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德天下网移动版

主页 > 原创作品 >

岐山丧葬礼俗(上)

文/付军让

树有根,水有源,人有祖,族有坟。每一个民族和种族,每一种文化体系,都有对于死亡的独特理解,形成一整套丧葬制度,提供一种生死智慧,帮助人们化解死亡的恐惧,纾解丧亲的悲痛。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丰富的丧葬礼仪,包括从临终搬铺移尸到初终的覆面和小殓大殓中的辟踊哭泣,从下葬到虞祭、小祥、大祥乃至三周年的禫祭。

在“五礼”吉、凶、宾、军、嘉中,凶礼是用于吊慰的礼仪活动。凶礼主要包括:丧葬礼:对死者表示哀痛与哀悼之情的礼仪;荒礼:遇到饥荒年或瘟疫流行时,统治阶层表达体察灾情、与民同苦之意的礼仪;吊礼:当他国或他人遭受自然灾害后,统治阶层派人慰问的礼仪:恤礼:邻国遭乱时,统治者派人慰问的礼仪;祫礼:当他国遭敌人袭击而残破后,同盟诸侯筹集财物予以援助的礼仪。凶礼多指丧葬、持服、谥号等礼仪。《仪礼》也称《士礼》,古代凡即位、出境、朝聘、会盟、出师、狩猎、宴会、祭祀、婚嫁、出生、成年、丧葬都有举行制度规定的仪式,仪式要遵循一定规则进行。《周礼》也称《周官》、《周官经》,分为《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六篇礼经。礼仪的起源,按荀子的说法有“三本”:即“天地生之本”,“先祖者类之本”,“君师者治之本”。

在礼仪中,丧礼的产生最早。生有生之礼,死有葬之礼,葬后有祭之礼,后可兼前,补前之不足。丧礼于死者是安抚其鬼魂,于生者则成为分长幼尊卑、尽孝正人伦理的礼仪。在礼仪的建立与实施过程中,孕肓出了中国的宗法制。礼仪的本质是治人之道,是鬼神信仰的派生物,人们认为一切事物都有看不见的鬼神在操纵,履行礼仪即是向鬼神讨好求福。因此,礼仪源于鬼神信仰,也是鬼神信仰的一种特殊体现形式。

“三礼”(《礼仪》《礼记》《周礼》)的出现标志礼仪发展的成熟阶段。宋代时,礼仪与封建伦理道德说教相融合,即礼仪与礼教相杂,成为实施礼教的得力工具之一。行礼为劝德服务,繁文缛节极尽其能。直到现在,无论是国家政治生活的礼仪,还是民众生活的礼仪,都改变成无鬼神论的新内容,从而成为现代文明礼仪。

当一个家庭有新生命诞生,会把它当作很大的喜事来庆贺;当一个人突然离世,他的子女、亲友在感情上受到巨大冲击,需要一个过渡,所以葬礼也很重要。《论语·学而》中有:“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意思是说“要以谨慎、严肃、敬畏、沉重、悲哀的态度对待亲人们的丧事;恭敬的祭祀、追悼、缅怀自己的已经远逝的列祖列宗。长此以往,就可以使民心归向淳朴、厚道了。”

丧礼是形成稳定共同体的文化结构。孟子曰:“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可以当大事”。因此,丧礼是家族内部的“头等大事”,当一个家族中有老人去世,所有族人都把给这位长者送终作为当下最重要的事情,感念必将得到祖先的荫佑,感念祖先之德行,修正自身的德行。家族通过祭祀,使得祖先也时刻“在场”,保证了“九族”的完整性。

“生相亲爱,死相哀痛”、慎终追远成为乡里生活基本情感与礼仪表达的精神信仰内涵。必须虔诚、敬畏的祭祀祖先:祖先是自己的根、自己的源、自己的本;自己的生命正是祖先(家族血脉、家教文化思想)的延续;自己和自己的子孙就像风筝一样,线还是要与祖先相连在一起,是不能乱飞的;自己肩负着自强不息、发扬光大的重任。丧礼是要以一种方式尽可能表达哀戚之情,因为他确实已经不存在了;但是另一方面又要假定他仍然存在来尽可能表达一种敬,这也是生前对他敬的一种延续。这对于培养中国人的真诚情感—不会因为人死就当他不存在—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人如果不断以这种方式来培养爱敬之情,如果能真正在爱和敬之间找到一个平衡,他的道德是会培养得越来越高尚、人品也是越来越厚道的。这也是为什么在中国古代的礼当中丧礼和祭礼是最重要的。丧礼通过培养爱敬之情安立世道人心。孟子说:“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可以当大事”。 送死实际上也是对祖先的敬畏。

“四十望财,五十望人、六十望棺”。父母在不远游。父愁子妻,子愁父亡。当一个人完成了为父母养老送终、生儿育女延续家族香火的圆满人生而无遗憾时,到了年及花甲、已过大衍之年、久病一息时,儿女们就要给老人料理后事,一是请木匠全材、请漆匠漆材;二是缝老衣;三是照遗像。对活人备就的寿材称材,对死人用棺。

全材一般过去在老人50岁前就有准备,现在随着人口寿命的延长,70岁左右准备寿材。寿材过去人一般用本地的楸木,富裕人家用柏木,过贫者也有用山杨木。近年来以考松妣桐为寿材木,寿材前后档板一般为柏木。

全材和缝老衣要在闰年进行。老衣内衣白色,棉布或丝织品;外衣(指棉袄、袍、褂、袄儿等)黑色或深香色布、绸。男上衣为对襟衬、褂和大襟棉袄、长袍、大衫,下为大裆衬裤及黑里黑面棉裤。并制三尺长一寸宽红裤带,头戴六合缎黑帽,脚穿白布袜及双梁尖口布鞋,裤口束长约2尺、宽1寸,扎脚腕处的黑色腿带。女上衣为大襟衬衫、棉袄、袄儿;头戴豫州丝罗连帕(两条帕儿连在一起),脚穿小鞋,鞋旁绣串珠小花。

