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吴氏欢迎你!

位置>主页 > 战略联盟 >

敬畏周太王古公亶父与箭括岭

发布时间:2020-04-16 01:03 来源:中国报道

中国报道讯(付军让)一九八一年,我有幸被分配到了箭括岭隶属的崛山林场任技术员,成了一名山区的林业工作者。这近四十年来,我无数次的行走在箭括岭古道上,无数次的听着当地百姓传颂的周太王古公亶父与箭括岭的故事。

《诗·大雅·绵》载:“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说的是距今3000多年前的商小乙二十六年,农耕文明的始祖后稷的十二世孙、周部族领袖,至德泰伯的父亲、周文王的祖父古公亶父,在豳地被其他民族侵略,周人欲战,拿起刀枪要奋起反击。古公亶父说:“民众拥立君主,是想让他给大家谋利益,现在戎狄族前来侵犯我们,目的是为了夺取我们的土地和民众。民众跟着我这个首领或跟着他们的首领,同样都是生活,有什么区别呢?如果民众为了我的缘故去打仗,牺牲民众的父子兄弟,却让我做你们的君主,我实在不忍心干这样的事情”。于是,周太父不忍杀人父子,为了避免无畏的流血,舍弃了家园,天不亮,就骑马起程赶路,沿着漆水沿岸向西迁徙,来到了岐山箭括岭脚下的周原定居,开始了周原部落及西周王朝前期的建设。

古公亶父,周十三世祖,是公叔祖类之子。古公亶父中的古是尊称,公是爵位,亶是私名,表诚然信然之义;“父”是男子的尊称,也表示他是周族的大家长,四字合称表示周族“国父”之意。古公亶父,在周人发展史上是一个上承后稷公刘之伟业,下启泰伯季历,以及文王武王之盛世的关键人物。他积累德行,普遍施行仁义,国人都非常爱戴他。而豳地戎、狄等游牧部落却常侵逼。“于是,古公亶父率姬姓氏族二千乘,循漆水逾梁山来到岐山下的周原。

周原北依岐山,山脉绵亘东西,系天然屏障,周原平均海拔在900米左右,水源丰富,气候宜人,土肥地美,适于农耕与狩猎。周族在古公亶父的领导下,疏沟整地,划分邑落,开发沃野,造房建屋。并营建城郭,设宗庙,立太社。构建中央机关,设官分职,官职庶务,改变了过去游牧民族的习俗,发展农业生产,使周族逐步强盛起来。豳和其它地方的自由民,视古公为仁人,扶老携幼纷纷皆来归附。因地处周原,初具国家雏形,定国号为“周”。 清乾隆《岐山县志》载:“周原位于岐山县城东北四十里,北依岐阳宫,南至雍水,皆曰周原,即诗曰周原膴膴也”。

古公亶父是周王朝的奠基人。是一位远见卓识,英明果敢的伟大的改革家、军事家、政治家,缔造者之先驱。使周兴盛的一位重要领袖,是古岐周之地上的一位英明领袖,是历史上的著名贤王。

岐山就是岐山,是周人“至于岐下”之周原居焉之地。从广义上讲,岐山是个泛指。《树·禹贡》载:“导汧及岐”,“治粱及岐”。唐.谭用之《寄岐山林逢吉明府》载云:“岐山高于陇山连,制锦无私日晏眠”。从概念上对岐山的地理位置划出了范围,故泛称岐山,就是西接千阳山,东连乾县粱,绵亘于凤翔、岐山、扶风三县北境一段山脉——千山余脉。

历史上有关志书、史志、典籍记载的具体岐山,则是今天站在古周原中心位置的京当镇街道的北门瞭望,只见北面的山上有一小山仿若土丘,双峰微凸中间凹陷,形似马鞍,又似简括,犹如风韵犹存的平躺着的少妇双乳,呈现在群山横队的前列,介于西观山(当年周文王清晨祭拜岐山之地)和中观山(当年周文王观察天象之地)之间的双岐之山,从历史籍典、山名山形等方面综合分析,符合古人古书认定的岐山“山有两岐”“山有两枝”之形,是历代文人墨客坚持的“岐山”。“岐山”二字冠以岐山县名称中的“岐山”就是这一座山。明万历年岐山知县于邦栋在《岐山县舆地志》寻找的岐山,也是《孟子·粱惠王章句下》:“太王古公亶父居邠,狄人侵之,去之岐山之下居焉”的周原之背的岐山。

