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德精神吴氏四维是道德建设必须应有的道德准
时间:2018-01-17 00:02 来源:知行谷论坛 作者:吴蜀丰 点击:次
至德精神吴氏四维是道德建设必须应有的道德准则 江西赣州市 吴先辉 (2015年3月12 )
序言 吴 天 赐 原标是《吴氏四维》 “德不孤,必有邻。”“君子忧道不忧贫。”“德厚流光”“积善余庆”,此乃国之圣贤之言。 “高尚的灵魂一定比最富饶的财产或最健壮的躯体为更可珍贵。”此亦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亚里士多德之说。 “道德和才艺是远胜于富贵的资产。堕落的子孙可以把贵显的门第败坏,把巨富的财产荡毁,而道德和才艺却可以使一个凡人成为不朽的神明。”此为世界大哲莎士比亚之论。 综合上述:其广度,从华夏到世界;其深度,穿越千年时空;这些价值判断仍然没有被历史所遗弃,也没有被科学所否定。非但如此,随着文化的发展、文明的提升,道德建设尤显重要。抚今追昔,观照当下,人们不无共同之感慨。 道德建设必须有道德准则,至德精神是被历史证明的道德教化之良方,是千古不朽的行为世范。居于泰伯衡山采药、开拓梅里、勾吴拥戴、三让王位的伟大人生实践,在其数百年之后,孔子为之感言:“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时光的列车又运行了二千多年,世代贤达为推行泰伯的至德精神,有着浩似烟海的解读与著述。 今天,赣州市先辉族彦以《吴氏四维》为载体,把至德精神阐释为:孝友,诚信,谦让,自强四维。这一定位,具有理论上的正确性,操作上的便利性,克服了雾中看花无所适从之困惑。同时克服了理论上、逻辑上的混乱与重复。作者深谙“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这一逻辑常识,紧紧抓住思想理论层面的课题,突出思想理论的构建,作出令人信服的阐述。这些阐述无疑表达了对至德精神的深切理解与全面把握,其理论上高屋建瓴,实践上切实可行,对当下社会其有极强的针对性。 近年来,国家极为重视对优秀文化传统的发掘与继承,强调家风家教对改进社会风气的重要性。《吴氏四维》既是阐释优秀的传统文化,亦是家风家教的教科书,更是个人品行修养的圭臬,是千秋不易的道德法则。 《吴氏四维》理论透彻,逻辑严密,无懈可击,气贯长虹。《吴氏四维》采撷古今中外历史典故,气势磅礴,义正词严,彰显着作者的远见卓识与博学多才。在写作风格上有如行云流水,势如破竹,给人予俊拔朗然之感。在洋洋洒洒的万余字论述中,先辉族彦以其清新雅致的笔调,惠若如兰的情怀感召读者,似点点幽香沁人心脾。 《吴氏四维》的出版发行,是事关弘扬泰伯文化、传承至德精神的一件大事,对提高族人的道德觉悟,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树立道德信念,培养道德品质,养成道德习惯等方面,都将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吴氏四维》必将成为族人的道德宝典、精神良方和行为指南。 让我们世世代代秉持孝友、诚信、谦让、自强的文化品格,脚踏实地,与时俱进,去追求我们应该实现和能够实现的人生理想,做一个有道德、有良知的公民,成为泰伯精神谱系合格的贤嗣裔孙。 是为序
注:吴天赐,香港人,第三届世界至德宗亲总会主席、香港至德总会理事长、香港吴氏宗亲总会主席、厦门吴氏宗亲会名誉会长。2004年吴天赐获“世界杰出华人”荣誉称号、2006年获“亚太最具创造力领袖”荣誉称号、2007年7月1日,联合国授予吴天赐老先生“和谐贡献奖”,以表彰他对世界和谐和公共事业所做的贡献。
