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德天下网讯(吴蜀丰)【编者按】您从豳地奔岐山 旷古绝伦的胸怀;你壮举三让天下,让出八百年江山;《论语》把你颂扬, 《史记》第一世家;泊渎河在此扬帆, 京杭运河奔遠方;吴语吴歌非遗产,您功开万古江南,吴氏子孙遍世界,继往开来新篇章;历朝赐封世无双, 至德精神永流芳!--歌曲《至德流芳》
据有史料记载,吴氏开姓始祖泰伯,传代始祖仲雍。以旷古绝伦的胸怀壮举三让天下,成就周朝八百年江山千古颂扬。孔子《论语》第八篇《泰伯》,司马迁《史记》第三十一篇题为《吴泰伯第一世家》均有记载。康熙皇帝题赠《至德无名》,乾隆曾题赠《三让高踪》牌匾。
吴姓有过七次建国史,在中国百家姓中目前排名第九位,据不完全统计,吴姓全球之人口近3800余万人,无论在政坛、军事、工商、科技、文学艺术、医学界等行业,从古至今人才辈出,他们在不同的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他们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据不完全统计,吴姓当代中科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达70余人。中国物理学研究的“开山祖师”,中国近代物理学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著名的物理学家、教育家吴有训。其得意门生桃李满天下,如钱伟长、钱三强、朱光亚、邓稼先、杨振宁、李政道、赵九章等都曾是他的学生。吴姓名人数不胜数,唐朝“画圣”吴道子,明代著名画家吴伟,晚清民国时期著名国画家、书法家、篆刻家,“后海派”代表,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长吴昌硕、清末画家吴友如、元代画家、书法家、诗人吴镇、清初书画家吴历、当代著名画家、油画家、美术教育家吴冠中,中国近代画家吴法鼎,清代篆刻家、书法家吴熙载。中国明代杰出小说家《西游记》作者吴承恩,清代文学家吴敬梓,原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院教授吴作人等。吴姓开国将军48名。国民革命军吴姓将军79名。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投诚的吴姓将军16名。
吴姓在医学界也是人才辈出,南宋御医吴源,明代医学家吴延龄,撰有《经络腧穴》、《医学质疑》等书。明代医学家吴嘉言,著有《医学统宗》三卷,《针灸原枢》二卷,《医经会元》十三卷。明末清初传染病学家吴又可的著作《温疫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北宋神医之一保生大帝吴夲用一针救了皇妃,三国时著名医学家华佗弟子吴普,著有《吴普本草》六卷,又名《吴氏本草》。乾隆皇帝题名《医宗金鉴》总编撰吴谦,杰出的中医温病学家“安宫牛黄丸”发明制造者吴鞠通。清代医学家被称为中国医学史上“外治之宗”吴尚先。清代医学家、藏书家吴仪洛,著有《本草从新》《本草备要》、《成方切用》、《勿药元诠》、《伤寒分经》一源必彻》、《四诊须详》、《杂症条律》、《女科宜今》及《周易注》、《春秋传义》等书籍。明代医学家吴昆,著有《医方考》6卷、《脉语》2卷、《素问吴注》24卷、《针方六集》6卷4种现存于世,《十三科证治》、《药纂》等书籍。中医师公会理事长吴瑞甫,著作有《伤寒纲要》、《中西医温热串解》、《册补中风论》,《奇验喉症明辩》、《诊断学》、《内科学》等近20种。近代医学家吴克潜,著有《吴氏儿科》《古今医方集成》《病源辞典》《药性辞典》《医药精华集》《诊断学》《儿科要略》《吴克潜医案医话集》等著作。
