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吴氏欢迎你!

位置>主页 > 今日头条 >

至德精神吴氏四维是道德建设必须应有的道德准

发布时间:2018-01-17 00:02 来源:知行谷论坛

至德精神吴氏四维是道德建设必须应有的道德准则

江西赣州市 吴先辉

2015年3月12 )

 

序言

吴 天 赐

   原标是《吴氏四维》

  “德不孤,必有邻。”“君子忧道不忧贫。”“德厚流光”“积善余庆”,此乃国之圣贤之言。

“高尚的灵魂一定比最富饶的财产或最健壮的躯体为更可珍贵。”此亦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亚里士多德之说。

“道德和才艺是远胜于富贵的资产。堕落的子孙可以把贵显的门第败坏,把巨富的财产荡毁,而道德和才艺却可以使一个凡人成为不朽的神明。”此为世界大哲莎士比亚之论。

综合上述:其广度,从华夏到世界;其深度,穿越千年时空;这些价值判断仍然没有被历史所遗弃,也没有被科学所否定。非但如此,随着文化的发展、文明的提升,道德建设尤显重要。抚今追昔,观照当下,人们不无共同之感慨。

道德建设必须有道德准则,至德精神是被历史证明的道德教化之良方,是千古不朽的行为世范。居于泰伯衡山采药、开拓梅里、勾吴拥戴、三让王位的伟大人生实践,在其数百年之后,孔子为之感言:“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时光的列车又运行了二千多年,世代贤达为推行泰伯的至德精神,有着浩似烟海的解读与著述。

今天,赣州市先辉族彦以《吴氏四维》为载体,把至德精神阐释为:孝友,诚信,谦让,自强四维。这一定位,具有理论上的正确性,操作上的便利性,克服了雾中看花无所适从之困惑。同时克服了理论上、逻辑上的混乱与重复。作者深谙“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这一逻辑常识,紧紧抓住思想理论层面的课题,突出思想理论的构建,作出令人信服的阐述。这些阐述无疑表达了对至德精神的深切理解与全面把握,其理论上高屋建瓴,实践上切实可行,对当下社会其有极强的针对性。  

近年来,国家极为重视对优秀文化传统的发掘与继承,强调家风家教对改进社会风气的重要性。《吴氏四维》既是阐释优秀的传统文化,亦是家风家教的教科书,更是个人品行修养的圭臬,是千秋不易的道德法则。 

《吴氏四维》理论透彻,逻辑严密,无懈可击,气贯长虹。《吴氏四维》采撷古今中外历史典故,气势磅礴,义正词严,彰显着作者的远见卓识与博学多才。在写作风格上有如行云流水,势如破竹,给人予俊拔朗然之感。在洋洋洒洒的万余字论述中,先辉族彦以其清新雅致的笔调,惠若如兰的情怀感召读者,似点点幽香沁人心脾。 

《吴氏四维》的出版发行,是事关弘扬泰伯文化、传承至德精神的一件大事,对提高族人的道德觉悟,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树立道德信念,培养道德品质,养成道德习惯等方面,都将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吴氏四维》必将成为族人的道德宝典、精神良方和行为指南。

让我们世世代代秉持孝友、诚信、谦让、自强的文化品格,脚踏实地,与时俱进,去追求我们应该实现和能够实现的人生理想,做一个有道德、有良知的公民,成为泰伯精神谱系合格的贤嗣裔孙。

是为序

注:吴天赐,香港人,第三届世界至德宗亲总会主席、香港至德总会理事长、香港吴氏宗亲总会主席、厦门吴氏宗亲会名誉会长。2004年吴天赐获“世界杰出华人”荣誉称号、2006年获“亚太最具创造力领袖”荣誉称号、2007年7月1日,联合国授予吴天赐老先生“和谐贡献奖”,以表彰他对世界和谐和公共事业所做的贡献。

泰伯文化宝库非常丰富,可谓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资源。泰伯文化又如一个万味俱全的药房,可治百病(精神道德之病)。面对社会当下精神道德之病,余仅选其四(孝友、诚信、谦让、自强)权作良方,供诸君参考。
    目前国家正处于一个剧烈的社会转型期,由来已久的信仰缺失、道德沦陷、虎侵蝇害(大小贪官)、巧取豪夺、纸醉金迷、文明废弛、环境恶化,说谎造假、天理伦常处于低谷,丧失了价值观或只剩下金钱成功主义等问题,都横亘在国人面前。对此,在有足够思想认识的同时,坚守良知,重塑信仰,重塑精神道德高地,尤显重要、尤显紧迫。重建道德,也就是重建文化。要想找到长治久安的道路,既要向西方学习,亦要去学习老祖宗留下来的文明规则。缘此,余就精神道德建设写作如下文字。
    由于本人学识浅薄,本文阐述可能是十分有限,不足与错误之处亦许甚多,尚祈方家不吝赐教,以共同推进社会精神道德建设,不断促进文化的发展与文明的提升!——题记

吴氏四维:弁 言

吴氏,源于泰伯奔吴(注1),周章封吴(注2)。    
  缅怀泰伯,思绪万千,望断天涯,感怀古今。
  探寻泰伯之魂,传承至德精神(注3),是历代吴氏贤达不倦的追求。穿越三千年历史时空,检视泰伯伟大人生,泰伯给吴氏族人留下了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开创了伟大的至德名邦(注4)。在这丰富多彩的精神财富中,永恒而闪闪发光的是:孝友、诚信、谦让、自强的泰伯魂四德。泰伯魂四德就是吴氏四维。

  吴氏四维:孝友、诚信、谦让、自强,是泰伯人生至为宝贵的精神遗产,是泰伯人生实践的理论总结,是三千年来指导吴氏族人走向繁荣昌盛的精神瑰宝,是维系吴氏精诚团结、创建美好生活、建功立业乃至世代荣昌的惟一法则。

   历史证明:吴氏四维,遵之则无往而不胜,违之则走向衰微。
  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理论的责任在于照亮黑暗。泰伯理论之精髓吴氏四维之光,是族人征途上驱散黑暗的巨大能源。

  个人的修身,人与社会之间的健康互动,人类和自然的持久和谐,人心和天道之间的相辅相成,就是精神性人文主义;这是人类文明的又一个高峰。道德是一种与人类社会并生共存的社会现象。在人类的知识系统中,它属于哲学的研究范畴。道德是个规范概念,道德本质上与人的美善生活是一致的,与人性的善相是一致的,它是行为逻辑的凝结。人的高尚与伟大,首先表现在道德人格上。高尚、伟大的道德人格,必然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从而推动社会精神、物质的文明进程。