泰伯文化宝库非常丰富,可谓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资源。泰伯文化又如一个万味俱全的药房,可治百病(精神道德之病)。面对社会当下精神道德之病,余仅选其四(孝友、诚信、谦让、自强)权作良方,供诸君参考。 吴氏四维:弁 言
吴氏,源于泰伯奔吴(注1),周章封吴(注2)。 吴氏四维:孝友、诚信、谦让、自强,是泰伯人生至为宝贵的精神遗产,是泰伯人生实践的理论总结,是三千年来指导吴氏族人走向繁荣昌盛的精神瑰宝,是维系吴氏精诚团结、创建美好生活、建功立业乃至世代荣昌的惟一法则。
历史证明:吴氏四维,遵之则无往而不胜,违之则走向衰微。 个人的修身,人与社会之间的健康互动,人类和自然的持久和谐,人心和天道之间的相辅相成,就是精神性人文主义;这是人类文明的又一个高峰。道德是一种与人类社会并生共存的社会现象。在人类的知识系统中,它属于哲学的研究范畴。道德是个规范概念,道德本质上与人的美善生活是一致的,与人性的善相是一致的,它是行为逻辑的凝结。人的高尚与伟大,首先表现在道德人格上。高尚、伟大的道德人格,必然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从而推动社会精神、物质的文明进程。 吴氏四维,是族人道德修养、人格训练的首要课题,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功。故此,我们务必明达四维的精神内涵,以贯彻于生活。 吴氏四维之一:孝 友
孝,是人的基本人性、基本良知,是人的道德起点,是人之为人的根据。《孝经·开宗明义》篇中讲:“夫孝,德之本也。 四书五经无不肯定孝友在伦理道德上的重要地位。孝乃人之本,本立而道生。可以想象,一个连养育之恩都毫无感怀、不思回报者,可说是人吗?乌鸦有反哺义,羊有跪奶恩,这种人只能说是禽兽不如者。历史证明:一个孝友和睦的家庭,是人生成功、建功立业的精神支柱。这类历史事实,无需出门寻找更多的史料,吴氏家族的源头故事就是孝友之国典,吴氏谱牒就清楚地记载着泰伯的孝友故事。 孝,是源于人性的感恩情怀。孝道就是感恩之道。人们把“知恩图报”作为人性、理性的重要标识。站在感恩的视野,毫无疑问父母是首当感恩者。感恩的总体内涵是对别人所给予的帮助表示感激,是对他人帮助的回报。 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也是生活中的大智慧。一个智慧的人,不应该一味索取和私欲膨胀。学会感恩,为自己已有的而感恩,感谢生活给予你的一切。这样你才会有一个积极的人生观,才会有一种健康的心态。感恩是一个人不可或缺的品质,是获得社会认可与持续支持的道德基础。常识与道德都告诉人们:感恩是一种力量,感恩是一种责任,感恩是一种义务。 孝,从本质上讲是对生命本身的敬畏。每个人的生命是父母给的,每个人的生命都有一个实实在在的创造者,为什么不去崇拜他们呢?孝实际上是基于这样一种心理需求,就是对赋予你生命之人的崇敬。这是符合理性的。
人生在世,百事孝先;孝乃首善,人当务全。百善孝为先。此乃历史对孝的定位。
“孝友世第”、“孝友之家”就是指一个家族孝顺、友爱、和睦的族风家风之厚。孝友的基本内容是对长辈要奉养和敬爱。一家若能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妯娌相能,和睦相生,这个家庭必定生机盎然,其乐融融,由此必将兴旺发达。晚清重臣曾国藩说:“孝友为家庭之祥瑞,凡所称因果报应,他事或不尽验,独孝友则立获吉庆,反是则立获殃祸,无不验者。尔辈若能从孝友二字切实讲求,亦足为我弥缝缺憾耳”。可见,曾国藩对“孝友为家庭之祥瑞”深信不疑,是立家之本、齐家之宝。
从传统的孝延伸到对先辈逝者的敬畏:修坟建墓、清明祭祖、墓前叩拜,感怀源远流长、世代相续的养育之恩,这是对孝的价值宣示与价值践行。
