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吴美福
孔子赞美泰伯的”德”,朱熹认为是十分有时代意义,在宋、明时代是道德精神的最高境界。谈到仲雍”断发文身”,真正做到了”下同庶民”,用顺应民俗的方式治理国家,与儒家治国方略相符,重要的是”穷理以明道,立诚以达本,修之于身,行之于家,用之于国,而达之于天下”,可以”使家不异政,国不异俗,大回淳古之风,以绍先王之统,以成熙雍之治”。
泰伯,仲雍让国奔吴,符合吴地社会礼让,孝恕的道德标准,从那时起,吴人就”义之,从而归之千余家”,数千年来吴地人民始终如一地对他们兄弟二人倍加敬仰和称颂。泰伯,仲雍道德高尚,清廉淡泊,高风亮节,名垂万世,为历代吴地人民树立了榜样,为吴学的发展开启了优秀传统。吴学是不断继承各种优秀品德和先进文化因素,不断自我完善,发展壮大。这种由江南人民创造的优秀文化,是礼让道德与和谐孝敬文化的高度融合,因此,重温泰伯,仲雍道德精神,发扬光大,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孔子对泰伯兄弟的评价,不仅仅在于让位事件的本身,更主要的是着眼于道德层面,注重两人对社会的教化。对孔子的这种评价,汉唐之间的儒学家已经高度重视。魏晋时期,许多人认为,泰伯兄弟具有谦和揖让的德行,这是后人应该学习的。陆机诗曰”山泽多藏音,土风清且嘉。大伯导仁风,仲雍扬其波。”泰伯开启了礼让之风,仲雍继承和发扬,并加以推广,使礼让之风一代又一代传下去。陆云《太伯碑》云:”脱履岐周,克让之风斯举,端委扬越,衣冠之俗载成。重以仲雍扬波,延陪蹈节,民习敦厚,俗怀忠信,忧深思远,千载遗风。”吴地百姓的敦厚,忠信品格,就是从泰伯兄弟这里传下来的。唐代大诗人李白诗曰:“太伯让天下,仲雍扬波涛,清风荡万古,迹与星辰高。”称赞泰伯顾全大局让出了天下,兄弟二人作出的贡献与日月星辰一样高悬天空,永恒灿烂光芒。
《诗经》是最早谈到泰伯,《大雅.文王之什.皇矣》中说:”帝作邦作对,自大伯王季。维此王季,因心则友。则友其兄,则笃其庆。”该诗中提到王季对长兄泰伯极其友善,好兄弟一对。最早谈到仲雍的《左传》僖公五年中记载:”大伯,仲雍,大王之昭也。大伯不从,是以不用。”意思是二兄弟不从亶父之命,不继承王位。《春秋经传集解》卷12注解:“大伯,虞仲皆大王之子,不从父命,俱让适吴。“二兄弟把国家让给了季历自己跑到吴地去了。子贡说:”大伯端委以治周礼,仲雍嗣之,断发文身,裸以为饰,岂礼也哉?”孔子在《论语.泰伯》中说:”子日: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三下让,民无得而称焉。”在孔子看来,在老百姓心中,泰伯多次让王位,放弃王位的继承权,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他的行为已达到“至德”的最高高度,是道德的最高境界“至德”,这种德是至高无上的。
在宋朝,对泰伯兄弟的三让,更主要的是挖掘其道德价值。宋朝郑汝谐说”泰伯之逃,太王尚在位也。泰伯知季历之有圣子,足以大周家之业,乃断发文身示不复用。又虑其以次立仲雍也,则与之俱奔,使季历之立若出于当然,太王,季历皆无可议。世亦不知泰伯之逊以天下。非至德而何?”泰伯的至德,不但自己让位,而且还让仲雍一起让位,让太王和季历觉得十分自然舒坦,没有逼走他们兄弟俩的意思,这种境界才就叫至德。《论语意原》卷2刘敞《七经小传》对至德闸述:”辞一国之适,离逃窜之名,以自弃于蛮夷,往而不反,求仁得仁者也。故曰可谓至德矣。”他认为泰伯不辞而别离开了舒适的家乡,背负了逃窜的名声,来到南方蛮夷之地,再也不回北方了,在南方开辟了新天地,这就是至德。
北宋时,学术界对至德作了高度提升,将至德提到了政治高度,为南宋和明代大多数学者所继承。如程颐说:”泰伯之让,非为其弟也,为天下也。其事深远,故民不能识而称之,而圣人谓之至德。”他认为不能狭义地只从把王位让给其弟来看待,他一个人让位并不算是道德的最高境界,泰伯从整个天下着眼从大局考虑让位,才是真正的”至德”。朱熹说:”让之为德既美矣,至于三,则其让诚矣。以天下让,则其所让大矣。而又能隐晦其迹,使民无得而称焉,则其让也非有为名之累矣,此其德所以为至极,而不可以有加也。”因为是诚心地让了天下,隐居到南方,根本不是为了个人的名声,这种礼让是德之”至极”,到达了顶点,是道德标准的最高境界。
