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吴美福
2007年以来,江苏镇江地区考古发现丹阳“葛城遗址”后,专家学者论定其为春秋时代江南规模最大的“第一城”,并是吴国中期500年的“政治中心”。那么,丹阳“葛城遗址”是否是吴国自梅里泰伯都城后的“第二个都城”呢?一直以来争议很大。
吴国除了泰伯城外,还有闾江阖闾城和灭国时的姑苏城。吴国在中期漫长的时期内的历史没有清楚的记载,为了填补吴国中期历史空白,这是一个非常重要且值得研究的课题。
吴国从周章至寿梦之间460年的史料是个历史空白,一直是萦绕历史的一个迷。一九五四年六月,在镇江丹徒大港镇烟墩山,出土了西周早期青铜器:宜侯矢簋。该宜是地名,侯是封号,矢是人名,簋是圆口两耳的器具。据铭文记载,宜侯矢簋是周王室封宜侯的信物。一九五六年专家陈邦怀、唐兰考定指出:簋铭中的“虞”,就是“吴”,作器者是仲雍之曾孙周章,周康王时被封为宜侯,绐早期吴史提供了证据。先秦史专家李学勤也认为:“宜侯矢簋的人与地,说明铭文封国,厥川三百……,与苏南一带水道纵横的地貌符合,从而推阐了唐兰的见解”。从宜侯矢簋发现与专家们的解释,极大地提高了自周章起始吴国都城迁徙到镇江丹徒或丹阳地区的可能。
据近期考古发现,位于丹徒、大港、谏壁一带,曾出土多座大型青铜器墓葬;在丹阳的司徒、访仙两处,曾出土规模较大的西周中晚期的青铜器窑藏。在吴国早中期的君王墓葬中,除泰伯(墓葬鸿山)、仲雍、周章(均葬虞山)和六世柯相(葬锡邑柯山)外,熊逐墓(葬镇江大港至谏壁一带)待定,和馀昧墓(葬镇江丹徒、大港、谏壁之北山顶)待定,其余十多位君主的墓葬地史料极少,按近期考古成果资料分析,有可能同吴国早中期国都迁移的位置相吻合。
据吴文新先生介绍,“葛城遗址”发掘是由一位当时即当地里庄镇任党委书记陈利慧首先发现的,至2005年,他任丹阳市文化局局长后,就继续开展对该处的考察,还数次邀请江苏省文物局、南京博物院、镇江市文管办、文化局和镇江市博物馆等部门和文物界专家,赴“葛城遗址”进行实地考察。葛城在地方史志文献中,没有什么文字记载,在民间口碑传说也很少。附近乡民只知道当地有“黑城”地名,还有一座古桥叫“葛城桥”。由于葛城在珥陵东南的偏僻之处,交通不便,所以很少有人知晓与往来。该地葛城村,自古坐落在一个土墩上,四面高墙,南北各有一个大门,周围为被称“鹤浜河”的护城河。在1976年以前,葛城村还有村民居住,但因周围城墙和护城河绐外出农耕带来麻烦,村民陆续迁出后,城墙被推倒,很快变成了一片农田。
该遗址自2005年发现,至2007年6月,镇江市博物馆获准对其进行考古调查和勘探试掘。7月上旬,由镇江博物馆研究员肖梦龙、武汉大学教授杨宝成带领下,经过两个多月努力奋斗,“葛城遗址”神秘面纱初次揭示。考古人员先对遗址进行开挖二至三个探方,摸清地下文化层面堆积状况;并出土了石器、青铜器、工具、原始瓷豆和碗等文物。在“葛城”中央,还发现一座房屋,面积约25平方米遗址。不久又相继考古开挖了“珥城遗址”和“神墩遗址”。当年8月11日,江苏省文物局、镇江市文化局和丹阳市人民政府组织专家对考古发掘成果进行论证;至9月7日,再由国家著名文物专家举行《江苏丹阳“吴国城址”(葛城、珥城遗址)高层专家论证会》,统一形成了专家论证意见,认为:江苏省珥陵镇“葛城遗址”是距今三千多年的吴国古城。迄今国内首次发现春秋时期吴国早期的古城遗址,该遗址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与学术价值。
经考古论定,该遗址具有以下成果与特证。
“葛城遗址”确认了吴国早期政治中心的地位。经过考古专家论证,一致认为:丹阳葛城遗址是迄今为止,江苏境内发现时代最早、延续时间最长、保持较为完好、内涵极为丰富的吴国古城。其神墩遗址是江苏省第一次初步认定的、从西周前期一直延续到战国早期的、与祭祀相关的重要遗存,是“葛城遗址”的有机组成部分,这对于吴国早期政治中心的确认,以及吴国城市的形制布局等诸多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葛城遗址”具有都城的特证。该城遗址占地面积86亩,城墙高达10多米,宽约24米,现存50米城墙高为5~6米。三道环濠面积约200余亩,遗址核心面积有64亩,其城墙高约5~6米,古城东西长200米,南北长190米,该古城有城有廓,即有内城与外城之区分。其护城河遗址的平面布局和文化层面堆积状况均清晰,且保存基本完整。遗址的形体也很特殊,水和城环环相套,从内城往外走,越过8米宽的濠沟,就是到具有60米宽的外城,城外又是一道濠沟,目前确定为三层水环境、两层城的景状;这样水环城、城环水的结构,和常州的春秋淹城一样,但葛城的内城比淹城时代更早、规模更大。