正是传统文明的孝友之德,维系着社会各家族兄友弟敬,由此而导生出和邻睦族,从而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站在这个意义上讲,孝友是吴氏的光辉名片,孝友是吴氏的传家至宝。正是这种重要性所在,历代吴氏贤达均将孝友载入谱牒,作为家规族训,告诫世代族人践行这一价值理念。
大孝之人必有大德,大德之人必有大福,大福之人必能大孝。这是一个良性循环的逻辑链条,是事物发展的必然,亦具有历史的见证: 吴氏四维之二:诚 信 诚信,是理性的表现,是十分高尚的品格,亦是伟大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事关人生成败的重要品格。 诚信是人类文明的灵魂,没有诚信,就没有道德,也就没有文明;诚信也是个人品格的灵魂,没有诚信,就不可能有高贵的品格。缺失诚信的人,不是无赖,就是流氓。缺失诚信的民族,注定是愚昧而野蛮的民族。诚信也是民主制度的根基,没有诚信,就不会有成熟的民主。民主靠宪政,宪法就是社会的契约,契约的根基就是诚信,没有诚信,契约就是废纸。
贵族之所以是贵族,是因为贵族把诚信看得比生命还重要,诚信带来高尚,带来尊严,带来生命高贵的价值。欧洲的贵族宁愿用决斗分胜负,而不愿用阴谋诡计争输赢,这实质上就是对诚信价值的死守。中国古代的史官,宁愿被杀头也不为帝王篡改历史,也是对诚信价值的死守。 打开世界史、中华史,关于诚信的典故,诚如对今人的谆谆告诫:《狼来了》的故事,《曾子杀猪教子》的故事,《晋文公退避三舍》,《季札赠剑》的故事,《司马迁诚实著史》、《范式千里如期至》的故事,唐太宗尊重史实、晏珠诚实不欺、华盛顿与樱桃树、季布一诺千金的故事;……古今中外、历史与现实,从帝王将相到妇孺孩童,有关诚信的故事浩如渊海。凡此皆是历史镜鉴,是今天诚信修养的教科书。常温这些故事,有着巨大的现实警示意义。
回望泰伯的伟大人生,诚信始终是其人生之魂。泰伯三让,是诚信之至;断发纹身,是诚信赢得人心;立足梅里,瞬间千余户拥戴,是诚信之果,是诚信之国典。如果泰伯没有诚信,何谈立足?何谈拥戴?何谈开拓江南?何谈千秋伟业?何谈至德文化?泰伯诚信的人生实践告诉我们:诚信是人生建功立业的基石;诚信是泰伯留给千秋万代的巨大资产。 吴氏四维之三:谦 让 谦者:谦虚、谦逊、谦谨、谦卑、谦退之意,是有而不居的思想态度。言之谦者,首先是一个富有者,这富有是指:物质、精神(知识)、功业(功高业伟)、权位而言,四者必具一,方具谦之本。四者皆无而言谦,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在物质、精神(知识)、功业(功高业伟)、权位而言的富有面前,有若无,实若虚,有而不居,大巧若拙,虚怀若谷,这就是谦的本质表现。此外,谦亦含包容的情怀。谦退,是谦而退之。从谋略的层面看,谦退含有权术色彩,有以退为进、以后取先的策略内涵。其谦退之为是对现实的考量之后,视时机而动的暂退谋划,并非一退了之。是“小不忍则乱谋”“欲速则不达”的成熟思考之果。历史与现实都告诉我们,人生中有不少的情境是:进一步山穷水尽,退一步海阔天空。总之,谦让是:自觉的、明智的、道德的、高境界的思想与行为。 让者:忍让、避让、推让之意。让亦是有而不居,原本属己而让人,是无私情怀而导生的让于人的行为,这是实实在在的损己利人之为。再者,让亦含有包容、容忍、宽容(包容、容忍、宽容,三者差异非常细微,下统称容忍。)的心理情怀、思想态度,它无涉物质、知识、功业、权位,人人都有容忍的条件(当然,权贵者容忍尤难。),因为容忍只是一种内在思想、情感态度之表达。总之是指人处世有度量,对不同的观点、行为能有谅解、克制、包容的胸怀。俗话讲:“记人之长,忘人之短”、“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说的即是容忍。但容忍并非是人与生俱来的,它是随着人们知识、智慧、修养的不断地积累、提升,才慢慢感悟出来的人生哲理。它是和人的思想品性、文化修养等因素紧密相关的。