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中医药产业 服务健康重庆
●吴昌培
中医药学是我国人民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有力武器,它来源民间,扎根民众,服务人民,文化历史悠久,灿烂辉煌,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几千年来,中医以阴阳五行学说为纲,未病先防,用望、闻、问、切方法,因时、因地、因人进行辨证施治,形成了举世无双的,独具一格的中医药理论体系;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大批完整的中医药文献资料;形成了一支世代相传,承先启后的中医药队伍;发掘了广博的药物资源和独特的中医药理论体系及制药方法。毛主席50年代批示:“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他还指出:“中国对世界有大贡献的,我看中医是一项。”至今,中医药在我们国家已形成贯穿城乡和经济、文化、社会领域的价值链,中医药成了世界赞誉的医学明珠,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卫生健康事业的一大优势。
2016年12月2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
现在,随着全球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疾病谱不断发生变化,人民群众对健康的需求不断增强,中医药知识广泛普及,用中医药方法养生保健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重视。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都对中医药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在国内外推广中医药。习总书记指出:“中医药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他要求中医药在全民健康中应该更好发挥作用。
2017年1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日内瓦向世界卫生组织赠送中国针灸铜人雕塑,顿时吸引了世界目光。
党的十八大以来 ,中医药事业得到快速发展,中医药健康知识在中华大地广泛普及,公民中医健康文化素养普遍提升。中医药健康产业快速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新业态不断涌现,服务技术不断创新,产品种类更加丰富,品质更加优良,带动了相关支撑产业发展。现在,中医药正站在更高的历史起点上,迎来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如何发展中医药业?国务院印发了《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将中医药发展摆到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位置。全国人大颁布了《中医药法》,依法保障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人民群众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激发出的多层次多样化健康服务需求,将进一步释放中医药健康服务的潜力和活力。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构建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制度中迫切需要中医药发挥重要的作用。
屠呦呦从中医药中找到治疗疟疾的青蒿和双氢青蒿素并以身试药,发明治疗疟疾的青蒿素,拯救了全世界数百万人的生命。2015年10月5日成为第一个获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人。屠呦呦在演讲时说:“当年我面临研究困境时,又重新温习中医古籍,进一步思考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有关‘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截疟记载。这使我联想到提取过程可能需要避免高温,由此改用低沸点溶剂的提取方法。”
中医药的特色是注重整体观、追求天人合一、重视治未病、讲究辨证论治。当今医学科学的发展,人们疾病谱的变化和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为中医药振兴和发展带来了广阔前景。
中医药以其绿色生态、原创优势突出、产业链长、促进消费作用明显的特点,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代表,将为建设文化强国提供不竭动力和源泉。国务院印发的“中医药发展纲要”将会推动实施中医药“走出去”战略和“一带一路”建设,中医药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深入,将为促进人类健康谱写新的篇章。
国务院“中医药发展纲要”的基本原则。国务院印发的《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服务惠民。坚持继承创新、突出特色。坚持深化改革、激发活力。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国务院“中医药发展纲要”提出的发展目标。到2020年,实现人人基本享有中医药服务,中医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各领域得到全面协调发展,中医药标准化、信息化、产业化、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到2030年,中医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中医药服务领域实现全覆盖,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在治未病中的主导作用、在重大疾病治疗中的协同作用、在疾病康复中的核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中医药科技水平显著提高,基本形成一支由百名国医大师、万名中医名师、百万中医师、千万职业技能人员组成的中医药人才队伍;公民中医健康文化素养大幅度提升;中医药工业智能化水平迈上新台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进一步增强,我国在世界传统医药发展中的引领地位更加巩固,实现中医药继承创新发展、统筹协调发展、生态绿色发展、包容开放发展和人民共享发展,为健康中国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国务院“中医药发展纲要”提出的工作重点任务。