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吴氏欢迎你!

位置>主页 > 今日头条 >

吴氏科第甲江南 浙江仙居吴氏十御史美名传

发布时间:2023-06-13 01:01 来源:中国报道

中国报道讯(吴蜀丰报道)修建祠堂,是弘扬祖德,传承家风的最好佐证。据仙居吴氏大宗祠堂理事会会长吴明土,常务副会长吴焕跃,浙吴会副会长、仙居吴氏大宗祠堂理事会副会长吴焕宰介绍,吴氏宗祠位于仙居县白塔镇厚仁村,最早建于南宋绍兴建炎年间约1131年,这是一座幽静的祠堂,历代屡有修葺。现存宗祠为明代建筑风格。四合院式三幢三进,四厢房,一戏台,现存正堂和前厅。正堂三开间,悬山顶。宗祠作为明代木结构建筑,保存至今实属不易。

1999年4月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重修吴氏大宗祠,总投资整个投资2820万,建筑面积2400多平方。该祠堂坐东向西,建筑占地近5亩,园林占地十六七亩,共计二十多亩。宗祠粉墙灰瓦,正门摆放着两座不知年代的石狮子。从侧门进入,路过深深庭院,便可见到大堂供奉的祖先塑像,以及悬挂上方的匾额,书写着四个大字——“光禄大夫”。

祖先名叫吴全智,光禄大夫是他的官职。据《仙居吴氏东宅家谱》记载,吴全智生于咸通十四年(873年),是唐代“文简先生”吴翥的后裔,世居遂昌。唐末天下大乱,吴全智为避战祸,于光化元年(898年)迁至仙居下砾,也就是如今田市镇吴桥村往东一带,定居下来,他成为仙居吴氏的始祖。

吴全智(873—950),字诘士,仙居吴氏开基始祖,吴石庆之长子,生于唐懿宗咸通十四年癸巳九月。因唐末不宁,于光化二年己未(899)由处之遂昌迁居台之乐安(仙居)下砾村。五代后梁开平二年戊辰(908)登进士第,历官梁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国子祭酒兼侍御史。后汉乾祐三年庚戌卒于正寝,墓在东山西麓。妣陈氏,生一子,吴陈(903—949),后晋天福元年丙申(936)由右科官至副将,后汉乾祐二年(949)与后周郭威交战时阵亡。吴陈生二子,发、胜(早世)。吴发(925—990),博古通今,乐与贤者游,生一子,吴福。

仙居吴氏是春秋战国吴国的后代,始迁祖吴全智为唐“文简先生”吴翥的后裔,曾任五代后梁银青光禄大夫、国子祭酒兼侍御史等职。适逢唐末乱世,吴全智抛弃官职,于光化元年(898)迁至仙居下砾,也就是如今仙居县田市镇吴桥村往东一带定居,成了仙居吴氏的始迁祖。

据《吴氏宗谱》记载,仙居吴氏在历史上出过进士60人,举人16人。其中,唐光化元年(898)至南宋景炎三年(1278)这三百八十年间,入谱男丁共428人,就出了32名进士,有“吴氏科第甲江南”之称。吴氏后人秉承祖先仁厚正义的品质,出了不少御史、通判等监察官员,例如南宋监察御史、龙图阁直学士吴芾,绍兴府通判吴津,以及明代左都御史吴时来等,创造了吴氏一族十御史的传奇。

“戒非为、戒角力、戒博弈、戒酒色。”这是在仙居县白塔镇高迁、厚仁等村聚居的吴氏族人以“耕读传家、厚德仁爱”为核心而累积形成的祖训“四戒”。该祠堂将展示仙居历代名人如抗倭英雄吴时来,宋朝第132位宰相吴坚,监察御史吏部侍郎、龙图阁直学士吴芾等名人事迹介绍。