古人历来习以土葬,入土为安。葬者,藏也。我们的祖先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土葬的现象。起先人死了并不埋在土里,遗体启置在野外,亲人前脚刚走,猛兽猛禽就来了,要吃他的肉。亲人看了很不忍心,就挖个坑把遗体藏起来,入土为安的习俗就是这么来的。一开始有墓但是没有坟头,孔子怕找不到墓地,就垒土做了坟头,作为标记。孔子说:“丧,与其奢也,宁俭朴。”丧葬习俗主要也是为了加强家族团结,增强亲属关系的凝聚力,核心价值是历史和亲情的纽带。

宁俭勿奢,而礼仪周全是丧葬的指导思想。关乎人生终结的丧葬之礼仪应懂规矩,“不应苟简”,礼仪的奥妙,就在于繁琐,因为繁琐,人就总有做不周全的地方,所以人会在心里遗憾,然后才能崇敬这种仪式。古人对于怎样对待亲人的遗体逐渐形成了一套规范,这就是古代丧葬礼仪。“礼者,理也。”中国古代丧葬礼仪包括丧礼和葬礼两个方面,前者是对遗体进行处理的规范,后者是把遗体埋进墓地的规范。丧事礼仪习俗繁多。

古人曰:不惟欲人之善,其生且欲人之善其死,不惟致严于冠、昏、朝、聘、乡、射,而尢致严于丧祭。丧礼过程包括:给死者搬铺移尸、穿寿衣、剃头沐浴、饭含、覆面,小殓、大殓、停柩、招魂、吊丧、送葬、出殡下葬、放置逝者神位于祖庙、服丧等礼仪活动;家属报丧、请阴阳占卜阴宅葬日、打墓、开吊、埋葬、虞祭、小祥、大祥、待客等事;有出七、百日、周年等祭祀活动。

丧葬的整个过程都要在悲痛之中进行,要体现6个字:“悲哀“、“凝聚”、“懂礼”。凝聚是“五服”以内的子、孙、曾孙、玄孙,知道体内都是流的一个血脉,借此要凝聚成像一个人一样,进行丧葬活动。懂礼则是孝子贤孙们要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义务,自觉遵守每一个礼俗环节,不越位,紧跟上。

(1)送终和临终搬铺、初终招魂礼。也称小殓与停床。丧礼的第一个礼仪就是临终搬铺移尸。老人临终有病将要断气之时,表现为男怕穿靴(脚肿)女怕戴帽(额头及周围肿),头无力地歪倒一边,七窍塌陷,腾空肚子,这时子女要及时给亲们户族、亲戚朋友告知,使之前来看望最后一面。临终之际,把临终者移到正厅临时架设的灵床上,而不能让临终者死在卧室的床或炕上。正厅是一个神圣的公共场所,是族人进行聚会议事祭(奠)祀等重大活动的地方,并且存有祖先的灵位。对于临终者而言,在正厅这样一个特殊的场所,在祖先神灵的见证下,团聚合族的后人,完成家族主权、财产、家训、家规的传承,完成对家族成员的最后勉戒,对自己和家族都有了一个交代之后,这样的死亡是温情脉脉的,是死的其时死的其所,谓之寿终正寝。对于生者而言,这样的告诫劝勉,强化了一种对家族应尽的道德义务感,是对生者进行的当机的生死教育。子女及其家属守候身旁倾听遗嘱,为逝者梳洗、沐浴、剃头、整发、净脚、剪指甲、穿老衣。

属纩是古代检验死亡的方法,《仪礼·士丧礼》记载:“疾革,属纩以候也。”当一个人即将断气时,守候在旁的人就用一种很细的新丝棉放到病人的嘴唇间和鼻孔前,微弱的呼吸依然能吹动丝棉,当丝棉没有动静时,说明病人已经断气了。断气以后立即为死者盖上一张纸或者布巾,称之覆面。覆面可掩盖死者临终前痛哭面容,还可会被死者的微弱呼吸吹动而引起守望者的注意,以利于发现并及时处理假死现象。

初终招魂礼。初终(或初死)时有招魂礼,也叫复。具体过程是由死者的亲属或侍者拿着死者的上衣登上房顶,面向北方挥舞死者的上衣,嘴里呼喊死者的名字三次,再把衣服卷起扔到屋下,由人接住覆盖到死者的尸体上,这就叫做“复”。古人认为,在生命结束的刹那间灵活暂时离开肉体成为了幽灵,爬到高处大声长呼可以引起幽灵的警觉,再用招魂蟠引领幽灵回到那已经死亡的肉体,死者就有转世的可能;也表达了人们希望能够有鬼神帮忙来起死回生,反映了人们对逝去生命的不舍;表达了人们的一种热切盼望,正如《礼记·檀弓上》所说:“复,尽爱之道也。”招魂登高高呼,在客观上则是向公众告知此处有人死亡,希望有来人探望,尤其是有处理假死经验的人来帮忙,给假死者获得复苏提供更大的可能性。

瞑目后设置灵床停尸,尸体脚向外,头朝里,穿衣裹被,脸苫绸缎,烧“黄昏纸”,将身、臂、脚用布带捆住,以防惊尸,忌猫、狗进尸。手拿“打狗馍”,旁边放一碗面条,用筷子挑起,谓之“过桥面”。脚下点一盏灯,意为逝者去阴间照明。这时子女穿白戴孝,焚香纸致哀痛哭。古代丧礼里有一个程序叫“复”,就是招魂,“复”是一个孝子尽爱之道,作最后的努力。即使人已经死了,亲人心里还是不忍,到吃饭的时候还要给他端一份,叫“奠”。

穿孝服,又称穿丧服,坟墓地的勾穴后,方可穿丧服。披麻戴孝的孝服主要包括冠、服、鞋以及麻衫等。丧服麻衫以其制作式样和材料的粗细分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等。他是子女以逝者为中心,按辈分上下九族排列的。逝者而上父亲,父亲的父亲称祖父,祖父的父亲称曾祖父,曾祖父的父亲称高祖父,高祖父的父亲称太高祖父;逝者而下是儿子,儿子的儿子称孙子,孙子的儿子称曾孙,曾孙的儿子称玄孙。这个九族表示着亲族之间的亲疏远近的血缘关系,和尊卑老幼关系。逝者为中,上四辈,加上逝者为五辈;下四辈,加上逝者为五辈,上下四辈加上逝者共九辈,即所谓“九族”。在丧葬中,逝者为中,对上下四辈称“五服”。周代王制的制度基础在于嫡庶之制,人死后,“由传子之制而嫡庶之制生焉”,再用三辈五服九族来亲亲尊尊。