完善覆盖城乡的中医医疗服务网络。提高中医药防病治病能力。促进中西医结合。促进民族医药发展。放宽中医药服务准入。推动“互联网+”中医医疗。加快中医养生保健服务体系建设。提升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能力。发展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服务。加强中医药理论方法继承。加强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与技术挖掘。强化中医药师承教育。健全中医药协同创新体系.加强中医药科学研究。完善中医药科研评价体系。加强中药资源保护利用。推进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养殖。促进中药工业转型升级。构建现代中药材流通体系。繁荣发展中医药文化。发展中医药文化产业。加强中医药对外交流合作。扩大中医药国际贸易。
重庆市贯彻国务院“发展中医药纲要”提出的实施意见。国务院制定的“中医药发展纲要”,为中医药的发展规划了蓝图 。重庆市人民政府提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的实施意见。
主要目标:到2020年,建立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卫生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功能完善、特色优势明显、方便可及的中医药服务体系,中医药服务能力和科教水平明显提高,中医药优势更加突出,中医药健康服务快速发展,公众中医药健康素养普遍提高,中医药总体发展位于西部前列和全国中上水平,每千人口公立中医类医院床位数达到0.56张,每千常住人口中医师数达到0.48人,实现人人享有基本中医药服务。到2030年,中医药服务领域实现全覆盖,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显著增强;中医药科技水平显著提高,中医药人才队伍进一步扩大;公民中医健康文化素养大幅度提升;中医药产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进一步增强,实现中医药继承创新发展、统筹协调发展、生态绿色发展、包容开放发展和人民共享发展。
主要任务:完善覆盖城乡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提高中医药防病治病能力。促进中西医结合。鼓励社会办中医。完善中医医疗执业人员资格准入、执业范围和执业管理制度,实行分类管理,推进中医诊所备案制管理。探索传统医学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执业资格准入管理。鼓励社会力量举办连锁中医医疗机构、中医专科医院和只提供传统中医药服务的中医门诊部、诊所。支持有资质的中医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名老中医开办中医门诊部、诊所,鼓励药品经营企业举办中医坐堂医诊所。提升中医药信息化水平。依托卫生信息化大平台,推动“互联网+”中医医疗,利用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提供在线预约诊疗、候诊提醒、划价缴费、诊疗报告查询、药品配送等便捷服务,大力发展中医远程医疗、移动医疗、智慧医疗等新型医疗服务模式。加快中医养生保健服务体系建设。坚持政策引导,充分发挥市场机制,支持社会力量举办中医养生保健机构。鼓励各类中医养生保健机构,按照国家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规范和标准,为居民提供融中医健康评估、健康咨询、健康干预、养生调理、养生宣传、健康管理为一体的中医养生保健服务。加强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室建设,为群众提供中医健康咨询评估、干预调理、随访管理等治未病服务,探索融健康文化、健康管理、健康保险于一体的中医健康保障模式。鼓励中医医院、中医医师为中医养生保健机构提供保健咨询、调理和药膳等技术支持。提升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能力。鼓励中医医疗机构、养生保健机构进机关、学校、企业、社区、乡村和家庭,推广普及中医养生保健知识和易于掌握的理疗、推拿等中医养生保健技术与方法。鼓励中医药机构充分利用生物、仿生、智能等现代科学技术,研发一批保健食品、保健用品和保健器械器材。推广融入中医治未病理念的健康工作和生活方式。发展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推动中医药与养老融合发展,促进中医医疗资源进入养老机构、社区和居民家庭。支持养老机构与中医医疗机构合作,建立快速就诊绿色通道,鼓励中医医疗机构面向老年人群开展上门诊视、健康查体、保健咨询等服务。鼓励中医医师在养老机构提供保健咨询和调理服务。鼓励社会资本新建以中医药健康养老为主的护理院、疗养院,探索设立中医药特色医养结合机构,建设一批医养结合示范基地。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服务。推动中医药健康服务与旅游产业有机融合,充分利用森林、高山、温泉、湖泊等各类生态旅游资源及中药材产地优势,鼓励和引导社会投资,开发中医药特色旅游产品和中医药特色旅游线路,培育和打造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建设集中医药文化展示、中医医疗和健康养生体验及药膳、药酒制作学习等于一体的中医药健康旅游综合体。建立健全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有机衔接的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11.充实壮大中医药人才队伍。