具有容忍品格的人能够理解人之难,谅解人之过,从而产生强烈的凝聚力和亲和力。 那么,为什么要谦让?也就是说谦让的哲学背景是什么?一句话,就是:“理未易明”。这种境况是常会遇到的。历史告诉我们:探求真理是非常艰难的,人总是觉得自己的信仰、思想、想法是对的,与己不同就是错的。心理学家弗络伊德·西格蒙德理论认为:“自我肯定理论”、“自我防御的心理机制”是普遍存在的。个人的信仰、思想、想法,是其人生经验形成的积淀,是客观世界在其主观上的反映。从逻辑上讲,人是不会自我否定的。然而,其对客观世界的观察、感受是否准确、是否具有普遍意义,这是一个需要实践检验的问题,就是说需要得到实践的认可。客观世界并不总是与自己的主观世界一致,实践的裁决也并非总是显示自己正确。即使有的被评判为正确,但其正确度的高低又是一回事。百分之百正确的事物是稀罕的。 谦让具有包容、容忍、宽容的全部意涵和行为指向,亦具有同情、慈悲之情怀。谦让是一种人生的修养。社会称颂为人厚道、宽以待人,鄙夷尖酸刻薄、苛求于人;我们赞赏相逢一笑泯恩仇,不齿冤冤相报无尽休。谦让作为修养,就是肯定自己也承认他人;就是待人谦逊真诚、礼让大度;它是一种善待生活,善待别人的境界。即使自己的观点正确而不被认同,亦同样需要谦让(有即将造成重大伤害、损失者除外);人们常说“得理也让人”,就是这样的境界。在成功时谦虚,得意时谨慎,富贵时宽厚,风光时敛藏。勿揭人之短,道人之隐,触人之痛,能尊以处人。这样的境界就是对谦让之维的深切理解与践行。在谦让的背后,蕴含的是爱心与坚强,是海纳百川的胸怀。 谦让,是高尚的思想亦是伟大的智慧,是善与仁的表现,是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境界。在人类走过的漫长历程中,我们发现:人类所缺乏的往往不是知识而是思想。思想是人类向永恒的未知世界无休止的探寻精神,是对世界以及人类的实践不断有所发现、有所进取的知识理性。“大海成汪洋之势却以其低而纳百川,天空展无垠之域然与其高而容日月。”人只有以大海之低和天空之高的胸怀,容人所不能容,忍人所不能忍,处人所不能处,才能超然于纷繁、喧杂的世俗之上,宁静快乐,玉树临风,从容潇洒,同时也使自己的人生丰富、博大起来。由此而言,谦让又是一种生存的智慧。 谦让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所产生的。这种方式使人们获得一种前所未有的视野,使人们达到一种崭新的境界。试想,如果对于一切新生事物都不持忍容的态度,那么,社会何谈进步,人类何谈文明。 谦让是做人的原则之一。人生活在社会中,就必然同各种各样的人交往。宽宏大度者,能允许别人有行动和判断的自由,甚至尊重、悦纳与自己志趣不投,抑或格格不入的人或事。面对非议、误解,过多的争辩和反唇相讥,只能事与愿违,恶性循环。相反,如能冷静、忍耐、谅解,容时间作证,最终可以冰释前嫌,握手言和。大度者,能够以德报人,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从这个意义上讲,谦让教会人们为人处世,教会人们和平共处,也教会人们合作互助与共同发展。 谦让之维的另一面是:接纳(指思维方式、思想观念的不同与观点的异见)。历史也一再告诫人们:“真理有时在少数人一边”“个人不可能绝大多数时候都正确”。生活也同样告示人们:除非神仙,凡人都不免有过。面对这样的客观事实,我们务必在接纳不同观点上变得更加开放。这也正是民主的强大生命力之所在,也是其成为普世价值之必然,成为世人和谐、获胜之法宝。历史是一面镜子:商纣王若能广开言路,察纳忠言,何至于落得个身败名裂、葬身火海的下场?当初的蔡桓公若能听取扁鹊的意见,何至于病入膏肓而一命呜呼?假若项羽能从谏如流,接纳忠言,何至于落个无颜见江东父老、自刎乌江之结局?然而,反过来说,如果当初齐威王不采纳邹忌的谏讽,又怎能取得“战胜于朝廷”的结果?如果当初唐太宗不采纳魏征的劝告,怎么能创造“贞观之治”的局面呢?综前所述,不难看出:善纳人言者,昌;不纳人言者,亡。
