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吴氏欢迎你!

位置>主页 > 族谱典藏 >

原阳县吴氏源流及历次修谱时间

发布时间:2017-12-01 13:16 来源:天下吴氏

原阳县吴氏源流及历次修谱时间

河南省吴氏文化研究会 吴 峰

自宋朝灭亡后,在元朝一百多年统治中,统治者对农民的盘剥是异常残酷的。元朝末年,不堪忍受残酷剥削和压迫的农民爆发了起义。镇压农民起义给百姓带来了极大的灾难。当时中原地区又接连发生水、旱、蝗、疫四大灾害,为了求生,农民起义更是不断爆发。元军对农民进行了残酷的屠杀。后来,朱元璋出兵江淮,派徐达、常遇春北伐,进取山东,收复河南,北定京都,元帝出亡漠北,元朝灭亡。天灾和人祸折磨得河南、山东、河北、安徽等地成为“死亡百姓无数,村庄城邑多成墟”真实写照。

山西与河南、山东、安徽等地相比,却是冰火两重天。中原地区的兵乱及各种灾疫很少波及山西,那里大部分地区风调雨顺,连年丰收,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丁兴盛。元人钟迪在《河中府(蒲州)修城记》中说:“当今天下劫火燎空,洪河(黄河)南北噍类无遗,而河东一方居民丛杂,仰有所事,俯有所育。”说明当时山西比较安定,再加上邻省难民流入山西,山西人口更加稠密。

明朝建立以后,由于中原地区人粮剧减,不得不把许多州、府降格,开封就由上府降为下府。洪武十年,河南等布政司所属州县“户粮多不及数”,“凡州改县者十二,县并者六十”。劳动力严重不足、土地大片荒芜、财政收入剧减直接威胁明王朝统治。朱元璋深有所悟“丧乱之后,中原草莽,人民稀少,所谓田野辟,户口增,此正中原之急务”,于是采纳了萄州苏琦、户部郎中刘九皋等人的奏议,决定了移民屯田的战略决策。

原阳吴氏分为两个支系:

一是阳武吴氏

从洪武初年至永乐十五年,五十余年间组织了八次大规模的移民活动,涉及到了十八个省(市)四百九十多个县(市)八百八十二个姓氏。明太祖洪武初年,吴氏弟兄两人奉旨从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迁民至河南,老大(大老)迁至洛阳,老二(二老)迁入阳武县(今原阳县)程家寨,程家寨处于阳武县黄河故道,荒凉之地,吴氏二老没有抱怨,开始结草为庐,篱笆为墙,垦荒种田。

吴氏二老生二子,长子吴仁、次子吴寅,吴仁生二子又有两孙,由于交通不便,信息不畅,皆失传。吴寅有五子,其他儿子也已经失传,只有五子吴济民在外为官之后回到阳武县程家寨定居,济民生铎,铎生彦钊、彦铭、彦钢、彦针、彦龙,彦钊迁居中岳村,彦铭仍居住在程家寨,彦钢迁居范堤口,彦针迁居保甲铺,彦龙迁居吴白庙,五祖后裔,随着历史原因,又进行了迁居,二老后裔聚居在原阳县的各个村庄。

平凡而又普通的吴家人,异地而居,艰辛之余,没有忘记教育子孙好好读书光宗耀祖。他的儿孙们也秉承吴家人的忠厚之风。踏踏实实勤奋读书,最终学有所成,通过科举考试,先后有数人中举为官。

吴氏逐渐成为阳武县(今原阳县)望族,口碑四乡流传。而他们始终默默无闻的耕作在程家寨,普通的连名字都没有留下来,仅被后世尊称为“二老”,而子孙的名字因为入仕数人载入《阳武县志 》。

二老后裔五世之内载入《阳武县志》的有:二世祖吴寅:永乐九年开科贡生,任陕西巩昌府通判。三世祖吴英,弘治乙酉科举人,任山东乐陵县、莱芜县县令。并主持重修莱芜县青龙寺,为黑洋山河渎庙撰写《重修河渎庙碑记》,为沁水流经阳武县白庙村黄河故道留下重要的史证,阳武县城隍庙街为吴英立有乡进士坊。三世祖吴济民,景泰七年贡,任江南淮安府山阳县主薄。三世祖吴华为监生。四世祖吴景星为监生。四世祖吴景晨,嘉靖戊子科举人,任江南扬州府通判。五世祖吴道庄,万历十一年贡生。

其后的几百年中,阳武“二老”后裔人丁兴旺,子孙后代有的因经商而迁居他乡,有的因为官而留居他地,有的因黄河泛滥,风沙肆虐而居阳武县其他村庄。据《吴氏族谱》记载:阳武吴氏,皆二老后裔也。可以知道,二老后裔在阳武居住之广。

二老后世子孙为使世系不紊,谱系清晰,尊卑有序,自清初至今的三百年左右的时间里,编修族谱九次之多,为阳武吴氏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历次修谱内容如下:

第一次续谱

雍正三年正月:公元一七二五年,由十一世生员逊作序,主要阐明续谱重要意义以及对子孙的要求,略叙二老迁居过程。

第二次续谱

乾隆三十九年五月,公元一七七四年,十二世生员汝听作序,略述始祖四门成全谱经过。

第三次续谱

嘉庆八年四月,公元一八零三年,由十三世生员元照、元俊、阳武县城秀三作序,本次续谱,重修了族谱并维修祖庙,仿照保家谱增添世系图,维修烈义公庙。

第四次续谱

咸丰七年十一月,一八五七年,由十七世生员风翥作序,建庙立碑序字辈,大会宗亲。

第五次续谱

同治五年,一八六六年,由十七世生员培之作序,增添吴白庙。

第六次续谱

宣统二年正月,公元一九一零年,西吴庄恂如作序,阐述续谱意义。

第七次续谱

民国三十一年七月,公元一九四二年,大吴庄学士道亮、道善作序,阐述续谱意义。

第八次续谱

公元一九八七年二月,由二十世教师生智作序,续辈字三十,立谱碑,大会宗亲。

第九次续谱

公元二零壹壹年十二月,大吴庄恭祖作序,叙述历次续谱年代,激励同族之

二是原武吴氏

吴伟进(1328—1398),元末明初人,生于元天顺二年,卒于明建文三年,享年71岁。据《吴氏源流》记载,吴伟进为明朝的创建屡立奇功,在中原军屯戍守时病逝,葬于河南原武县张角村西。