  吴氏四维,是族人道德修养、人格训练的首要课题,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功。故此,我们务必明达四维的精神内涵,以贯彻于生活。

吴氏四维之一:孝 友

 

孝,是人的基本人性、基本良知,是人的道德起点,是人之为人的根据。《孝经·开宗明义》篇中讲:“夫孝,德之本也。

四书五经无不肯定孝友在伦理道德上的重要地位。孝乃人之本,本立而道生。可以想象,一个连养育之恩都毫无感怀、不思回报者,可说是人吗?乌鸦有反哺义,羊有跪奶恩,这种人只能说是禽兽不如者。历史证明:一个孝友和睦的家庭,是人生成功、建功立业的精神支柱。这类历史事实,无需出门寻找更多的史料,吴氏家族的源头故事就是孝友之国典,吴氏谱牒就清楚地记载着泰伯的孝友故事。

孝,是源于人性的感恩情怀。孝道就是感恩之道。人们把“知恩图报”作为人性、理性的重要标识。站在感恩的视野,毫无疑问父母是首当感恩者。感恩的总体内涵是对别人所给予的帮助表示感激,是对他人帮助的回报。

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也是生活中的大智慧。一个智慧的人,不应该一味索取和私欲膨胀。学会感恩,为自己已有的而感恩,感谢生活给予你的一切。这样你才会有一个积极的人生观,才会有一种健康的心态。感恩是一个人不可或缺的品质,是获得社会认可与持续支持的道德基础。常识与道德都告诉人们:感恩是一种力量,感恩是一种责任,感恩是一种义务。

孝,从本质上讲是对生命本身的敬畏。每个人的生命是父母给的,每个人的生命都有一个实实在在的创造者,为什么不去崇拜他们呢?孝实际上是基于这样一种心理需求,就是对赋予你生命之人的崇敬。这是符合理性的。

  人生在世,百事孝先;孝乃首善,人当务全。百善孝为先。此乃历史对孝的定位。
  《辞海》:孝,善事父母。《新书·道术》:子利亲谓之孝。《尔雅·释训》:善父母为孝,善兄弟为友。孟子说: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

“孝友世第”、“孝友之家”就是指一个家族孝顺、友爱、和睦的族风家风之厚。孝友的基本内容是对长辈要奉养和敬爱。一家若能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妯娌相能,和睦相生,这个家庭必定生机盎然,其乐融融,由此必将兴旺发达。晚清重臣曾国藩说:“孝友为家庭之祥瑞,凡所称因果报应,他事或不尽验,独孝友则立获吉庆,反是则立获殃祸,无不验者。尔辈若能从孝友二字切实讲求,亦足为我弥缝缺憾耳”。可见,曾国藩对“孝友为家庭之祥瑞”深信不疑,是立家之本、齐家之宝。
  正是泰伯的孝友之德,成就了古公亶父家族兄友弟敬。因此而实现孝让王位(从本质的层面讲,泰伯之让是:孝友之让。因为其让的思想根源、心理基础是孝友情怀。),避免了争斗,顺利地实现了古公亶父心愿,从而成就了周王朝800年的兴旺繁荣,也成就了吴氏的开启、发展与兴盛。更为宝贵、更为永恒的是成就了至德精神大厦,并于公元前514年在苏州建立国都,成就了今天的三千余万吴氏。

  从传统的孝延伸到对先辈逝者的敬畏:修坟建墓、清明祭祖、墓前叩拜,感怀源远流长、世代相续的养育之恩,这是对孝的价值宣示与价值践行。
  孝友还衍生出很多怜悯情操,温暖着社会。如:尊老爱幼,同情弱势群体,关爱鳏寡孤独,……等文明情怀。

  正是传统文明的孝友之德,维系着社会各家族兄友弟敬,由此而导生出和邻睦族,从而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站在这个意义上讲,孝友是吴氏的光辉名片,孝友是吴氏的传家至宝。正是这种重要性所在,历代吴氏贤达均将孝友载入谱牒,作为家规族训,告诫世代族人践行这一价值理念。
  历史证明,践行孝友,这个家族就必然伦理昭然,由此而实现人人心情舒坦,家族融融穆穆,从而促进家族的良性发展。失之孝友,必然是一个道德沦陷的家族,必然乱七八糟毫无伦理秩序可言,然而谁都不会有快乐、欢愉。只能是人人自闷,更有恶者人人自危。这样的家族何谈发展,何谈事业。社会当下,孝友价值之沦陷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父母病痛,无医无药;父母孤独,无人理会;父母苦闷,无人慰藉;儿子住别墅,父母住车库;儿孙住新房,老人住旧屋;老死数日无人知;家中老者不如宠物;老人是草,小孩是宝;厚葬薄养;……,悲凉纷呈。这些都是人们不难看到的事实,这是对文明之邦的极大讽刺。这种现象是原始人性的失却,是基本道德的崩溃;也是世风日溃之果。这样的家族是走向衰败的信号与前奏,对此我们务必有所警醒。尤其是作为泰伯传人,更应弘扬孝友精神,践行孝友价值,方可言之:我是泰伯真传,是至德名邦的一员。
  但是,今天言孝,必须舍弃传统中的盲目性与唯命是从,必须符合人性、道义、理性、公正、文明、尊严的价值标准,实现父子有道。古有《荀子·子道》“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之说。《孝经》言:“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不争于父,臣不可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父母有违理性之处,子女以委婉相释,这种行为逻辑是理性、文明之体现,故而得到历史的肯定。  

  大孝之人必有大德,大德之人必有大福,大福之人必能大孝。这是一个良性循环的逻辑链条,是事物发展的必然,亦具有历史的见证:
  二十四孝中的吴猛恣蚊饱血的故事,说的是八岁的吴猛对父母爱到极点,才会有“痴傻”的行为,这是一颗多么纯净的童心啊! 吴猛幼时,家境贫寒,蚊子咬他,他并不驱赶,因为他怕蚊子咬不成自己就会去咬母亲。吴猛在晋朝,官致散骑常侍。《古文观止》载大孝之人李密,因父早亡,母亲改嫁,由祖母抚养。成长之后晋武帝征其入朝为官,因其祖母供养无主而辞不赴命。直待祖母亡后,守丧服终,即出任尚书郎之职。一篇《陈情表》,千百年来无不感怀,令人读之泪下。

吴氏四维之二:诚 信

诚信,是理性的表现,是十分高尚的品格,亦是伟大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事关人生成败的重要品格。