至德泰伯,根据血缘远近,对礼制如下:

斩衰(读音:崔cui)(服丧三年)。是最重的孝服,丧服系用最粗的生麻布缝制,斩衰不缝下边,不缝边缘,断处外露,不缉边,以毛茬收衣边。意思是最亲的人死了,无心讲究,也来不及讲究,仓促制作而成。诸侯为天子服丧,臣为君服丧;父母亲死后,其儿子和未出嫁的女儿要穿斩衰;长子死了,丈夫死了,公婆死了,父亲、妻子和媳妇都要服斩衰。服期为三年,实际是二十五个月。吊孝在孝服表现上是对斩衰而言,长白孝布绑在头上吊在身后,女则要吊在脚跟。目前岐山地面儿子要背服,舅家将两丈白布绑成丧花背在身后。

齐(zi)衰。是次于“斩衰”的孝服,系用次等的生粗麻布制作。和斩衰不同的是剪断处缉边。孙为祖父母、曾孙为曾祖父母、玄孙为高祖父母、来孙为太高祖父母,要穿这样的孝服。齐衰又分齐衰三年、齐衰杖期一年、齐衰不杖(不执杖)期一年、齐衰五月和齐衰三月五等。妻子死了,丈夫要服齐衰一年;已嫁女为父亲服齐衰一年;孙和孙女为祖父母服齐衰一年(十三个月);重孙和重孙女为曾祖父母服齐衰五个月;玄孙和玄孙女为高祖父母服齐衰三个月。

大功。是轻于“齐衰”的丧服,用粗的熟麻布制作。为伯叔父母、堂兄弟、未嫁的堂姐妹;已嫁的姑、姐妹;以及已嫁女为母亲、伯叔父、兄弟服丧所穿的丧服。服期为九个月。

小功。是轻于“大功”的丧服。用稍粗的熟麻布制作。兄或弟之妻死后,兄或弟都要服小功。本宗族的人为伯叔祖父母、堂伯叔父母、未嫁祖姑、堂姑、已嫁堂姐妹、从堂兄弟及未嫁从堂姐妹,外亲为外祖父母、母舅、母姨服小功。服期为五个月。

缌(si)麻。是五服中最轻的一种孝服,表示与死者的关系近乎边缘。用稍细的熟麻布做成。穿这种丧服是本宗族的人为曾祖父母或堂曾祖父、曾伯叔祖父母、族伯叔父母、族兄弟及未嫁族姐妹服、未嫁族姐妹服缌麻;外姓为中表兄弟,岳父母等服缌麻。服期为三个月。

五服之外,同五世祖的亲属只是坦露左臂,用一尺布缠在头上,同六世祖的亲属便没有资格穿丧服了。

男子丧服之义。丧服上有,衰(布)、适、负。《丧服》记文:“负广出于适寸,适博四寸出于衰,衰长六寸博四寸”。三者是服丧(斩衰三年、齐衰三年、齐衰杖期)所特有之服饰。此三种特有服饰之含义,郑玄注:"前有衰,后有负版(即负),左右有辟领(即适),孝子哀戚无所不在。"

上述五种丧服,谓之五服。它是奴隶主贵族的丧服制,也是我国古代传统的由逝者本人太高祖再到逝者本人玄孙之间的九代血缘系统的九族制。五服之内,都要披痳戴孝。

“五服之内为亲”就是由自己往上推五代,从高祖开始,高祖、曾祖、祖父、父亲、自己,即同出一个高祖的人都是亲戚,从高祖到自己是五代,就成为五服。一般情况下,家里的婚丧嫁娶之事都是五服之内的人参加。出五服的意思是:亲属关系超过五代不再为之服丧,叫做出服,也叫出五服。

“五服”,是现在农村在村子里确定亲门的唯一条件。“六亲”是:父、母、兄、弟、妻、子。“九族”:一说上自高祖、下至玄孙。二说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祖宗十八代”:指自己往上往下各九代加起来的的宗族成员,从自己开始,上面是父亲,父亲的父亲就是祖父,祖父的父亲是曾祖,曾祖的父亲是高祖,高祖的父亲是天祖,依次是烈祖、太祖、远祖、鼻祖,往下是子、子的儿子是孙、孙的儿子是曾孙,曾孙的儿子是玄孙,依次往下是来孙、晜孙、仍孙、云孙、耳孙。

目前在九族五服上以姓氏血脉计算是:

一服:是自身,向上一服是父亲,向下一服是儿女。

二服:平及向上是兄弟、姐妹、亲伯叔、姑姑、祖爷;向下是亲侄、侄女、孙子、孙女。

三服:平及向上是堂兄弟、堂姐妹、堂伯叔、堂姑、叔伯爷、祖姑、曾祖;向下是堂侄、堂侄女、叔伯孙子、叔伯孙女、曾孙、曾孙女。

四服:平及向上是从兄弟、从姐妹、从叔伯、从姑、堂爷、堂祖姑、叔伯曾祖、曾祖姑、高祖;向下是从侄、从侄女、堂孙子、堂孙女、叔伯曾孙、叔伯曾孙女、玄孙、玄孙女。

五服:是族兄弟、族姐妹。

出五服:平及向上是六服兄弟、六服姐妹、出五服族伯叔、出五服族姑、出五服从爷、出五服从祖姑、出五服堂曾祖、出五服堂曾祖姑、出五服叔伯高祖、出五服高祖姑、出五服六世祖;向下是出五服族侄、出五服族侄女、出五服从孙、出五服从孙女、出五服堂曾孙、出五服堂曾孙女、出五服叔伯玄孙、出五服叔伯玄孙女、出五服六世孙。

