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德天下网移动版

主页 > 名人词典 >

中国工程院院士建筑材料土木工程专家吴中伟

      中国报道讯(吴蜀丰 报道)【编者按】在中华百家姓中,吴姓从古至今名人辈出,更是举足轻重,他们在各行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商界还是政坛,还是演艺界。他们永远是娇娇者!他们永远是吴姓人骄傲,也是学习的楷模和榜样。英才辈出的吴氏家族,在政界、军界、商界、学术界等领域发光发热,独当一面。
      尤其在科学界,吴氏家族也诞生了众多的科学人才,他们延续了吴氏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品质,在某个领域取得卓越成绩,为祖国的生产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赢得了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等荣誉达59名。他们分别来自河北、山东、山西、浙江、安徽、甘肃、广东、广西、江苏、江西、福建、上海、辽宁、浙江、湖北、四川等省直辖市。其中吴氏祖地江苏省成为院士稳坐头把椅达18名。今年64名中国工程院院士名单榜中的甘肃天水吴骊珠,安徽安庆吴宜灿榜上有名,他们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44吴中伟(1918年7月20日-2000年2月4日),江苏张家港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建筑材料与土木工程专家。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毕业于重庆国立中央大学土木工程系获学士学位,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入美国丹佛材料研究所进修,1951年研制成功混凝土引气剂,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8年当选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 

       长期从事水泥、砼的科学和工程研究。创建了我国第一所砼研究室;研制成功我国最早的砼外加剂即引气剂,至今仍广泛应用;在国内最早提出碱-集料反应等问题;研制成功硅酸盐自应力水泥与自应力砼,并研究钢丝网水泥,积极开发水泥船、管、杆等水泥制品代钢代木;研究开发膨胀砼并首创膨胀砼后浇缝,保证了砼建筑的整体性;首次提出砼中心质假说,为砼的组成结构和技术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民国七年(1918年)七月二十日,吴中伟出生于张家港市南沙镇七房庄一书香之家。父亲吴瑞祯毕业于上海美术学校,后回乡执教。吴中伟出生后刚满百日,就举家迁居江阴新桥外祖母家。吴中伟先后就读于新桥小学、无锡试验小学、梁丰初中。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毕业于江苏省立苏州高中, 同年考入南京中央大学土木工程系。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毕业于重庆国立中央大学土木系,大学毕业后分配到綦江导淮委员会工作,期间参与研究石灰烧粘土水泥,开中国无熟料水泥研制应用之先河。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五月,吴中伟赴美国深造。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学成归国,在南京中央大学土木工程系任副教授,率先提出“混凝土科学技术”概念,组织起第一支混凝土科研队伍,创建了中国第一个混凝土研究室。
      1949年8月,吴中伟赴北京参加华北窑业公司研究所(中国建材研究院前身)筹建工作。
      1950年起,吴中伟配合有关部门,大力推介科学的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指导现场质量控制与冬季施工技术。
      1951年,与王季周合作研制当时中国最早的混凝土外加剂-引气剂,成功应用于塘沽新港、治淮工程等,提高了工程耐久性。 
      1953年,首先提出大坝混凝土工程碱一集料反应问题,同时协助长江科学院建立研究试验队伍以为三峡工程做准备。
      1954年以后,吴中伟先后担任建筑材料工业部水泥研究院混凝土室主任、副院长兼总工程师。他在任职期间,推进建材部领导提出的用水泥制品代钢代木的方针,组织研究队伍,大力研制与开发一系列水泥制品。同年,评级时被评为一级工程师,但吴中伟再三谦让,后改评二级。
      1956年,被评为一级工程师。 
      1959年,吴中伟首次发表“混凝土中心质假说”,开创了通过亚微观、微观方法研究混凝土组分、结构对性能影响之先河。
      1974年,吴中伟重返建材科学院。
      1978年,吴中伟兼任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1979-1991年,任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副院长、技术顾问等。为解决混凝土的抗裂防渗问题,指导与推进膨胀混凝土的研究,吴中伟提出混凝土的补偿收缩模式,结合工程实际进行推广。
      1980年后,分别在建材科研院、清华大学、武汉工业大学培养博士生和硕士生,并担任国际性杂志《水泥与混凝土研究》编委。
      1982年至1985年,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首届评审组成员,兼任武汉建材学院副院长、该院北京研究生部主任。
      1984年,任建材科研院技术顾问、教授级高工。
      1992年,吴中伟在国内首先提出研究推广高性能混凝土建议。根据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出“环保型胶凝材料”与“绿色高性能混凝土”新概念;针对中国水泥工业现状提出产业结构改革建议,大量利用工业废渣,使水泥与混凝土逐渐成为环境友好型的大宗建筑材料。 
      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995年始,担任中国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三峡大坝混凝土耐久性及破坏研究”、国家九五重点攻关项目“重点工程混凝土安全性的研究”等技术顾问。
      1998年,评为资深院士。
      1997年11月,吴中伟确诊患有癌症。
      2000年2月,因癌症转移医治无效,在北京不幸逝世,享年82岁。