“葛城遗址”同期发现的神墩和珥城遗址是西周春秋祭台。在葛城偏西二公里处,同葛城引出的长沟相邻,是一处人工堆筑的土墩,这个方形大土台,叫神墩。该墩呈复斗形,土墩底部南北长80米,东西宽70米,顶部分别为70米与50米,高程为4米,顶部平整;外侧环绕30~35米的濠沟,土墩底部出土上填膏泥,并用泥土堆筑而成,整体呈现一次大规模堆筑的特性。在土墩中心为一座面积达400平方米大型灰坑,深度为3米,坑内填土分多次填入,质地皆细又纯净,全墩分六层,所填泥土内出现大量陶器和石器,还有摆放整齐、完整器物群出土。根据中心大坑内地层出土遗物分析,该遗址从西周早中期内分为四个时期构筑,从地理位置层面分析,神墩遗址与葛城遗址两者具有有机组成的关联性,它是一处春秋时祭天地的大型祭祀台。
“葛城遗址”发掘出土文物丰富。其文物内容有:1、石器方面:包括石钺、石犁、石箭镞;2、青铜器方面:包括箭镞、铜器残件;3、工具方面:有陶鱼网坠;4、陶炊器具方面:有红夹砂陶炊器锥型鬲足、鬲口沿及腹部等;还有泥质灰陶盘、豆、圆底红陶瓮、罐等;此外,还有几何印纹硬陶坛、罐和原始瓷豆、编织纹等。
“葛城遗址”考古成果非凡辉煌。考古著名专家经考证后,提出来的评语极高:考古组负责人杨宝成认为,吴国早期没有大城,新发现的丹阳吴国“城址”跨度长达500余年,它的发现对吴国历史与文化的研究有重大的学术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原考古研究所所长刘庆柱认为:如果找到西周中期的城,它的意义是非同一般的,比以前发现的一些东周城址可能还要重要。把葛城定为城的话,就找到了政治活动中心。
国家名城委副主任委员、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罗哲文认为,从建筑史上来说,吴国城址(葛城、珥城遗址)的发现也是了不起的。作为地域文化的一部分,它填补了东南部地区西周到春秋时期的一个空白,它的价值非常高。从发掘的陶片、铜器残片看,它的规格是很高的,是一个政治活动中心,从建筑上来看,建筑的技术含量很丰富,价值很高的。葛城遗址位于丹阳市珥陵镇与导墅镇交界的葛城村,发现于2007年。时代为西周至春秋时期,是一座吴国城址。遗址占地面积86亩,遗址核心面积64亩,遗址高出地面约3米,文化遗存分为三期。城址内分布有窖穴、房基、水井、水沟,城址外分布有土墩墓.遗址中出土有较丰富的陶器、石器、青铜器等吴文化遗物.通过对出土陶器分析,可将该文化遗存分为三期。
遗址的发现对于研究吴文化非常重要,填补了以往镇江有吴王墓没有吴国城的空白。
葛城遗址被国务院核定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江苏丹阳葛城(吴文化)遗址三期文化遗存为:早期为西周中晚期,中期为春秋前期,晚期为春秋后期,三者之间连续无缺环,经与江、浙、皖地区同类吴文化遗存对比, 目前可推知丹阳葛城古城是所发现的最早、延续使用时间最长、保存状况较为完好的吴国城址。
【作者简介】吴美福,男,1956年10月生,福籍赣邑万年县,现定居县城。函授政治学本科学历。2007年任万年县吴姓文化研究协会会长至今,2013年任江西赣东北吴文化研究中心理事会会长至今,2017年发起闽浙赣吴文化经济促进会。2013年参加发起“泰伯论坛”,多年来,致力于吴氏联谊恳亲,联系、联络各地吴家,走访了绝大多数国内各地宗亲和一部分海外宗亲,首届吴学体系建设研究会发起人。著有《浅谈吴学》即将出版。
【友情提示】天下吴氏网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客观真实报道,坚持不站队,保持正确的主观立场,以弘扬至德精神!传播吴文化为主旋律!只要你姓吴,只要你是正能量的来稿,我们都欢迎!
《相约天下吴氏网》主题歌 作词∶吴蜀丰 作曲演唱∶吴仕长
吴氏文化正能量,至德精神在弘扬。开拓进取创辉煌,谱写时代新篇章。
三让高风孔圣赞,第一世家史记传。天上有口遍天下,家风传承树典范。
我是吴氏好儿郎,仁爱谦让传万代。相约天下吴氏网,因为有你更精彩!
来稿要求图文分开打包,〔因人力有限不接受微信图文供稿〕
投稿公共邮箱:905080184@qq.com
联系人吴蜀丰 电话: 18883313913
责任编辑:吴蜀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