丧冠,今天叫孝帽子。丧服之冠由冠、武、缨三部分组成。1、冠。冠也称冠梁、冠顶、帽,斩衰冠之冠梁由六升麻布(480缕)制成,麻布上有三条向右折叠的纵向褶裥,称为“三辟积”。吉服之冠辟向左缝。斩衰、齐衰、大功之服为右缝,小功、缌麻则向左缝。2、武,即帽圈,“冠圈谓之武”。斩衰冠之武以枲麻绞成的麻绳为之,故也称绳武,武的用途在于固定冠梁。3、缨。缨即为冠带。斩衰冠之缨与武为同一条麻绳。

《《礼记·檀弓上》说:“饭用米贝,弗忍虚也。不以食道,用美焉尔。”人死了以后,肌肉失去了弹性,就会造成张着空空的嘴巴,两颊瘪进去非常难看的丑相,而通过饭含,给死者的嘴里填充东西,使嘴巴闭上并且两腮圆满,不仅具有美学的意义,对于生者也是极大的慰藉。在小殓中用燕几固定死者双足的礼仪,后世改为用布条绑扎死者的双臂和小腿,不仅为了给死者穿鞋比较方便,还有着防止遗体痉挛的作用,避免造成生者害怕。有的地方给死者手中塞上一根“打狗棒”,说是在去“黄泉路”上驱赶恶狗用的。用现代的视角来解释,“黄泉路”的意义就在于克服人们对于死亡之虚无的恐惧,可以让人心理获得安慰和期许。针对未知的恐惧,人们刻画出的冥间世界是,在那里可以和以前死去的祖祖辈辈一家人团聚,克服生死分离的恐惧与痛苦,针对死亡的未知与虚无,具有终极关怀的功能。

(2)设灵守灵。一般在逝者生前居住的房子设灵堂。灵床安设好后,在灵床设帐,前边置放一方桌,方桌上供奉黑纱缠绕三圈的牌位,中央敬恭逝者遗像,上供菜碟献饭、干鲜果品以及蜡台、香筒、香炉、酒壶、酒蛊,两边站立金童玉女。方桌下面烧纸盆,放有跪垫。上方正中置遗像和灵牌,两旁挂对联,中间再悬门帘吊纸。

“殡”就是“停柩待葬”,《说文》解释为“死在棺,将迁葬柩,宾遇之”。亲属不忍心死者很快地离去,而要通过一段时间和一系列的追思缅怀来表达“不忍之心”,宣泄这份难以割舍的情感。这一时间间隔也为把丧事办得从容体面做好了准备,便于召集亲朋故旧前来吊唁,同样可以给予假死者一定时间来恢复生命。与“越日小殓”和“三日大殓”具有同样的生命关怀意义。

老人逝后到安埋,孝子要轮流不离人的在停床跟前守灵,陪送老人最后一程,并防猫狗鸡等冲进来造成“惊尸”。对前来吊唁者,要点香烧钱两,给吊唁者还礼。从老人逝后到安埋,要香火不断,即蜡烛清油灯不灭,香火续上。在停柩待葬期间,有家属“辟踊哭泣”的礼仪,《礼记·问丧》中有非常详细的规定:“三日而敛。在床曰尸,在棺曰柩,动尸举柩,哭踊无数,恻怛之心,痛疾之意,悲哀志懑气盛,故袒而踊之,所以动体安心下气也;妇人不宜袒,古发胸击心爵踊,殷田田如坏墙然,悲痛疾之至也,故曰辟踊哭泣,哀以送之,送形而往,迎精而反也。”大意是说,三日大殓时,当尸体被抬进棺材时,子女们就开始放声大哭,其中男性应该坦露上身,一边哭一边顿足,而女子则捶胸顿足放声大哭。

在守灵期间,民俗规定丧家要把家里的鸡狗之类的动物捆绑起来防止诈尸。同样的礼俗还有禁忌棺木露天存放和被雨淋等,所谓“雨打棺材盖,子孙没有被褥盖”,“雨打灵,辈辈穷”。从人文方面来看,这样的礼俗起着警惕死者家属谨慎看守尸体、灵柩,不得怠慢轻视死者的作用。尤其是与人们希望后代子孙吉祥福祉这一心理相结合,形成了鬼神外在约束与内在自我约束的有机统一,具有很强的道德教化功能。

逝者不幸去世在外,遗体不进头门,在头门外设灵堂。

守灵及守孝期间,孝子粗布素餐。守孝期间不穿精美华丽服饰,不乔装打扮。

(3)请阴阳。设灵后,请阴阳先生墓地勾穴、奠酒,推算出煞、打墓时间及安葬之日。

一是选择墓地。我们从小就讲要热爱祖国,追根溯源,什么叫祖国?就是我们祖祖辈辈开垦建设的热土,是我们祖先埋葬的地方。坟墓,埋葬先人骸骨之所,寄托后辈孝思之地,封而树之,是一个标志,祭之享之,使思亲之情有所指示。“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卜宅兆葬日”可以避免埋葬时间和地点的随意性。山脉绵延起伏,土色光润、草木茂盛、山环水抱、有生气的吉地,最好是符合“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极具审美感受的地方作为葬地,要绝对避免地理形貌崎岖古怪、歪斜险峻,让人产生凄凉悲怆、不安全的凶地。为逝者寻找合宜的埋葬尸骨的葬地,表面上是为了永久的安顿死者,深层则是寻找一处生者可以永远寄托感情,获得安身立命终极关怀的地方。风水好的葬地具有审美价值,可以转移情感化解悲伤发挥心理抚慰作用,进而让生者获得永恒的寄托与安顿,其重要性堪与生者的居所相提并论。亲人虽已生死两隔,但是孝子亲属却时时梦系魂牵父母亲人葬骨之地,良好的葬地风水环境就构成了一个积极暗示,给人以慰藉、信心、勇气与力量。

再开纸讣,上书逝者朝代、祖族大人(孺人)生卒年月日及葬期(葬日避开逢七日、过年日,停单不停双),张贴在宅院头门旁。

阴阳先生看风水的活动,一是确定逝者的死时。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戎亥。子(23:00--1:00)午(11:00—13:00)卯(5:00--7:00)酉(3:00--5:00)掐中指,辰(7:00--9:00)戌(19:00—21:00)丑(1:00--3:00)未(13:00—1:5:00)手掌舒,寅(3:00--5:00)申(15:00—17:00)巳(9:00—11:00)亥(21:00—23:00)握空拳,子午卯酉口狼张,辰戌丑未眼睁开,寅申巳亥卷者手,但逢火日尸不僵。