      科学研究 吴中伟开拓了新中国混凝土科研事业,率先提出“混凝土科学”的概念,组织起第一支混凝土科研队伍,开展了中国最早的混凝土科研工作,创造性的提出防止引起混凝土结构破坏的碱―集料反应的措施;他指导膨胀混凝土机理及应用的研究,为解决中国混凝土工程的抗裂、防渗问题做出重大贡献;他开拓了中国水泥深加工全面研究,他倡导开发绿色高性能混凝土。 
吴中伟通过对混凝土有关名词述语的确定和混凝土技术的介绍推广,开创了中国早期的混凝土科技工作。判明塘沽新港发生30吨大块混凝土崩塌事故系海水作用下冻融循环所致,提出以引气混凝土解决的正确方案,并于解放后得以成功实施。
      1951年,他与王季周合作,研制成功了中国最早的混凝土外加剂-松香热聚引气剂(商品名“长城牌引气剂”)。相继成功应用于佛子岭水库等重要工程建设。1953年,首次在国内提出大坝混凝土工程碱—集料反应问题。

       20世纪50年代中叶起,领导科研队伍开展混凝土与水泥制品的研制开发与推广工作,产品包括钢丝网水泥船,水泥压力输水管,预应力混凝土电杆,石棉水泥管、板、瓦,混凝土空心砌块,预应力混凝土桩、农房构件等,节约、代用了大量的钢材、木材,满足了建设需要。其中自应力混凝土输水管、水泥农船等产量已居世界之首。 
      20世纪50年代后期发表的“混凝土中心质假说”及其后进一步发展的“水泥基复合材料中心质假说”,是20世纪中国混凝土科技从无到有并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20世纪90年代,他根据可持续发展战略,在中国首先提出研究推广高性能混凝土建议,提出“环保型胶凝材料”与“‘绿色’高性能混凝土”新概念。
      论文著作 著有《膨胀混凝土》、《补偿收缩混凝土》、《怎样做好混凝土工程》、《高性能混凝土》《冷天混凝土施工法》《寸阴集》。
      人才培养 吴中伟集科技和教育于一身,不遗余力,言传身教,培养硕士、博士生26 名。学生有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教授王栋民。 吴中伟历任建筑工程部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副院长,武汉建筑材料工业学院副院长,中国建筑学会第三届常务理事,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三、四届常务理事1962年起,任中国建筑材料研究院总工程师兼《硅酸盐学报》主编。1964年,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1980年,被聘为国际刊物Cement﹠Concrete Research编委。

      吴中伟不仅是中国建材总院的光荣与骄傲,也是建材集团、建材行业的光荣与骄傲。(中国建材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宋志平评) 让我们永远铭记这位对中国水泥混凝土做出杰出贡献的战略科学家。(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校长徐德龙评)

      吴中伟同志在中国水泥混凝土领域所起的突出作用,与钱学森在中国航天领域、钱三强在中国核能领域的作用是极相类似的,如果没有吴中伟同志的积极奉献,中国水泥混凝土与制品事业的发展也不可能如此之迅速(原国家建材局局长王燕谋评)
      吴中伟为混凝土科技事业奋斗拼搏的风雨历程,吴中伟淡泊名利、求真务实,不计较个人得失的崇高风范和平等待人、诲人不倦的高尚情操。(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副院长颜碧兰评) 
 
 

(责任编辑:上官慧慧 )

友情提示】天下吴氏网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客观真实报道,坚持不站队,保持正确的主观立场,以弘扬至德精神!传播吴文化为主旋律!只要你姓吴,只要你是正能量的来稿,我们都欢迎!

相约天下吴氏网》主题歌 作词∶吴蜀丰 作曲演唱∶吴仕长

吴氏文化正能量,至德精神在弘扬。开拓进取创辉煌,谱写时代新篇章。

三让高风孔圣赞,第一世家史记传。天上有口遍天下,家风传承树典范。

我是吴氏好儿郎,仁爱谦让传万代。相约天下吴氏网,因为有你更精彩!

来稿要求图文分开打包,〔因人力有限不接受微信图文供稿〕

投稿公共邮箱:txws4006935168@163.com

联系人吴蜀丰 电话: 18883313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