吴伟进为人忠厚,仗义疏财,德才兼备。在徽州昌溪河两岸有很大的影响力。元至正十五年(1356),红巾军攻占南京,吴伟进看到元朝统治者腐败堕落,鱼肉百姓,遂帅族人揭杆反之,汇入红巾军的义军行列。吴伟进在义军元帅徐达麾下任参将,所帅部队称吴家军。这支队伍征云伐贵、收衮州、拼密云、战大都,成为朱元璋的劲旅和嫡系,朱元璋被称为吴王,便是由这支部队而得名。

明洪武元年(1368),吴伟进奉命辖营卫辉府,任绿营总督,所属部队分派到中原各地,军管战后土地的分配及大迁民的安置工作,定居中原,吴伟进成为南征北居的始祖。其儿子吴文达时任河南武陵河道总督,军屯原武张角村;其二弟吴伟福军屯原封一带,三弟吴伟禄留守卫辉府,吴家军将士在各地组织屯田扩耕,开垦因战乱和黄水泛滥而荒芜的土地,是明朝大迁民前最早进入中原的吴氏族人。

“军管民耕,屯田积粮”的政策对明朝稳定中原奠定了基础,也为后来的大迁民铺平了道路。明初原武县首任县长惠济民曾为吴家军屯田积粮树碑立传,歌功颂德。

明洪武三十年(1398)二月初八日,吴公辞世,二世祖吴文达帅部将先父厚葬于原武县张角村西南龙子岗,并将随军北上的同宗将士亲属亡灵近百人,同冢幽宅,立碑铭志,于当年二月二十八日举行了首次壮烈的公祭仪式。

吴氏公墓总占地面积76.9亩,成为武陵地区规模最大、碑刻最多的吴氏墓群。

1457年,黄河成患,百里长堤,千疮百孔,公墓数次被水吞没,庞大的墓地夷为平地,举族为避水患,迁至姚家圏。

1554年,九世祖吴慈(时任清苑县令)与吴士毅(庠生)为崇祀先祖,在姚家圈修建吴氏宗祠,把每年农历二月初八日到二十八日定为吴氏祭祀日,也是庙会日。600余年从未间断,庙会香火旺盛。

清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2年),意大利传教士在原武王村镇建筑教堂,外国列强无视国人愤慨,冒天下之大不韪,悍然将元明烈士碑林强行拆毁,用于修建教堂房基,墓地被毁得目不忍赌,再加上日寇入侵,战乱连年,世事巨变,特别是引黄灌淤工程不断,吴氏公墓被沉封得越来越深,虽有吴氏后人积极绿化,封土培冢,却难以恢复昔日壮观,令人惋叹。

近年海内外炎黄子孙纷纷认祖归根,珍视宗亲文化之风日盛,整合三吴文化(吴氏公墓、泰伯文化广场、泰伯纪念堂)也越来越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吴氏公墓被列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重大发现,成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友情提示】天下吴氏网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客观真实报道,坚持不站队,保持正确的主观立场,以弘扬至德精神!传播吴文化为主旋律!只要你姓吴,只要你是正能量的来稿,我们都欢迎!

相约天下吴氏网》主题歌 作词∶吴蜀丰 作曲演唱∶吴仕长

吴氏文化正能量,至德精神在弘扬。开拓进取创辉煌,谱写时代新篇章。

三让高风孔圣赞,第一世家史记传。天上有口遍天下,家风传承树典范。

我是吴氏好儿郎,仁爱谦让传万代。相约天下吴氏网,因为有你更精彩!

来稿要求图文分开打包,〔因人力有限不接受微信图文供稿〕

投稿公共邮箱:905080184@qq.com

联系人吴蜀丰 电话: 18883313913 

责任编辑:上官慧慧

0

【友情提示】天下吴氏网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客观真实报道,坚持不站队,保持正确的主观立场,以弘扬至德精神!传播吴文化为主旋律!只要你姓吴,只要你是正能量的来稿,我们都欢迎!
《相约天下吴氏网》主题歌作词:吴蜀丰作曲演唱:吴仕长

吴氏文化正能量,至德精神在弘扬。开拓进取创辉煌,谱写时代新篇章。
三让高风孔圣赞,第一世家史记传。天上有口遍天下,家风传承树典范。
我是吴氏好儿郎,仁爱谦让传万代。相约天下吴氏网,因为有你更精彩!

来稿要求图文分开打包,(因人力有限不接受微信图文供稿)
投稿公共邮箱:txw4006935168@163.com
联系人吴蜀丰电话:18883313913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 天下吴氏网招聘|
版权所有 天下吴氏网 电话: 18883313913 | 电子邮件:txws4006935168@163.com   023-62795070 
媒体支持:中国报道网 合作媒体:重庆报道网 | 泰伯文化传媒(重庆)有限公司独家营运
常年法律顾问吴彭龄执业证号码:13202199210937510 江苏仁勤律师事务所
地址:重庆市巴南区融汇大道7号1-13-10 |备案号:渝ICP备1501165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