制定和实施中医药人才培养计划和政策措施,保持中西医人才按比例协调发展。到2020年全市中医师数量达到1.45万人。提升中医药人员素质。13.加强中医药理论方法继承。强化中医药师承教育,逐步将师承教育全面融入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14.加强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与技术挖掘。建立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数据库、保护名录和保护制度。加强中医临床诊疗技术、养生保健技术、康复技术筛选。进一步开展对中医药民间特色诊疗技术的调查、挖掘整理、研究评价及推广应用。加强中医药科研体系建设。打造西部中医药研究高地。加强中医药研究室、实验室建设,建好中药炮制传承基地。支持各研究平台加强横向合作,打造中医药研究联合体。16.加强中医药科学研究。加强中医优势病种、重大疾病临床研究,争取在提高临床疗效、减少治疗费用、缩短治疗疗程、降低疾病复发率等。加强中药材资源保护,建立中药种植资源保护、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开展中药资源动态监测。加大优质中药材生产供应,推广使用优良品种。实施中药材生产组织创新工程,培育一批现代中药农业企业。构建中药材生产服务体系和中药材现代流通体系,发布中药材生产信息,探索建立中药材流通追溯系统,保证药材质量。繁荣发展中医药文化。加强中医药机构文化建设,大力倡导“大医精诚”理念,强化职业道德建设,形成良好行业风尚。加强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建设,完善和拓展基地文化宣传功能,创新中医药文化的传播手段和方法,加强基地与社会大众互动交流,传播中医药健康理念。组织实施文化科普宣传系列项目,推动中医药科普文化进乡村、社区、家庭、机关、院校、企业。发展中医药文化产业。推动中医药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探索将中医药文化纳入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创作一批承载中医药文化的创意产品和文化精品。促进中医药与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数字出版、动漫游戏、旅游餐饮、体育演艺等有效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产品和服务。培育一批知名品牌和企业,提升中医药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水平。加强中医药对外交流合作。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对外文化交流活动,扩大中医药文化对外服务领域。建立以中医药行政管理部门为主导,中医药医疗、教育、科研、企业等机构为重要力量,中医药国际合作项目为平台的外宣工作机制。鼓励中医药机构到海外开办中医医院、连锁诊所和中医养生保健机构。鼓励中医药企业走出去,加快打造全产业链服务的跨国公司和知名国际品牌。
国务院印发的“中医药发展纲要”和重庆市人民政府下发的“实施意见”为我市新时期如何发展中医药产业,服务健康重庆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明确目标和任务。当前,中医药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显得重要,不少地方已把中医药列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我们战斗在卫生健康战线上的同仁们和学会全体会员应把振兴和发展重庆中医药事业作为己任,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按照国务院印发的“中医药发展纲要”和重庆市人民政府下发 的“实施意见”,充分发挥我们养生保健学会人才济济,专业齐全,资源丰富的优势,努力为推进健康重庆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献计出力,为广大人民卫生健康事业做出新的贡献。
【作者简介】吴昌培,中医主任中医师,从事中医工作50多年,现任重庆市中医药学会资深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重庆市养生保健学会名誉会长。曾任重庆市中医管理局局长、重庆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和重庆市预防医学会会长、重庆市中医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评审委员会主任委员。2008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选为全国首批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评审专家,曾多次参与重庆市名中医的评审。
【友情提示】天下吴氏网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客观真实报道,坚持不站队,保持正确的主观立场,以弘扬至德精神!传播吴文化为主旋律!只要你姓吴,只要你是正能量的来稿,我们都欢迎!
《相约天下吴氏网》主题歌 作词∶吴蜀丰 作曲演唱∶吴仕长
吴氏文化正能量,至德精神在弘扬。开拓进取创辉煌,谱写时代新篇章。
三让高风孔圣赞,第一世家史记传。天上有口遍天下,家风传承树典范。
我是吴氏好儿郎,仁爱谦让传万代。相约天下吴氏网,因为有你更精彩!
来稿要求图文分开打包,〔因人力有限不接受微信图文供稿〕
投稿公共邮箱:905080184@qq.com
联系人吴蜀丰 电话: 18883313913
责任编辑:吴蜀丰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
天下吴氏网招聘|
版权所有 天下吴氏网 电话: 18883313913 | 电子邮件:txws4006935168@163.com
023-62795070
媒体支持:中国报道网
合作媒体:重庆报道网 | 泰伯文化传媒(重庆)有限公司独家营运
常年法律顾问吴彭龄执业证号码:13202199210937510 江苏仁勤律师事务所
地址:重庆市巴南区融汇大道7号1-13-10 |备案号:渝ICP备1501165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