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德天下网移动版

主页 > 名人词典 >

千秋功罪说不尽略论大历史视野下的吴三桂

中国报道讯(马庆伟)【编者按】吴三桂是明清之际极为复杂的历史风云人物,纵观其一生,主要有三件大事:一是献关降清,为满清建立全国性政权立下赫赫战功并受封平西王;二是在康熙年间发动“三藩之乱”;三是在衡州称帝。在传统史观中,对吴三桂的评价贬多于褒,基本上是一个负面历史人物。本文试图抛开传统伦理道德观念与狭义的民族观念,从大中国观和大历史视野下,放宽历史的眼界,从而剖析吴三桂及其主要事迹。

【关键词】 吴三桂; 多元一体; 大历史观; 大中国观;

中华民族是一个多元一体的民族大家庭,她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历史演进过程。在我国历史上,汉族的前身主要是生活在中原地区的华夏族,他们将周边的民族称之为东夷、西戎、南蛮、北狄。因此,长期以来,受历史局限性的影响,我国古代汉族王朝统治阶层中的大多数精英分子在心理上视非汉族为蛮夷之辈从而加以排斥,对非汉族抱着“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心态,从而形成了狭义的民族观和历史偏见。持这种观念评判当时的历史人物无可厚非,因为任何一个时代都存在着历史局限性。但站在今天中华民族的立场,在大中国观和大历史视野下,放宽历史的眼界,或许能够得出与前人不同的结论。

一、吴三桂及其主要生平事迹

吴三桂(1612年—1678年),明末清初之际著名的风云人物,字长伯,辽宁绥中人,祖籍为江苏高邮,吴周政权建立者,其父吴襄为明朝锦州总兵。

吴三桂生于将门世家,其父吴襄为明朝锦州总兵,吴襄续弦为辽西名门望族明末名将祖大寿之妹。祖、吴两家的联姻使两大家族势力大增,在关宁军事集团中炙手可热。得天独厚的家庭条件使吴三桂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在父亲吴襄和舅舅祖大寿的教育影响下,吴三桂自幼习文练武,青年时考中武举,由此踏上军旅生涯。此时的大明王朝正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这就为吴三桂提供了大显身手的历史舞台。在残酷的战争磨练中,吴三桂迅速成长成为作战勇敢、独当一面的军事将领。在明崇祯皇帝统治末期,吴三桂已经成为大明王朝赖以依仗的柱石,被封为平西伯,镇守辽东。

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领导的大顺农民军攻陷北京,明朝灭亡。此时身为山海关总兵的吴三桂面临前有大顺农民军,后有清军的危险境地。但同时由于山海关的战略地位和他掌控的军事力量使其成为各方拉拢的对象,李自成和多尔衮都向吴三桂伸出橄榄枝。在降李降清的犹豫中,吴三桂最终倒向满清政权,诗人吴梅村将吴三桂献关降清原因归结为“冲冠一怒为红颜”,显然没有如此简单,吴梅村作为名士本应坚守民族气节,但后来也降清当上了国子祭酒。吴三桂作为精明的政治军事人物绝不会为了一个女人而降清,他必然有自己利害得失上的考量。吴三桂降清后,打着借兵为君父复仇的旗号,联合清军队打败大顺农民军,被清廷封为“平西王”,而且受到了南明小朝廷和士大夫们的一致赞誉。满清势力在关内稳固后,吴三桂逐渐沦为清廷打江山的马前卒。为了表示自己对清廷的忠诚,吴三桂对农民军残部进行残酷的镇压,之后对参与抗清的明朝宗室也不遗余力地斩尽杀绝,并于清康熙元年(1662年)杀害南明最后一个政权皇帝永历帝,同年受封平西亲王,镇守云贵地区,成为一方军阀,显赫一时。

吴三桂在镇守云贵期间,加重赋税,强征暴敛,扩充实力,结党营私,拥兵自重,对清政府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康熙十二年(1673年),清朝政权已然稳固,开始着手削藩,吴三桂企图世守云南,割据一方的土皇帝梦想破灭,与清廷矛盾急剧激化。吴三桂自封周王,联合耿、尚二番以“反清复明”为旗帜起兵反清,史称“三藩之乱”。吴三桂虽以“反清复明”的名义起兵,但并不是真正的复明,其目的在于以强大兵势要挟康熙皇帝收回成命,迫使清廷与其划江而治,至少保住自己云南土皇帝的地位。康熙十七年(1678年),在穷途末路之际,吴三桂在衡阳称帝,建立吴周政权,同年病逝于衡阳,结束了波澜起伏的一生。