诚信是人类文明的灵魂,没有诚信,就没有道德,也就没有文明;诚信也是个人品格的灵魂,没有诚信,就不可能有高贵的品格。缺失诚信的人,不是无赖,就是流氓。缺失诚信的民族,注定是愚昧而野蛮的民族。诚信也是民主制度的根基,没有诚信,就不会有成熟的民主。民主靠宪政,宪法就是社会的契约,契约的根基就是诚信,没有诚信,契约就是废纸。

贵族之所以是贵族,是因为贵族把诚信看得比生命还重要,诚信带来高尚,带来尊严,带来生命高贵的价值。欧洲的贵族宁愿用决斗分胜负,而不愿用阴谋诡计争输赢,这实质上就是对诚信价值的死守。中国古代的史官,宁愿被杀头也不为帝王篡改历史,也是对诚信价值的死守。
  《辞海》:诚,真心实意;真的,的确。信,诚实,不欺;信实;信用。这些是诚信的主要内涵。
  诚,是一种心态、思想,是理性的态度,实事求是的态度。
  信,是对一种行为的评判。其行为状态是对诚的坚守与作为。
  诚信概括了从心态、思想到行为的全过程评判。诚乃信之本,信乃诚之果;无诚则信不立,无信则诚不存。这是必然的因果辨证关系。统而言之:诚信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与行为。 
  科学,就是诚信之学,科学是来不得半点虚伪的;讲科学就是讲是诚信,讲实事求是。
   孔子曰:“言必信,行必果。”、“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民无信不立。”。
  孟子言:“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世界文学大师莎士比亚说:“没有任何遗产像诚实那样丰富了。”总之,待人诚信,与人为善,体人之心,恕人之过,皆为成就人生事业的重要品格。从中国历史先贤到世界大哲,无不把诚信视为人之生命一样宝贵。
  从宏观的视野看,诚信不单是个人的重要品格,亦是一个团体、企业乃至国家的极其重要的文化品格。团体无诚信,难以立足;企业无诚信,难以生存,更难言发展;国家无诚信非但难以立世,亦使国民丧失信心;国家失去诚信而充满谎言,那最终这个国家也将被谎言所击碎。历史告诉人们:国家、政府的诚信,是支撑国民信心、实现长治久安的重要因素之一。
  纵观当下社会,假话流行,假货充市;学术造假,剽窃欺骗;虎蝇(贪官)成群,醉生梦死;山西黑砖窑、云南躲猫猫、湖北捞尸船、广州飞车抢劫、陕西周老虎、上海钓鱼执法、张海超开胸验肺、学术论文造假一条龙,…… ;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苏丹红、彩色馒头,…… 等历史现象,无不铭刻着良知泯灭、道德沦丧、诚信缺失的悲哀场景。故此,民众呼出:“民以食为忧”;北岛(注5)放言:“告诉你吧,世界——我…不…相…信!”。凡此,皆是诚信缺失之果。大多的事实告诉我们:丧失诚信,乱象丛生;有的人好像以谎言、假货而暂时得利,但最终的必然结果是没有一个胜利者。因为诚信缺失唯有害己、害人、害社会的历史见证,丝毫没有终极意义上的利益与胜利者可言。唯利是图,纵有益于一时,然其弊必在千秋。总之:缺失诚信乃是人生的破产。

  打开世界史、中华史,关于诚信的典故,诚如对今人的谆谆告诫:《狼来了》的故事,《曾子杀猪教子》的故事,《晋文公退避三舍》,《季札赠剑》的故事,《司马迁诚实著史》、《范式千里如期至》的故事,唐太宗尊重史实、晏珠诚实不欺、华盛顿与樱桃树、季布一诺千金的故事;……古今中外、历史与现实,从帝王将相到妇孺孩童,有关诚信的故事浩如渊海。凡此皆是历史镜鉴,是今天诚信修养的教科书。常温这些故事,有着巨大的现实警示意义。

  回望泰伯的伟大人生,诚信始终是其人生之魂。泰伯三让,是诚信之至;断发纹身,是诚信赢得人心;立足梅里,瞬间千余户拥戴,是诚信之果,是诚信之国典。如果泰伯没有诚信,何谈立足?何谈拥戴?何谈开拓江南?何谈千秋伟业?何谈至德文化?泰伯诚信的人生实践告诉我们:诚信是人生建功立业的基石;诚信是泰伯留给千秋万代的巨大资产。 
  唐代史学家、著作郎吴兢(670~749),汴州浚仪(今河南开封)人。其撰《则天实录》,言宋景激张说使证魏元忠事。说修史见之,知兢所为,谬曰:“刘五殊不相借!”兢起对曰:“此乃兢所为,史草具在,不可使明公枉怨死者。”同僚皆失色。其后说阴祈兢改数字,兢终不许。曰:“若徇公请,则此史不为直笔,何以取信于后!”其诚信大义之品格,因深为后人敬仰而流芳百世。

吴氏四维之三:谦 让

谦者:谦虚、谦逊、谦谨、谦卑、谦退之意,是有而不居的思想态度。言之谦者,首先是一个富有者,这富有是指:物质、精神(知识)、功业(功高业伟)、权位而言,四者必具一,方具谦之本。四者皆无而言谦,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在物质、精神(知识)、功业(功高业伟)、权位而言的富有面前,有若无,实若虚,有而不居,大巧若拙,虚怀若谷,这就是谦的本质表现。此外,谦亦含包容的情怀。谦退,是谦而退之。从谋略的层面看,谦退含有权术色彩,有以退为进、以后取先的策略内涵。其谦退之为是对现实的考量之后,视时机而动的暂退谋划,并非一退了之。是“小不忍则乱谋”“欲速则不达”的成熟思考之果。历史与现实都告诉我们,人生中有不少的情境是:进一步山穷水尽,退一步海阔天空。总之,谦让是:自觉的、明智的、道德的、高境界的思想与行为。

  让者:忍让、避让、推让之意。让亦是有而不居,原本属己而让人,是无私情怀而导生的让于人的行为,这是实实在在的损己利人之为。再者,让亦含有包容、容忍、宽容(包容、容忍、宽容,三者差异非常细微,下统称容忍。)的心理情怀、思想态度,它无涉物质、知识、功业、权位,人人都有容忍的条件(当然,权贵者容忍尤难。),因为容忍只是一种内在思想、情感态度之表达。总之是指人处世有度量,对不同的观点、行为能有谅解、克制、包容的胸怀。俗话讲:“记人之长,忘人之短”、“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说的即是容忍。但容忍并非是人与生俱来的,它是随着人们知识、智慧、修养的不断地积累、提升,才慢慢感悟出来的人生哲理。它是和人的思想品性、文化修养等因素紧密相关的。具有容忍品格的人能够理解人之难,谅解人之过,从而产生强烈的凝聚力和亲和力。