箭括岭就是箭括岭,是周古公亶父“至于岐下”周原所经处。箭括岭,不是岐山,顾名思义就是一座岭,一座象箭括形状的山岭,象箭括一样的山岭就是箭括岭。我们知道,箭括是出此古时候打仗之器箭。对于箭,(孔子家语·子路初见)曰:“括而羽之,镞而砺之”,就是说,一支箭是由镞、杆、羽括三部分组成的,箭尖端为镞,即箭头,箭下端为羽括,羽括就像我们今天人盖的两面流水跨度很小高度很高无檐的房屋的山墙中间下面缺一三角形,或者像立起的长方形下面挖了一个三角形栽到上面。镞和羽括中间的连杆部分为箭杆。箭括的形状就是这样。

我们站在周原南边的岐山县境内望北看,在京当镇岐阳村北面,越过马跑泉,在北山山岭前排分别有两座山峰,中有缺口,形似豁口不似箭括,显然联系不上箭括岭。那么,象箭括的这条山岭又在哪里呢?以这个豁口为立点,前后左右东西南北转上一圈后。我们发现了箭括的形状,而且箭括形状的顶端是一条拐角山岭,这条山岭从豁口出发,象东北方向延伸了2公里后就向北稍偏西方向沿去,拐伸了2公里在火树山黑龙洞处被一条东西山岭截断,这条延伸岭拐弯处有一个60度的夹角缺。在豁口沿豁口南北古道向正北方向2公里处,有一往东南方向通向这条岭顶部拐弯处的沟叫倒回沟。倒回沟通到岭顶源头的山叫箭括岭东山,箭括岭东山是箭括岭的主峰,海拔1607米,是岐山境内和北山地区最高的山峰。东山将粱(岭)顶的转弯分成了羽括的八字形顶,岭口到倒回沟口的一段距离,和倒回沟口向里的正三角形道路左角到火树山的一段距离,构成了羽括的左右两个边,南北古道在倒回沟口进沟打捷路形成了一个正三角形,倒回沟口的三角形就是羽括的缺口,也就是箭矢下端的缺口,从缺口到岭,一个完整的箭括形象找到了。豁口就是箭括岭西端点。豁口东峰就是箭括岭西峰。

山的汉字意思是,地面形成的高耸的部分,自上而下分为山顶、山坡、山麓三部分。而岭则是顶上有路可行的高大山脉。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是苏轼在《题西林壁》中对岭的描述。古人对箭括岭早时就在北部山区,从区别岐山和天柱山进行了岭的易名。明万历年间,岐山知县于邦栋十七年(1589)到任后,见明嘉靖四十年(1561)第一部《岐山县志》“缺陋芜秽”,决定重修清晰的县志,于是率儒学教谕南宫、训导郑光祖编繤亲自到过现地,于十九年(1591)编成总共8志的岐山县第二部《岐山县志》,这一在北京图书馆藏为孤本的县志1《舆地》志中,明确“岐山在县东北五十里,山分两岐,因名”,“箭括岭在县东北六十里粱山上,有缺,因名,即周亶父迁岐所经处。”这里的梁山,又名梁家山,包括箭括岭豁口以东及正北2.0公里处的梁家山。梁家山山根底部现在人们叫赵家山。梁家山东至火树山,北至小水沟,西南至东北走向,平均宽度500米,平均海拔1430米。梁山第二高峰豁口西峰,海拔1538米。由于于知县现地写志,被在北京图书馆藏本的岐山县第三部《岐山县志》主编、清顺治十四年(1657)岐山知县王毂核后,称其“颇称详核”,“当事者每核故实,辄臆度以对,嗟乎”。于知县在距今近400年前就明确了“箭括岭就是箭括岭” “箭括岭…..即周亶父迁岐所经处。”。