吴焕宰介绍说,江南的文化,被称作“吴越文化”;江南人的方言,叫“吴侬软语”;三国时,江南地区属吴国境内。吴姓,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关于该姓的起源,一说源于姜姓,一说源于姚姓,一说源于吴回(颛顼高阳氏的曾孙,老童之子,在帝喾手下担任管火之官)。还有种说法,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称源于姬姓。黄帝后裔古公亶父的长子太伯,为了让位给三弟季历,带着二弟仲雍来到吴越之地,建立吴国,他们的子孙,后来就以国号为姓。由此看来,吴氏族人算得上江南的原住民。经过数千年的繁衍与发展,吴姓当下已遍及全国,人口数量位列前十。台州的吴姓同样枝繁叶茂,尤其在仙居县,吴姓人数排行第四,在当地是不折不扣的大姓。一个姓氏家族在一地兴旺与否,能侧面反映其历史地位。仙居吴姓族人,确实在历史上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吴氏大宗祠,坐落在仙居县白塔镇厚仁村下街自然村。这是一座幽静的祠堂,始建于南宋建炎年间,经历代修葺,现存建筑为明代风格。宗祠粉墙灰瓦,正门摆放着两座不知年代的石狮子。从侧门进入,路过深深庭院,便可见到大堂供奉的祖先塑像,以及悬挂上方的匾额,书写着四个大字——“光禄大夫”。

祖先名叫吴全智,光禄大夫是他的官职。据《仙居吴氏东宅家谱》记载,吴全智生于咸通十四年(873年),是唐代“文简先生”吴翥的后裔,世居遂昌。唐末天下大乱,吴全智为避战祸,于光化元年(898年)迁至仙居下砾,也就是如今田市镇吴桥村往东一带,定居下来,他成为仙居吴氏的始祖。

几年后,朱温代唐称帝,建立后梁。开平二年(908年),吴全智考中进士,在梁朝历任银青光禄大夫、国子祭酒兼侍御史等职。他与妻子陈氏生有一子,叫吴陈,在后汉军中当副将,与后周郭威军交战时阵亡。吴陈以后,三世、四世、五世均是一脉单传。五世祖吴奉生有四子,除了幺子吴纬过继给柳氏外,其余三子吴皓、吴经、吴设,分居上宅、中宅、下宅三地。此后,上宅的后裔迁居吴桥,中宅的后裔迁居东州;下宅一派的十世祖吴渭,生二子吴栝、吴桩,分居东宅、西宅,东宅即厚仁,西宅演变成高迁。再往后的吴姓子孙向外开枝散叶,大抵是从这四个地方走出去的。

为了纪念这些先祖,吴氏后人们将一世祖吴全智至六世祖吴皓、吴经、吴设,以及他们的配偶合葬在一起,墓域位置在田市东山上,每年清明,都有上千人前去祭拜。南宋二学士祠堂上,“光禄大夫”的匾额旁,还悬有两块牌匾,一块书“宋龙图阁直学士”,另一块书“宋端明殿大学士”,分别代表了吴芾、吴坚两位南宋重臣。

吴芾,字明可,号湖山居士,仙居吴氏第九世祖。绍兴二年(1132年),吴芾进士及第,被授予秘书省正字,由此进入仕途。他为人正派,为官不畏权贵,在朝野上素有清誉。 《宋史·吴芾传》记载着这样一件事:吴芾与秦桧是老相识,是年,秦桧把持朝政,奸佞之心毕露。吴芾不去巴结,反倒装作从来不认识此人。和官员们一同去拜会秦桧时,他只作个揖,就退了出来。他也因此遭到秦桧怀疑,被贬官到处、婺、越三郡去做通判。

谏官何溥赏识吴芾才能。经他推荐,吴芾担任了监察御史,之后迁任殿中侍御史。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主完颜亮被刺杀,南宋军队在采石之战中大获全胜。作为朝中的主战派,吴芾伺机上疏,建言皇帝御驾北征。当高宗的马车来到建康(即南京)时,吴芾又请求皇帝将建康作为首都,以稳定中原人们的希望。皇帝采纳了他的意见。

“视官物当如己物,视公事当如私事,与其得罪于百姓,宁得罪于上官。”这是吴芾常说的一句话,他先后在六郡任父母官,能按照各地风俗,采取或严或宽的政策,使得“吏莫容奸,民怀惠利”。他屡屡告老,最后以龙图阁直学士的身份退休,十年后去世,享年八十岁。大名鼎鼎的朱熹为之撰写了《龙图阁直学士吴公神道碑》。

