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化普及讲座 171社会经济学家吴斐丹
时间:2020-02-17 02:58 来源:天下吴氏 作者:吴蜀丰 点击:次
中国报道讯(通讯员吴美福)【编者按】吴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以今苏南、浙北一带为代表,泛指吴地古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所有成果。吴文化以荆吴和先吴以及最重要的吴国文化为基础,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的生长,及隋、唐、宋、元历代发育,至明代形成高峰清代以来,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萌芽,吴文化开始从传统文化定式向现代文化方向转型。吴地文化的区域包括苏南、浙北的环太湖流域,苏南是吴文化的发源地与核心区域。
吴氏科技翘楚人物传——社会经济学家吴斐丹,原名汝勋,笔名斐丹、映雪、赤松等,生于1907年,浙江义乌稠城镇石古金村人。经济学家、人口理论家,复旦大学经济系教授。通晓英、法、德、日、俄五国语言。
1907年7月,吴斐丹在稠城镇石古金村的一幢民宅中呱呱降生,是一个以耕读传家的家庭。他的父亲是位教书先生,母亲是位纯粹的农民,是家中的主要劳动力。吴斐丹出生时,正是资产阶级革命兴起,满清政府统治摇摇欲坠之际 他5岁进蒙馆那年,辛亥革命胜利,男人剪去了长辫,少女不再缠足,社会起了变化。不久他转到新式小学读书。
父亲是个旧知识分子,保持着耕读传家之风,家中留着一些土地,在传道授业之余参与耕作。受父母影响,少年吴斐丹对家中的农活几乎样样都做,如割草、打柴、辗谷、播种、收割等等。进入中学后,吴斐丹平时不常回家,但寒暑两假中的农事劳动仍是他的生活内容之一。长期的农事劳动,使他对农民的贫困生活和中国农村经济的现状有着十分深切的感受。受这种生活环境和当时学校教育的影响,吴斐丹从小就抱有“实业救国”的理想。
吴斐丹读书环境比一般人家稍好,但家庭经济并不富裕。读大学时还要靠亲友的接济和帮助。因此,吴斐丹很早就想自己写稿来维持生活,以减轻家中的负担。 1921年暑假,17岁的吴斐丹在金华的浙江省立第七中学读书,与吴晗、千家驹同年级。第二年转学省立第一中学(今杭州高级中学)读书。进人中学后,吴斐丹为了实业救国,比较重视数理两科的学习。因受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学校又经常请鲁迅、陈望道、胡适之、徐志摩等学者、教授来校授课或作报告,吴斐丹对新文学也产生浓厚的兴趣。作为经济学家,他最先以“映雪”笔名投稿,创作并发表了不少诗歌和短剧等文学作品。 1925年夏,吴斐丹考人厦门大学预科班。1927年,考入武汉国立第二中山大学(原名为武昌大学,后改名为武汉大学),并任校社会主义青年团团委书记和学生会负责人。 在武汉读书时,吴斐丹积极投身反帝反封建的社会运动。那时,武汉大学校务委员会主任委员是李汉俊,讲授唯物史观。吴斐丹经常去听他的课,政治思想上深受其影响。不久,武汉大学内革命情绪高涨引起了反动派的恐慌,最后学校被武力解散。在武汉大学本部所在地附近东厂口省议会厂坪上,吴斐丹亲眼目睹了李汉俊和另一位教授及进步同学数人被活活枪杀。 在这一系列令人痛心的现实面前,吴斐丹终于明白了,如不解决政治制度问题,“实业救国”是不可能的,中国也不会有新的出路。面对严峻的社会现实,面对反动派的屠刀,吴斐丹的“实业救国梦”破灭了。 1927年下半年,报纸上经常报道反动派枪杀进步青年的消息。父母对远在武汉的儿子非常担忧,不让吴斐丹在远离家乡的地方求学。在父母的一再要求下,吴斐丹于1928年春离开武汉转学到上海复旦大学社会学系读书,直到1930年冬大学毕业。 在复旦读书时,吴斐丹参加了上海学联、左翼作家联盟和社联的活动,活跃于复旦校内进步同学、教授之间。大家一起在报刊上发表讨论社会问题的文章,出版各种刊物书籍。 1931年春大学毕业后,吴斐丹就在吴淞中国公学教伦理学和高等代数,并在复旦中学教西洋史。1932年下半年由复旦时的同学介绍,到《申报月刊》社工作。当时世界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严重,为了适应编辑工作,1933年9月,经报社同意,吴斐丹东渡日本进行世界经济问题的研究和学习。