崛山郑叉沟崛山洞是周人“至于岐下”周原第一址休整地,是周人崛(jue)起的地方。箭括岭的西邻山是崛山。崛山以前后左右而称为“一地三山”。前以两山对峙,巨壑中分而分东西崛山,前后崛山又以山寺而遥相呼应。崛山虽然不是岐山,但却东临箭括岭,他是周太父由邠迁岐,在崛山郑叉沟崛山洞休整而后在周原建立周部落的重要节点。

周太父由邠迁岐的第一落脚点在岐山崛山沟内的郑叉沟。郑叉沟,沟口位于东崛山下的今崛山沟内道路东侧,去山外不到3公里,到周原的岐阳,也不足10公里。郑叉沟沟口宽度仅有10多米,是天然的沟内大门。沟南北长4400米,南窄北宽的平均宽度800米,沟内面积约4600亩。中间有一南天门,从南向北是第二道大门,相似于宅院内的二门。沟内两边山崖陡峭,崖上青冈木树茂密,沟里平畅宽阔,有山泉多眼。北部大片耕地,宜于人居。整个沟倒形如簸箕,颇似宅院。沟脑东崛山东面的花花洞以南有数十口窑洞遗迹,地图上地名标为崛山洞。沟内无道路,把住南门,北边仅有西北口通向冢子河的道路、东北口经过花花洞、南木川、苜蓿河、交界、通向箭括岭古道和火树山箭括岭北端岭顶的道路。岐山县第四部县志,清乾隆四十一年《岐山县志》载“郑叉口东北,该处树木丛生,枝不横出,为周时太王迁岐经过之路”。麟游县志载,周太王由邠迁岐在岐北深山“山候整”。清光绪十年岐山县第五部县志载,周太王迁岐“郑叉沟燎、砍柞棫”。《周易》升卦第四十六:“王用享于岐山,吉,无咎”。《象》曰“王用享于岐山,顺事也”。《诗经·大雅·绵》开篇:“古公亶父,,,至于岐下。爱及美女,,,柞棫拔矣,行道兑矣。”意思是周太王迁岐的第一步是在山候考察、占卜、祭祀。这些都指证了周太父由邠迁岐的第一落脚点在岐山崛山沟内的郑岔沟,占卜认定居周原是顺天时、占地利、得人和后,通过和当地大部族姜氏联姻,娶姜氏之女太姜为妻,遂出郑叉沟定居周原,建立了周原部落城邑。

“棫”为古书上说的一种植物,就是目前崛山周围生长的栎类青冈树。“燎”指放火烧草木,又喻火烧气势旺盛,着火面积大。“燎、砍柞棫”即为砍树开垦。《岐山县志》载“周代始祖后稷,十数代传至公刘,迁居于豳。公刘九传至古公亶父。古公亶父率姬姓周氏族二千乘,循漆水逾梁山来到岐山下的周原…..建邦立国,三月成城郭。一年成邑,三年成都”。“乘”:古代称兵车,四马一车为一乘,《左转·僖公三十三》载,“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以四为一乘计算,周太父由豳迁岐时的人马应该在8000人,不到5000亩的郑叉沟能容纳下这么多人吗?经过计算,得出的答案是,能。周部落刚到岐地郑叉沟时,容纳在郑叉沟内,每亩土地上不足1.8人。郑叉沟攻能守,进能退,丰满的水草,就是周人迁岐的第一始站,“至于岐下”之第一址。可以试想,当年周太王率领周部族由豳迁岐,从周原西北边的十八岭、塚子河岭口、东崛山、南木川到了剪括岭豁口,观察到了周原大地后,又北行经大石板、交界地,沿苜蓿河南上到页岭,西拐南木川,经花花洞,到了东崛山下的郑叉沟崛山挖洞先暂居。因此,崛山的郑叉沟北之背山东崛山,周后人认定是周人崛jue起的山峰。如果有人说,周原西岐是“西周的延安“,那么,郑叉沟则是”延安的延安“。

箭括岭是岐山的象征,是岐山的根脉,是岐山的标志性山峰,是岐山人的靠山。箭括岭顾名思义就是高大的顶上有路可行的山形象箭括的一段山脉。今天,我们站在岐山县东北乡向北看,箭括岭豁口v字底,到向东再转北至黑龙洞粱顶火树山约5公里的一段山脉为箭括岭。紧挨岭豁口东边的大高山峰是箭括岭西峰。岭豁口西边的山峰和东边的箭括岭西峰中间的v字形夹口称为箭括岭豁口。箭括岭豁口是箭括岭西端的起始点。

