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吴美福
春秋时期,吴王夫差酷爱养鸭,特在无锡东亭地区依河筑城垣以保护养鸭,由此鸭城名闻天下。据《舆地志》、《梅里志》史载:“鸭城在县东二十里,吴王牧凫鸭之处,即此城也。” 东亭鸭城,当年吴王养鸭的池塘尚在。塘水碧波,村童嬉水,想当年吴王、西施就在此处观鸭、戏鸭,正如清代诗人秦瀛诗云:“芦花芦叶响萧萧,略约泾皋放小舢。荒草吴王麻鹿径,小凫飞上鸭城桥。”鸭城桥,于元代末年建在鸭城渡口,明嘉靖年间由学士华察重建,为单孔石级拱形桥。此桥虽已无存,但桥柱、石料尚散落在周边。当时,鸭城桥的两副楹联名传四乡。
东向楹联为:碧水飞凫万古吴王圣迹;清溪映月千年学士遗规。西向楹联为:风帆远送东来吼岭穿云;虹桥高临西去隆亭接涨。
在鸭城桥附近的村民家中,刻有此楹联的半截石柱还在。如今在老鸭城桥附近,建有大鸭城桥和小鸭城桥,两桥相望,承接着千年历史的沧桑。鸭城桥旁依河而建的村落,虽然已经破旧,但门框上的“鸭城桥”门牌,仍保持着千年历史遗存的自然古村村名。古时候,鸭城桥村民将鸭视为“神”,并将鸭神与水神、风神并称为“三神”,供奉祭祀,以求平安富裕。
在鸭城桥,发现明末清初的民族英雄华抱山就生活在鸭城内。华抱山的故居就在鸭城桥村62号。由当地吴歌手华祖荣传唱、朱海容整理出版的长篇英雄史诗《华抱山》,填补了汉族无长篇英雄史诗的空白。华抱山三代英雄事迹被创作成长篇吴歌流传至今,不仅是无锡人民斗勇斗智的典范,而且是吴地民俗文化的奇葩。
在鸭城桥桥西的朱井村,有一位当地农民的守护神———朱双倌,他是明末清初闻名于太湖流域的机智人物,运用智慧帮助贫困农民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被后人尊称为“鸭城田神”。朱海容先生创作的长篇电视剧本《鸭城田神》已公开出版,朱双倌的传奇故事,已入选《中国机智人物大观》。现保存保护了朱双倌的故居。
据考查,在鸭城桥地区还葬有数座无锡名人古墓,如鸭城桥北侧,有东林八君子之一、明万历进士、授吏部主事安希范之墓;在鸭城桥南侧牗兴塘河南岸牘,有清乾隆元年进士、擢内阁学士、累迁礼部右侍郎秦蕙田之墓;在鸭城桥北侧,有华太师次子华仲享之墓,墓前有石亭、驮石碑、石马、石羊、石翁仲等。2002年,在朱井村曾发现明代早期一古墓,出土有褐釉陶罐、青花瓷碗等文物。
在鸭城内发现这里的民居,虽然处在闹市边缘,但农民仍生活在朴素、朴实的自然生态之中。鸭城,千年历史文化的遗存,比较完整地保存着原始生态历史风貌的乡村,是无锡不可多得的江南水乡村落的经典。
目前,无锡农村正酝酿着一场巨变。全市农村规划编制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近日已进入专家论证阶段。把鸭城地区纳入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范围,对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存进行严格保护;把鸭城地区规划建设成吴学文化之旅的特色景区势在必行。景区中包括:碧水鸭塘、鸭城古桥、鸭神群雕、鸭城舵船、鸭城石碑、鸭城村落、吴王观亭、西施琴楼、华氏故居、双倌故居、吴歌展馆、名人古墓等等,以周祥的规划加强保护、凸现特色、提高品位,来挖掘、丰富鸭城的历史文化内涵,逐步恢复原汁原味的鸭城风貌,使鸭城成为自然景观与文化景观和谐共存,历史文化与自然山水完美结合的水乡天堂。
【作者简介】吴美福,男,1956年10月生,福籍赣邑万年县,现定居县城。函授政治学本科学历。2007年任万年县吴姓文化研究协会会长至今,2013年任江西赣东北吴文化研究中心理事会会长至今,2017年发起闽浙赣吴文化经济促进会。2013年参加发起“泰伯论坛”,多年来,致力于吴氏联谊恳亲,联系、联络各地吴家,走访了绝大多数国内各地宗亲和一部分海外宗亲,首届吴学体系建设研究会发起人。著有《浅谈吴学》即将出版。
【友情提示】天下吴氏网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客观真实报道,坚持不站队,保持正确的主观立场,以弘扬至德精神!传播吴文化为主旋律!只要你姓吴,只要你是正能量的来稿,我们都欢迎!
《相约天下吴氏网》主题歌 作词∶吴蜀丰 作曲演唱∶吴仕长
吴氏文化正能量,至德精神在弘扬。开拓进取创辉煌,谱写时代新篇章。
三让高风孔圣赞,第一世家史记传。天上有口遍天下,家风传承树典范。
我是吴氏好儿郎,仁爱谦让传万代。相约天下吴氏网,因为有你更精彩!
来稿要求图文分开打包,〔因人力有限不接受微信图文供稿〕
投稿公共邮箱:905080184@qq.com
联系人吴蜀丰 电话: 18883313913
责任编辑:吴蜀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