《易经》的理念是: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卑抑而上行,是宇宙生化自然的法则。 《周易:象》:“呜谦,贞吉。”就是说一个内积谦德的人,名声必闻于外,故曰呜谦,呜义同“名”。内具谦德,外负谦名,表里俱正,自然而吉,故曰贞吉。呜谦还有一种诠释,就是:明智的谦让,呜借为“明”。贞吉,是说这种行为是贞祥吉利的;同时亦含坚贞能吉之意;还有一层含义是说:其行正大,故得吉。《周易》又言:“劳谦,君子有终,吉。劳谦君子,万民服也。”这就是说:以勤劳为谦让的君子,必得吉祥。劳谦之君子,犹如将军在战后论功行赏之时,他把所有的功劳推在死难之士身上(无其死则无己功),自己辞禄不居,如此之为,不惟生者会服其德,即死者也感其公。故曰劳谦君子,万民服也。史间如勾践铸范蠡之像,是君亦服了。但此上下皆服,不是服其功,而是服其劳谦。 《老子》说:“将以为人己愈有,将以与人己愈多。”谦乃是长保富贵之道,因为天意人心都是恶侈、恶骄的。你谦以自处,贫者便不觉你侈了,贱者便不觉你骄了;贫者受你的惠,贱者受你的敬,他们也必以所受之于你者回敬于你。结果必是富益富,贵益贵。《老子》又言:“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这就是说:语言美可以赢得尊重,行为美可以居于人上。这些既是处世之方法,又是处世之艺术。 谦让是一种厚德载物的境界。只有谦让能容才能实现(走向)繁荣昌盛乃至世代不衰。古言:“富不过三代”“君子之泽,五世而斩”,何也?多因失去了谦让包容之德所致。昔之周勃诛诸吕,平吴楚七国之乱,对汉朝有再造之功,而景帝刘启谓其:“此鞅鞅,非少主臣也!”,终于下廷尉呕血而死,未能有一个好的结局。霍光受遗诏辅政,历相三世,在陪乘时,宣帝刘询若负芒刺于背,主弱臣强,被宣帝借故灭其族,不得善终。(霍光于地节二年春病死。说其不得善终,是说他处世失之谦卑之德,包庇妻子的邪恶阴谋;立女儿为皇后;……。正因他沉溺于无止境的欲望而不能自拔,死后不到三年,家族就被夷灭了。文中说的是他所带来的后果,是君子无终的情境。)《宋史》论寇准曰:“准于太宗朝论建太子,澶洲之幸,力沮众议,竟成隽功,然挽衣留谏,面诋同列,虽有直言之风,而少包荒之量,坐窜南夷,勋业于是不令厥终。”此列三者都是忠直耿介之臣,只因昧于谦亨之理,导致君子无终,是多么的可惜!华夏历史上有着大多的上述类似典故,这些历史悲剧的共同点:缺乏谦让品格,缺乏有而不居、谦卑自下的境界。史录鲍叔牙让权、让利于管仲的故事,又从另一面给我们以启示。鲍叔牙、管仲两人的人生结局都实现了君子之终,此亦循天理、顺人道之结果。历史是一位伟大的教师,由此,使我们深刻认识到泰伯谦让品格的历史价值和可贵之处。余之上五世祖公吴能璋,清朝乾隆年间人,家财万贯。在离家二十里外置有良田百亩,附近居住一位流氓地痞式人物,人称“好斗牛”。有一天他不闻不问,贸然在余祖公良田上下石铺路,其理由是:把路拉直,方便过往行人不走弯路,由此使众人得便捷。余祖公闻知,非但不生气,反而派人挑上酒肉去慰劳他,并言:“难得你这么好心肠啊!我早欲把路从这里拉直,但缘于人力不及加之家离这里太远。今你成我夙愿,理当送上酒肉,以示慰劳!”吴能璋的谦让处世,使得那位“好斗牛”自讨没趣,次日他便把所铺的石头搬掉了。 总之,谦让既是富有者的有而不居,也是前进中的谋略把握,而决非是不思进取者的退让无为。谦让不是短视的、现实的,而是继往开来的宏观视野。中国和世界有各种不同的民族,不同的信仰,我们都要尊重。以谦让、崇敬之心关爱环境、关爱地球、和各种不同的精神文明对话,包容、理解文化差异,构建人文精神,不能让其他人的文化因为我们的认同而淹没了,须持和而不同的态度;唯有这样才能使社会充满活力。谦让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因理解而谦让,因容忍而谦让,在谦让中去实现公平与公正;因为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公平、公正,只有相对的公平、公正。站在这个维度上讲:谦让具有普遍意义、绝对意义。