二是书魂帛。

三是开“七单”,白纸竖写“首七”、“再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终七”及“百期”的农历月日,逢七延后一天。“七”,人死后每一七,魂魄散一次,七七散尽,亲人每一七祭祀一次,既是送又不舍,至七七四十九日而止,叫“做七”。“七期”本为佛经,唐代传入,谓人生有天、人、鬼、地狱、饿鬼、畜牲六道流转,在人自死彼生之间,有七个七天变化的“中阴生”,如童子生,寻求生缘,以七日为一期,若七日终,不得生缘,则更续七日,至第七个七日终,必生一处。在此期间,家人举行祭祀、超度,以祈死者早日脱生,因之成习俗。“七单”在“百期”焚烧。

四是贴白色对联。第二天早,门前挂蟒纸(翁纸、出纸、纸杆、望母纸),给逝者以旗幡仪帐。

五是加煞,出殃时辰确定后,人们以躲。

六是“点穴”,俗称勾穴。

葬,就是“藏”的意思,就是把尸体掩埋起来让人看不见,让他彻底的永恒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之外。《礼记·檀弓上》载:“国之高曰:葬也者,藏也。藏也者,欲人之弗得见也。是故,衣足以饰身,棺周于衣,椁周于棺,土周于椁”。避免愚昧和野蛮时代“上世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于壑。他日过之,狐狸食之,蝇呐姑嘬之。”(《孟子·滕文公上》)的不文明状况。可见葬礼正是源于内心的不忍之心,后世完备的礼仪设计土葬正是这种仁爱情感的外在表达。

老坟地依旧昭穆次序定穴。另择新茔,先选地之“风水(周围的风向水流)”,选定墓地,划定穴位,勾出黑堂(棺堂)和明堂(通向黑堂的坑道),确定“山向”后打墓、箍墓,打墓、箍墓人称“土司”。坟墓,埋葬死人之地。筑土为坟,穴地为墓,统称“坟墓”。古时称墓之封土成丘者为坟,平者为墓;对称有别,合称相通。后指埋葬死人的穴和上面的坟头(土堆),通称坟墓,尊称“祖坟”。

祖坟,也叫阴宅,就是祖先通过环境气场对子孙后代的影响的“住房”。堪舆名著《葬经》曰:“葬者乘生气也。五气行乎地中。发而生乎万物。人受体于父母。本骸得气遗体受荫。经曰:气感而应鬼福及人。是以铜山西崩。灵钟东应。”这段话形象地道出了祖先如何“乘生气”、“行地气”、“生万物”、“ 气感而应、鬼福及人”的运作过程。祖先对后人的影响如“铜山西崩”而“灵钟东应”一般。《葬经》又进一步说:“盖生者。气之聚凝。结成者。骨死而独留。故葬者。反气纳骨。以荫所生”,意思即所谓“生者”,实质是气的凝聚。而结成骨肉。“死者”是以散发骨气来庇护和福荫他们的后生。

七是安排丧事。灵柩停放方位及头向;出煞时日、当宜避之;大殓之时不可呼唤生人姓名;起灵发丧下葬时间;妊娠妇人不可临近丧;推人墓用物:丝麻一缕、木炭一块、神曲一两、岁钱一岁一文、发酵罐一只;推人墓填物,6尺长竹弓、箭三矢、五色布五块、豆黄一斗、布瓦一个,正棺位。

八是推算安埋之日。老人去世,一般在家存放五至七天。初五十四二十三,年年月月在阳间,因此,这三天是不能安排为葬日的,对于要去阴间的逝者就成了月祭,是忌葬日。

“吉礼”,明文规定天子祭天地、祭五祀;大夫祭五祀;士人祭先人。用于丧葬的“凶礼”,规定天子七日而殡,七月而葬;诸侯五日而殡,五月而葬;大夫、士、庶人三日而殡,三月而葬。

九是出讣闻,俗称出门牌。讣闻中一字一意均有讲究。“柩”:指已盛尸体的棺材。“显.”:旧时对先人的尊称。“考妣”:“父曰考、母曰妣”。“孝子”:指在父母葬礼中身服衰麻的儿子。“孤子”:居母在父先丧者自称为“孤子”。“哀子”:父在而居母丧者自称为“哀子”。“孤哀子”:父先逝母居丧者,自称为“孤哀子”;母先逝父后逝者曰“”哀孤子。

继父母逝曰降服子,入继父先逝继母居丧者,称为“嗣孤哀子”。继母先逝继父后逝者曰“嗣哀孤子”。继父继母(指三父八母中的继父继母)逝曰“继孤哀子”,嫡母逝曰“嫡哀子”,庶母逝曰“庶哀子”,继母逝曰“继哀子”,养母逝曰“养哀子”,慈母逝曰“慈哀子”,嫁母逝曰“嫁哀子”。出母逝,不随母嫁者无服,随母嫁者曰哀子(父逐母,子随母,子母相依为命,故服重),乳母逝曰“乳哀子”。

嗣子、祧子、继子、养子。嗣子是指某男人一生没有结婚而导致膝下无子,亦或结婚成家只生育女儿而没有男丁。若此男将自己亲哥亲弟的儿子,在双方协商好立据的情况下,将自己的嫡亲血侄立到自己名下,称为自己的儿子,此儿子不再为亲生父母所有,并拥有继承自己所有财产。嗣子一定只能是自己的嫡亲血侄,不能为旁系族里的其他晚辈。祧子与嗣子的最大区别在于,承祧后,不必与亲生父母断绝关系,也不必一定叫自己的伯或者叔为父亲。过去祧子可以娶两房夫人,一房在亲生父母这边,一房在承祧的伯叔父这边,所生后代沿袭两家的血脉。继子与嗣子、祧子最大的区别是,没有要求是亲兄弟的血缘关系,只要没有出五服的都可以过继。养子在范围上不再局限于血缘关系和姓氏。

讣闻是以文字形式将噩耗奉告亲友、族人和社会。讣闻竖写,勾勒其丧事全部画面,涉及到逝者出生朝代、位居祖族(宗庙)、姓名、职位、生卒时间、年龄、死因、祭所、葬时、茔地、户族内所有子女等。