当代肝胆外科专家,中科院院士吴孟超。中国造血干细胞之父吴祖泽,中西医结合专家吴咸中,中国科学院院士,古人类研究专家吴新智。吴氏至德堂中医第十代传承人吴风平,著有《吴氏九世中医秘验方精选》《吴氏中医秘验方精选》《房事与性病秘验方集锦》《吴氏九世中医神奇秘验方》《中华名医验方精选》《易经正宗》《易经求真》《易经解密》《小儿推拿》《肿瘤癌症的临床诊治》《针灸临床运用》等专著25部。第十代中医传承人、黔苗谷中医药研究院院长吴恒等。
吴姓子孙不仅在祖国内陆迁徙,还远播国外。早期吴姓主要迁往邻国旳越南、日本、朝鲜,后来又陆续迁往南洋诸岛繁衍生息。吴人东渡日本是在公元前450年左右,吴国王室的一支演变成日本皇室是吴太伯的后裔。吴王寿梦四子季扎的五十世孙吴权于939年在越南称王,建立了越南历史上最早的王朝--吴朝,南越政权最后一位总统吴庭艳即吴权之后裔,在越南200多个姓氏中吴姓排名第六。东汉时吴风进入朝鲜,在朝鲜143个姓氏中吴姓排前20名。渤海家声远,延陵世泽长。吴姓目前最大堂号分别是渤海堂(吴王寿梦长子诸樊.次子余祭.三子余眛创立),延陵堂(吴王寿梦四子季札公创立)吴姓移名在美国旧金山、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韩国、新加坡、泰国、缅甸及欧美等地,吴姓子孙几乎已遍布全球。
据《路史·国名纪》记载:始祖黄帝的母亲,正是古代吴人的一位女姓名叫吴枢。《三国演义》吴国孙坚之二夫人吴国太(孙权之母,亦称吴太夫人)。刘备四夫人,车骑将军吴懿之妹称吴夫人。历经六朝,辅佐四帝,中国历史上唯一与皇帝走完金婚宋高宗的皇后吴瑜,从才人升为皇后。稳坐后位五十五载,不仅被丈夫宋高宗宠爱了半个世纪,还先后受到了宋孝宗、宋光宗和宋宁宗三位皇帝的优待和敬重,最终以八十三岁高龄安然离世。历史上称其为宪圣慈烈皇后。当代吴姓名人中原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吴学谦、吴桂贤,曾为美国造原子弹的“核弹女王”著名的物理学家吴健雄,原全国人大常委委员长吴帮国,原中纪委书记吴官正,台湾原台北市市长、国民党主席吴伯雄,新加坡总理吴作栋等。
吴昆,字山甫,号鹤皋,又号鹤皋山人、参黄子、参黄生,徽州府歙县(今属安徽省黄山市)澄塘村人,明代医家,新安医学名家之一,生于1552年,卒年不详。吴昆师从余午亭,以医为业,从三吴出发,遍历江浙、荆襄、燕赵等地,“师医道贤于己者”,自此之后医学大进。共撰述医书6种,其中《医方考》6卷、《脉语》2卷、《素问吴注》24卷、《针方六集》6卷4种现存于世,《十三科证治》、《药纂》2种成书年代不详,已经亡佚。
明嘉靖、万历年间人。世居歙西澄塘。吴昆出生于书香门弟,祖父吴正伦医术高超,医名颇著。吴昆幼年英异,为文藻思横溢,因举子业不售而“投举子笔,专岐黄业”。15岁学医于乡贤名医余午亭,“居三年,与师谈论,咸当师心。继由三吴循浙,历荆襄,抵燕赵,就有道者师受之焉”,“未及壮年,负岌万里,虚衷北门,不减七十二师”。由此扩大了见识,丰富了临床经验,对各家兼收并蓄,奠定了雄厚的医学基础。行医于宣城、当涂、和县等地,通晓针灸方药,所至声名籍籍,治逾活人无数。
祖父吴正伦,为明代隆庆至万历间名医,曾治愈神宗朱翊疾病,以及穆宗朱载后贵妃之疾病而名闻朝野。后来遭太医妒忌,饮毒酒而亡,伯父元昌,父亲文韬二公,皆修德隐居世中,家中藏书甚为丰富,对《内经》颇多研究。昆自幼聪明好学,熟读六籍文章,习儒举业.因受家庭熏陶,常浏览医书,在15岁时,已开始接触医学,通读《素问》、《灵枢》、《难经》、《甲乙》、《脉经》、《伤寒论》等经典,精晓河间、东垣、丹溪等诸贤医籍,为其日后行医、著书打下了良好的医学基础。
25岁时,举业不第,乡里长者劝其“古人不得志于时,多为医以济世。即由此专心于岐黄医事。拜余养正(午亭)为师学医。据吴氏著作中记载,为师教导主要从临证看病切脉、处方用药上,传授心得秘诀。三年后,游学于江苏、浙江、湖北、河南、河北等地,负笈万里,就“有道者为师”,故称有“七十二师”。谦虚好学的品质,丰富了吴昆的人生阅历,开阔了医学视野。注意吸收不同流派的医学经验及秘传,同时,广交朋友,拓宽了思维空间。在此时,校注整理滑寿《明堂图四幅》.