试问,泰伯如果不践行谦让,将发生何种历史境况?……。历史是难以假设的。然而,争名于朝,争利于市,鸡肠小肚,勾心斗角,拉帮结派,追逐名利,何言谦让?何言泰伯传人?百年之后有何面目去九泉拜见泰伯?冠冕其表,龌龊其里,必为泰伯的在天之灵所诅咒。历史也一再证明:谦让生和谐,谦让生祥和。天意从来高难问,历史回应皆已然。 吴氏四维之四:自 强
自强者,自觉求强之意。是自强不息之精神、之锐气。是不满现状,是在现实中追求突破与提升,追寻更新更高的境界。是进取不止,万难不屈的壮志豪情。 《周易》:“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吉。”人在事业小有成就之时,易趾高气扬、得意忘形,以致功业半途而废,不克大成,此乃创业之忌。《周易》的理论警告我们:君子在此时当终日乾乾,夕惕若厉。终日乾乾是整日的勤劳;夕惕若厉是说到夜晚还心存警惕戒惧,就像大难将临一样。君子不可非时而动,也不可坐失良机,这是能干、巧干,实现自强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把握状态。
自强的过程就是不断开拓的过程,就是坚韧不拔、刻苦克难、牺牲奋斗的过程。自强亦需能屈能伸,张驰有度,屈时能忍受一切,容纳一切;伸时能藐视一切,战胜一切。屈乃伸之术,伸乃屈之果。伸屈相宜,大事必成。凡此都是自强的必然路径。
纵观泰伯人生,自强是其人生丰功伟绩的动力源泉,是成就至德大厦的重要原料。试想:如泰伯仅仅孝让王位,孝友持世,而没有自强的品格是决不可建立勾吴,并由此而为创立吴国奠基,吴文化就很可能不足以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何谈吴氏文化。 然而,从自强意识到实现自强的现实,不仅需要勤,而且需要很多因素,如知识、智慧、人脉,……。然而,知识、智慧、人脉在某种意义上也正是勤的结果。不勤学,没有知识;不勤思,没有智慧;不勤沟通,没有人脉。老祖宗有一句非常质朴的总结性话语:“天亦不奈勤人何。”这句话充满了天命观的意涵,在表述上已达到了极致,就是说:天意都无法奈何勤者。用最浅白的语言来解读这句话,意思是:此人本来很穷,命运也注定他的人生必穷,但是他勤劳勤奋,因此其生活过得还算滋润。他惟以勤改变了本来的穷,也以勤战胜了命运的安排。由此我们更能体会到勤在人生中的重要意义。
泰伯正是秉持自强的精神而实现奔吴、修城、开河、挖渠,白手起家,开天辟地的。自强不息、勤勉奋起的品格,始终贯穿于泰伯人生。泰伯的伟大人格,感召着勾吴民众,激励、凝聚着勾吴人心,从而创造了勾吴的繁荣,亦带来了长江三角洲乃至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生产力发展;并由此而来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文化、经济的进步,推导了华夏文明的衍进。 吴佩孚(1874年4月22日—1939年12月4日),山东蓬莱北沟吴家村人,民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爱国者、中国国民革命军一级上将、官至直鲁豫两湖巡阅使、十四省讨贼联军总司令。1898年投淮军,1906年任北洋陆军曹锟部管带,颇得器重,后升任旅长。1917年7月,任讨逆军西路先锋,参加讨伐张勋复辟,同年孙中山组成护法军政府。1919年12月冯国璋病死,曹锟、吴佩孚继承了直系军阀首领的地位。1939年吴佩孚患牙病高烧不退,12月4日,日本牙医受命于土肥原谋杀吴佩孚,吴在牙医刀下当场身亡,时年65岁。