豁口西石断崖中上部有北宋诗人宋英宗治平2年进士、宋哲宗元祐元年秘阁校理、哲宗元祐2年(1087年)监察御史浮休居士张舜民(今陕西彬县人)路过箭括岭而作的“北有玉女潭奇观浮休过”摩崖题刻,“元祐己巳中冬甗从”落款字,遒劲有力 。该题刻北下边另有“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苦海无边,回头是岸。中华民国二十六年摩崖题刻”。豁口东峰有一年代考证不详的“打儿窝”窑,窑内有一“祁子石”。紧挨豁口南边有一小平台处有纪念传说中的关公用大刀把这里劈出了豁口的关刘张结義的三关老爷庙遗迹。

对箭括岭,当今有很多人将v字形豁口或v字形豁口加两边的山峰称为箭括岭,我认为,“岭”和“口”的意思在概念上有很大的区别,“岭”字是指顶上有路可通行的高大的山脉,岭“口”字是指岭一端的起始点通向岭外面的极短距离的豁口,通向外面的极短距离的豁口,不是有路可通行的高大的山脉。箭括岭豁口不是箭括岭,箭括岭也不是箭括岭豁口。千万不能将箭括岭理解成岭箭括。

箭括岭以商小乙二十六年周太王“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而闻名于世,当年,周太祖率周族人由豳迁岐时步行在箭括岭上,下榻崛山郑叉沟而后步入周原定居,开始了周部落及西周王朝的江山的宏伟大业。

岐山是周王朝的发祥之地,三王(周太王、王季、周文王)、三公(周公、召公、姜太公)、三母(太姜、太任、太姒)是3000多年前在周原,建立周部落和西周王朝的祖先。商小乙时,古公亶父率周人部族向西南迁徙,行到岐山箭括岭时,下决心要定居于箭括岭下这块肥沃的周原风水宝地。在古公亶父领导下,公元前1237年,周人祖先在岐阳营邑建屋,建造宫室房舍,由穴居进化到室居,周部族日益强大繁荣,为后来的建立西周王朝奠定了基础。西周王朝的建立,首先要归功于古公亶父迁岐,迁岐之功又归于在箭括岭下周原这块宝地之定居。后来又经历其三子季历,其孙文王的惨淡经营,逐步奠定了国家的雄厚基础,终于实现了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王朝的大业。

在岐山周原期间周人背靠箭括岭大山而作而息,“道不拾遗夜不闭户”,社会美满,又因为箭括岭一直在庇护着周人,使周人顺利地登上了天子位,而周朝的江山能延续八百年,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最长的朝代,后人认为箭括岭是周人在岐山从部落走到国家、从君主走到天子皇位、创业奋斗能成功的象征,箭括岭是岐山神圣的标志性山峰,是岐山的根脉,是岐山历史文化的标识,是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遗产。3000年前,通过这里产生了影响中华文明史的周文化,使这里成为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岐山历来社会和谐,人们祖祖辈辈人丁兴旺,人才辈出。

古公亶父约在公元前1127年逝世。周太王逝后葬于当地箭括岭脚下的岐阳村北200米处,全国唯一的“周太王陵”冢圆锥形,高8米,周围50米。后人建庙一座,曰三王庙,庙中供的三王像和神位分别是:周太王古公亶父,王季季历,周文王姬昌。门口大柱上有一幅对联,上书:“古公迁岐下周三王建都周原,泰伯创吴国源其周根盘岐阳”。三王庙门楣上有“绵绵瓜瓞”四个大字。姬吴及姬吴十二姓的海内外后裔每年前来拜祖寻根。