33岁时,传授医学,带徒弟三人,方元振、汪跃德、汪拭及侄孙吴子湛,因于“世医昧于上古经论,不达于中古之方”,不明方义与方证关系,不明药物升降浮沉之性,以及宣、通、泻、轻、重、滑、涩、燥、湿之法,反正类从之理,而盲目执方用药疗病,危害性极大。于是选取古今良医之方七百余首,“撰之于经,酌以正见,订之于证,发其微义”,著成《医方考》六卷。同年,又将所读过有关诊病切脉的医书要点,摘抄为语录,重点注释或述之师传心得,著成《脉语》二篇。
43岁时,吴昆对《素问》进行全文注释,著成《素问吴注》,自序作《内经吴注》二十四卷。从该书参校友人名单推测,此时期吴昆可能在太医院里教授《素问》,整理者有太学生8人,太医院医生1人,儒生3人,礼部儒生3人,庠生6人,居士1人,共计21人。此书可能是吴氏授课讲稿,由众人整理收集而成。
67岁时,随着临证经脸的积累,学识日丰,对以往针砭治验不能尽得其中之奥旨者,经过三十年不断探讨,始破迷津,医学思想进入成熟期。带生徒23人(包括侄孙吴象先),将自己在针灸方面的研究心得,结合历代经典论述、医家歌赋,写成《针方六集》六卷,旨在羽翼《图经》(明刊《钥人腧穴针灸图经》)的学习使用。吴氏订校滑寿《明堂图四幅》(又作《正伏侧人脏腑明堂图》)。一并收人此书卷首“神照集”中,形成该书图文并茂的著述特点。
据丹波元坚《医籍考》“亡名氏鹤来山人传”分析,吴氏还著有《十三科证治》、《药纂》等书。惜今未能见到。《医方考》6卷、《脉语》2卷、《素问吴注》24卷、《针方六集》6卷、《十三科证治》、《药纂》等。精注《素问》认为林亿等校正《素向》也还存在“彰隐不明”的问题。事实上,《素问吴注》也确是一部力作。吴氏力求要用简练之语言彰明经旨。通观《素问吴注》,吴氏致力医学,于《内经》所下功夫颇深,对后世启发之功是不容泯没的。《安徽通志艺文考稿》曾称:“中国学术皆源于道,《内经》乃纪黄帝岐伯相向答之语,虽言医也,而道离焉。吴注批郤导窾,深入浅出,治《内经》者,皆当读之。”
方剂之贡献 吴氏壮年曾致力医方研究。这是因为吴氏从医十八年后,贽见过一些医家,其中什九既昧于经论,又多不谙方旨药性,故疗病每使病人难愈。为此吴氏发志取医方七百余首,按证排列,逐方发其微义,书称《医方考》,计六卷。这是一部从临床实用着眼的医方。全书分七十二门,包括内、外、妇、儿、五官各科证候。各门首叙病因,次列方剂,再列适用证候及用法、注意事项等。尤其值得重视的是每方后所附之方解,考证精详,文字清晰,很见功力。使读者不仅易于领会方旨,且可便于掌握治病用药,方剂加减之要领。
脉学的研究 吴氏既行医于江浙,兼事著述。访医问道,出人岐黄,未常乏人。但有关脉学,白首不达者,亦不可枚举,吴氏有鉴于此,于是发奋著《脉语》上下卷。该书由浅而深。上卷从“取脉入式”论起,共十三论。下卷始于“脉位法天论”共五十论。举凡“寸关尺义”,“六部所主”,“五藏病脉”,“小儿脉法”,“妇人脉法”以及脉之有力无力,经络虚实,从证不从脉,从脉不从证等,均从临床实际出发,逐一论述。吴氏并根据王叔和《脉经》所论之二十四脉,除细脉未论外,其余二十三脉均有论列。又据前人说别增小脉(形减于常脉),大脉(形加于常脉),长脉(过于本位)。短脉(不及本位),毛脉(脉来浮涩),钩脉(前曲后踞),石脉(阳至而绝),溜脉(来如水之溜),疾脉(即数也,所谓躁者亦疾也)九种。共计三十二脉。
