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郑鼎文
泰伯奔吴三让天下,一举成名天下知,再加上开拓进取开发江南建立勾吴国,造福于黎民百姓,使其事业蒸蒸日上如日中天,自然被吴地民众推为首领,立为吴太伯。这些赫赫功德,鼎鼎大名,在司马迁的《史记》中记载得明明白白,无人不知个个皆晓。再加上大圣人孔子的赞美,泰伯公的知名度可以说达到了顶峰。是故慕名研究者日益增多,其中不仅有大学教授、社科院专家,还有众多的草根学者。这当然是好事,值得肯定。也由于其中含有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颇具现实意义和当代价值。
不过,在关于泰伯公的若干基本问题上,虽说共识很多,可存在的问题也不少。因此我认为有必要重申一些基本的东西,明确泰伯公的有关基本事项,尤其不能在常识问题上再出差错。
其一,关于泰伯公的故里和故地。应该明确,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故里,旧时的门巷故居,指故乡,老家。如:唐· 李中《送人南游》:“早思归故里,华发等闲生。”《 咬文嚼字》公布的2009年国人十大常犯语文差错之一就是“故里”,地方宣传中经常误用。现在一些地方为了提高知名度,常号称是某名人的“故里”,理由是该名人曾在当地生活居住,为争夺名人“故里”称号甚至相互对簿公堂。其实,“故里”指的是故乡、家乡。住过的地方应称“故地”,住过的居室应称“故居”,都与“故里”无关。
看清楚了吧,故里是故乡、老家,相当于咱们现在所说的原籍,籍贯、出生地。而故地,则是曾经住过、活动过的地方。住过的居室叫故居。故地、故居,都与故里无关,决不能混为一谈。
有些爱好者或研究者把这些基本的概念都没有弄清楚,缺乏起码的前提性知识,错把“故地”当“故里”,在这种情况下,弄错了基本的前提,说的再多,提供的资料再多,过去即使有关方面立了碑子,顶多能说明泰伯在此居住或活动期间的资料不少,传说很多,影响很大,但无论如何也不能证明“故地”就是“故居”,牛头不对马嘴啊,喋喋不休有何用场?强词夺理也不顶用,再倔强也徒劳无益。到头来只能被人笑话。
其二,关于泰伯公的祖地与天下吴氏的祖地。这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应该混淆。天下吴氏的祖地,毫无疑问就是江苏无锡梅里一带。吴姓因国得姓,与泰伯公建立句吴国直接关联。而泰伯公的祖地,与其祖先直接关联。泰伯公的祖先是谁,众所周知是古公亶父,即被武王追封的周太王。多年来,天下吴氏年年举办泰伯公祭祀典礼,都是在无锡市梅里泰伯墓附近的广场进行。而天下吴姓以及派生的至德十二姓若要寻根祭祖,则都不远千里来到陕西省岐山县京当镇的周太王陵和周三王庙。这样的祭祖活动年复一年地进行。先富起来的南方吴姓,以寻根祭祖为安、为荣,也表达了敬畏天地、感恩祖先的心意。
其三,关于对“三让天下”的解读。
其四,关于周人迁徙的正确表述。按《史记》等典籍记载,周人的迁徙大致如此:(1)由邰迁豳,即周人首领公刘时由今武功、杨凌一带迁到今彬州、旬邑、长武、庆阳(北豳)一带。(2)由豳迁岐,即古公亶父(周太王)时由今彬州、旬邑、长武、庆阳一带迁到岐下周原(今岐山、扶风一带)。(3)由岐迁丰,即文王晚年由今岐山、扶风一带迁至沣河西岸,建立丰京(今鄠邑区、长安区一带)。(4)由丰迁镐,即武王时由沣河西岸(丰京一带)迁到沣河东岸,建立镐京(今西安市仍有丰镐路作为印记)。(5)平王东迁,即周幽王烽火台戏诸侯、招致西周灭亡,都城遭战火破败不堪,周平王由秦襄公护送把首都由镐京迁到洛邑,即今洛阳一带。史称东周,中国历史进入到春秋战国时代。以上周人五迁,本来清清楚楚,在表述上不应该发生什么误差。但偏偏这常识性问题,竟也出了问题。
比如近日“天下吴氏网”发表的一篇文章,竟然把周太王由豳迁岐作了这样的表述:“姬亶之目的;就是要谋求稳定的发展环境才弃豳迁邠的。”请问这里的“弃豳迁邠”是什么意思?这个“豳”,先后演变为“邠”与“彬”都是一个意思,指的是同一个地方,即今彬州、旬邑、长武、庆城一带,本来《史记》记载明明白白,是“由豳迁岐”,怎么变成了“弃豳迁邠”?“豳”与“邠”,本来指同一个地方,还怎么“弃豳迁邠”?这种说法,真是匪夷所思!真是不可思议!真是难以理解!我想,也可能是一时疏忽,敲键有误吧,但愿如此。最可怕的是,还真以为是“弃豳迁邠”,这就奇了,这就怪了!!