箭括岭古道堪称中国历史上第一条皇家避暑古道。箭括岭古道是当时从古长安到麟游的唯一条大道。唐代初期,唐太宗李世民于贞观六年(632)三月、贞观七年(633)五月、贞观八年(634)三月、贞观十三年(639)四月、贞观十八年(644)四月,唐高宗李治于永徽二年(651)九月、永徽五年(654)三月、麟德元年(664)二月、总章元年(668)二月、总章二年(669)四月、咸亨元年(670)四月、咸亨四年(673)四月、仪凤元年(676)四月、仪凤三年(678)五月路过岐山箭括岭,北上麟游九成宫避暑,女皇武则天和高宗李治更是频繁的在这条古道上去麟游避暑路过。为便于行走,当年武后称帝后下令在山峰豁间凿于缺口,撬山搬石铺垫古道路基,修筑了前所未有的从岐阳经箭括岭,到麟游玉女潭洗浴、九成宫避暑的大道。道宽六米有余,此后置关于此。皇帝在麟游避暑、哨卫站立箭括岭豁口,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及。箭括岭古道堪称中国历史上第一条皇家避暑古道。箭括岭豁口中间及过岭口西峰南坡牛头山至羊屎坡一段,现还有唐太宗李世民、高宗李治、女皇武则天北上麟游九成宫避暑保存的皇家避暑古道,和古道旁两座箭括岭石窟,西崖壁上有门神敬德为李世民在九成宫避暑在岭口的守立相。可惜前几年修路使其基本毁光。

日本岐阜客人敬畏箭括岭,敬佩周三王。日本十六世纪中叶织田信长平定诸蕃后,认为他的功绩世上无人伦比,唯有与中国当年在岐山的箭括岭脚下的周太王及子泰伯、季历、孙文王姬昌、曾孙武王姬发推翻商朝平定天下相匹。织田信长非常敬仰周三王,为崇拜周部落祖先的丰功伟绩、借周部族祖先名人效应,将原井口诸蕃改为岐阜(今岐阜市)。以此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的1987年秋,日本岐阜市和岐山结为中日友好县,市长蔚田浩率大型代表团来岐参观访问。客人一行来到箭括岭现地,观望周原,激动不已。双方客人互友往来,岐阜客人常来岐阳周太王陵前,拜奠古公亶父及三王,缅怀周人丰功伟绩。

箭括岭豁口崖桑盛长于路边石缝,实为唐桑活标本。武则天治国安邦,经商富民,大兴农桑,盛世天下。避暑路经箭括岭豁口观景,在豁口东侧紧靠崖角处植古桑两棵,长于石缝,生长茂盛,树龄1300多年,实为箭括岭一景,1995年,这两棵树普查登记为宝鸡市古树名木。这种崖桑,不同于今天的改良栽培桑树,是古时丝绸取蚕丝的植物树木。这两棵崖桑,当今全中国、乃至全世界仅有两棵,实为珍贵名树,非常罕见。可惜修路时无人保护而在前几年成为干尸。

箭括岭旁泉洞神奇离迷。在箭括岭豁口东北方向4公里处的火树山,半山有一洞(洞口1.7米,洞高1.4米、洞深100余米),洞内一水泉,泉水茂盛,水清见底,味甘如醴。泉底部分石头随天气变化呈现黑、白、红三色。当地天旱百姓祈雨甚灵,唐王李世民去九成宫避暑路过此地,特封黑龙大王居于此洞,得名黑龙洞。在箭括岭豁口北走一公里的西边半山有一座酒奠庙,当年古公亶父由豳迁岐走到箭括岭豁口前,人困马乏,在此山间路旁,突然冒出一潭泉水,前队看见了周原大地,周人喝了泉水后霎时精神倍增。这口山泉此后一直常年水清见泉底,常流不断。人们为了纪念这一吉兆,常来此用酒祭奠山泉,后人在此修建了“酒奠庙”。

箭括岭是岐山县北山南北气候及生态植被分界线,生物种类繁多。箭括岭是岐山县北山南北气候和生态植被的分界线,岭南气候温热,石山表皮,多荒山秃岭,森林植被稀薄。岭北气候凉寒,森林植被茂盛,森林环境优美,气候宜人,森林覆盖率76%,植被覆盖率86%,生物种类繁多,以栎类为主的天然次生林是千山山脉保存最完整的一个次生林群落。岭北大面积人工刺槐油松林,林相翻浪、层林尽染,乔木树种36科107种,有20多种乔木在千山为独有。有天然七叶一枝花、灵芝、天麻、党参、何首乌、一支箭、山丹丹等名贵药用植物;有黄蔷薇、玫瑰、山桃、山杏、苦李、杜梨等观赏植物;有香椿、槐芽、韭菜、小蒜、百合、山药、洋槐花、黄花菜等野生蔬菜。金钱豹、狐、锦鸡、黄羊、白唇鹿、狐狸、画眉、蝴蝶等动物昆虫驰骋飞舞。森林气候湿润,四季景色俱佳,适于人居,是人们假日享受森林环境的好去处。