  那么,为什么要谦让?也就是说谦让的哲学背景是什么?一句话,就是:“理未易明”。这种境况是常会遇到的。历史告诉我们:探求真理是非常艰难的,人总是觉得自己的信仰、思想、想法是对的,与己不同就是错的。心理学家弗络伊德·西格蒙德理论认为:“自我肯定理论”、“自我防御的心理机制”是普遍存在的。个人的信仰、思想、想法,是其人生经验形成的积淀,是客观世界在其主观上的反映。从逻辑上讲,人是不会自我否定的。然而,其对客观世界的观察、感受是否准确、是否具有普遍意义,这是一个需要实践检验的问题,就是说需要得到实践的认可。客观世界并不总是与自己的主观世界一致,实践的裁决也并非总是显示自己正确。即使有的被评判为正确,但其正确度的高低又是一回事。百分之百正确的事物是稀罕的。

  谦让具有包容、容忍、宽容的全部意涵和行为指向,亦具有同情、慈悲之情怀。谦让是一种人生的修养。社会称颂为人厚道、宽以待人,鄙夷尖酸刻薄、苛求于人;我们赞赏相逢一笑泯恩仇,不齿冤冤相报无尽休。谦让作为修养,就是肯定自己也承认他人;就是待人谦逊真诚、礼让大度;它是一种善待生活,善待别人的境界。即使自己的观点正确而不被认同,亦同样需要谦让(有即将造成重大伤害、损失者除外);人们常说“得理也让人”,就是这样的境界。在成功时谦虚,得意时谨慎,富贵时宽厚,风光时敛藏。勿揭人之短,道人之隐,触人之痛,能尊以处人。这样的境界就是对谦让之维的深切理解与践行。在谦让的背后,蕴含的是爱心与坚强,是海纳百川的胸怀。

  谦让,是高尚的思想亦是伟大的智慧,是善与仁的表现,是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境界。在人类走过的漫长历程中,我们发现:人类所缺乏的往往不是知识而是思想。思想是人类向永恒的未知世界无休止的探寻精神,是对世界以及人类的实践不断有所发现、有所进取的知识理性。“大海成汪洋之势却以其低而纳百川,天空展无垠之域然与其高而容日月。”人只有以大海之低和天空之高的胸怀,容人所不能容,忍人所不能忍,处人所不能处,才能超然于纷繁、喧杂的世俗之上,宁静快乐,玉树临风,从容潇洒,同时也使自己的人生丰富、博大起来。由此而言,谦让又是一种生存的智慧。

  谦让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所产生的。这种方式使人们获得一种前所未有的视野,使人们达到一种崭新的境界。试想,如果对于一切新生事物都不持忍容的态度,那么,社会何谈进步,人类何谈文明。  

  谦让是做人的原则之一。人生活在社会中,就必然同各种各样的人交往。宽宏大度者,能允许别人有行动和判断的自由,甚至尊重、悦纳与自己志趣不投,抑或格格不入的人或事。面对非议、误解,过多的争辩和反唇相讥,只能事与愿违,恶性循环。相反,如能冷静、忍耐、谅解,容时间作证,最终可以冰释前嫌,握手言和。大度者,能够以德报人,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从这个意义上讲,谦让教会人们为人处世,教会人们和平共处,也教会人们合作互助与共同发展。

  谦让之维的另一面是:接纳(指思维方式、思想观念的不同与观点的异见)。历史也一再告诫人们:“真理有时在少数人一边”“个人不可能绝大多数时候都正确”。生活也同样告示人们:除非神仙,凡人都不免有过。面对这样的客观事实,我们务必在接纳不同观点上变得更加开放。这也正是民主的强大生命力之所在,也是其成为普世价值之必然,成为世人和谐、获胜之法宝。历史是一面镜子:商纣王若能广开言路,察纳忠言,何至于落得个身败名裂、葬身火海的下场?当初的蔡桓公若能听取扁鹊的意见,何至于病入膏肓而一命呜呼?假若项羽能从谏如流,接纳忠言,何至于落个无颜见江东父老、自刎乌江之结局?然而,反过来说,如果当初齐威王不采纳邹忌的谏讽,又怎能取得“战胜于朝廷”的结果?如果当初唐太宗不采纳魏征的劝告,怎么能创造“贞观之治”的局面呢?综前所述,不难看出:善纳人言者,昌;不纳人言者,亡。

  《易经》的理念是: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卑抑而上行,是宇宙生化自然的法则。
  日中则昃,月满则亏,损有余以补不足,这是天道。谦受益,满招损,是人道。列为五经之首的《周易》有言:“谦亨,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终也。”这就是说:谦是亨通之道。正如天位高,但日月以其光照耀于下,大地一片光明;地虽卑下,但山川之气一直是向上升腾的。这就是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卑抑而上行。天道有亏损盈满而更加谦逊;地道变满就会流向谦卑,流谦是使谦让流传;鬼神祸害盈满者而降福给谦卑者;社会厌恶盈满而喜好谦逊;谦者受人尊敬,从而使其地位愈显尊荣,故曰谦尊而光,光即荣。谦是天道,是地道,也是人道。谦的表现形式是卑的,但其效果之高,世间无物可以超过它,故曰卑而不可逾。凡君子欲保乃至发展其事业,必谦卑处世。唯其如此,方得胜利,君子必有好的结果,故曰君子之终也。
  《周易》中还有:“谦谦君子,用涉大川,吉。”“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谦而又谦故曰谦谦,君子凭借这一德性在外跋涉(创业或从政),就可以度过艰险,有吉利的结果。自牧是控制自己,这是一种自控能力,既是冷静又是清醒之品格。凭借这一德性,也足以济患难。

  《周易:象》:“呜谦,贞吉。”就是说一个内积谦德的人,名声必闻于外,故曰呜谦,呜义同“名”。内具谦德,外负谦名,表里俱正,自然而吉,故曰贞吉。呜谦还有一种诠释,就是:明智的谦让,呜借为“明”。贞吉,是说这种行为是贞祥吉利的;同时亦含坚贞能吉之意;还有一层含义是说:其行正大,故得吉。《周易》又言:“劳谦,君子有终,吉。劳谦君子,万民服也。”这就是说:以勤劳为谦让的君子,必得吉祥。劳谦之君子,犹如将军在战后论功行赏之时,他把所有的功劳推在死难之士身上(无其死则无己功),自己辞禄不居,如此之为,不惟生者会服其德,即死者也感其公。故曰劳谦君子,万民服也。史间如勾践铸范蠡之像,是君亦服了。但此上下皆服,不是服其功,而是服其劳谦。

