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德天下网移动版

主页 > 原创作品 >

吴文化的产生与时代价值

文/刘新宇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物质文明与非物质文明的总和,是社会发展创造的产物,同时,又是历史的积淀,这就决定了文化的独特性、多样性、稳定性。那么,吴文化的特点和内涵是什么?它是如何产生的?它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又如何?下面谈几点:

      一、吴文化是泰伯文化的集中体现
      笔者到过无锡,亲耳聆听和亲眼看到过并深深感受到了浓浓的吴文化氛围及吴文化带给人们的精神支撑,那里有泰伯文化广场,有泰伯陵园,有伯渎渠,有泰伯历史展馆,有数不清的历代碑石,更有崛起或正在崛起的无锡精神和吴文化精神,一句话,吴文化带给这里的是奋发、向上、有为,吴文化把这里点缀,吴文化让无锡腾飞。
      在享受吴文化之余,没有忘记远在早周,是泰伯身背一个“让”字来了,“让”者即“不争、谦让”,为了远离王权,他纹身断发,融合于这里的老百姓,带领老百姓发展经济,提高收入。因之,形成了他自己独特的人格和风范。正如研究者说的:泰伯精神是“三让王位”“千里奔吴”的礼让精神,中原文化与江南文化相存的包容精神,开挖伯渎河、构筑勾吴城的开拓精神。据考证,“勾吴”一名,是泰伯自称的,追其出处,与远古的“吴墟”有关,与宝鸡北的“吴山”有关。武王伐纣,取得周王朝的决定性胜利后,正是泰伯二弟仲雍的重孙周章继位的时候,武王封周章为吴伯。
      事实证明,泰伯的不争、包容、开拓精神,似一杆铁打铜铸标尺,牢牢地竖立在了江南人的心中,并且化为了江南人的谦让、共存、进取精神;泰伯的不争、包容、开拓精神,似一坛陈年老酒,永远被江南人品味,永远温暖着江南人的心窝;泰伯的不争、包容、开拓精神,似一首催人奋进的歌,听醉了江南人,也感染了全中国人。
      关于泰伯本人,历来被世人敬仰,孔子给予很高的评价:“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史记·吴太伯世家》记载:“吴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历之兄出。季历贤,而有圣子昌,太王欲立季历以及昌,于是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荆蛮,文身断发,示不同用,以避季历。季历果立,是为王季,而昌为文王。太伯奔荆蛮,自号勾吴。荆蛮义之,从而归之者千余家,立为吴太伯。”清康熙皇帝御书“至德无名”,清乾隆皇帝御书“三让高踪”,清光绪御书“镌至德坊”等等。基于这些,吴文化兴起是必然,吴文化形成是人心所向,吴文化的鲜明特色将尽显出来,并不断激励和鼓舞着世人。正是泰伯文化的奠基,吴文化才兴起和繁荣,正是吴文化的孕育和发展,泰伯文化才真真正正落地生根,发扬光大。
      二、吴文化是中原文化与江南文化相融合的必然产物
      英国文化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了狭义文化的早期经典学说,即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想想,泰伯如何?他是哪里人,他从哪里来,他因何而来。勿用置疑,泰伯是中原人,周文王的大伯,渭河流域的人文、地理、习俗,周人的“爱民如子”情怀早已融汇一身,“炎黄精神”中勤于耕种的基因早已让他懂得了生活的真谛所在,尤其是“三以天下让”,似一坛老酒,醉倒了古人,感染着今人,激励着后人。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千里奔吴,到“荆蛮”之地,将中原先进的农耕技木、民族习俗、地域文化传播,这是必然,同时,也必然会产生一种新的文化,那就是今天的吴文化,一种南北文化相融合的产物。事实如此,泰伯千里奔吴,兴修水利,确保了新的领域农作物的生长,种植麻,让新领域的人富了起来,建筑“梅里城郭”,保障了新领域人的居住安全。正是这样,当地的老百姓源源不断地依附于他,投靠他,向他学习先进的中原农作物作务技巧,向他请教中原人生活的习俗,向他领会“让”的含义和根结。因之,慢慢地,一个富有“谦让、包容、进取”的新的文明形成,进而发展为新的地域文化,即吴文化。
      三、吴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首先,吴文化的姓氏根源为姬姓,姬姓是吴文化的标志,姬姓引领的是吴文化,古公名亶姬姓,三太白名泰伯、仲雍、季历姬姓等等,“勾吴”是泰伯提出并自称的,所以,吴姓是姬姓的繁衍,是姬姓的传承,强大的周王朝与吴姓分不开。其次是吴文化的地域性。吴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梅里为中心,以今苏南、浙江附近为辐射,囊括了吴地古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所有成果。有资料载:吴文化以荆吴和先吴以及最重要的吴国文化为基础,经商、周、秦汉、魏晋南北朝的繁衍,及隋、唐、宋、元历代发育,至明代形成高峰。