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吴美福
江苏溧阳市社渚镇孔村,这里虽然偏僻,却是苏皖两省通衢之地。这里有一座外观为平原地带高出四周地面1至2米的长条型土墩,东西约150多米,南北约200米,总面积近3万平方米。
据南京博物院考古专家田名利告诉记者,神墩遗址的文化层平均厚度为1.5-2米之间,发现了距7000-6000年的新石器时代马家浜文化时期相对完整的氏族公共墓地,共清理墓葬252座,婴幼儿瓮棺葬16座,房址10座,灰坑102个,沟1条。同时还发现了距今5300-5000年的良渚文化墓9座和距今3700-3300年的夏末早商时期灰沟遗存1条。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石器、玉器、铜器等文物和动植物标本,填补了太湖西部古文化的空白,对深入研究长江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的分布范围、面貌特征、相互交流和影响传播等具有重要意义,也为中国史前考古学研究增添了一份极其丰富的实物资料。可以说,神墩遗址是溧阳境内年代最早、保存最为完好的史前遗址,也是太湖地区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之一。
距今7000至6000年,太湖西部人类不仅能种植水稻,陶罐煮饭,石斧耕作,而且住着吊脚楼,戴着玉佩,养着家犬,活动遍及长江中下游地区……
公元前221年始建县制、迄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的溧阳,自上世纪末一炮炸出个轰动世界的中华曙猿化石后,因神墩遗址发掘取得初步结论而调高了对外宣传的嗓门:看1000年的历史,去北京,看2500年的历史,去南京,看7000年的历史,来溧阳!
两米左右的堆土,蕴含着三个文化层面,神墩遗址的发掘,揭开了我国史前文明的精彩一页,填补了太湖西部文化的空白,大量的实证,使人仿佛看到了7000至6000年前人类的生活场景。一神墩遗址位于溧阳市社渚镇孔村,这里虽然偏僻,却是苏皖两省通衢之地。
神墩遗址的南部和西部被溧梅支河环绕,东为引水渠,北为农田,西为孔村。溧梅支河向东200米后注入发源于宜溧山地由南向北流淌的梅渚河并在三尖嘴附近汇入南河,向东经宜兴南溪河可入太湖,向西经高淳胥河、固城湖、石臼湖可达长江,构成了太湖水系的有机组合部分,成为古代先民对外交流的便利通道。由此可见,这里是古代居民的密集性活动区。
2006年2月至7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常州市博物馆和溧阳市文化局对神墩进行了三次主动性科学发掘,累计发掘面积1002.5平方米。
在现场,南京博物院考古专家田名利告诉记者,神墩遗址的文化层平均厚度为1.5-2米之间,发现了距今
7000-6000年的新石器时代马家浜文化时期相对完整的氏族公共墓地,共清理墓葬252座,婴幼儿瓮棺葬16座,房址10座,灰坑102个,沟1条。同时还发现了距今5300-5000年的良渚文化墓9座和距今3700-3300年的夏末早商时期灰沟遗存1条。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石器、玉器、铜器等文物和动植物标本,填补了太湖西部古文化的空白,对深入研究长江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的分布范围、面貌特征、相互交流和影响传播等具有重要意义,也为中国史前考古学研究增添了一份极其丰富的实物资料。可以说,神墩遗址是溧阳境内年代最早、保存最为完好的史前遗址,也是太湖地区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之一。
在神墩遗址的三个文化层面中,主要遗存的年代跨度为7000至6000年左右,分为早晚两大时期。早期遗存为7000至6500年,相当于马家浜文化早期,晚期遗存为6400至6000年,相当于马家浜文化晚期并出现了向崧泽文化过渡的倾向。早期发现了釜、豆、罐、盆、钵、甑、匜、盉、器盖、器座、支座、陶拍等大量陶器。陶系以夹细蚌末红陶为多,有一定数量的红衣陶、黑衣陶和褐陶,陶胎较为一致,细蚌屑的含量较高,基本不见泥质陶和夹砂陶。胎质较为疏松,火候相对较低。相当多的陶器呈现外红内黑的状态。平底器占绝大多数,也有少量三足器和圈足器,不见圜底器。纹饰简单,大多为素面,仅有少量锯齿纹、镂孔、刻划纹、凸棱等。平底釜是最为重要的炊器,数量最多,形制也多种多样。陶釜腰檐以上多施红衣,少量施黑衣。器体硕大、造型古朴。