吴芾比晚出生一百多年的吴坚,是吴全智的第十三代孙,也是宋王朝第一百三十二位宰相。他受命于危难之际,时与文天祥分别任左、右丞相。文天祥在《指南录后续》中提到,元兵南下时,南宋朝廷中的大小官员都聚集在吴坚家中,可见其地位之高。然而,如此大人物,史书却对吴坚鲜有记载。究其原因,只因他“降元”。古代士人注重气节,把文天祥、陆秀夫这般为前朝殉国的行为,作为至高的道德标准。吴坚的这一“污点”,让编写《宋史》的史官,未给他列传。

我们从当时的大背景来看,元军兵临城下,宋室已回天乏力,决定“为宗社生灵祈哀请命”而投降,吴坚、贾余庆等人受朝廷委派,赴元大都(即北京)献表请降。同时,摄政的太皇太后谢道清下诏天下州郡降元。吴坚“降元”,其实是集体行为,并非个人意志,何况作为朝廷重臣,他任性不得。

吴坚献表后,被迫随元军北上,当年病故。棺柩由其子护送回乡,葬于仙居县城西郊的西岙。今吴坚墓已被西岙水库淹没,永远沉于水下。清代仙居名士王魏胜,曾作诗为吴坚鸣不平,首尾两句写道,“甘为南朝掷此身,挽回无力暗伤神”。“含冤千载谁昭雪,耿耿丹心贯紫宸”。抗倭英雄吴时来厚仁村东南方20里处,有一座三面绝壁的景星岩。明朝嘉靖年间,有位厚仁的书生,曾在景星岩古刹苦读三年不下山,他就是吴时来。

吴时来自小聪明,相传他七岁能诗文,有神童之称。一次野火烧山,其父吟道:“半块火可烧千仞山。”他接咏:“一粒谷能种万顷田。”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吴时来乡试中举,正春风得意,未曾想次年的会试碰壁。回乡后,他独上景星岩,在岩顶摘星楼旁的陡壁上,苦读三年不下山。皇天不负有心人,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殿试,他考中进士,被授予松江府推官。

正是倭寇作乱年代,吴时来上任的第二年,松江遭遇倭寇入侵。百姓纷纷入城避难,倭寇在后穷追滥杀。吴时来下令开城门,迎接了数万难民,并妥善安置他们。之后,他亲率数百名弓弩手出城,斩杀倭寇千人。这次“松江保卫战”,是明代抗倭史上的一次大捷,吴时来一战成名。当上刑科给事中后,吴时来接连搞出些大动作。他把兵部尚书许论、宣大总督杨顺及巡按御史路楷给弹劾下台了。这三人,都是奸臣严嵩的党羽,许论削职为民,杨顺、路楷下狱。紧接着,吴时来又联合张翀、董传策,上疏弹劾严嵩。结果被严阁老反咬一口,三人入狱,吴时来被打得死去活来,就是没承认罪状。

从牢里放出来后,吴时来被贬到偏远的横州(今广西横县)。他的父亲和岳父先后去探望,都病死在那里。隆庆初年,他被召回京城,任工科给事中,向穆宗推荐了谭纶、俞大猷、戚继光等人,均被采纳。吴时来并非完人,尤其在官场混久以后,也做过些糊涂事。例如,他被提拔为广东巡抚,走之前,举荐了手下的官吏59人,因而被吏部尚书高拱等人弹劾,回家赋闲了十六年。万历十二年(1584年),他被重新起用,十五年(1587年),官至都察院左都御史。《明史·吴时来传》说他“晚节不能自坚,委蛇执政间”,被六人弹劾,他连连告老,还未出京城,就去世了。

历史对吴时来的评价誉大于毁,明神宗朱翊钧专门为他下了道诏书,表彰他一生的功绩,赞扬其夫人尹氏的贤德。这份诏书,藏在厚仁村上街自然村吴洪良老人家中,由于年代久远,绢质有所损坏,使得一部分内容遗失了。“40多年前,村集体委托我保管,已经是这副模样。”吴洪良说,很希望有专业机构将这件文物修复。吴时来的墓址在横溪镇大林村。据县志记载,该墓规格很高,只可惜,被盗掘过多次,目前被吴氏族人保护起来。