  《老子》说:“将以为人己愈有,将以与人己愈多。”谦乃是长保富贵之道,因为天意人心都是恶侈、恶骄的。你谦以自处,贫者便不觉你侈了,贱者便不觉你骄了;贫者受你的惠,贱者受你的敬,他们也必以所受之于你者回敬于你。结果必是富益富,贵益贵。《老子》又言:“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这就是说:语言美可以赢得尊重,行为美可以居于人上。这些既是处世之方法,又是处世之艺术。

   谦让是一种厚德载物的境界。只有谦让能容才能实现(走向)繁荣昌盛乃至世代不衰。古言:“富不过三代”“君子之泽,五世而斩”,何也?多因失去了谦让包容之德所致。昔之周勃诛诸吕,平吴楚七国之乱,对汉朝有再造之功,而景帝刘启谓其:“此鞅鞅,非少主臣也!”,终于下廷尉呕血而死,未能有一个好的结局。霍光受遗诏辅政,历相三世,在陪乘时,宣帝刘询若负芒刺于背,主弱臣强,被宣帝借故灭其族,不得善终。(霍光于地节二年春病死。说其不得善终,是说他处世失之谦卑之德,包庇妻子的邪恶阴谋;立女儿为皇后;……。正因他沉溺于无止境的欲望而不能自拔,死后不到三年,家族就被夷灭了。文中说的是他所带来的后果,是君子无终的情境。)《宋史》论寇准曰:“准于太宗朝论建太子,澶洲之幸,力沮众议,竟成隽功,然挽衣留谏,面诋同列,虽有直言之风,而少包荒之量,坐窜南夷,勋业于是不令厥终。”此列三者都是忠直耿介之臣,只因昧于谦亨之理,导致君子无终,是多么的可惜!华夏历史上有着大多的上述类似典故,这些历史悲剧的共同点:缺乏谦让品格,缺乏有而不居、谦卑自下的境界。史录鲍叔牙让权、让利于管仲的故事,又从另一面给我们以启示。鲍叔牙、管仲两人的人生结局都实现了君子之终,此亦循天理、顺人道之结果。历史是一位伟大的教师,由此,使我们深刻认识到泰伯谦让品格的历史价值和可贵之处。余之上五世祖公吴能璋,清朝乾隆年间人,家财万贯。在离家二十里外置有良田百亩,附近居住一位流氓地痞式人物,人称“好斗牛”。有一天他不闻不问,贸然在余祖公良田上下石铺路,其理由是:把路拉直,方便过往行人不走弯路,由此使众人得便捷。余祖公闻知,非但不生气,反而派人挑上酒肉去慰劳他,并言:“难得你这么好心肠啊!我早欲把路从这里拉直,但缘于人力不及加之家离这里太远。今你成我夙愿,理当送上酒肉,以示慰劳!”吴能璋的谦让处世,使得那位“好斗牛”自讨没趣,次日他便把所铺的石头搬掉了。

  总之,谦让既是富有者的有而不居,也是前进中的谋略把握,而决非是不思进取者的退让无为。谦让不是短视的、现实的,而是继往开来的宏观视野。中国和世界有各种不同的民族,不同的信仰,我们都要尊重。以谦让、崇敬之心关爱环境、关爱地球、和各种不同的精神文明对话,包容、理解文化差异,构建人文精神,不能让其他人的文化因为我们的认同而淹没了,须持和而不同的态度;唯有这样才能使社会充满活力。谦让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因理解而谦让,因容忍而谦让,在谦让中去实现公平与公正;因为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公平、公正,只有相对的公平、公正。站在这个维度上讲:谦让具有普遍意义、绝对意义。           

  试问,泰伯如果不践行谦让,将发生何种历史境况?……。历史是难以假设的。然而,争名于朝,争利于市,鸡肠小肚,勾心斗角,拉帮结派,追逐名利,何言谦让?何言泰伯传人?百年之后有何面目去九泉拜见泰伯?冠冕其表,龌龊其里,必为泰伯的在天之灵所诅咒。历史也一再证明:谦让生和谐,谦让生祥和。天意从来高难问,历史回应皆已然。
  谦让者:谦虚、谦逊、谦谨、谦卑、谦退、忍让、避让、推让,皆是有而不居的思想与行为,持此德者必能临财不苟,清正廉洁。史间亦不乏其人:
  吴隐之,濮阳鄄城人,先后任过晋陵太守、著作郎和御史中丞。终生为官一尘不染,生活简朴,日常饮食只限于蔬菜、干魚。起初大家以为他是有意显示自己俭朴,日久才知他确实是清官。衙门人替他烹调鱼时,去骨留肉,被他发现后,厨师非但没赏反遭处罚。吴隐之于安帝义熙八年(公元412年)因年老退休,而于次年病故,一生谦谨为事。
  吴稚晖(1865年3月23日—1953年10月30日),生于耕读之家。联合国“世界百年文化学术伟人”荣誉称号获得者。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中央研究院院士。1905年与孙中山在伦敦见面,以“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大无畏精神,毅然加入中国同盟会。吴稚晖的第一个怪脾气,是终生不做官。1912年,孙中山就任大总统,要他出任教育总长,吴稚晖回答说:“我愿任奔走之劳,做官我是做不像的。”曹聚仁先生认为,19世纪中国启蒙时期的三大散文家,章太炎以典雅胜;梁启超以畅达胜;吴稚晖以奔放胜。其“实事求是,莫作调人。”“非义之财不贪,无功之禄不受。”之言,足见其人品。亲友故旧为他筹集的“八十大庆基金”十两黄金,吴稚晖坚决不受,后来全部赠给家乡的一所中学作为新校舍的建造经费。孙中山云其:“阿斗之一,实亦大中华之大国民。”(1953年6月21日,吴稚晖88岁高龄的老伴在上海逝世,消息传到海峡彼岸,吴稚晖悲痛欲绝。他临逝前,向蒋介石提出要求:将自己的尸体运到靠近大陆的金门“海葬”,以了却与老伴的情缘。)他逝世后,国民党军政要员陈诚、于右任、王宠惠等人在台北松山机场为吴稚晖举行“海葬”仪式。蒋经国捧着吴稚晖的骨灰盒,走上了送灵的飞机,飞往金门岛。他的人生是淡泊名利、谦让处世之典范。