举例如下(竖写在长方形白纸上)

讣告(闻)

安厝先严(慈)..不孝男孤哀子xⅹ罪孽深重,不自殒灭,祸延

xx朝代xx宗庙祖族显考xⅹ公讳(妣ⅹⅹ)xⅹ生肖ⅹⅹ(妣xⅹ)相距生于ⅹⅹ年ⅹ月ⅹ日ⅹ时。今恸于ⅹⅹ年ⅹ月ⅹ日ⅹ时,寿终正(内)寝,x年x十有ⅹ。临终弥留之际,不孝男(讳)等侍奉在侧,亲视含殓。掩柩在堂,即日遵礼成服。寝苫枕块,痛哀终制。祭场设内宅。谨择于x年x月x日ⅹ时发引瘞葬。葬ⅹ方ⅹ茔。穴艮山神向。

亲族岁友众,众沉痛哀悼,特此讣闻遍报,谨此告礼。

伏乞

小功堂、兄(姐)ⅹⅹ(弟、妹xⅹ)率侄xⅹ(侄女ⅹⅹ)暨孙xx拭泪顿首

大功胞兄(姐)xⅹ(弟、妹ⅹⅹ)率侄xx(侄女ⅹⅹ)泣泪稽首

孤哀子(孝女)ⅹⅹ率孙ⅹⅹ(孙女ⅹⅹ)泣血稽颡

(xⅹ朝代)ⅹ年ⅹ月ⅹ日吉时立

妻子去世了,讣告中称德配(就是很有道德的配偶),落款是“杖期夫某某某”。

死者在二十至二十九岁为存年;死者在三十至三十九岁为得年;死者在四十至四十九岁为酉年(强寿);死者在五十至五十九岁为终年(艾寿);死者在六十至六十九岁为享年;死者在七十至七十九岁为寿年;死者在八十至九十九岁为高年,一百年是高年期颐。死者六十岁以下称“享年”,六十岁以上称“享寿”。

十是出灵牌,安置遗像。

(4)报丧散白。报丧是派人把噩耗遍告亲友。报丧须是五服内的亲们到至亲友家门以告。

女丧请娘家。母系氏族形成的娘舅为大,体现在报丧首先是舅家。前去报丧者必须是孝子,身穿孝服,头戴孝布,手持丧棒,跪在舅家大门角,由带领的人进门和舅家见面,舅家人出来,孝子磕头恳请,长跪地上。舅家人开恩请起,方能平身落座。舅家详细盘问,了解老人离开人世时的情况。报丧时告知丧事祭奠时间、入殓时间和安葬时日。男丧请老舅家。报丧者手执一把雨伞,到亲友家门口合拢雨伞放在门外说话,意为逝者阴魂收尽其中,不致跟随报丧者进门,给亲友家带来灾祸。或者进门要先给灶爷磕头,怕亡灵冲了神灵。还要再给老人磕头,给死者免罪。

接到丧讯即来看望,逝家以白孝布送上,俗曰“散白”。对死者的女家、外甥、姑侄及家门子侄,孙、孙女以白布散给孝裤、孝褂、头巾、缦鞋布(孝裤6尺、孝褂7尺、孝衫8尺),远房及其他亲戚多是脚头孝(孝帽、头巾、缦鞋布)。未过门的儿媳来奠时给披红,不散白。子女、胞侄、胞侄女的孙子是逝者的曾孙辈,为四世,孝布为黄。人殁了,丧葬路上黄色越多,越能反映出家族的后代的香火,人丁兴旺。玄孙则为红色。

据说,人死后在去黄泉的路上受到的摧残节坎特别多,而阎王爷喜欢黄色,看到丧葬路上的黄色,就减少逝者摧残的节坎,直接领进城门进入天堂。

缦鞋布对儿女而言,一位老人去世时,鞋后跟缦的白布要留二寸,两位老人去世时,鞋后跟全部缦白布。

请主事、司礼、执事、礼宾等。

(5)穿白吊唁。老人刚一倒下头,孝子就要穿白,女穿孝衫,儿背服(一丈二尺挽布挽成的挽幢,也叫背花幛),曾孙穿黄孝衫(一曰岐山是历史上出天子的地方,生在岐山的周太父的曾孙姬发是西周开国之王,皇帝唯独允许岐山曾孙象皇家一样葬礼上可穿黄衣;二曰阎王爷最疼黄衫曾孙,老人去世在去黄泉路上,磨难坎坷居多,阎王爷看到黄衫曾孙,主动开路,让老人快步通过黄泉,领入天堂)。玄孙穿红孝衫。不肖子女、孙在老人逝后到安埋后谢土前,把鞋后帮踩在脚后跟下靸鞋不勾鞋。儿媳、孙媳、女儿、外孙女若有孕身,吊唁、送埋身要搭红。

“事死如事生”。在阴阳择定葬期,挂出门牌和七单,焚香告土、布设灵堂、高挂望门纸后,一般在第二天开吊。葬期5--7天,乡邻亲友多在下午或傍晚吊唁,吊者带烧纸、挽联、挽幛之类,进门即在灵前叩头或大哭,口内兼念痛悼之词,以表哀沉之情。开吊后,孝子每天上馔,奉乐举哀,烧纸还礼。

古时的领羊献牲,是在白天亲朋聚集时,子女或娘家亲戚献牲,族人围拢在灵堂前的公羊周围,孝子及亲属用自己话说出死者未尽之言,请求羊摆耳抖动全身,即为应领。

逝者的出嫁女和外甥家族,在安埋的前三天或每天后晌傍晚吊唁祭奠,称“烧纸”。

(6)居丧礼。中国古代处理丧事的基本遵循是尽哀、尽孝、尊重生命等道德理性,唤起人们对祖先的思念、报答之情。传统居丧礼仪既规范与约束着丧属的言行,防止他们僭越礼法,警惕他们专心守孝缅怀逝者,同时内涵着化解后人舒缓居丧者哀痛的悲伤抚慰功能。这些要求表现在语言、服饰、饮食起居、婚丧嫁娶、生产劳动等多个方面。