二、大中国观和大历史视野下的吴三桂

对于吴三桂这样复杂的历史人物,后人对其褒贬不一,总体上是贬多于褒,基本上是作为一个负面的历史人物加以否定。但无论如何,在明清之际的历史大转折中,吴三桂都是一位极其重要、非常关键的人物。在大中国观和大历史视野下,放宽历史的眼界,从理性的角度出发,或许可以看出不一样的吴三桂来。

“中国”这一词组首先出现在何尊上,最早指西周京畿地区,在历史长河中它一直指的是中原地区。直到近现代以来才被赋予了国家与民族的内涵,它是以华夏文明为源泉、中华文化为基础,并以汉族为主体民族的多民族统一国家,通用汉语、汉字,汉族与少数民族被统称为中华民族。因此,大中国观是站在今天多元一体格局的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立场上审视历史事件和人物的一种方法。而大历史观是以放宽历史的眼界,延伸历史的广度,是一种用长远的、比较的思维来看待历史问题的认识方法。

传统史观和民族观视野下的吴三桂

明朝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大一统王朝,它是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王朝。它夹在蒙古人建立的元朝和满族人建立的清朝之间,之前的元朝是历史上第一个由非汉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之后的清朝又是一个非汉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因此,明清之际士人的华夷观念非常强烈,民族矛盾尖锐,反清复民的斗争几乎贯穿到整个清朝,这势必影响到当时的民族观和历史观。

吴三桂是明末清初之际的著名政治军事人物。纵观其一生,他生于乱世之中,虽为一介武夫,但个性多变,精明强干,仕明叛明,联闯破闯,降清反清,是一个十足的政治投机家。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祯皇帝吊死煤山,明朝灭亡。吴三桂原以大势所趋归降李自成,但得知其父被大顺农民军拘捕索响,爱妾陈圆圆为刘宗敏所夺,怒而返回山海关,并给其父写信说:“父既不能为忠臣,儿安能为孝子乎?”。随后权衡利弊,以“借兵灭寇、为君父报仇”为名,引清兵入关,投降满清政权。自古忠孝难两全,吴三桂看似决心做明朝的忠臣,尽忠而弃孝,引清兵入关只是为了借兵为君父报仇,但观其后行径则言行不一、自相矛盾。在民族矛盾最尖锐、民族斗争最激烈的时刻,吴三桂降清并不是为了明朝,而是为了保全自己的利益。降清后最初只是清剿农民军,赢得南明政权朝野一片喝彩,但随着农民军的失败,吴三桂身为清廷马前卒,开始向明朝残余势力开刀,直至杀害南明最后一个皇帝永历帝。此时,广大汉族士民们认清了吴三桂是一个见利忘义、口是心非、反覆无常的投机家和野心家的真实面目,视其为卖国贼、大汉奸。

吴三桂降清后,当自己世守云南的土皇帝梦被清朝统治者打碎后,他以“反清复明”为旗帜发动“三藩之乱”,企图迫使清廷满足他当云贵地区土皇帝的政治目的。在穷途末路之际,在衡阳称帝,再次让前朝逸民认清了吴三桂的“复明”只是一个幌子而已。康熙帝认为:“吴三桂径行反叛,背累朝豢养之恩,逞一旦鸱张之势,横行凶逆,涂炭生灵,理法难容,神人共愤。”(《清圣祖实录》)乾隆皇帝将吴三桂列在《逆臣传》之首。因此,他不仅被汉族士民视为大汉奸、卖国贼和明朝的贰臣,还被清朝统治者视为罪大恶极的逆臣贼子。

在传统史观和民族观视野下,吴三桂献关降清、背叛了自己的民族,是为不义;为高官厚禄替清廷杀害汉族同胞,是为不仁;杀害南明永历帝,是为不忠;与李闯军决战置其父于死地,是为不孝;后来又发动三藩之乱,被清朝统治者视为叛逆,成为十足的不仁不义不忠不孝之人。总之,从吴三桂一生行径来看,他审时度势,以个人利益为重,显得反复无常,是一个十足的政治投机家。从民族感情和伦理道德上讲,这样一个历史人物很难找出他的闪光之处。

2.在大中国观和大历史视野下的吴三桂

明清时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确立和巩固时期。早在夏商周三代时期,华夏族逐渐形成,但无论华夏族还是四夷皆认为自己是黄帝子孙,同根同祖。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逐步形成,魏晋南北朝是民族大交融、大同化时期,隋唐五代两宋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得以进一步发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最终得以确立和巩固。近代以来国家民族观念日盛,辛亥革命之后,“中华民族”这一词组产生,并逐渐成为全国各族人民的共识。大中国观就是站在今天多元一体格局的中华民族立场上来审视历史问题,当然这绝不是为吴三桂谋取高官厚禄而残害百姓、强征暴敛、发动“三藩之乱”开脱。在大中国观视野下,岳飞抗击、文天祥抗元、史可法抗清虽具有正义性,表现出崇高的民族气节,但未必称得上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吴三桂献关降清后沦为清廷的马前卒,他此后的行径虽损害了南明政权和汉族的利益,但满族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中的一员,因此无论如何都算不上卖国贼、大汉奸。吴三桂在青年时代曾率二十余家丁闯入四万人的敌营成功救父,有“勇冠三军、孝闻九边”之美誉,因此斥责他不孝或有不当之处,他至少在青年时代是一个孝子。