箭括岭保存着3000多年前有首次史料记载的西周岐山大地震的地震崩石。《今本竹书·纪年疏证》,《史记·十二诸侯年表》记载;“商帝已三年、夏六月、周地震”。“周幽王二年(公元前780年)、西周三川皆震……,是岁也、三川竭、岐山崩”。通过国家地震局专家1968年冬现地确认,在国家地震局有记载的66次(记录至1909年4月台湾台北大地震)中国古代达到7.0级及以上的历史大地震,和记载截止到2008年5月12日中国汶川地震为止的历史上79次特大地震,都将公元前780年的岐山历史大地震记录在首位。人类史上3000年前有明确史料可考和文字记载的第一个破坏性地震遗址震心区域就在箭括岭,1994年9月,原国家地震局兰州研究所长郭建增研究员、原宝鸡市防灾减灾中心主任、防灾减灾专家组组长周可兴高级工程师一行国家级专家组在现今箭括岭口以北周围500米范围内,用技术手段找到了这次地震保存着的2000多块崩塌石标本。地震崩塌石能提供给人们在滚石遗迹,崩石群落中探索地质科学,享受地质奥秘环境。

箭括岭曾是宝鸡市政府确定的居民享受森林城市的好去处。2009年6月28日,宝鸡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王栓虎率领市林业局长刘汉卿,在还没有报到的宝鸡市委秘书长白升安和岐山县委书记、县长张海建的陪同下,受市长戴征社的安排,来箭括岭调研居民享受森林好去处。随行一行及专家从眉麟公路交界处去箭括岭,经过大石板时,箭括岭特有的天然生态环境就已深深地吸引了各位领导,到了箭括岭豁口,领导们心情格外高兴,走了一段当时还保存完好的皇家避暑古道,观看了摩崖题刻,手摸了箭括岭崖桑,领导当场决定,市政府通过市林业局拨市长专款30万元,用于规划和将来实施市民在箭括岭享受森林城市好去处。当年县上进行了崛山森林公园省级规划、箭括岭生态保护总体规划。然而,年底炸石建水泥厂,而使此计划未能实现。

箭括岭传说众多。箭括岭以其特有的自然地形和特殊气候,从古到今保留了很多历史典故和人文轶事。一曰箭括岭为当年关公刀劈豁口,称为关公守口山,后人一直在箭括岭烧香奠拜关公神;二曰周纣交兵六月炎天姜子牙降雪冰冻箭括岭;三曰姜子牙在箭括岭东崖设拜仙台拜各路神仙相助武王。四曰唐王麟逰九成宫避暑,敬德站立岭口久立而伫相岭口西崖。五曰周太王在箭括岭豁口望殷而立翦商兴周大志;六曰周文王在箭括岭豁口向西岐周原撒了三石六斗才(菜)子(籽),此后岐山文人层出不穷。

【作者简介】付军让,男,陕西省岐山县古周原益店人,国有崛山森林公园省级规划负责人,退休干部。2010《岐山县志》2017、2018《岐山年鉴》2018《岐山县地名志》编辑,岐山县第一届老科协专家服务团队特聘专家;第二届岐山周文化研究会秘书长,岐山周文化研究会专家团队专家。在省市报刊、杂志及《中国报道》《天下吴氏网》《吴氏网》《世界傅氏》《寰球傅氏》《至德传媒》《魅力乡村》《姬姓血脉》《仙台国学天地》《岐山周文化研究会》等网站发表史志及周礼文化、至德文化文章数百篇,党政部门及社会上讲堂讲座《敬畏周礼懂规矩遵法纪守纪律》数十次,论文入选厦门第四届全国泰伯论坛及《中国文化出版社》出版的首届浙江吴文化高峰论坛论文集粹并在两论坛大会上发言,为厦门第四届全国泰伯论坛第一位次审稿人。著有《西周岐山历史大地震震心场址寻考》《付军让周礼文化108讲》、32万字村志《落阳邑史》、10万字《宝鸡地情概览岐山篇》及《崛山是岐山乃至中国文化的根脉》等。