服丧期间的语言。《礼记·间传》记载:“斩衰唯而不对,齐衰对而不言,大功言而不议,小功、缌麻议而不及乐,此哀之发于言语者也”。《礼记·丧服四制》也有同样的记载。意思是说,居斩衰丧的人,说话只是唯唯诺诺的答应,不能多说话;居齐衰丧的人,可以回答问话,但是不可以发表言论;居小功、缌麻丧者可以说话,也可以发表评论,但是不能说高兴的事情。礼制做出这样的规定,既是对居丧者言语做出的规范与约束,防止他们肆无忌惮僭越礼法夸夸其谈,警惕他们专心守孝追思缅怀逝者,同时也体现出礼制对居丧者身心的关怀,是针对他们哀伤疲惫的身心,防止他们由于过分悲伤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而说出激烈的言辞,用礼制明文规定他们可以少说话或不说话,易于得到社会的认同与谅解,从而避免了交谈对象可能对他们形成的误会。

服丧期间的饮食起居。《礼记·间传》记载:“斩衰三日不食,齐衰二日不食,大功三不食,小功、缌麻再不食,士与敛焉则壹不食。故父母之丧,既殡食粥,朝一溢米,莫一溢米。齐衰之丧疏食,水饮,不食菜果。大功之丧不食酰酱。小功、缌麻不饮醴酒。此哀之发于饮食者也。”意思是说,服斩衰丧三天不吃饭,服齐衰丧两天不吃饭,服大功丧三顿不吃饭,服小功、缌麻之丧两顿不吃饭,士参加为死者入殓的就停食一顿。因此父母的丧事,殡棺之后吃稀粥,早晨一溢米,晚上一溢米。服齐衰丧吃粗粮,饮水,不吃蔬菜瓜果,服大功丧的不吃醋酱,服小功、缌麻之丧的不饮醴酒,这是悲哀之情感在饮食上的表现。《礼记·间传》同时还记载“父母之丧,既虞,卒哭。疏食水饮,不食菜果;期(十三个月)而小祥,食菜果;又期(二十五个月)而大祥,又酰酱;中月而禫,禫而饮醴酒。”意思是说,父母的丧事,在虞祭(一般在葬日或葬后的第二日)之后,哭完可以吃粗饭饮水,但是不能吃菜和水果;一年以后举行小祥祭之后可以吃菜水果;两周年举行大祥祭之后则可以吃肉;举行除丧服的禫祭后可以喝甜酒。以上是居丧期间的硬性规范与要求,主要是节制纵情享乐,勿忘丧亲悲痛。但《礼记·曲礼上》又载:“有疾则饮酒食肉,疾止复出”“不胜丧,乃比于不慈不孝”,如果因为健康原因无法将丧事按照规定完成,是一种更大的不孝。《礼记·杂记》上也记载孔子也提倡“身有痬则浴,首有疮则沐”“病则饮酒肉食”。《孝经·丧亲章》说:“三日而食,教民无以死伤生。毁不灭性。此圣人之政也。”

丧服。《礼记·丧服四制》记载:“三日而食,三月而沐,期而练,毁不灭性,不以死伤生也。丧不过三年,苴衰不补,坟墓不培。祥子日,鼓素琴,告民有终也,以节制者也。”意思是说,父母去世,是最悲伤的时候,是彻夜悲伤得整日流泪整夜不眠之日,三天以后就应当开始吃粥,三个月可以洗头,一年后吃荤腥,在一周内的时候举练祭之礼,孝子可以除去原来头上戴的丧首服(孝帽),改戴练冠(用煮练过的布所制成的冠)。孝子悲哀憔悴,但不能到危及性命的程度。苴衰坏了也不用修补,(衰是缝在上衣胸口处的一块麻布,长六寸,宽四寸。斩衰之丧用苴麻为衰。衰仅用于服丧期间。)二周年祭为大祥,素琴是没有漆饰的琴,鼓素琴,表示在守父母之丧两年以后,孝子可以开始听音乐了。这些规定都暗示丧属不要以死伤生,悲哀应当遵礼适时而止。从而发挥着化解悲伤,引领人逐步恢复正常生活的作用。《仪礼》、《礼记》都有关于丧服的记载,特定的划分等次的居丧服饰(五服),不仅反映了生者与死者关系的亲疏远近,也反映了生者与生者之间的关系。因而丧服就成为了一个标识物,同一家族内部的人们可以借此相认同并形成一种凝聚感。而在家族之外则成了一个区隔,形成了一种居丧的标识,更容易获得社会的关注关怀与支援。

服丧期间的居住。礼制要求居丧者离开死者去世的房间,另辟简陋房屋独居。《礼记·间传》记载“父母之丧,居倚庐,寝苫枕块,不说绖带。齐衰之丧,居垩室,芐翦不纳。大功之丧,寝有席。小功、缌麻,床可也。此哀之发于居处者也。”《礼记·问丧》记载:“成圹而归,不敢入处室,拘于倚庐,哀亲之在外也;寝苫枕块,哀亲之在土也。”这些关于孝子独自一人住草屋睡草席盖光席枕土块的规定,显然有着关怀保护居丧者身心健康的作用:第一,克服了居丧者仍旧居住在逝者离世的房间,不免产生睹物思人的伤悲感。第二,克服了居丧者对死者灵魂的恐惧感。第三,如果逝者死于疫病等传染性疾病,另辟新居则有着隔离传染预防疾病的防疫作用;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居倚庐、寝苫、枕块”这种离群索居的清苦生活,创造了居丧者避免纷扰安心休息的生活环境,是对悲痛者情绪方面产生悲伤气愤、愧疚自责、焦虑孤单、脆弱无助等感觉,在心理上产生不信任的困惑、总感觉死者还在身边、出现幻觉或者梦到死者等感觉的一种积极应对。

《礼记》的《檀弓》《丧大记》等篇还规定了守丧期间“不御于内”,即夫妇不得同房。礼制规定在诸如祭祀天地、祖宗、鬼神等重大场合时要先行斋戒数日,禁绝男女情事,以免污秽而触怒鬼神。礼制还规定丧属在殡葬期间以致以后较长的时间内都要尽量减少社交活动,对于为官者更是有丁忧的规定。礼制还有对于居丧期间禁止参加娱乐活动,和不得婚嫁的规定。