其五,该怎么理解泰伯“三让天下”?《史记·吴太伯世家》载有泰伯事迹。民间盛传泰伯三让天下佳话。第一让:按当时部落社会惯例,王位应传长子,泰伯本是当然继位人。但他知道父亲希望三弟季历继承事业再传位于昌,自己就干脆避让,托词采药与仲雍奔西镇吴山隐居。第二让:泰伯到达吴山后,其父周太王去世。他与仲雍奔丧回到岐邑。季历和众臣求他接位,泰伯坚决不从,料理完丧事即远奔江南吴地,王位由季历继承。第三让:季历继承王位后,整肃朝政,扩大领土,遭到商王嫉恨,被暗害致死。泰伯复返岐奔丧,群臣再次要他继位,他依然不从,办完丧事立马返回,王位由侄子姬昌继承。姬昌即周文王,功名显赫。孔子曰:“泰伯可谓至德也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即泰伯三让天下达到最高道德境界,民众被感动得不知如何称颂才好。以上所说,是我根据《史记》记载,对泰伯“三让天下”的解读。而无锡及大多数吴姓朋友的解读则有所不同。这在无锡至德宗祠中的图文片上写得很清楚,即:一让季历,二让姬昌,三让仲雍。
今年4月上旬我应邀去无锡参加“第五届泰伯论坛”,那边有专家说:岐山祖地对三让天下的说法要慎重,做自我检查。其意不言自明,祖地的说法有问题,弄不好会起误导作用。
应该说,这位朋友说得委婉而客气。可尽管如此,还是应该弄清楚,“三让天下”到底该怎么界定?我的解读还是没有变化。我认定,“三让天下”应该都发生在落脚吴地之前。泰伯三让,让出了太王喜悦、季历继位、姬昌登上历史舞台的史实,推出了季历、文王、武王、周公等圣贤人物,成全了周朝的八百年江山社稷。实在是功德齐天万世流芳。
无锡及吴姓朋友的解读,当然有其道理,且历史上就有“三让两家天下”的说法。但我以为还是欠妥。其理由在于:泰伯“让仲雍”的说法不能自圆其说,在基本概念上就站不住脚。
大家知道,古代君王传位,基本的模式是:父终子继或兄终弟及。由此可以说,在泰伯无子的前提下,仲雍继位是遵循“兄终弟及”这一传统。这就不存在让不让的问题了。当然我们知道,泰伯仲雍兄弟俩情同手足,风雨同舟,患难与共,情谊极深。泰伯在“无子”的情况下,是很乐意让二弟仲雍继位的。可尽管如此,客观地说,这还是属于遵循继位传统之一而自然进行的传位,与让位并不是一回事。不能做一厢情愿的解读。以上所见及解读妥否,还望各位同仁见教。
【作者简介】郑鼎文,大学文化,中学高级教师(副教授),中国先秦史学会会员,周公思想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陕西省大雅礼乐文化促进会副会长,宝鸡炎帝与周秦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岐山周文化研究会会长,县社科联副主席,县政协文史研究员,省作家协会会员,曾任范家营高中校长和县老年大学首任校长,著有《周文化丛书》“三王卷”“典故卷”、《周公演义》《品味周公庙》等9本书,在报刊发表文章500多篇。先后应邀参加了武汉、成都、兰州、上海、宝鸡、西安、天水等地的30多场学术研讨会。
【友情提示】天下吴氏网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客观真实报道,坚持不站队,保持正确的主观立场,以弘扬至德精神!传播吴文化为主旋律!只要你姓吴,只要你是正能量的来稿,我们都欢迎!
《相约天下吴氏网》主题歌 作词∶吴蜀丰 作曲演唱∶吴仕长
吴氏文化正能量,至德精神在弘扬。开拓进取创辉煌,谱写时代新篇章。
三让高风孔圣赞,第一世家史记传。天上有口遍天下,家风传承树典范。
我是吴氏好儿郎,仁爱谦让传万代。相约天下吴氏网,因为有你更精彩!
来稿要求图文分开打包,〔因人力有限不接受微信图文供稿〕
投稿公共邮箱:905080184@qq.com
联系人吴蜀丰 电话: 18883313913
责任编辑:吴蜀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