谱牒的遗失与重修除了上述三位名臣外,据《吴氏宗谱》记载,仙居吴氏在历史上,出过进士60人,解元4人,举人16人。其中,唐光化元年(898年)至宋景炎戊寅(1278年)这380年间,入谱男丁共428人,就出了32名进士,时有仙居吴氏“科第甲江南”的荣称。这一数据虽然不一定完全准确,但仙居吴氏历史人物众多的事实不假。如此世代官宦的名门望族,照理说,流传下来的谱牒、史籍、敕命书等,应车载斗量,可惜的是,它们都毁于混乱与战火。

明清两朝更替时,是仙居历史上最黑暗的年代,一共出现了七次战乱。顺治五年(1648年),东阳人徐守平率众裹白布聚众仙居,和清兵大战三场被平定。吴氏家族在战乱中遭遇浩劫,这在《仙居厚仁吴氏宗谱》康熙重修宗谱引中有所记载,“凡吾家累世之传书、先宪之版籍,皆掠于兵,谱亦由是失”。直到康熙四十年(1702年),吴家重新丁旺财聚,在下各的姑家,寻到一些谱,加之族中老人的模糊记忆,才勉强将宗谱拼凑起来。此后,吴家先后修过六次宗谱,大多数毁于日本侵华战争和文革时期。1997年,东宅、西宅两地重修家谱时,能查阅的史料寥寥无几。

据当年参与修谱的吴旭简老人回忆,他们在淡竹乡上吴村的一个山洞里,找到了两套谱,一套是1912年修的42本,另一套是1947年修的32本,“1997年续修家谱时,就以这两套谱为依据”。历史的传承,很多时候带有随机性,稍不注意,就转瞬即逝了。仙居的吴氏族人意识到这点,族人们正谋划着,在老祠堂旁建一座吴氏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同时保护厚仁、高迁两地的古建筑,希冀将吴氏文化系统全面地展示给世人看。

友情提示】天下吴氏网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客观真实报道,坚持不站队,保持正确的主观立场,以弘扬至德精神!传播吴文化为主旋律!只要你姓吴,只要你是正能量的来稿,我们都欢迎!

相约天下吴氏网》主题歌 作词∶吴蜀丰 作曲演唱∶吴仕长

吴氏文化正能量,至德精神在弘扬。开拓进取创辉煌,谱写时代新篇章。

三让高风孔圣赞,第一世家史记传。天上有口遍天下,家风传承树典范。

我是吴氏好儿郎,仁爱谦让传万代。相约天下吴氏网,因为有你更精彩!

来稿要求图文分开打包,〔因人力有限不接受微信图文供稿〕

投稿公共邮箱:905080184@qq.com

联系人吴蜀丰 电话: 18883313913 

责任编辑:吴天下

0

【友情提示】天下吴氏网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客观真实报道,坚持不站队,保持正确的主观立场,以弘扬至德精神!传播吴文化为主旋律!只要你姓吴,只要你是正能量的来稿,我们都欢迎!
《相约天下吴氏网》主题歌作词:吴蜀丰作曲演唱:吴仕长

吴氏文化正能量,至德精神在弘扬。开拓进取创辉煌,谱写时代新篇章。
三让高风孔圣赞,第一世家史记传。天上有口遍天下,家风传承树典范。
我是吴氏好儿郎,仁爱谦让传万代。相约天下吴氏网,因为有你更精彩!

来稿要求图文分开打包,(因人力有限不接受微信图文供稿)
投稿公共邮箱:txw4006935168@163.com
联系人吴蜀丰电话:18883313913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 天下吴氏网招聘|
版权所有 天下吴氏网 电话: 18883313913 | 电子邮件:txws4006935168@163.com   023-62795070 
媒体支持:中国报道网 合作媒体:重庆报道网 | 泰伯文化传媒(重庆)有限公司独家营运
常年法律顾问吴彭龄执业证号码:13202199210937510 江苏仁勤律师事务所
地址:重庆市巴南区融汇大道7号1-13-10 |备案号:渝ICP备1501165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