扬光大工作,少讲空话,多做实事,以青少年为重点,这样我们的目标才会实现。
注解:①:括号里的内容来自《毗陵芳田村吴氏宗谱延字卷》65页,吴氏族规篇——人道至要。②:《毗陵芳田村吴氏宗谱陵字卷》23页③:陈平《再论本埠人文始祖季札》龙城博客。④:吴卫祖《宗亲工作至德刍言》延陵韵
作者简介:吴川中,退休。
【友情提示】天下吴氏网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客观真实报道,坚持不站队,保持正确的主观立场,以弘扬至德精神!传播吴文化为主旋律!只要你姓吴,只要你是正能量的来稿,我们都欢迎!
《相约天下吴氏网》主题歌 作词∶吴蜀丰 作曲演唱∶吴仕长
吴氏文化正能量,至德精神在弘扬。开拓进取创辉煌,谱写时代新篇章。
三让高风孔圣赞,第一世家史记传。天上有口遍天下,家风传承树典范。
我是吴氏好儿郎,仁爱谦让传万代。相约天下吴氏网,因为有你更精彩!
来稿要求图文分开打包,〔因人力有限不接受微信图文供稿〕
投稿公共邮箱:905080184@qq.com
联系人吴蜀丰 电话: 18883313913
责任编辑:吴蜀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