明清之际大思想家顾炎武提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的思想(“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日知录》),区分了“亡国”和“亡天下”两个概念,忠于一家一姓和忠于天下是两回事,这与大中国观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在大中国观视野下,吴三桂是否忠于明朝或清朝只能作为传统史观中伦理道德上的评判,要判断吴三桂的历史作用则需要分析“献关降清”和“三藩之乱”这两个重大历史事件客观上对历史产生的影响,这就需要在大历史视野下来审视。将“献关降清”和“三藩之乱” 这两个重大历史事件放在当时与放在二三百年的历史长河中来看是不同的,大历史视野下就是要放宽历史的眼界,从历史发展趋势来看。在我国古代历史上任何一个王朝都逃不出历史的兴亡的三百年历史周期律,吴三桂时代的明朝已是大厦将倾,行将就木之时,而此时关外的满清政权如日东升、势如长虹。李自成的大顺农民军虽然声势浩大,但脱不了流寇本质,难成大事。故此,满清取代明朝是迟早的事,这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也是客观规律使然,任何人或力量逆历史大势而动,无疑于螳臂挡车。吴三桂献关降清虽在道德和民族情感上为世人所不齿,但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客观上缩短了清朝统一的步伐和改朝换代的时间和代价,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战乱持续的时间,有利于社会生产的恢复。

清廷削藩消除隐患从而实现政权的统一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吴三桂不甘心失去土皇帝的地位而发动“三藩之乱”是逆历史潮流而动的行为,同时战乱也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在大历史视野下,可以看出其中积极的一面。清军入关后统治者采取民族歧视政策,极力维护满族特权,欺压汉族人民,猜忌汉族官员。在“三藩之乱”期间,带有复杂民族感情以及对亡明故国怀念的汉族官僚和士大夫们纷起响应,饱受满族欺压的汉族兵民相率背叛。这迫使以康熙皇帝为首的统治者痛定思痛、深切反思并改弦更张调整入关后的错误政策,强调满汉一家,维护满汉联合统治,为国家政局的稳定和康乾盛世的到来奠定了基础,并在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外,“三藩之乱”锻炼了康熙皇帝,树立了皇帝权威,使其较早地成为一个成熟的、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

“丹心已为红颜改,青史难宽白发人。”对于吴三桂这样一个复杂的历史人物,仅仅从大中国观和大历史视野下审视是不够的,还应从其人生不同的阶段和整个一生来审视,就可以看出许多不同的吴三桂和一个比较完整的有血有肉的吴三桂来。由于字数要求和篇幅限制,笔者浅陋之见,有待求教于方家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01《清史稿 卷四百七十四·列传二百六十一》赵尔巽主编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1月第1版

02《中国历史 元明清卷》张岂之主编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03《中国大历史》黄仁宇北京三联出版社1997年5月第1版

【作者简介】马庆伟,男,陕西省扶风县法门镇人。现为岐山周文化研究会理事、副秘书长、微信公众号主编,岐山县楹联诗词学会会员,岐山县第一初级中学历史教师。论文《从延陵季子言行举止看泰伯奔吴之遗风》被收入《浙江省吴文化高峰论坛论文集粹》中,《从西汉长沙王吴芮事迹看“让”之智慧》被收入《吴芮文化文集》第三卷,主编有《魅力京当》一书。

(责任编辑:吴蜀丰 )

友情提示】天下吴氏网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客观真实报道,坚持不站队,保持正确的主观立场,以弘扬至德精神!传播吴文化为主旋律!只要你姓吴,只要你是正能量的来稿,我们都欢迎!

相约天下吴氏网》主题歌 作词∶吴蜀丰 作曲演唱∶吴仕长

吴氏文化正能量,至德精神在弘扬。开拓进取创辉煌,谱写时代新篇章。

三让高风孔圣赞,第一世家史记传。天上有口遍天下,家风传承树典范。

我是吴氏好儿郎,仁爱谦让传万代。相约天下吴氏网,因为有你更精彩!

来稿要求图文分开打包,〔因人力有限不接受微信图文供稿〕

投稿公共邮箱:txws4006935168@163.com

联系人吴蜀丰 电话: 18883313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