中国人有一句古话“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儿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礼记·乐记》云:“明则有礼乐,幽则有鬼神。”《礼记·祭统》载:“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奠。”“祭者,教之本也已”。一般的礼仪,几个时辰或一天就结束了,而丧礼则长达三年。从葬后迎魂的虞祭到终止“无时之哭”的卒哭,从告祭祖庙的祔祭,乃至一周年的小祥祭和二周年的大祥祭,最后是彻底结束丧礼禫祭。在这个过程中,悲伤心情不断减轻乃至最终得到平复;逝者遗体得到安葬,灵魂成为了祖先按时接受祭祀;在整个家族和亲戚的共同参与中,家族亲情不仅没有疏远而是得到凝聚;清明冬至和春节等定时祭祀成了生时尽孝的延续;经由慎终追远的仪式达到生命薪火相传,实现了代代之间生生不息的家族传承。祭祀发挥道德教化的机制,是通过培养人们在面对祖先神灵时,保持“事死者如事生,事亡者如事存”的恭敬心,将孝养父母延伸到善祀先祖;通过强调应当保持“祀如在,祭神如神在”的恭敬心,培养人的一种敬畏心理和延续孝道,传承固有的一套社会价值观念。

(7)入殓。去逝后,一般在三天后成殓。入殓不请老祖,只请晚辈和小辈,俗谓请小的送老的。大殓装棺的时间是在小殓的第二天,就是人死后的第三天举行。《礼记·问丧》记载:“或问曰:死三日而后殓者何也?曰:孝子亲死,悲哀志懑,故匍匐而哭之,如将复生然,安可夺而殓之也,故曰三日而后殓者,以俟其生也,三日而不生,亦不生矣,孝子之心,亦益哀矣,家室之计,衣服之具,亦可以成矣;亲戚之远者,亦可以至矣。是故,圣人为之决断以三日为礼制也。”三日而殓这一时间间隔的目的之一,就是不放弃死者能够复生的机会,如果三日之内还没有复活,那就基本没有生还的可能了。从另一方面来看,家属该为死者做的事情均已经整备就绪,亲朋好友们也已经知道并亲自来吊孝。礼制规定三日而殓,充分考虑到了死者可能复生,丧属借此整备丧葬事宜,以及远距离亲朋好友们可以赶来吊孝等诸多因素。不仅如此,这样的时间间隔,也可以让家属一步一步地逐渐适应死者亡故的事实,逐渐调整自己悲伤情感,从而在行礼知仪中领悟人之生死的本真含义。同时,亲朋好友的吊唁与慰问也有助于家属悲痛心情的化解。

整个的入殓过程是由逝者的子女、直系亲属来担任,所谓“随侍在侧,亲视琀殓”。它不仅是子女生前善尽孝道的延续,也具有悲伤抚慰的功能。借由为亲人沐浴更衣装殓,丧属可以在脑海中一遍遍的加深亲人已经亡故的印象,并借由一整套行礼如仪的过程转移和化解悲痛。

入殓时要将饭(口)含金属钱币或特制的小银桃(俗称带财)从口中取出,吊在身边,穿戴好老衣的逝者,安卧在盛垫柏朵、草木灰,铺好褥垫、上撒金币(压財)的棺木内,头枕灰包,足登大曲两三块,四周嵌实松柏枝、灰包及逝者生前衣服,左袖筒纳入小手帕,右袖筒中通一把纸褶扇和一小撮面粉,面部盖上苫脸纸,身盖大红衾。

入殓时须女丧娘舅、男丧老舅在场;族老、外甥、孝子贤孙均在场,门窗紧闭,不能有一点响动。殓后,若男,外甥检视衣衾、棺木是否得体;若女,则要娘家人检视以后方可盖棺封口。

成殓时,一般是男铺女盖,即儿铺褥子(褥子紧挨棺材底部,逝者其上,民间取意压材为押财。过去通常时嫡长子在下,次子在中间,少子在最上边。现代人为了和谐,避免弟兄们争上下,可兄弟们合逢一床厚褥子,或多条褥子叠绺子铺垫),女盖盖婷被子。近代出现了外甥也铺褥子。但切记孙子不铺褥子,除非儿子早逝,孙子代替父亲铺褥子。

入殓后,孝子贤孙因再也见不到逝者音容而烧纸痛哭。

【作者简介】付军让,男,本科学历,陕西省岐山县古周原人,国家公务员,园林工程师,岐山县国有崛山林场退休干部,国有崛山森林公园省级规划负责人。《岐山县志》《岐山年鉴》《岐山县地名志》编辑,岐山县第一届老科协专家服务团队特聘专家;第二届岐山周文化研究会理事、秘书长,岐山周文化研究会专家团队专家。在省市报刊、杂志发表史志文章多篇并获奖。论文入选厦门第四届全国泰伯论坛及首届浙江吴文化高峰论坛论文集粹并在两论坛上发言,为厦门第四节全国泰伯论坛第一位次审稿人。曾著有《西周岐山历史大地震震心场址寻考》《付军让周礼文化108讲》、32万字村志《落阳邑史》、10万字《宝鸡地情概览岐山篇》及《崛山是岐山乃至中国文化的根脉》等。

(责任编辑:吴蜀丰 )

友情提示】天下吴氏网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客观真实报道,坚持不站队,保持正确的主观立场,以弘扬至德精神!传播吴文化为主旋律!只要你姓吴,只要你是正能量的来稿,我们都欢迎!

相约天下吴氏网》主题歌 作词∶吴蜀丰 作曲演唱∶吴仕长

吴氏文化正能量,至德精神在弘扬。开拓进取创辉煌,谱写时代新篇章。

三让高风孔圣赞,第一世家史记传。天上有口遍天下,家风传承树典范。

我是吴氏好儿郎,仁爱谦让传万代。相约天下吴氏网,因为有你更精彩!

来稿要求图文分开打包,〔因人力有限不接受微信图文供稿〕

投稿公共邮箱:txws4006935168@163.com

联系人吴蜀丰 电话: 18883313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