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吴美福
鬲“是中华古文明的一种代表化石”。为什么这么讲?早在八千年前,中华民族史前文明的人类就用夹砂红陶做“鬲” 做饮食饮具,一直沿用到青铜时代基本上就不用了。明清时代还有烧制仿古的周式鬲瓷器。
有一本书叫《中国陶鬲谱系研究》,其中比较系统的论证了鬲的历史。西山坪遗址位于礼县县城西侧,北以刘家沟与鸾亭山相隔,地形西高东低。2005年发掘了遗址东北部、“雷神庙”以西的台地,包括西周时期4座墓葬和少量灰坑,及东周时期170余座灰坑、5座房基、10个动物坑、31座墓葬等同年又对城址的城墙进行了解剖,清理了叠压城墙的灰坑、房址。
居址陶器有鬲、釜、瓮、盆、豆、喇叭口罐、侈口罐等。鬲大多筒形深腹,口沿由宽变窄,由侈变平,裆部由高变低,足部粗绳纹演变为麻点纹。盆口沿由宽变窄,腹部由深变浅。豆浅盘、细柄。喇叭口罐的口部由小变大。
墓葬绝大多数为东西向,头向西;仅3座为南北向,头向北。4座仰身直肢葬,余皆屈肢葬。西周墓中3座的墓主人为仰身直肢葬,带腰坑殉狗,级别较高,有殉人,其中M2003出3鼎2簋铜礼器;陶器组合为鬲、盆、豆、罐、甗,鬲联裆锥足,或带扉棱,盆折肩宽沿,豆浅盘折,一座(M1009)为屈肢葬,随葬1件陶鬲。居址的陶器以秦式深腹鬲为代表,以前在西山坪灰坑中出了多件,口沿有两道凹弦纹,高瘪裆,裆上部带横鋬,腹底及足部施横向粗绳纹。这种鬲在关中也出现过,被命名为“复古式大鬲”,年代相当于西周晚期。近年在毛家坪居址单位中又发掘到了一批,裆上部普遍带鋬,年代属西周晚期;使我们认识到它是西周晚期秦文化的一种典型器物。与之共出的往往有浅盘细柄豆、宽折沿盆、喇叭口罐等。两地墓葬的陶器组合也基本一致,以鬲、盆、豆、罐为主,鬲均联裆。其次,两地葬俗基本相同,都以头向西的屈肢葬为主。
鬲原先是游猎、游牧民族的炊具,用来煮肉熬汤,用来煮肉熬汤。周人用“瘪裆鬲” 作做饭的用具,相当于现在做饭烧菜的锅,也是周人追思先祖的随葬品。泰伯东奔荆蛮亦是瘪裆鬲作为炊事饮具,一路迁涉一路会遗留一些瘪裆鬲。泰伯居梅里后,按祖制坚持祭祖陪葬,即一墓一鬲之制,非用鬲不可,凡吴人墓葬必陪葬一鬲,葬鬲地位却非常高。从很多出土的瘪裆鬲看来,泰伯带着先周文明向东奔吴,历经数地,也把瘪裆鬲传播到各地,瘪裆鬲的多地出土,是有力的见证“泰伯奔吴”的实证。
【作者简介】吴美福,男,1956年10月生,福籍赣邑万年县,现定居县城。函授政治学本科学历。2007年任万年县吴姓文化研究协会会长至今,2013年任江西赣东北吴文化研究中心理事会会长至今,2017年发起闽浙赣吴文化经济促进会。2013年参加发起“泰伯论坛”,多年来,致力于吴氏联谊恳亲,联系、联络各地吴家,走访了绝大多数国内各地宗亲和一部分海外宗亲,首届吴学体系建设研究会发起人。著有《浅谈吴学》即将出版。
【友情提示】天下吴氏网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客观真实报道,坚持不站队,保持正确的主观立场,以弘扬至德精神!传播吴文化为主旋律!只要你姓吴,只要你是正能量的来稿,我们都欢迎!
《相约天下吴氏网》主题歌 作词∶吴蜀丰 作曲演唱∶吴仕长
吴氏文化正能量,至德精神在弘扬。开拓进取创辉煌,谱写时代新篇章。
三让高风孔圣赞,第一世家史记传。天上有口遍天下,家风传承树典范。
我是吴氏好儿郎,仁爱谦让传万代。相约天下吴氏网,因为有你更精彩!
来稿要求图文分开打包,〔因人力有限不接受微信图文供稿〕
投稿公共邮箱:905080184@qq.com
联系人吴蜀丰 电话: 18883313913
责任编辑:吴蜀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