一生秉持四不原则:1.不纳妾,2.不积金钱,3.不留洋,4.不走租界。直系军阀被当着“中国最强者”,于1924年9月8日成为首次亮相美国《时代》杂志周刊封面的中国人。是时,吴佩孚掌握着直系最多的兵力,拥兵数十万,虎踞洛阳,其势力影响着大半个中国。人们普遍看好吴佩孚的前途,上海英文杂志《密勒氏评论报》的主编、美国人约翰·鲍威尔甚至认为他“比其他任何人更有可能统一中国”。其光明磊落、自强不息的人生为后人所敬崇。其《自题》联,读之犹见其人生缩影: 得意时清白乃心,不纳妾,不积金钱,饮酒赋诗犹是书生本色; 失败后倔强到底,不出洋,不走租界,灌园抱瓮真个解甲归田。 吴氏四维:跋 语
鉴往知来,追昔抚今。我们务必清醒地看到社会所显现的浮躁、狂热、戾气、悲哀、迷茫的气息,时而程度不同地存在,侵害着我们的机体与环境。虽国家目前着手治理,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重建道德人格实为治本之策。历史表明:道德建设尤需政治、法律、政策的支持。从宏观上讲,政治、法律、政策会引导乃至迫使道德的走向与升沉。当法律成为政治的打手(帮凶),文明则难于生长。当道德被政治奸淫而被迫同流合污,人们会逐渐失却对道德的敬畏,从而没有尊严也没有耻辱,致使道德荡然无存。政治、法律、政策之于思想道德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是历史的见证,亦是历史的回音。(文革教训之深巨,是刻骨铭心的。此处不赘。) 生活在这样一个道德沦失的历史时空,我们作出这样的选择,决非复古,而是敬畏良知、传扬祖德、传扬民族先进文化、光大华夏文明的必由之路。必须清醒地看到、深刻地认识:道德修养是人生成败的重大课题,是家族兴盛乃至社会和谐发展的先决条件。你不是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先贤,不是战火硝烟冲锋陷阵的英雄;不是今天的高官,亦非时代的阔佬;但你可以是一个好平民,好公民,一等大百姓。要有勇气、有毅力来担当道德责任;有胆识、有使命感来践行文明价值。这样的人生似乎比高官厚禄更具意义?比大款阔佬更为丰富?其回答正如曾国藩所言:我不愿代代出宰相,我愿代代出秀才。 以泰伯精神为内核的吴氏四维,是我们重建道德人格的核心资源,千百年来潜移默化在我们这个民族之基因中,融入无数志士仁人之血液中,既孕育过和谐,也创造过辉煌。历史与现实都告诫我们:只有遵循这些文明规则,才能实现家族和睦,社会和谐,从而去实现:长江后浪催前浪,世上新人赶旧人。 吴氏四维:孝友、诚信、谦让、自强,皆非物质层面而是精神层面、思想层面之四德。这是闪闪发光的泰伯思想,泰伯之魂。这既是泰伯起家之宝,又是泰伯传家之宝。灵魂是不朽的,思想是永存的。思想是探究、发现事物本身与身后的逻辑与规律,反思人类自身诸多缺陷的思维过程、形态、结果。思想是社会前进不可或缺的推力。帕斯卡尔说:“人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 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思想是人的理性认识,思想是一种灵光闪动的、充满生命力的、激越而又深邃的智慧。任何思想的诞生,必然伴随着怀疑、困惑、感悟、瞻望的躁动与诀别的痛苦,伴随着旧日的挽歌。泰伯的人生实践告诉我们:思想源自生活;而许多时候,思想却是生活的先导。知识是力量,思想是更伟大的力量。 以孝友、诚信、谦让、自强四德为内容的吴氏四维,是至德精神的核心,是泰伯人生实践的高度总结,是吴氏文化乃至吴文化的文明成果。吴氏四维是吴氏文化的理论浓缩,亦是吴文化的理论基础。离开孝友、诚信、谦让、自强,至德精神就不复存在,吴氏文化乃至吴文化就失去了光彩夺目的灿烂,泰伯的伟大人生、崇高人格就无从谈起。 