从遗址上多层次大面积分布的密集柱洞和灰坑,可推测这里采用立柱架梁、铺板建屋的栏杆式建筑,相当于今天的吊脚楼,与7000年前的河姆渡人相似。在地势低平,水网稠密的江南地区,吊脚楼可以防汛防湿,可见古代先民的智慧。
古代先民已经种植水稻。考古人员经筛选发现了鹿、龟、鱼、鸟类动物遗存和炭化稻米及红烧土块中夹带水稻壳印痕。而炭化稻米的发现,对世界范围内普遍关注的农业起源、稻作农业的开展以及太湖地区史前农业规模、耕作方式等课题的研究都提供了极其珍贵的材料。
夯实了新文化类型研究。据考古专家介绍,神墩遗址的发掘确立太湖西部马家浜文化新的文化类型——骆驼墩文化类型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并确定了宁镇文化区和太湖文化区的文化分界,从而使马家浜文化面貌更加清晰,材料更加丰富,序列更加完整,研究更加深入。
从神墩遗址的早期遗存让我们触摸到了太湖西部先人的历史脉络的话,那么,晚期遗存则负载着大量的历史信息和研究价值。
考古人员在这一时期氏族公共墓地中,共清理成人墓葬252座,分布非常密集,打破叠压关系复杂,部分为平地堆土掩埋,相当数量为浅坑和深坑填土掩埋。瓮棺葬16座,散布于成人墓葬之间,一般用倒扣的釜或鼎作为葬具,里面残留有婴幼儿骨渣。全部出土人体骨骼材料经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专家现场进行了体质人类学的鉴定,所有墓葬头向均向东或东略偏北、偏南,葬式以侧身曲肢和仰身直肢为多,也有俯身直肢、合葬墓、二次葬,随葬品数量在马家浜文化时期的墓葬中相对较多,且随葬品较多的墓葬崇向随葬石玉器。出土陶器既继承了马家浜文化早期的传统,又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夹砂陶和泥质陶的数量大增,夹蚌末陶数量减少,以红陶为主,灰陶、褐陶、黑陶较少,少量陶器涂红衣或黑衣。平底器和三足平底器数量相对较多,纹饰有所增加,陶器的小型化和明器化倾向显著。石器有穿孔石斧、石斧、石锛、石凿、石圈等,制作精致,打磨光滑,有的无使用痕迹。出土的20余件玉器,质地精良,造型优美。所有玉璜均从端面和侧面穿孔,在6000多年前的玉器中非常罕见。尤其是两件玉璜出土于死者口中,可能为中国最早的口琀敛尸玉器,开创了中国玉器神圣化和神秘化的先河,在中国玉器发展史上有极其重大的学术价值。
墓地边缘还发现两处狗的骨架,说明古代居民已驯养家犬。
在灰坑中发现的两片刻纹白陶,其花纹繁缛,纹饰精美,在中国新石器时代非常罕见,其原产地在长江中游的大溪文化,长江下游地区仅见于安徽繁昌缪墩和浙江桐乡罗家角。对此,考古专家感慨地告诉记者,刻纹白陶产于湖北、湖南一带,可见先民当时的活动能量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这次发现对地质学界和历史地理学界长期争论不休的胥溪河(长江自芜湖往东经由高淳、溧阳、宜兴的入湖入海通道)的形成年代提供了考古学背景解释。说明远在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长江还存在另一条自西往东的入湖入海通道作为长江的支流而存在,太湖西部地区的先民已利用这条水路要道同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的人群发生了广泛而密切的接触和交流。
【作者简介】吴美福,男,1956年10月生,福籍赣邑万年县,现定居县城。函授政治学本科学历。2007年任万年县吴姓文化研究协会会长至今,2013年任江西赣东北吴文化研究中心理事会会长至今,2017年发起闽浙赣吴文化经济促进会。2013年参加发起“泰伯论坛”,多年来,致力于吴氏联谊恳亲,联系、联络各地吴家,走访了绝大多数国内各地宗亲和一部分海外宗亲,首届吴学体系建设研究会发起人。著有《浅谈吴学》即将出版。
【友情提示】天下吴氏网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客观真实报道,坚持不站队,保持正确的主观立场,以弘扬至德精神!传播吴文化为主旋律!只要你姓吴,只要你是正能量的来稿,我们都欢迎!
《相约天下吴氏网》主题歌 作词∶吴蜀丰 作曲演唱∶吴仕长
吴氏文化正能量,至德精神在弘扬。开拓进取创辉煌,谱写时代新篇章。
三让高风孔圣赞,第一世家史记传。天上有口遍天下,家风传承树典范。
我是吴氏好儿郎,仁爱谦让传万代。相约天下吴氏网,因为有你更精彩!
来稿要求图文分开打包,〔因人力有限不接受微信图文供稿〕
投稿公共邮箱:905080184@qq.com
联系人吴蜀丰 电话: 18883313913
责任编辑:吴蜀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