吴氏四维之四:自 强

自强者,自觉求强之意。是自强不息之精神、之锐气。是不满现状,是在现实中追求突破与提升,追寻更新更高的境界。是进取不止,万难不屈的壮志豪情。
  自强,是现代竞争意识的原始表达;是社会发展、进步乃至繁荣的重要推力。是劣汰优胜、推动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从个人到国家都需要有自强的品格) 竞争是自然的公理法则,是一切进步的原动力。自由竞争能够创造出最优秀的个人,在严峻的生存竞争中锻炼出最有效率、最能适应环境挑战的能力。拥有这些就实现了自强。(当然,竞争必须有道德价值约束、有社会认可的游戏规则,文明竞争,而决非不择手段。) 
  自强,具有广阔的包容情怀,以“不损人、不害众”为终极目标(劣汰优胜是自然法则)。
  自强,不是无所节制的贪欲,不是刚愎自用,傲慢、固执、偏激、目空一切;不是普遍世俗中的争强好胜,损人利己,不达之则狭隘生妒。
  《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就是说:天的运行是刚健有力的,君子就要学习这种品格以达到自强不息的境界。日月是天象,日月运行不息,即使在风雨晦冥,日月遭受掩蔽无法显现,但仍然运行如故、前行不止。君子行身处世也当取法于天的这种健行品格,自我勉强,不因任何困难而停止或改变志行。

  《周易》:“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吉。”人在事业小有成就之时,易趾高气扬、得意忘形,以致功业半途而废,不克大成,此乃创业之忌。《周易》的理论警告我们:君子在此时当终日乾乾,夕惕若厉。终日乾乾是整日的勤劳;夕惕若厉是说到夜晚还心存警惕戒惧,就像大难将临一样。君子不可非时而动,也不可坐失良机,这是能干、巧干,实现自强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把握状态。

  自强的过程就是不断开拓的过程,就是坚韧不拔、刻苦克难、牺牲奋斗的过程。自强亦需能屈能伸,张驰有度,屈时能忍受一切,容纳一切;伸时能藐视一切,战胜一切。屈乃伸之术,伸乃屈之果。伸屈相宜,大事必成。凡此都是自强的必然路径。
   然而,自强必勤,勤必自强;这是因果关系也是基本法则。《左传》有言:“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左传•宣公十二年》)  勤者,勤劳勤奋也。勤劳勤奋正是对自强的践行,是自强的常态化。勤劳勤奋是实现自强的惟一路径,是实现兴旺发达乃至建功立业的重要手段。勤的反面就是懒,懒惰者能有发展吗?懒惰者可能连生存也很成问题,只能是坐吃山空,最终走向衰败、消亡。

  纵观泰伯人生,自强是其人生丰功伟绩的动力源泉,是成就至德大厦的重要原料。试想:如泰伯仅仅孝让王位,孝友持世,而没有自强的品格是决不可建立勾吴,并由此而为创立吴国奠基,吴文化就很可能不足以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何谈吴氏文化。
  天道酬勤,天道罚懒。有勤,才有孔子“韦编三绝”的佳话;有勤,才有祖逖“闻鸡起舞”的美谈,也才有了雄才大展、北伐报国的伟业;有勤,才有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的壮举,也才有了世界文学史上不朽的名著《红楼梦》。江河有百折不挠的意志,才能交汇成浩瀚的大海;雄鹰有至死不渝的意志,才能翱翔于辽阔的蓝天;腊梅有坚贞不屈的毅力,才能怒放在严寒的冬季;蜡烛有无私奉献的精神,才能照亮人类的世界;种子有百折不挠的意志,才能长成参天大树;水滴有持之以恒的意志,才能穿破坚硬的石块。要安详沉着,任云卷云舒;要顽强拼搏,任雷呜电闪;要持之以恒,任月出月落;要奋勇向前,任浪打风吹。秉持:“天生我材必有用”,“春蚕到死丝方尽”,“化作春泥更护花”,“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壮志豪情。

  然而,从自强意识到实现自强的现实,不仅需要勤,而且需要很多因素,如知识、智慧、人脉,……。然而,知识、智慧、人脉在某种意义上也正是勤的结果。不勤学,没有知识;不勤思,没有智慧;不勤沟通,没有人脉。老祖宗有一句非常质朴的总结性话语:“天亦不奈勤人何。”这句话充满了天命观的意涵,在表述上已达到了极致,就是说:天意都无法奈何勤者。用最浅白的语言来解读这句话,意思是:此人本来很穷,命运也注定他的人生必穷,但是他勤劳勤奋,因此其生活过得还算滋润。他惟以勤改变了本来的穷,也以勤战胜了命运的安排。由此我们更能体会到勤在人生中的重要意义。

  泰伯正是秉持自强的精神而实现奔吴、修城、开河、挖渠,白手起家,开天辟地的。自强不息、勤勉奋起的品格,始终贯穿于泰伯人生。泰伯的伟大人格,感召着勾吴民众,激励、凝聚着勾吴人心,从而创造了勾吴的繁荣,亦带来了长江三角洲乃至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生产力发展;并由此而来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文化、经济的进步,推导了华夏文明的衍进。 
  历史上自强的典范无不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后来者:
  吴道子,是中国唐代第一大画家,被后世(唐宣宗847年)尊称为“画圣”,被民间画工尊为祖师。大约生于唐高宗朝(约685年左右),卒于唐肃宗朝(约758年左右)。曾在韦嗣立幕中当大吏,做过兖州暇丘(今山东兖州)县尉。漫游洛阳时,唐玄宗闻其名,任以内教博士官,并官至宁王府友,改名道玄,在宫廷作画。开元年间,玄宗知其名,召入宫中,让其教内宫子弟学画,因封内教博士;后又教玄宗的哥哥宁王学画,遂晋升为宁王友,从五品。道教中人更呼之为“吴道真君”、“吴真人”。苏东坡在《书吴道子画后》一文中说:“诗至于杜子美(杜甫),文至于韩退之(韩愈),书至于颜鲁公(颜真卿),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能事毕矣!”一代宗师,千古流传。其少年孤苦贫困,乃是坚韧执着、发奋自强的典范。

