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温州泰伯文化节暨腾蛟吴氏宗祠庆典盛况空
发布时间:2018-01-29 01:55 来源:中国报道
中国报道(记者吴蜀丰特约撰稿吴立卫)今日上午(4月30日),为期3天(4月30日至5月2日)的首届温州泰伯文化节暨腾蛟吴氏宗祠落成庆典仪式在中国的浙江省温州平阳腾蛟镇金田村大文院成功举办,记者在活动现场全程见证来自港澳台地区的台湾、香港、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广东、福建、浙江、广西、湖南、湖北、河南、河北、贵州、四川、山西、山东、江苏、江西及浙本地吴氏宗亲代表近3000余人汇聚。
有条不紊的街头巡游盛况空前、人山人海,如此规模宠大的宗亲文化节盛宴不比有关部门举办的节会活动逊色,彰显“三让天下孔子赞、泰伯高风旷古今。世家第一吏记铭,枝繁叶茂根底深。至德万代万代传,天下吴氏一家亲。”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吴文化精神。
礼炮车鸣响开道,吴氏书法家撰写的数十块彰显吴文化的牌匾、10组民间艺术表团队、“唐僧师徒”巡游助阵,直径多达2.353米的吴氏大鼓!号称目前最大的吴家大鼓、56个少数民族服饰方队展示,奇装异服戏曲艺人及歌手即演唱、更有趣的“金榜提名(据说故意将题字成提,寓意金榜题名的学子都是在父母的提携培养下而茁壮成长)”花车、吴氏各代表团队及特别邀淸的吴氏姻亲几大姓氏代表方阵等,亮点纷呈长达数公里的巡游队伍令人目不暇接。
记者在腾蛟镇金田村大文院见证古朴典雅、兀显厚重的吴文化元素使吴氏宗祠堂更加金碧辉煌。据温州市平阳远洋皮件服饰有限公司董事长、贵州汉阳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温州吴文化交流会发起人吴孔准向记者介绍,历时三年的施工建设,由吴氏宗亲自筹资金1200多万元的吴氏宗祠精美绝伦令人叹为观止。众人拾柴火焰高,团结就是力量!这座结构严谨、布局合理、外观典雅、内饰精美、占地面积达2000平方米的宗祠,仅浙江安峡建设集团董事长吴平就慷慨出资880万元。
吴氏宗亲聚力共同缅怀先祖业绩、畅谈宗族渊源,更加体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之典范。吴氏宗祠的落成,彰显了吴氏后裔承前启后、枝繁叶茂、继往开来、兴旺发达的精神面貌,也充分体现吴氏宗亲孝悌友爱、团结奋斗、风雨同舟、开拓进取的坚强意志,并为吴氏族人继往开来、共创光辉的历史长卷上添上浓重的一笔!
【关于吴泰伯及吴文化】据史载,泰伯公作为吴氏先人,在开启江南文明方面举功至伟。他断发纹身,开荒种地,开创了江南野蚕家养、野猪进圈的历史,他还是一年两熟种水稻的始创人。当初一家已有六万孙,泰伯公由遥远的陕西吴山,迁入当时还是荒蛮之地的江南,在梅里(今江苏省梅村一带)建“勾吴”国,筑“泰伯城”,后周文王封其五世孙周章为吴子,列为诸侯。吴文化由此发源,吴王阖闾、夫差均为其后人。延陵季子后代移居义乌,是在公元1065年(北宋治平年间)。是年,义乌吴姓第一人吴圣造任乌伤判簿,携眷南来。泰伯公、延陵季子一脉性格温良,与世无争,所以人皆长寿,两人都活了92岁。吴圣造也是一位寿星,他在义乌为官,官位不显,但多有德政,所以也史册留名。
据史载,吴圣造的妻子孙氏大寿时,当时的宋徽宗在“御保殿画北堂萱一轴,庆寿诗一篇以赐庆寿。”940年前,吴圣造作为泰伯公第81代孙来到义乌时,吴姓仅此一家,如今已经有了6.4万后人。吴姓也成了义乌三大姓氏之一。无锡梅村是吴文化的发源地,每年初春都要举行泰伯庙祭祖大典,从初春到盛春开始的庙会也接连不断,有“三月香汛”之说。每年正月初九,是吴地人民纪念先祖吴泰伯的日子,每到今天这个日子,虔诚的人们都会从各地赶来祭祖。
吴文化是汉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无锡、苏州为代表,泛指吴地古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所有成果。故吴人的风俗习惯虽与越人相仿,但吴地距中原为近,开发较早,接受华夏文明的浸润较深,其百越文化基因不够显扬,越人则保留了较多的质朴、悍勇和开拓进取的心理特征,一种多少带有野性成分的精神气质。其以先吴和吴国文化为基础,经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的生长,及隋、唐、宋、元历代发育,至明代形成高峰。清代以来,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萌芽,吴文化开始从传统文化定式向现代文化方向转型。吴地文化的区域包括苏南的太湖流域以及无锡、苏州等江南地区,其中苏锡常一带是吴文化的发源地与核心区域。
