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吴文化研究专家郑鼎文解读鼎的身世和传奇
时间:2019-05-19 09:34 来源:中国报道 作者: 吴蜀丰 点击:次
周吴文化研究专家郑鼎文解读鼎的身世和传奇 ●郑鼎文 宝鸡,闻名遐迩的青铜器之乡。鼎,作为青铜器的典型代表,更是卓尔不群。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一直流传着关于鼎的种种传奇。就让我们走进历史的深处,听听有关鼎的一系列故事吧。
鼎,本来只是古代的烹饪之器,相当于现在我们使用的锅,用以炖煮和盛放各类肉食。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说:“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除了三足圆鼎,还有四足方鼎。想想吧,在那半原始半文明的时代,一伙先民围拢着支在野外的大鼎,生起火来,耐心地烹煮捕猎来的鸟兽,随后一边欢呼,一边大块大快地吃肉,这是何等壮观的场面啊! 鼎,它的铸造也有个历史演进过程。最早的鼎,是用黏土烧制的陶鼎。后来进入青铜器时代,才有了用青铜制造的铜鼎。相传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铸九鼎于荆山之下,以象征天下九州。从此,鼎就从一般的炊器而发展为传国重器,成了国家和权力的象征。鼎字也身价倍增,被赋予显赫、尊贵、盛大等引申意义,涂上了神圣的色彩。直至今天,我国人民仍有一种深深的鼎崇拜意识。像鼎盛时期、鼎力相助、春秋鼎盛、一言九鼎、大名鼎鼎等词汇,无不透射着神奇的光芒。 据说大禹铸造的九鼎,随着朝代的更替和权力的转换,曾经历了数次迁徙。从商朝到周代,均把定都或建立新王朝称为“定鼎”。国灭则鼎迁。夏灭商兴,九鼎迁于商都亳京;殷亡周兴,九鼎又迁于周都镐京。
到了周代,鼎还是旌功记绩的礼器。周代的国君或王公大臣在举行盛大庆典或接受赏赐时都要铸鼎纪念,以旌表功绩,记载盛况,让后人铭记历史。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司母戊”大方鼎,就是商代晚期的青铜鼎。它高达133厘米,重达835公斤,四足,长方形,是现存最大的商代青铜器。鼎腹内有“司母戊”三字,是商王文丁为祭祀他的母亲“戊”而铸造的。清代出土于周原的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和颂鼎,都是西周时期的著名青铜器。 鼎是古代文明的见证,也是历史文化的载体。它不仅说明早在三四千年之前,我国青铜的冶炼和铸造技术就已经达到了高度发达的时代,更是作为载体传承了历史文化。鼎和其它青铜器上的铭文记载了商周时代的典章制度和册封、祭祀、征伐等史实,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同时,鼎把西周时期的大篆文字传给了后世,体现了具有很高审美价值的金文书法艺术,从而更显得身价不凡。现代汉字中的“鼎”字虽然经过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等多次演变,但仍然保留着“鼎”这一事物的风范和体型特点,其物其字几乎融为一体,具有丰富而厚重的文化内涵,使人可以从中感受震撼人心的力量。 至于历史上流传的“问鼎”的典故,则更加发人深思。《左传·宣公三年》记载:打着“尊王攘夷”旗号的楚庄王为讨伐外族入侵者来到洛阳,在周天子境内检阅军队。周定王派王孙满前去慰劳。踌躇满志的楚庄王借机询问周鼎的大小轻重。颇具政治头脑的王孙满落落大方而又不无谴责地回应道:政德清明,鼎小也重;国君无道,鼎大也轻。周王朝定鼎中原,权力天赐,岂能询问鼎的轻重?傲慢的楚庄王碰了个软钉子,不敢再嚣张了。据说从此以后,就把图谋篡夺王位称作“问鼎”了。 鼎,泱泱中华文明的象征,祖国悠久历史的见证,闻名于世的国宝,厚重而不朽的礼器。它永远在诉说,诉说着昔日的辉煌,诉说着文明古国的沧桑,也诉说着今天和明天的畅想。
【作者简介】郑鼎文,大学文化,中学高级教师(副教授),中国先秦史学会会员,周公思想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陕西省大雅礼乐文化促进会副会长,宝鸡炎帝与周秦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岐山周文化研究会会长,县社科联副主席,县政协文史研究员,省作家协会会员,曾任范家营高中校长和县老年大学首任校长,著有《周文化丛书》“三王卷”“典故卷”、《周公演义》《品味周公庙》等9本书,在报刊发表文章500多篇。先后应邀参加了武汉、成都、兰州、上海、宝鸡、西安、天水等地的30多场学术研讨会。 【友情提示】天下吴氏网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客观真实报道,坚持不站队,保持正确的主观立场,以弘扬至德精神!传播吴文化为主旋律!只要你姓吴,只要你是正能量的来稿,我们都欢迎! 《相约天下吴氏网》主题歌 作词∶吴蜀丰 作曲演唱∶吴仕长 吴氏文化正能量,至德精神在弘扬。开拓进取创辉煌,谱写时代新篇章。 三让高风孔圣赞,第一世家史记传。天上有口遍天下,家风传承树典范。 我是吴氏好儿郎,仁爱谦让传万代。相约天下吴氏网,因为有你更精彩! 来稿要求图文分开打包,〔因人力有限不接受微信图文供稿〕 投稿公共邮箱:txws4006935168@163.com 联系人吴蜀丰 电话: 188833139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