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吴氏欢迎你!

50年后重建 靠老人记忆还原

发布时间:2017-10-16 12:46 来源:信息时报

走进广州祠堂系列之七十 探访对象:市头村吴氏宗祠 地址:番禺南村镇市头村延陵路1号

□本版撰文/摄影 信息时报记者 王文雨(除署名外)

位于番禺南村镇市头村的吴氏宗祠,其建立时间已无从考证,根据历史推断和老人们口口相传,大概可知祠堂建于明朝中期,距今有五六百年历史。祠堂先后做过周南小学和化工厂等,后荒废50多年,只剩一些残垣断壁。上世纪90年代初,吴氏兄弟有了重建祠堂的想法,但筹备多次均因资金问题未能成功。2015年6月,吴氏宗祠再次筹备重建,时隔两年终于落成,今年6月17日,8000多吴氏亲源聚集吴氏宗祠,庆祝祠堂重光,场面浩大。

历史

万众一心筹钱重建

6月17日,历经两年修葺完工的吴氏宗祠重光,除了市头村吴姓1000多人,来自东莞、佛山顺德、广州增城、贵州等地方的本族兄弟亲友近7000人,共聚在祠堂附近吃宴席,庆祝祠堂重光。村里的老人说:“端午的龙船饭才摆100围,这次重光一下子摆800围,就好像8000个兄弟坐在一起吃饭,南村镇的任何一个祠堂重光都没有我们这么隆重!”

重建后的吴氏宗祠和以前基本一样,三进两廊,不算门前的广场和两旁的花园,占地面积1100平方米。虽然整个祠堂是这两年重建的,可是祠堂做工依旧考究,精雕细琢,气势恢宏。

上世纪90年代初,吴氏兄弟就有重建祠堂的想法,筹划了好几次因为资金问题均未成功,这次重建,北约坊(吴氏)事务委员会采取了新的办法:先对大家进行捐款统计,看看共能筹到多少钱,就拿这些钱做多少事情。市头宣传委员吴泽昌告诉记者:“当时我们统计有200万元的捐款,这对重建整个祠堂肯定是不够的。但就算钱不够我们也打算动工,可以先建外面的墙围和门楣,里面的空着,有钱再建。”

吴次根是村里的老人,他率先拿出了100万元,给大家做了标榜。后来吴氏兄弟你一万我两万,你一百我两百,就这样筹够了所有动工的钱。据了解,重建祠堂共花费了近500万元。

建筑

靠老人记忆还原样貌

吴氏宗祠的重建还是按照以前祠堂的样子,那个年代没有留下照片,没有图纸,靠的就是一些老人的记忆。

现在看管祠堂的老人吴沛新72岁了,他说:“小时候常来这里玩,大致的样子都在脑子里。”老人们对工匠描述祠堂的样子,工匠根据描述画出图纸,再进行施工。

南村的祠堂多为三进,貌似相同,细细观看却大有文章。吴氏宗祠重建的材料均为新购的,除了两条石骨、三个旗杆夹和几个石墩是旧祠堂留下来的。

据了解,祠堂在1927年时被改为周南小学(现南村市头小学),后来又先后做过化工厂和机械厂。

吴浩强的父母都是周南小学成立第一届的学生,他们还保存着第一届周南小学的留念照片。强叔的父母都已90多岁,除了夫妻俩,其他的同学已经失去了联系,他的阿姨也是周南小学第一届的学生,可是她太老了,记不清照片里的哪个人是自己。

故事

“至德堂”里有故事

吴氏宗祠里正悬着“至德堂”的牌匾,周南小学最早叫做至德小学。

“至德”于吴氏到底有什么渊源?据史料记载,周太王生有三个儿子:太伯、仲雍、季历。周太王见三儿子季历贤能,加之他儿子姬昌有圣王之兆,想立季历为王并把王位传给孙子姬昌。但是按照当时氏族的传统,王位只能由嫡长子继承。姬昌的父亲季历排行老三,自然没有资格承嗣王位,这势必导致姬昌不能继承周朝天下。周太王既不愿违背氏族的规矩,又为自己不能按心意传位给孙子姬昌而终日忧闷,郁郁寡欢,以致抑郁成疾。大儿子太伯和二儿子仲雍知道父亲的意思后,借口采药逃到句吴(今江苏芜锡一带),创业建国,以国为姓,即为吴姓始祖。季历曾两次请太伯回来继承王位,季历死后其儿子姬昌也请太伯回来继承王位,三次他都拒绝,以称“三让”。孔子对此赞曰:“太伯可谓至德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后世吴人就以孔子的“至德”、“三让”作为宗祠的堂名,以示纪念。

如今,许多祠堂并没有利用起来,要么空置着,要么作为打麻将消遣的场所。而吴氏宗祠的管理人表示,将会把祠堂作为老人活动和青年人学习的地方,目前正在筹划中,在凝聚宗族情感,传递吴氏精神的同时,发挥祠堂更多、更高的价值。

责任编辑:上官慧慧 ,吴天下

0

关于我们|捐助备忘录| 投稿须知| 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天下吴氏网  电子邮件:txws4006935168@163.com
电话: 4006935168  备案号: 渝ICP备15011658号-3


京公网安备500113020006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