吴文化是吴地区域文化的简称,它泛指吴地从古至今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所有成果。吴文化以先吴和吴国文化为基础,经过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的生长发育,至隋、唐、宋、元及明形成高峰。清代及近代,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落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吴文化开始从传统文化定式向现代文化方向转型。
苏州地处长江三角洲,是历史形成的吴文化中心,在这块得天独厚的土地上,先辈以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为世人所景仰和瞩目的文化成果。从物质层面看:有被法国启蒙主义大师孟德斯鸠称为“鬼斧神工”的苏州古城及在其基础上形成的水巷风貌,有令著名爱国诗人屈原叹服的“吴戈”,有巧夺天工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古典园林,有美轮美奂的丝绸,有名列全国四大名绣之一的“苏绣”,有古朴凝重的“香山帮”建筑,有精细雅致的吴中工艺等。有文化层面看:有“百戏之祖”的昆曲,有被称为中国最美的声音的苏州评弹,有名家辈出的吴门画派,有历史上被称为“南桃北杨”的桃花坞木刻年画等。这些光彩夺目的文化成果,既是苏州对吴文化的发展作出的历史性、代表性贡献,也是苏州对中华文化作出的独特而卓越的贡献。
“吴”之本意,不同的专家对此有不同的看法。解读一:《说文解字》中,“吴”其意为“大言也”,即大声说话的意思。在“吴”字产生的那个年代,“大声说话”很明显地是向某种神圣物祈祷的原始宗教行为。神圣物是什么?是大山。西方有座巍峨大山,因为经常接受周部落的大声祈祷而得名为“吴”,又随着大周朝事业的成功而成为天下的圣山。江南的吴,人们都知道是泰伯南奔的结果,立国句吴。为什么自称“吴”呢?因为西岐人忘不了向神圣吴山祈祷,泰伯兄弟把这个意识也带过了长江。解读二:吴文化之“吴”字作为地名、国号,首见于《春秋左传》宣公八年条。据专家考证,“吴”字是一种鱼,周代以前在太湖流域曾生活着一个以擅长捕捉鯱鱼闻名的部族,在中国古文中,鯱、五、鱼、吴四字为同音字,皆读ng音(至今吴方言五、鱼、吴仍皆读ng音),所以后来作为地名和王号也被写作“吴”。那时太湖一带,河道纵横交错,初民们渔猎为生,泰伯和百姓把鱼作为“图腾”,吴地崇鱼、喜鱼的习俗传至今日,每逢过年,家家门上贴挂鱼图,以示年年有余,在房门上贴挂“鲤鱼飞跃图”,以示“鲤鱼跳龙门,全家交好运”。
吴、越文化是“长三角”地区的两个文化概念,“吴文化”的正式确立,应该从商末泰伯奔吴建立句吴国开始算起。从商末、周初开始,吴和越这两个国家分别在今江、浙地区逐渐形成,到春秋后期又都强盛起来,并相继称霸。但从文化上看,他们同属于长江中下游文明,所谓的“吴文化”和“越文化”同属长江文明的支流,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又数番交融,要确切地区分开这“两种文化”也是几乎不可能的。
谈到吴越的区别,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吴越两国政治利益的冲突,想到当年吴王夫差与越王勾践之间的争霸。两国之间的文化水平也有一定差异,吴国受中原文化影响较大,越国统治者则保留着较多的土著特色,两者之间有文野之别。
苏南太湖平原属吴地范围,在泰伯奔吴前是古越地。吴、越文化有很多相容性:在语言方面,在流传过程中,虽然有不少变异,但基本语素、语言、语义,虽历经千年,仍是一脉相承,脉络分明。在人名方面,史书上的吴国君王名字有句卑、去齐、寿梦、诸樊、余祭、余昧、阖闾、夫差等,发音都有古越语特点,与中原人差别很大。在生产方式方面,以水为本是吴越生产方式的共同特色。在生活习俗方面,上古时期,“断发文身,不履不冠”是共同习俗,因为他们都生活在海滨和水网地带,日日与水打交道,不能不如此。在饮食上,都是“饭稻羹鱼——以稻为主食,捕鱼虾做菜熬汤。由于吴越同族,所以到了汉代,往往“吴越”不分,甚至称为“吴越”。
责任编辑:上官慧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