  吴佩孚(1874年4月22日—1939年12月4日),山东蓬莱北沟吴家村人,民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爱国者、中国国民革命军一级上将、官至直鲁豫两湖巡阅使、十四省讨贼联军总司令。1898年投淮军,1906年任北洋陆军曹锟部管带,颇得器重,后升任旅长。1917年7月,任讨逆军西路先锋,参加讨伐张勋复辟,同年孙中山组成护法军政府。1919年12月冯国璋病死,曹锟、吴佩孚继承了直系军阀首领的地位。1939年吴佩孚患牙病高烧不退,12月4日,日本牙医受命于土肥原谋杀吴佩孚,吴在牙医刀下当场身亡,时年65岁。一生秉持四不原则1.不纳妾,2.不积金钱,3.不留洋,4.不走租界。直系军阀被当着“中国最强者”,于1924年9月8日成为首次亮相美国《时代》杂志周刊封面的中国人。是时,吴佩孚掌握着直系最多的兵力,拥兵数十万,虎踞洛阳,其势力影响着大半个中国。人们普遍看好吴佩孚的前途,上海英文杂志《密勒氏评论报》的主编、美国人约翰·鲍威尔甚至认为他“比其他任何人更有可能统一中国”。其光明磊落、自强不息的人生为后人所敬崇。其《自题》联,读之犹见其人生缩影:

得意时清白乃心,不纳妾,不积金钱,饮酒赋诗犹是书生本色;

失败后倔强到底,不出洋,不走租界,灌园抱瓮真个解甲归田。

  吴氏四维:跋 语

鉴往知来,追昔抚今。我们务必清醒地看到社会所显现的浮躁、狂热、戾气、悲哀、迷茫的气息,时而程度不同地存在,侵害着我们的机体与环境。虽国家目前着手治理,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重建道德人格实为治本之策。历史表明:道德建设尤需政治、法律、政策的支持。从宏观上讲,政治、法律、政策会引导乃至迫使道德的走向与升沉。当法律成为政治的打手(帮凶),文明则难于生长。当道德被政治奸淫而被迫同流合污,人们会逐渐失却对道德的敬畏,从而没有尊严也没有耻辱,致使道德荡然无存。政治、法律、政策之于思想道德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是历史的见证,亦是历史的回音。(文革教训之深巨,是刻骨铭心的。此处不赘。)
  时代虽未完全朝着我们所期待的方向行进,但重要的是要找到我们内心的价值准则与前行的路径。在我们回顾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价值之时,去找回我们不容丢失的民族魂(传统中的文明成果),继承泰伯的道德传统,这是我们前行的精神指南。

  生活在这样一个道德沦失的历史时空,我们作出这样的选择,决非复古,而是敬畏良知、传扬祖德、传扬民族先进文化、光大华夏文明的必由之路。必须清醒地看到、深刻地认识:道德修养是人生成败的重大课题,是家族兴盛乃至社会和谐发展的先决条件。你不是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先贤,不是战火硝烟冲锋陷阵的英雄;不是今天的高官,亦非时代的阔佬;但你可以是一个好平民,好公民,一等大百姓。要有勇气、有毅力来担当道德责任;有胆识、有使命感来践行文明价值。这样的人生似乎比高官厚禄更具意义?比大款阔佬更为丰富?其回答正如曾国藩所言:我不愿代代出宰相,我愿代代出秀才。

  以泰伯精神为内核的吴氏四维,是我们重建道德人格的核心资源,千百年来潜移默化在我们这个民族之基因中,融入无数志士仁人之血液中,既孕育过和谐,也创造过辉煌。历史与现实都告诫我们:只有遵循这些文明规则,才能实现家族和睦,社会和谐,从而去实现:长江后浪催前浪,世上新人赶旧人。

  吴氏四维:孝友、诚信、谦让、自强,皆非物质层面而是精神层面、思想层面之四德。这是闪闪发光的泰伯思想,泰伯之魂。这既是泰伯起家之宝,又是泰伯传家之宝。灵魂是不朽的,思想是永存的。思想是探究、发现事物本身与身后的逻辑与规律,反思人类自身诸多缺陷的思维过程、形态、结果。思想是社会前进不可或缺的推力。帕斯卡尔说:“人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 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思想是人的理性认识,思想是一种灵光闪动的、充满生命力的、激越而又深邃的智慧。任何思想的诞生,必然伴随着怀疑、困惑、感悟、瞻望的躁动与诀别的痛苦,伴随着旧日的挽歌。泰伯的人生实践告诉我们:思想源自生活;而许多时候,思想却是生活的先导。知识是力量,思想是更伟大的力量。

  以孝友、诚信、谦让、自强四德为内容的吴氏四维,是至德精神的核心,是泰伯人生实践的高度总结,是吴氏文化乃至吴文化的文明成果。吴氏四维是吴氏文化的理论浓缩,亦是吴文化的理论基础。离开孝友、诚信、谦让、自强,至德精神就不复存在,吴氏文化乃至吴文化就失去了光彩夺目的灿烂,泰伯的伟大人生、崇高人格就无从谈起。

  以孝友、诚信、谦让、自强四德为内容的吴氏四维,是一个理论整体,孝友是人性的根基,诚信是处世的首要品格,谦让是文明理性的基石,自强是发展与兴旺发达的精神动力。在现实生活中,孝友、诚信、谦让、自强四德其有互为因果的逻辑链条与必然联系。如孝友者必能谦让处事,尊崇父母、理解兄弟姐妹;诚信者必能克己守信、善事父母、敬爱兄弟妯娌;谦让者必能孝友与诚信;自强者必具诚信与谦让情怀,亦不失孝友之品格。历史与现实都告诉我们:社会贤达、风流人物乃至伟人,绝大多数具备上述品格,不同的是其境界有所差异而已。

  以孝友、诚信、谦让、自强四德为内容的吴氏四维,是实践的真理,它告诉我们:人生在世,惟其如此,方得发展,方得繁荣,方免“不过三代”,方免“五世而斩”。由此可知:吴氏四维是万世兴隆的行动指南。

  以孝友、诚信、谦让、自强四德为内容的吴氏四维,是泰伯留给吴氏极为宝贵的精神遗产,是古老而弥新的吴氏家风,是三千余万族人的普适价值,亦是吴氏文化的核心理念。吴氏族人义无反顾践行吴氏四维,整个氏族必定充满祥和之光,和爱之情。如果毫不谦虚地说:吴氏四维是人类文明的一座丰碑,亦是普世价值的组成部分,它和普世价值——理性、自由、民主、法治、人权、个人尊严是相融相通的;是人类共生共存不可或缺的做人之理。试想:吴氏四维贯彻于世,世界必将充满着秩序,充满着友好。站在这个意义上讲,吴氏四维又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吴氏四维是族人的精神故乡,践行四维犹如回归故乡,在此辛勤耕耘,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尽管风风雨雨,但良心安顿;一种无愧于列祖列宗、无愧于父母、无愧于人生的满足温暖心房,让人倍觉舒坦,让人心安理得,让人扬眉吐气、潇洒从容。这就是君子情怀,这就是好公民,这就是一等大百姓!
  修德宜通达,不可偏废。气度宏达而不疏狂,思维慎密精细而不谨小慎微,志趣淡泊而不枯燥,操守严明而不暴烈;这是对孝友、诚信、谦让、自强四维的融会贯通之境界。