清代以来,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落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吴文化 开始从传统文化定式向现代文化方向转型。其区域远超苏南、浙北的环太湖流域。再就是吴文化的水乡文化特色。翻开无锡版图,太湖,稻田,伯渎河,无一不是水的世界,水的王国,水滋润了这一片土地,给这里添彩添色,使这里斑斓多姿。泰伯的“三以天下让”,使得吴国兴起,泰伯的开拓进取精神,诞生了伯渎河,泰伯的先进农耕技术,使得这里成了鱼米之乡。还有泰伯南下,把中原诗歌带来,与“荆蛮”山歌融合,创造出了新的吴歌,继而发展为今天无数的光辉灿烂的无锡山歌、圩歌、田歌、村歌、渔歌、船歌、情歌等,这都是泰伯及其后人的丰功伟绩。由此,有了“江南文化始泰伯,吴歌如海遍吴越”的名句。正是吴文化的孕育,诗圣白居易曾作《忆江南》词: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有学者说道:吴文化的内涵至少具有四个特点:稻渔并重、船桥相望,景观独特的水乡文化;吴歌、昆曲、吴语小说,特色鲜明的吴语文化;尚武与重文,由刚及柔的民风习性;融合与更新,适时与顺变的开放融合。这都是对吴文化的最好诠释。
      四、吴文化促进了吴地的社会和谐和经济的繁荣
      有史可知,无锡是具有3000多年历史的古城,随着考古的进展、历史遗迹的发掘及古文物的研究,“泰伯奔吴”的史实更加清晰,吴文化带来的社会和谐、经济繁荣景象更加明确。有言道:“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这是对吴文化的真切反映,是吴地人民环湖沿江、舟桥两便、食之鱼米、植之蚕桑的真实画面。据史料,此地在明清时期已成为中国工商业非常发达的地区。有言道:“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这又是对吴文化的一首颂歌。翻开吴文化史,数千年工匠精细作业,吴地传统手工技艺让人惊叹,“子冈玉”“供春壶”,是一代大匠精神的体现。有言道:“仁者乐山依无锡,智者乐水看太湖”。吴地人民勤劳聪慧、崇文尚礼、人才辈出。 据统计:清代,全国114名状元中,江苏就有49名,其中苏州籍状元26名。改革开放后,恢复高考制度,精英更是层出不穷。有言道:“泰伯浩气存千古,琴心剑胆留人间”。吴文化是开创江南文明的源头,吴泰伯开创的基业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长的一个诸侯国家,时间长达740年之久。
      五、吴文化带给无锡的是硕果累累
      据资料:无锡市,简称锡,历史上又称梁溪、金匮、锡城、震泽,江苏省辖地级市,京杭大运河穿境而过,总面积4627.46平方千米。辖5个区、2个县级市。2022年末,常住人口749.08万人。无锡市是江南文明、吴文化的重要发源地,这里人文气息浓厚,诞生过倪云林、李纲、蒋重珍、高攀龙、徐霞客、薛福成、钱锺书、秦邦宪、荣毅仁、唐君远、阿炳、徐悲鸿等历史名人;这里风景独特,境内有鼋头渚、灵山大佛、东林书院、南禅寺、惠山古镇、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等。无锡市是长三角地区中心城市,交通便利,京沪高速、沪宁城铁、京沪高铁穿境而过,城轨交通系统地铁运营里程达113.53千米,市东南有国际机场。2022年,无锡市生产总值 14850.8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 3.0%;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19.84万元;全市全年公共预算收入1133.38亿元。总之,吴文化产生于泰伯精神,吴文化是泰伯精神的延续与扩展,吴文化带给江南的是一派繁荣景象,吴文化使无锡硕果累累,吴文化让天下人受益匪浅。
      本文参考书目:《尚书》《论语》《史记》及无锡市有关资料等。
     【作者简介】刘新宇,陕西省大雅礼乐文化促进会党支部书记、研究员、西安市西周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研究员。《周至县标准地名志》编委会办公室副主任兼主编、周至县现代文学研究院院长。周至县政协第十、十一、十二届委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书协、作协会员。

(责任编辑:吴蜀丰 )

友情提示】天下吴氏网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客观真实报道,坚持不站队,保持正确的主观立场,以弘扬至德精神!传播吴文化为主旋律!只要你姓吴,只要你是正能量的来稿,我们都欢迎!

相约天下吴氏网》主题歌 作词∶吴蜀丰 作曲演唱∶吴仕长

吴氏文化正能量,至德精神在弘扬。开拓进取创辉煌,谱写时代新篇章。

三让高风孔圣赞,第一世家史记传。天上有口遍天下,家风传承树典范。

我是吴氏好儿郎,仁爱谦让传万代。相约天下吴氏网,因为有你更精彩!

来稿要求图文分开打包,〔因人力有限不接受微信图文供稿〕

投稿公共邮箱:txws4006935168@163.com

联系人吴蜀丰 电话: 18883313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