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松古平原的西北部,赤寿乡赤三村南端,一幢大型宗祠坐落于此,它就是吴氏宗祠。
占地面积563.8平方米,坐东北朝西南。
这座被许多人遗忘的宗祠,却见证了600余年的历史和承载了许多人的难以抹去的记忆,在不同年龄段人的心里,它都有着不一样的故事,是赤岸人的精神寄托。
吴氏宗祠极具徽派建筑风格,立面呈板筑泥墙,屋顶覆以小青瓦,从墙体的颜色能看出宗祠的年轮厚重。宗祠有两个入口,大门朝西南方向开,是砖砌门墙,高大的三花马头墙,十分壮观。
大门前有须弥座式石质旗杆座一对,门楣镶嵌砖雕“吴氏宗祠”匾额。
推开大门,宗祠整个空间就映入眼帘,黄泥地上一根根柱子立在厅前,许多柱子上还残存在着被历史冲刷和人为损坏后的瑞兽牛腿。
宗祠中间偏上的位置有一个天井,用条石砌筑,光线透过天井洒落下来,整个宗祠亮堂起来。这里没有精美的雕刻,没有复杂的格局,甚至没有宗祠的布局,这一切都源于历史。
600多年前,赤岸吴氏的始祖吴袆的后裔吴万三为了躲避战乱,几经辗转,最终迁居在有水美之称的赤岸村。至此开始了安居乐业的生活,当年的赤岸人喜欢种粮,他们非常勤劳,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明朝初年间,富足的吴氏后人建起了吴氏宗祠。一直到1922年,宗祠已经修缮了6次,面貌焕然一新,较建设初期更加壮观,在当时也是显赫一方。
当年的吴氏宗祠不仅有二厅四厢房,还有一个舞台,金碧辉煌,中间悬挂“花花世界”四个大字,两旁附有长联,曰:“世界一舞台,阅五千年历史,称帝称王转瞬不留分寸土;人群同戏剧,问四百兆生民,争权争利到头能带几文钱”。
上书大扁“镜中花”三个大字,与“至德堂”、“严陵世家”都是兰溪章霖先生所写。可见当时的赤岸人是富足的,也是淡泊名利的。
富足的赤岸人没有骄傲,他们给后人留下了一系列族规祖训。其中最突出的要数“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这六句。
这个古训包涵了做人的道理,教导赤岸人要做忠臣、做孝子、做顺孙、做为圣世良民。当时,每到月初,村长便会督率村民一起到宗祠听讲祖训,久而久之便成了一种习俗。
在美丽族规祖训的熏陶下,赤岸人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每到端阳时节,吴氏宗祠就会演戏六夜,立冬以后演戏九夜。到演戏的日子,隔壁村的男女纷至沓来,极为热闹。
等到元宵时节,里边还会张灯结彩,装饰一新,摆满各式的供品和祭品,从神座一直摆到阶沿。当中细点鲜果、山蒸海味、腊肠猪头、鸡鸭鱼肉等应有尽有、极其丰盛,到了祭祀时候,两边还有全猪、全羊,场面十分隆重,无法用语言表达。
这个传承族规训的场所,在抗日战争时期,大行忠义之举。
据村里5位老人回忆,1940年一个夕阳西下的初春傍晚,一群穿得破破烂烂的城里娃,在一群文气教员的引领下,推着木轮车,徒步走到了赤岸村。村里最好的建筑——吴氏宗祠、福庆寺和周氏祠堂成为临时校区,使难童有了安身之所。
1941年1月4日,皖南事变爆发。吴氏宗祠这个“烽火摇篮”,成为了在“皖南事变”中转移到松阳的同志的临时避难所,成了国民党统治区域的“红色孤岛”。
据不完全统计,1939年和1941年,在国民党的两次反共高潮中,先后来此隐蔽的重要共产党员有20余人。
岁月沧桑,吴氏宗祠年久失修,2006年,赤寿乡赤三村、赤四村牵头集资19万元,对吴氏宗祠进行重新整修,之后又多次修葺。“有时候,路过宗祠,总感觉老宅子在小声说话,那是追忆乡愁的声音,”村民如是说。
【友情提示】天下吴氏网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客观真实报道,坚持不站队,保持正确的主观立场,以弘扬至德精神!传播吴文化为主旋律!只要你姓吴,只要你是正能量的来稿,我们都欢迎!
《相约天下吴氏网》主题歌 作词∶吴蜀丰 作曲演唱∶吴仕长
吴氏文化正能量,至德精神在弘扬。开拓进取创辉煌,谱写时代新篇章。
三让高风孔圣赞,第一世家史记传。天上有口遍天下,家风传承树典范。
我是吴氏好儿郎,仁爱谦让传万代。相约天下吴氏网,因为有你更精彩!
来稿要求图文分开打包,〔因人力有限不接受微信图文供稿〕
投稿公共邮箱:905080184@qq.com
联系人吴蜀丰 电话: 18883313913
责任编辑:上官慧慧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
天下吴氏网招聘|
版权所有 天下吴氏网 电话: 18883313913 | 电子邮件:txws4006935168@163.com
023-62795070
媒体支持:中国报道网
合作媒体:重庆报道网 | 泰伯文化传媒(重庆)有限公司独家营运
常年法律顾问吴彭龄执业证号码:13202199210937510 江苏仁勤律师事务所
地址:重庆市巴南区融汇大道7号1-13-10 |备案号:渝ICP备1501165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