在日本三年多的时间里,他相继在日本早稻田大学和东京帝国大学大学院(即研究院)学习,又在德国人创办的上智大学夜校学习德语,还挤时间到日本各地考察,为《申报月刊》、《东方杂志》等报刊发回大量的通讯报道和经济研究论文,客观地介绍日本政治经济情况。吴斐丹去日本的初衷,主要是想比较深入地研究农村经济问题,后来由于现实的需要,逐渐扩展到各种经济理论的研究。 1937年6月,吴斐丹从日本回国,继续在《申报》工作。不久“七七”事变爆发,吴斐丹被报社派往昆山前线担任战地记者,后随军撤退,辗转苏州、无锡、宣城、歙县、南昌、长沙、武汉等地。国共第二次合作后,1938年2月,吴斐丹在武汉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担任秘书,当时陈诚任部长、周恩来任副部长。 日寇占领南京后,随即进攻武汉。在此期间作为政治部秘书,由于两党间的磨擦和矛盾日益加深,吴斐丹觉得工作很困难。于是在政治部撤离武汉去湖南的途中离开了政治部,几经转折到达香港,为生活书店编写《战时日本年鉴》和《抗战史料》,同时继续为大陆的《国新社》及其他报刊撰写文章。不久广州沦陷,香港成了孤岛,出版物寄运到内地非常不易,《抗战史料》的资料来源和出版也都发生困难,编辑工作只好停止。1939年5月受复旦教务长李炳焕的邀请,吴斐丹转道去重庆,到迁在重庆的复旦大学教书。从1939年下半年起,吴斐丹以教授名义相继在重庆的复旦大学、中央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震旦大学、政治大学等院校兼任教学工作,主讲经济学和经济学说史。1941年曾一度担任复旦大学经济系主任,后又被选为政治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考虑到行政事务影响教学研究,不久又辞去了这些职务,专心于经济学的研究和教学。 吴斐丹后来虽然长期在高校任教,但并非不是一个脱离实际的学究式人物。他认为经济学应该研究现实的经济问题,否则学术研究就失去了最根本的意义。他做学问总是致力于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因而研究的范围很广,从农村经济、财政金融、人口问题到外国经济学说史等等都有所涉及,并撰写了大量的学术文章。他那独立思考、求真务实的学术态度固然是受早期参加社会运动影响,但究其根本是与他从小养成的以国家和民族的振兴为己任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分不开的。 新中国成立后,吴斐丹一度致力于外国经济学说史的研究,是有其客观原因的。作为一名富有正义感的中国知识分子,吴斐丹为新中国的成立深感欢欣鼓舞。建国初期,面对的是国民党留下的烂摊子,百废待兴。年富力强的吴斐丹渴望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新中国经济的复兴贡献一份力量。但是,在建国初,作为研究现实经济问题所必需的统计资料却是保密的,偶尔公布几项主要数据也是真伪难辨,这使吴斐丹大为苦恼。在人口问题的研究中,不久便碰了一个不小的钉子。吴斐丹与人口学家马寅初私交很深,对于人口问题两人有着许多共同的观点。解放初期马寅初提出了人口问题的意见时,吴斐丹也发表了文章。在1957年发表于《文汇报》的《洪亮洁的人口思想》中,他提出:“土地有限,人口不能无限增加”的观点,亦被当时的极“左”路线指责为“新马尔萨斯主义者”,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人口问题的研究也被迫停止了。在这样的情况下,他选定了“西方经济学说史”作为自己的长期研究的方向。 吴斐丹早年就精通英、法、德、日四国文字,解放初在学习苏联的热潮中,他又自学了俄语,中老年人学俄语,一般很难见效,但吴斐丹却进步很快,用不了多久就能阅读、翻译苏联著作和文章,原因是他原先就精通几国欧洲语言,特别是德语,与俄语同属印欧语系,可以触类旁通。他始终保持着独立思考,务实求真的治学之道,竭力希望从国内的经济实况、世界经济发展的态势出发,提出自己的见解,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能够有所帮助。但受当时客观条件的限制,无法直接研究现实经济问题,于是利用自己的外语特长,于1957年创办了一份专门翻译介绍外国经济文献的刊物《世界经济文汇》。