此外,有关“怪脉”,吴氏亦论列二十四种,较《脉经》大有增加。吴氏《脉语》除论述各种脉证外,还论述了太素脉。这可能是与明代太素脉盛行有关。吴氏反对太素脉邪说,对太素脉邪说深恶痛绝,但他又认为太素脉论中有可采之句,诸如他说:“太素之说,固为不经,然其间亦有可采者,如曰脉形圆净,至数分明谓之清;脉形散涩,至数模糊谓之蚀。质清脉清富贵而多喜,质浊脉浊贫贱而多忧……此皆太素可采之句也……”(《脉语•太素脉》可采之句)。这些道理实际是毫无可取的,因为在客观上还是肯定了太素脉的某些成份。但是我们如果考虑到明代社会的侈靡,太素脉盛行有其社会基础。那么吴氏在深刻揭露太素脉系“巫家之教”的同时,又表达了他对太素脉书中的一些论点的欣赏,亦不为怪。忖度吴氏脉学主流,仍然不失博湛精深的。
针灸之集成 吴昆晚年尚著有《针方六集》六卷(万历四十六年戊午写序成书,时年六十七岁)。吴氏精研针灸多年,但早岁在理论上未能一时贯通,后积数十年临床经脸,及老年始渐悟成书。
吴昆临床上偏重用针法治病,通过“以药明针”的比较方法,提出“针药二途,理无二致”的观点,认为针药一理,针药各有长短,指出“药之多不如针之寡,针之补不如药之长”,重在强调针刺简便快捷的效果,针灸百会穴治疗眩晕是为明证。重物腧穴的运用,倡十二经井荥输经合之“五门”针方说;讲究取穴少而精,推崇一针二穴的透刺法。提倡当针则针,当药则药,针药兼施,取长补短,各显神通。学术上提出“针药保元”说,强调“用药以元气为重,不可损伤,故峻厉之品不轻用,恐伤元气也;用针以元神为重,不可轻坏,五脏之俞不可轻刺,恐伤元神也”。
吴昆毕生从事医学近六十年,著作宏富,上及医经、注释,下及临床方脉、针灸,广收博采,旨论宜人。是明代集理论、方剂、针灸于一身的卓然大家,于后世医学颇具启发。
吴昆既承家学,又受师教,理论与临床均造诣较深,著有《吴注黄帝内经素问》、《医方考》、《脉语》、《针方六集》等医书。《素问吴注》24卷,对经典训释见解深刻,语简理明,多所发挥,订正了王冰经文的多处错误。人赠雅号“参黄子”,乃喻其能洞察黄帝经旨之奥,医技精湛,见解独到,往往出人意料而令众医折服。《素问吴注》是继全元起、王冰、马莳之后通注《素问》的第四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医方考》6卷72门,广搜医方700余首,着眼临床,实用性强,是我国第一部注释方剂的重要著作,16世纪东传日本、朝鲜及东南亚各国,影响很大。创有清气化痰丸、知柏地黄丸等名方。晚年集古代针灸大成,掺个人见解,著成《针方六集》,临床价值较大。
【友情提示】天下吴氏网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客观真实报道,坚持不站队,保持正确的主观立场,以弘扬至德精神!传播吴文化为主旋律!只要你姓吴,只要你是正能量的来稿,我们都欢迎!
《相约天下吴氏网》主题歌 作词∶吴蜀丰 作曲演唱∶吴仕长
吴氏文化正能量,至德精神在弘扬。开拓进取创辉煌,谱写时代新篇章。
三让高风孔圣赞,第一世家史记传。天上有口遍天下,家风传承树典范。
我是吴氏好儿郎,仁爱谦让传万代。相约天下吴氏网,因为有你更精彩!
来稿要求图文分开打包,〔因人力有限不接受微信图文供稿〕
投稿公共邮箱:905080184@qq.com
联系人吴蜀丰 电话: 18883313913
责任编辑:吴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