  循天理,顺人道;遵祖训,无不胜。      

  践行以孝友、诚信、谦让、自强四德为内容的吴氏四维,是族人品行教育、文明教化的首要课题。吴氏四维不单是吴氏的母本文化,更是吴氏母本文化中的精髓与灵魂。

  风雨如晦,鸡呜不已。在世风日下、道德沦陷的时空,践行吴氏四维殊显艰难,亦尤显必要。

  慎终追远,尊祖敬宗。践行吴氏四维,就是吴氏族人最佳的回答和最坚实的行动。

  践行吴氏四维,是族人的必然选择,亦是泰伯精神谱系合格成员的首要标志。

  践行吴氏四维,是族人走向平安富裕,兴旺发达,繁荣昌盛,世代不衰的精神资源。

  吴氏四维是吴氏的宗教,其孝友、诚信、谦让、自强四德,就是其教义与教训。

  常识告诉人们:精神不灭,灵魂不朽。吴氏四维必然千古不灭、万古不朽、垂辉永远!

注: 1、泰伯奔吴:泰伯,周代始祖古公亶父之长子,吴氏之始祖,周文王之嫡伯父。为遂父愿:让王位于姬昌(周文王),由陕西岐山逃奔于千里之外的江苏无锡梅里(古称荆蛮)。详见《史记·吴泰伯世家第一》。
   2、周章封吴:周章,泰伯之曾孙,周文王之嫡侄孙。周文王之子周武王平定天下之后寻找泰伯之后人,在无锡之梅里找到了周章,周武王封其所居地域为吴,周章始以吴为氏。详见《史记·吴泰伯世家第一》。
   3、至德: 《论语·泰伯第八》为孔子赞泰伯之德的文章。其言:“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4、至德名邦:是对品德高尚,文化积淀深厚,闻名遐迩的吴国(吴地)之谓。
   5、北岛,原名赵振开,1949年8月2日生于北京,祖籍浙江湖州,香港中文大学讲师。中国当代诗人,为朦胧诗代表人物之一,是民间诗歌刊物《今天》的创办者,曾多次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撰稿:江西赣州市 吴先辉 

撰写《吴氏四维》之思考

       2014年8月份,余看到几个吴氏网站发布:全国首次《泰伯论坛》将于11月11日至12日在无锡开坛。
  8月26日余参加了在南丰九联村举行的“宣公诞辰1140周年祭祀大典”之后,开始思考写一篇关于吴氏文化建设的理论性文章。
  在吴氏的历史文化中,最重要、最核心、最具影响力的是:至德精神。泰伯的光辉人生深受孔子赞扬,称其人生为:至德。历代民族先贤、多位皇帝也不乏对其之赞誉。
  文章着手于9月上旬,开始立题《泰伯魂四德》,主要阐述:谦让、孝友、自强、诚信。后来瞬然想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的管子之言,缘此余即把文章题目命名为《吴氏四维》。这样既贴切又简洁,具有立意准确,旨意形象,同时亦给人一种庄严与庄重感。从理论视野看也颇有理论气息与立足之高度。
  思想是行为之先导,精神道德之建构皆思想领域之事 。故此,余之所选:孝友、诚信、谦让、自强,都属精神层面、思想领域之命题。
   全文内容安排的构想
   余认为:但凡作为社会上一个比较完整的人,第一层次的功课是:了解自己的氏族历史文化;第二层次的功课(由较有文化素养者为之)是:从这些历史文化中吸取思想资源;再把这些思想资源抽象到理论层面,浓缩为理论,以指导后人(《吴氏四维》旨意在兹)。第三层次的功课是:用这些理论(如千百年来的家规族训、道德训练的格言警句等,吴氏四维:孝友、诚信、谦让、自强,是家规族训的核心部分。)指导、教育族人,使之认真践行,从而去实现人生的成功;进而使家族走向繁荣昌盛。然而,理论亦需不断总结、不断提升、与时俱进,使之具有时代性、先进性;以达到对当下之病(思想道德方面)对症下药,从而实现药到病除之目的,以使道德进步、文明提升、社会和谐、经济发展。
  正是基于上述思考,本人认为写作《吴氏四维》是第二层次的功课;故而未将第一层次应知的吴氏历史文化过多的引入文中,而是主要着笔于理论体系的建构。从而使读者从中获得理论的启示,以武装思想、指导行动之目的。
  

 

友情提示】天下吴氏网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客观真实报道,坚持不站队,保持正确的主观立场,以弘扬至德精神!传播吴文化为主旋律!只要你姓吴,只要你是正能量的来稿,我们都欢迎!

相约天下吴氏网》主题歌 作词∶吴蜀丰 作曲演唱∶吴仕长

吴氏文化正能量,至德精神在弘扬。开拓进取创辉煌,谱写时代新篇章。

三让高风孔圣赞,第一世家史记传。天上有口遍天下,家风传承树典范。

我是吴氏好儿郎,仁爱谦让传万代。相约天下吴氏网,因为有你更精彩!

来稿要求图文分开打包,〔因人力有限不接受微信图文供稿〕

投稿公共邮箱:905080184@qq.com

联系人吴蜀丰 电话: 18883313913 

责任编辑:吴蜀丰

0

【友情提示】天下吴氏网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客观真实报道,坚持不站队,保持正确的主观立场,以弘扬至德精神!传播吴文化为主旋律!只要你姓吴,只要你是正能量的来稿,我们都欢迎!
《相约天下吴氏网》主题歌作词:吴蜀丰作曲演唱:吴仕长

吴氏文化正能量,至德精神在弘扬。开拓进取创辉煌,谱写时代新篇章。
三让高风孔圣赞,第一世家史记传。天上有口遍天下,家风传承树典范。
我是吴氏好儿郎,仁爱谦让传万代。相约天下吴氏网,因为有你更精彩!

来稿要求图文分开打包,(因人力有限不接受微信图文供稿)
投稿公共邮箱:txw4006935168@163.com
联系人吴蜀丰电话:18883313913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 天下吴氏网招聘|
版权所有 天下吴氏网 电话: 18883313913 | 电子邮件:txws4006935168@163.com   023-62795070 
媒体支持:中国报道网 合作媒体:重庆报道网 | 泰伯文化传媒(重庆)有限公司独家营运
常年法律顾问吴彭龄执业证号码:13202199210937510 江苏仁勤律师事务所
地址:重庆市巴南区融汇大道7号1-13-10 |备案号:渝ICP备1501165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