他编辑的方法与众不同,不是简单地选登来稿,而是自己先大量地阅读各国经济刊物,筛选出有针对性的文章分别请青年教师翻译。在“大跃进”、“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的极“左”年代,这份刊物给闭塞的经济学界带来了一丝新鲜空气,深受经济学界欢迎。 由于吴斐丹的治学道路与当时一些极“左”思潮的领导不合,文革一开始,他就成为复旦第一批“资产阶级学术权威”,被拖出来批判。他的学术研究和教学工作在十年文革期间也受到很大的冲击。文化大革命结束时,吴斐丹虽然年事已高却仍然很奋发,别人劝他休息休息,该保养身体颐养天年了。他却说:“知识分子切不可清闲。我有点知识,应该抓紧为人民多做点事情。”“文革”十年,中国人口增加了近2亿。这一现实对吴斐丹来说比起自己受迫害、被批判要痛心得多、难受得多。他觉得我们国家再不能忽视抓人口问题了。在别的教授、学者们还心有余悸、不敢沾手时,吴斐丹却断然提出要在复旦大学成立人口研究室。在他的努力下,人口研究室很快批准成立。于是他抽调几位青年教师立即投入研究工作。不久,这个人口研究室又得到了联合国的支持,申请到第一期研究经费23万美元。各种设备很快运到。这时他已是年近古稀的人了。 条件的优越,意味着责任的重大。吴斐丹决心努力把“人口研究室”这块“蛋糕”做大。在他的积极推动下,1980年上海市人口学会成立,吴斐丹被推选为首任会长。 吴斐丹深刻地认识到,人口学今后对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作用。而这门科学目前在我国还没有什么基础。国内资料缺乏,所以很希望集思广益,培养一批后继者,共同为建立这门新学科而努力。1981年春节刚过,他就在复旦主持了大型人口问题培训班。1981年春,75岁高龄的吴斐丹率领中国高等学校人口考察团赴美国、加拿大和日本进行了历时34天的考察。由于他在国外学术界具有—定的知名度,由他带团出访,很受外国学术界重视。这次出访,为加强我国高校与国外高校人口研究机构的联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81年9月12日,吴斐丹与世长逝。 吴斐丹一生发表政治经济和人口理论方面论文数百篇,翻译了大量的外国经济文献和经典著作,翻译和撰写的专著有《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选辑》、《魁奈经济著作选集》、《经济组织论》、《战时日本全貌》、《外国经济学说史》等。其人口理论作为代表性理论观点被收入美国俄亥俄州大学出版的《中国人口的斗争》一书。
吴斐丹生前曾担任上海市社联委员、上海经济学会理事、上海人口学会会长、上海社会学会顾问,全国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副会长,九三学社上海分社常务委员,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顾问等职务。他的去世令复旦和上海的学术界特别是人口学界深感悲痛和惋惜。
【作者简介】吴美福,男,1956年10月生,福籍赣邑万年县,现定居县城。函授政治学本科学历,1997年任万年县吴姓文化研究协会会长于今年已十一年,2013年任江西赣东北吴文化研究中心理事会会长至今五年,2017年发起闽浙赣吴文化经济促进会。2013年参加发起“泰伯论坛”,多年来,致力于吴氏联谊恳亲,联系、联络各地吴家,走访了绝大多数国内各地宗亲和一部分海外宗亲。 【友情提示】天下吴氏网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客观真实报道,坚持不站队,保持正确的主观立场,以弘扬至德精神!传播吴文化为主旋律!只要你姓吴,只要你是正能量的来稿,我们都欢迎! 《相约天下吴氏网》主题歌 作词∶吴蜀丰 作曲演唱∶吴仕长 吴氏文化正能量,至德精神在弘扬。开拓进取创辉煌,谱写时代新篇章。 三让高风孔圣赞,第一世家史记传。天上有口遍天下,家风传承树典范。 我是吴氏好儿郎,仁爱谦让传万代。相约天下吴氏网,因为有你更精彩! 来稿要求图文分开打包,〔因人力有限不接受微信图文供稿〕 投稿公共邮箱:txws4006935168@163.com 联系人吴蜀丰 电话: 188833139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