宋,明,清学者认为”至德”,就是至公,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公心。张栻认为:”以君子之元子而弃宗国,以逃身本中夏而小夷狄之为,不亦冒先王之大禁欤?而泰伯安然行之,非圣人,孰能明其为至德也。至德,谓德之至也。泰伯知文王有圣德,天之所命,当使天下被其泽,故致国于王季,为文王也。故曰以天下让,言其至公之心,为天下而让也。”朱熹论”至德”着重”让天下”,张栻定为”公心”,一个是从伦理角度,一个是从政治角度论述。另有不少学者认为至德就是成全他人,自己不想捞起任何好处,低调做好事,不留名,不沽名钓誉。陈埴《木钟集》卷1说:”太王……,又以王季生圣子,意欲立之,……泰伯窃窥此意,故逃之。……所以为至德。”泰伯的至德,是”全天性之恩”,”全君臣之义”。项安世在《周易玩辞》中说”孔子以文王,泰伯为至德,皆以其能顺也。干以纯阳,为万物之祖,其大莫加焉。而坤之天爻,皆能随其数而耦之。干之所至坤,亦至焉。此可谓孝子顺孙矣,可不谓至德乎!”认为至德是”万物之祖”,”至德”是最高位的伦理道德,是人人都必须要学习的。
环境塑造人,人创造文化。在吴地这一方水土,吴人坚持不懈,自强不息,千年铸就风景美丽而独特的吴学。
首先,从吴学的自然特性方面看,吴学主要是一种水文化。越是在人类文明的初期,地理环境对人类文明的影响就越大。吴地地处东海之滨,长江南岸和太湖流域,境内四季分明,降水丰沛,河流湖泊纵横密布,为典型的江南水乡。从文字角度看,吴本身就是指鱼类这种水生动物,与水息息相关。吴地之水内连河湖,外接江海,通江达海。吴学得水之便利,因水而生,依水而成,水是吴学的灵魂。吴学既具有大陆文化完成小与大,内与外,静与动,刚与柔,进与退的相互转换。吴学的诸多特性皆由水文化这一自然特性所引起所发生。
从外部特征方面看,吴学主要一种崇尚文明和文化的柔性文化。吴学在前期,确实有刚性的一面。《汉书地理志》说:”吴越之君皆好勇,故其民至今好用剑,轻死易发。”东晋时期,此风开始发生变化,历经南朝,隋唐至宋代,终于化刚为柔,化尚武为崇文。是时及以后的吴地,在苏州,佛,道盛行,”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风雨中”,吴侬软语传于天下,苏州评弹众流争唱,苏州学府,私学甚是发达,状元在明清之际成为苏州的土特产。据史料记载,清代共有112位状元,苏州一地就占去25人。由此,江南文化渐重于北方文化。化刚为柔,化尚武为崇文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社会文明进步的必然结果。吴学正是切合人类社会发展方向,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先进文化。
从价值取向方面看,吴学是重经济重创新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在价值取向上是重义轻利的,甚至主张“舍生取义”。吴学则不同,宋代时期,天下赋税,江南居十九,”茧税鱼盐,衣食半天下”,吴地生产的物质财富,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居全国之首。其商品经济的水平,亦居全国之首。元末明初,昆山周庄人沈万山主事国际贸易,终成中国。
民清之际,吴地苏州丝织业中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这个资本主义萌芽,就是吴学的时代创新,代表当时先进生产力。吴学的上述诸多特性,表明在当时的中国,吴学已经成为一种先进的文化,而只有先进的文化,才是能够推动社会发展的文化,才是真正和谐的文化。物质决定文化本质,只有有了丰富的经济,文化才会活跃繁荣,只有有了先进的文化,才能推动社会健康文明进步。没有先进的文化,就没有社会的发展。没有和谐的文化,就没有和谐的社会。无疑,我们从这一时期吴学与吴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双向互动中,窥见作为先进文化与和谐文化的吴学的特别价值。