以孝友、诚信、谦让、自强四德为内容的吴氏四维,是一个理论整体,孝友是人性的根基,诚信是处世的首要品格,谦让是文明理性的基石,自强是发展与兴旺发达的精神动力。在现实生活中,孝友、诚信、谦让、自强四德其有互为因果的逻辑链条与必然联系。如孝友者必能谦让处事,尊崇父母、理解兄弟姐妹;诚信者必能克己守信、善事父母、敬爱兄弟妯娌;谦让者必能孝友与诚信;自强者必具诚信与谦让情怀,亦不失孝友之品格。历史与现实都告诉我们:社会贤达、风流人物乃至伟人,绝大多数具备上述品格,不同的是其境界有所差异而已。 以孝友、诚信、谦让、自强四德为内容的吴氏四维,是实践的真理,它告诉我们:人生在世,惟其如此,方得发展,方得繁荣,方免“不过三代”,方免“五世而斩”。由此可知:吴氏四维是万世兴隆的行动指南。 以孝友、诚信、谦让、自强四德为内容的吴氏四维,是泰伯留给吴氏极为宝贵的精神遗产,是古老而弥新的吴氏家风,是三千余万族人的普适价值,亦是吴氏文化的核心理念。吴氏族人义无反顾践行吴氏四维,整个氏族必定充满祥和之光,和爱之情。如果毫不谦虚地说:吴氏四维是人类文明的一座丰碑,亦是普世价值的组成部分,它和普世价值——理性、自由、民主、法治、人权、个人尊严是相融相通的;是人类共生共存不可或缺的做人之理。试想:吴氏四维贯彻于世,世界必将充满着秩序,充满着友好。站在这个意义上讲,吴氏四维又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吴氏四维是族人的精神故乡,践行四维犹如回归故乡,在此辛勤耕耘,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尽管风风雨雨,但良心安顿;一种无愧于列祖列宗、无愧于父母、无愧于人生的满足温暖心房,让人倍觉舒坦,让人心安理得,让人扬眉吐气、潇洒从容。这就是君子情怀,这就是好公民,这就是一等大百姓! 践行以孝友、诚信、谦让、自强四德为内容的吴氏四维,是族人品行教育、文明教化的首要课题。吴氏四维不单是吴氏的母本文化,更是吴氏母本文化中的精髓与灵魂。 风雨如晦,鸡呜不已。在世风日下、道德沦陷的时空,践行吴氏四维殊显艰难,亦尤显必要。 慎终追远,尊祖敬宗。践行吴氏四维,就是吴氏族人最佳的回答和最坚实的行动。 践行吴氏四维,是族人的必然选择,亦是泰伯精神谱系合格成员的首要标志。 践行吴氏四维,是族人走向平安富裕,兴旺发达,繁荣昌盛,世代不衰的精神资源。 吴氏四维是吴氏的宗教,其孝友、诚信、谦让、自强四德,就是其教义与教训。 常识告诉人们:精神不灭,灵魂不朽。吴氏四维必然千古不灭、万古不朽、垂辉永远!
注: 1、泰伯奔吴:泰伯,周代始祖古公亶父之长子,吴氏之始祖,周文王之嫡伯父。为遂父愿:让王位于姬昌(周文王),由陕西岐山逃奔于千里之外的江苏无锡梅里(古称荆蛮)。详见《史记·吴泰伯世家第一》。 撰稿:江西赣州市 吴先辉 撰写《吴氏四维》之思考
2014年8月份,余看到几个吴氏网站发布:全国首次《泰伯论坛》将于11月11日至12日在无锡开坛。
(责任编辑:吴蜀丰 ) 【友情提示】天下吴氏网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客观真实报道,坚持不站队,保持正确的主观立场,以弘扬至德精神!传播吴文化为主旋律!只要你姓吴,只要你是正能量的来稿,我们都欢迎! 《相约天下吴氏网》主题歌 作词∶吴蜀丰 作曲演唱∶吴仕长 吴氏文化正能量,至德精神在弘扬。开拓进取创辉煌,谱写时代新篇章。 三让高风孔圣赞,第一世家史记传。天上有口遍天下,家风传承树典范。 我是吴氏好儿郎,仁爱谦让传万代。相约天下吴氏网,因为有你更精彩! 来稿要求图文分开打包,〔因人力有限不接受微信图文供稿〕 投稿公共邮箱:txws4006935168@163.com 联系人吴蜀丰 电话: 188833139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