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至德精神需重视三重立场
时间:2024-05-03 22:24 来源:至德天下网 作者:吴蜀丰 点击:次
文/吴长海
至德人物有彪炳史册的业绩,传承是对至德精神最好的致敬。本文着眼于三重立场,在文化方面,重视文艺作品的创作、文艺队伍的锤炼、文化古迹的利用、文化活动的开展;在教育方面,重视学校、学科、学生“三学”的平台;在社会方面,重视社会受众的定位和社会活动的组织,结合至德精神传承的历史情况与当下案例,探索新时代传承至德精神的有效途径。
万世师表孔子称赞吴地文化的先驱者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泰伯让王,让出了周朝八百载辉煌;泰伯奔吴,奔出了江南三千年文明。经“至德第二人”仲雍、“至德第三人”季札的躬身实践,经吴地百姓和吴氏族人的努力弘扬,谦让开拓为核心的至德精神,一脉相承,弦歌不辍,成为吴文化的根脉和灵魂。江南吴地富庶繁华,吴氏一族名人辈出,至德精神功不可没。斗转星移,岁月远去,至德精神依然是中华文明的标杆,传统文化的典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传承至德精神需重视文化、教育和社会三重立场。 一、至德精神传承的文化立场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文化是一个国家的根本,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同样,一个地区的繁荣兴盛,一个家族的欣欣向荣,也需要文化的不断创新,更需要文化的不断传承。江南吴地,天下吴氏,在文化典籍里有着浓墨重彩的一笔。《论语》里,孔子称赞泰伯“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史记》里,司马迁把“吴太伯世家”列为世家第一。《左传》里,记载:“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李白在《叙旧赠江阳宰陆调》里写道:“泰伯让天下,仲雍扬波涛。清风荡万古,迹与星辰高。”太史公说季札是一位“见微而知清浊”的仁德之人,并记录了观乐、挂剑等事迹。 很多重要著作和名人诗词,记录了泰伯、仲雍、季札三位至德之人的故事,文化作品对至德先祖功绩的定论,对至德精神的传承,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新时期,弘扬至德精神,依然需要重视文化立场,建议重视以下四个方面。 (一)文艺作品——铭记至德精神 文化具有穿越时空的力量,优秀的著作、电影、歌曲、戏曲等,打动当时的读者、观众,也会影响后世的百姓。苏州市泰伯文化研究会编辑的《泰伯文化研究》,江阴市季子文化研究会编辑的《季子风》等都是传承至德精神的舞台。2009年,徐敏编写的《季札——孔子推崇的圣人》由重庆出版社出版;2012年,张绪端执导的动画片《延陵季子》上映;2023年5月4日,讲述江南第一个文明古国——“句吴”故事的电影《泰伯》,在横店举行隆重的开机仪式……系列文艺作品的诞生,扩大了至德精神的影响力,期待更多关注至德精神的好作品涌现。 (二)文化队伍——研究至德精神 人才是事业发展的基础,聚人才之力,弘至德精神,是需要持续开展的工作。苏州、无锡、常州都有了相应的至德人物的研究会,也成立了江苏省级的季子文化研究会,世界各地的吴氏宗亲也成立了相应的宗亲会。这些团体,有很多有才华的会员,他们在研究至德精神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作出了较大的贡献。但团队人员,多是单位退居二线的工作人员,或者是退休多时的长者,他们有高尚的品德,渊博的知识,挥洒才情和汗水,值得敬佩。希望更多年轻的、高学历的人才,进入到研究队伍中来,推动至德精神的研究工作,迈上更高的台阶。 (三)文化古迹——见证至德精神 古迹是无声的史书,是岁月的见证。涉及至德人物的古迹,国内有多处,苏南地区,有无锡市鸿山街道的泰伯墓、梅里古镇的泰伯庙,江阴市申港街道的季子墓,常熟市的仲雍墓,常州市的嘉贤坊,镇江丹阳的季子庙等。苏北地区,有徐州市云龙山麓的挂剑台,宿迁市泗洪张墩的挂剑台,省外也有涉及,如山东济南的孔子观礼处碑。一些文化古迹,保护得很好,一些文化古迹有待修缮、恢复、扩建,还有一些地区的文化古迹有待挖掘。保护好见证至德人物的古迹,讲述好文化古迹背后的故事,依然任重道远。 (四)文化活动——弘扬至德精神 活动彰显活力,凝心聚力。拥有至德人物古迹的地方基层政府,各地吴氏宗亲会,定期或者不定期开展祭祀、联谊、研究至德人物的文化活动,对于弘扬至德人物的精神,激发至德精神在当代发挥价值,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互联网+”的时代,活动形式可以融合创新,一些活动可以作为长线活动,长期持续开展。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提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大时代课题,指明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挖掘至德精神的潜力,发挥至德精神的价值,为建设新时代中华文明添砖加瓦。在文化领域,做深做强“至德精神”品牌,初心殷殷,前路漫漫。 二、至德精神传承的教育立场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是社会进步最重要的基石。教育强,则民族强、国家强。传承至德精神,要重视教育立场。 (一)学校,传承至德精神的好场所国人重视教育。早在上古时期,中国就有了学校。黄本骥在《历代职官表·国子监表》记载:“盖自五帝建学,名曰成均;其后虞曰庠,夏曰序,殷曰瞽宗,周人立辟雍于中,而以四代之学环建于外。”