从历史的纵断面上推溯,“吴学”是孕育在长江下游的杭,嘉,湖,苏,锡,常平原上以太湖周围为密集区域的良渚文化及其前承和后延的总称。前承,可以推溯到崧泽文化和马家浜文化,并与河姆渡文化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后继,在融合一定的中原文化因素后,直接发展为西周春秋时期的吴国文化:历经数千年衍化绵延,形成源远流长,灿烂夺目的”吴学“。吴学生存地区的地理特征,造就了吴学”饭稻羹鱼”的经济结构和饮食习惯,形成了善驾舟,鸟崇拜,干栏式建筑,文身断发习俗,尚绿,灵动,情感细腻等文化特征。受地理环境,经济条件,政治形势,移民结构的制约和影响,吴学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汉书.地理志》记载:”吴越之君爱好勇,故其民至今好用剑,轻死易发”,崇尚武力。至六朝时期,中国经济中心逐渐南移,到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超过北方,社会繁荣,以太湖流域为中心的两浙成为经济发展的龙头。经济的发展引发了社会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变迁,吴学发生转型,价值取向由尚武趋干尚文。士大夫“皆尚褒衣博带,大冠高履”,身体”肤脆骨柔,不堪行步,休赢气弱,不耐寒暑”。与之相应的从原始艺术中发展而来的细腻柔和,清淡素雅的柔性审美情趣在吴学中保留并推向极致,形成后世各种门类的精巧的手工美术工艺品,如丝织,刺绣,玉雕等等,形成中华文化中吴学璀璨夺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从历史空间角度来看,狭义的吴学指西周末年泰伯,仲雍奔吴,到春秋晚期吴国灭亡以及更早的历史文化。广义的吴学则指吴地产生发展起来的区域文化。吴学是开创江南文明的源头,吴国具有740年的历史,是历史上任何一个诸候国所不可比拟的。以苏州,无锡,扬州为中心,在这块得天独厚的土地上,先辈以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为人所景仰和瞩目的文化成果;被法国启蒙主义大师孟德斯鸠称为”鬼斧神工”的苏州古城的水巷风貌是中国江南水乡历史文化城市的典范;巧夺天工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古典园林;美轮美奂,名列全国四大名绣之一的”苏绣”;古朴凝重的”香山帮”建筑等。精细雅致的吴中工艺是吴学的象征,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和形式。”百戏之祖”的昆曲,评弹,吴门画派,被称为”南桃北扬”的花坞木刻年画等,历经千百年,不断传承,在今天经济文化生活中具有重要价值。这些光彩夺目的文化成果,即是吴学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吴学遗产的重要内容,也是吴学对中华文化作出的独特而卓越的贡献。
【作者简介】吴美福,男,1956年10月生,福籍赣邑万年县,现定居县城。函授政治学本科学历。2007年任万年县吴姓文化研究协会会长至今年,2013年任江西赣东北吴文化研究中心理事会会长至今,2017年发起闽浙赣吴文化经济促进会。2013年参加发起“泰伯论坛”,多年来,致力于吴氏联谊恳亲,联系、联络各地吴家,走访了绝大多数国内各地宗亲和一部分海外宗亲,首届吴学体系建设研究会发起人。
【友情提示】天下吴氏网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客观真实报道,坚持不站队,保持正确的主观立场,以弘扬至德精神!传播吴文化为主旋律!只要你姓吴,只要你是正能量的来稿,我们都欢迎!
《相约天下吴氏网》主题歌 作词∶吴蜀丰 作曲演唱∶吴仕长
吴氏文化正能量,至德精神在弘扬。开拓进取创辉煌,谱写时代新篇章。
三让高风孔圣赞,第一世家史记传。天上有口遍天下,家风传承树典范。
我是吴氏好儿郎,仁爱谦让传万代。相约天下吴氏网,因为有你更精彩!
来稿要求图文分开打包,〔因人力有限不接受微信图文供稿〕
投稿公共邮箱:905080184@qq.com
联系人吴蜀丰 电话: 18883313913
责任编辑:上官慧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