【入驻商至德户PC端登录网址】

http://taibozhide.yuyatou.cn/addons/zjhj_mall/core/web/mch.php?store_id=1

向钱看 向厚赚

让你的生意不难做,

让你的产品不愁销路,

你有故事,我有平台!

合作共嬴共创辉煌!

我们有中国报道、天下吴氏网、至德传媒网、重庆报道及公众号,

海量宣传你的产品,

在这里,每天,

有成千上万读者在关注你的产品,

入驻泰伯至德商城(综合服务平台)

你的选择是对的!

这是一个可容纳千家万户的超级商城之一,

在这里,包罗万象的商品任你选择,

七十二行行行有状元

七十二般绝技在这里任你自由发挥,

这是一个人人可以免费对号入驻的商城,

入驻泰伯至德商城告别“钱程”无忧向厚赚。

这里是迈向致富奔小康的有效快捷通道

在这里,有150多个选项对号入座,

今年,赚钱才是硬道理!

今年,只要你愿意赚钱,

今年,抓住机会就等于抓住了财富。

以下是轻松入驻泰伯至德商城须知:

01先点击免费入驻

02再点击店铺管理

03并填写个人资料

04后提交审核通过

就这么简单

以下是经审核通过后

在我的店铺管理自己产品

上传时必须点击进入的专用通道

【入驻商至德户PC端登录网址】

http://taibozhide.yuyatou.cn/addons/zjhj_mall/core/web/mch.php?store_id=1

01审核通过后打开PC端网址

02微信或支付二选一

03扫描二维码

04点击授权登陆

05点击确定后在我的店铺里上传自己产品
       免费入驻热线 18883313913

友情提示】天下吴氏网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客观真实报道,坚持不站队,保持正确的主观立场,以弘扬至德精神!传播吴文化为主旋律!只要你姓吴,只要你是正能量的来稿,我们都欢迎!

相约天下吴氏网》主题歌 作词∶吴蜀丰 作曲演唱∶吴仕长

吴氏文化正能量,至德精神在弘扬。开拓进取创辉煌,谱写时代新篇章。

三让高风孔圣赞,第一世家史记传。天上有口遍天下,家风传承树典范。

我是吴氏好儿郎,仁爱谦让传万代。相约天下吴氏网,因为有你更精彩!

来稿要求图文分开打包,〔因人力有限不接受微信图文供稿〕

投稿公共邮箱:905080184@qq.com

联系人吴蜀丰 电话: 18883313913 

责任编辑:吴蜀丰

0

【友情提示】天下吴氏网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客观真实报道,坚持不站队,保持正确的主观立场,以弘扬至德精神!传播吴文化为主旋律!只要你姓吴,只要你是正能量的来稿,我们都欢迎!
《相约天下吴氏网》主题歌作词:吴蜀丰作曲演唱:吴仕长

吴氏文化正能量,至德精神在弘扬。开拓进取创辉煌,谱写时代新篇章。
三让高风孔圣赞,第一世家史记传。天上有口遍天下,家风传承树典范。
我是吴氏好儿郎,仁爱谦让传万代。相约天下吴氏网,因为有你更精彩!

来稿要求图文分开打包,(因人力有限不接受微信图文供稿)
投稿公共邮箱:txw4006935168@163.com
联系人吴蜀丰电话:18883313913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 天下吴氏网招聘|
版权所有 天下吴氏网 电话: 18883313913 | 电子邮件:txws4006935168@163.com   023-62795070 
媒体支持:中国报道网 合作媒体:重庆报道网 | 泰伯文化传媒(重庆)有限公司独家营运
常年法律顾问吴彭龄执业证号码:13202199210937510 江苏仁勤律师事务所
地址:重庆市巴南区融汇大道7号1-13-10 |备案号:渝ICP备1501165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