如今高等、中等、初等学校齐全,每个城市都要几十上百所学校,每个乡镇都有中小学。至德人物事迹可以走进地方大、中、小、幼学校,让至德精神影响一代又一代学子。2023年5月 31日,江阴市申港街道召开季子文化节,多所中小学生排练了和至德人物相关的节目,诗歌朗诵《怀季子高风》,歌曲《挂剑》。这些节目在学校里演出,在社会上演出,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一些学校设立了至德人物的雕塑、展板,开设至德人物黑板报、手抄报比赛,编辑校园刊物等,至德精神融合进校园文化建设中,创造多赢局面。 (二)学科,传承至德精神的好阵地 学科教学是学校教育最主要的、最基本的活动形式。中小学学科相对固定,如语文、数学、历史、政治等,大中专院校则以专业为大类,专业课和公共课众多。笔者踏上讲台 22年,主持五项省级、十项市级乡土文化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应用的研究课题,深知学科教学是教学改革的重头戏,也是文化传承的好阵地。至德精神如果与学科教学结合,一定会碰撞出更美的火花,创造出更美的风景。学科教学的课堂,学科教学的作业,学科教学的试卷,学科教学的社团,学科教学的课题等,都可以设计与至德精神有关的内容,让学生在学科学习中领悟至德精神,践行至德精神。 (三)学生,传承至德精神的生力军 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未来社会建设的主力军,也是文化传承的生力军。让学生参与有关至德人物的缅怀纪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德育创新活动等,必然使至德精神的影响更广更久。苏州市东中实验小学举行祭祀活动,学生朗诵祭词“吴山苍苍,胥水汤汤。巍巍泰伯,至德三让,至德精神,恩泽万方。崇文睿智,祖脉绵长”,至德精神的种子在孩子的心田里落地生根。笔者曾在季子故里为师18年,每年都组织学生徒步去季子祠参观、调研,一批一批的学子欢喜入校,一届一届的学生毕业离开。有很多来自外省的学生,或者本地学生考入外地大学落户外地后,毕业多年依然记得季子的故事,回忆里充满美好。江阴市申港小学设立小季子评选活动,以至德第三人季子的高风亮节,引领学子茁壮成长。将至德精神的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让学生深受洗礼的同时,也让至德精神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三、至德精神传承的社会立场 文化和教育是两个特色鲜明的词,受众人群有一定的针对性,也有一定的局限性。还有更广泛的社会大众,有待了解至德人物,学习至德事迹,传承至德精神。传承至德精神不可忽视社会立场。 (一)逐步扩大社会受众 社会受众是指在社会中扮演被接受信息的角色的人群。媒体分类方法多样,有一种分法是官方媒体和私人媒体。官方媒体,指政府旗下由宣传部门管理或者控股的电视、电台、杂志、报纸、户外路牌等内容发放、传播、接收的载体。私人媒体里,当下自媒体比较活跃。自媒体是指基于互联网技术,通过自身的微博、博客、微信公众号等方式,自主创作、发布、传播信息的一种新型媒体形态。传承至德精神,即可以借助官方媒体的公信力、影响力,也可以利用自媒体的灵活性、时效性,扩大传播的范围,提升受众的数量。 (二)广泛开展社会活动 至德人物的祭祀活动,声势比较浩大,往往局限于吴氏宗亲。将至德人物的纪念活动,融入到文化节里,用社会性的活动来传承至德精神,有时会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江苏无锡的泰伯文化艺术节,浙江温州的泰伯文化节,常州的季子纪念活动,江阴的季子文化节,也都很好。江阴市在2007年和2009年,先后组织了两届声势浩大的“中国·江阴季子文化节”,引得社会群众广泛关注,遗憾后面断断续续开展了小规模活动。2023年,江阴市申港街道再次开展了大规模季子文化节活动,本地社会各界代表积极参与,外地吴氏宗亲也千里迢迢赶来,将至德精神的传承又掀起一波小高潮。 纵观历史可知,盛世更加重视文化的传承,重视教育的投入,重视民众的福祉。中华民族昂首阔步走在复兴路上的今天,重视文化立场、教育立场、社会立场,至德精神的光芒将越发璀璨,越发辽远。 【作者简介】吴长海,曾获中国好老师、江苏好青年、江苏省优秀班主任、感动江苏教育人物、江阴市名教师、江阴市学科带头人等荣誉。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出版有《花开无言》《谁的华年不渐远》 《守望锦瑟华年》等独著,《申港志》(2008版)《李良宝故事集》等合著。做过记者、教师、机关职员,现为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江阴中专办学点教师。 (责任编辑:吴蜀丰 ) 【友情提示】天下吴氏网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客观真实报道,坚持不站队,保持正确的主观立场,以弘扬至德精神!传播吴文化为主旋律!只要你姓吴,只要你是正能量的来稿,我们都欢迎! 《相约天下吴氏网》主题歌 作词∶吴蜀丰 作曲演唱∶吴仕长 吴氏文化正能量,至德精神在弘扬。开拓进取创辉煌,谱写时代新篇章。 三让高风孔圣赞,第一世家史记传。天上有口遍天下,家风传承树典范。 我是吴氏好儿郎,仁爱谦让传万代。相约天下吴氏网,因为有你更精彩! 来稿要求图文分开打包,〔因人力有限不接受微信图文供稿〕 投稿公共邮箱:txws4006935168@163.com 联系人吴蜀丰 电话: 18883313913 |
- 上一篇:泰伯初心的践行对当今社会的现实指导意义
- 下一篇:泰伯文化、吴文化与新时代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