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吴氏网讯(吴蜀丰)【编者按】吴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九位,据不完全统计,吴姓全球人口近3000余万人,无论是在政坛、军事、工商、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医学界等行业,从古至今吴姓英才辈出,他们在不同的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他们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吴姓子孙不仅在祖国内陆迁徙,还远播国外。早期吴姓主要迁往邻国越南、日本、朝鲜,后来又陆续迁往南洋诸岛繁衍生息。吴国王室的一支演变成日本皇室。汉、魏至隋唐时,日本吴人怀念故土,倭王曾多次派遣使者朝拜大陆王朝,并郑重表明: 日本王室是吴太伯的后裔。近代,一部分吴姓子孙远迁欧美各国。而今随着全球一体化的浪潮,吴姓子孙已遍布全球。
吴琳(?-1374),黄冈县中和上乡(今武汉新洲仓埠)人,吴应澍长子。明初政治人物,官至吏部尚书。吴琳,问津书院生员。明洪武二年(1369),以文学举荐入仕。为官清廉正直,是个通哓经术的人。
在任时,与同乡詹同尚书轮流掌管吏部事务,他谦虚谨慎,清正廉洁之,在朝中是早有公论。洪武七年(1374),在吏部尚书任上的吴琳请辞归家种田。吴琳回到家乡黄冈后不久,明太祖朱元璋对他辞官种田的行为不解,甚至怀疑他另有所图,于是秘派使臣,看看他在家乡都干些什么。使臣来到吴琳家附近,只见一个老农,戴着草笠,坐在一只秧马上,正在水田中起秧,那副认真而又熟练的样子,活似久干农活的老把式。使臣走上前去,想向他打听一下吴琳家的住处。于是向他问道:“这里有一位吴尚书,不知他住在什么地方?”谁知那老农听了,竟然直起身来,十分恭敬地答道:“我就是吴琳。"使臣大为吃惊,他万万也没有想到,眼前这个赤足种田的老汉,就是赫赫有名的吴尚书。此番使臣将所见如实报告明太祖后,“帝为嘉叹”吴琳就有了一个广为传诵的称号:赤足尚书。吴去世后葬仓埠。
吴琳。世为诗礼名家,父应澍,勤俭好施,教于其乡,号西山先生。琳性资纯笃,力于问学,通《毛诗》、《小戴记》。王师平陈友谅,上方征用荆楚名儒,詹同荐琳“通经学古,且能文章”,遂召为国子助敎,与同并教胄子。詹同才藻华丽,琳固让同;至于商确经义,琳则叠叠不倦,为琳所长也。每遇上听政之暇,有所咨询,辄进嘉言,天下阴受其赐。后迁浙江按察司佥事,克振风纪,及贰鹾台,国课以办已而。入为起居注,献纳益勤。进兵部尚书,方试京闱,髦士有司以主文请。上思琳优于经学,遂命琳与司业宋濓柄其事,及撤束,众谓得人。 吴琳与詹同迭视部事,同心合调。后改任吏部尚书,锡之诰命,云:
惟古帝王之治天下,在于得人才,然人才实由于铨选。朕所以于吏部之职,必择器识公眀者居之。具官吴琳,学术既醇,践历尤正。其来事朕,由博士升佥宪司,克振风纪,及贰鹾台,国课以辨,俾居记注献,纳为多兹用。升长天官,以掌铨衡之重。尔其量材而授官,计功而考能,使贤愚有别,而黜陟合宜,庶称朕为官择人之意。
洪武三年秋七月,琳以老乞骸骨,上悯其老,令致仕还乡里。既家居,朝廷尝遣使察之,使者潜至其旁舍,见一农人孤坐小几,起而拔稻秧,徐布于田,貌甚端谨。使者乃问曰:“此有吴尚书家何在?其人尚在否?”农人敛手,对曰:“琳是也。”使者还以其状闻,上益重之。久之,卒。葬于本乡官溪。弟琛,字文锡,任衢州府同知,卓有政声。
诗一,《开化道中》
重岗狭路倦登临,喜见溪流华步深;
杨栁树边舟小小,海棠花上雨沉沉;
一春王事过三月,千里家书系寸心;
无补盛时縻好爵,不才端合老云林。
赏析:此诗为吴琳写老来观晚春景物之事,更有思乡心切,急流勇退,归隐山林之意。
诗二,《烟波亭》
汉水连天阔,江云护晓寒。
青青山数点,最好倚阑看。
赏析:此为写家乡之景。
明人周圣楷,曰:“人臣洁身事主,而蹈危机者,非尽其世之不淑也。或快意当前,止足念少;或功高誉重歛退未能,古之覆辙往往然矣。吴公,起自布衣,屡登枢要,独能隐显,一致坐化。木天视夔门之旅,榇斯为优矣。魏殀天年,宁不悲夫,故尔兴竖鸿猷,得时之美驾。若夫含章贞守以从王事,所谓弃鳞养角,知所轻重也。” 明人尹守衡云:“祖宗时,公卿多弥其位。吴琳,老不惰于农事,斯能不溺其职。”
【友情提示】天下吴氏网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客观真实报道,坚持不站队,保持正确的主观立场,以弘扬至德精神!传播吴文化为主旋律!只要你姓吴,只要你是正能量的来稿,我们都欢迎!
《相约天下吴氏网》主题歌 作词∶吴蜀丰 作曲演唱∶吴仕长
吴氏文化正能量,至德精神在弘扬。开拓进取创辉煌,谱写时代新篇章。
三让高风孔圣赞,第一世家史记传。天上有口遍天下,家风传承树典范。
我是吴氏好儿郎,仁爱谦让传万代。相约天下吴氏网,因为有你更精彩!
来稿要求图文分开打包,〔因人力有限不接受微信图文供稿〕
投稿公共邮箱:905080184@qq.com
联系人吴蜀丰 电话: 18883313913
责任编辑:吴蜀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