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德天下网移动版

主页 > 原创作品 >

泰伯论坛论文推荐 古公亶父英明领袖

文/付军让 徐丹
      内容摘要:周人始祖后稷弃的36代孙古公亶父是周族和吴氏族的杰出领袖,是泰伯季历的父亲,他奠定了周吴礼数文化和灭商的基础,在周吴发展史上是一个上承后稷、公刘之伟业,下启泰伯、季历、文王、武王之盛世的关键人物。武王姬发建立周朝后追谥他为“太王”。他不仅是周部族翦商兴周的首位领袖,江南吴文化的发起者,更是商朝历史上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一位英明领袖。
      关键词  古公亶父    德和让   英明领袖
      周人始祖后稷弃的36代孙古公亶父,名亶,“古公”和“父”皆为尊称。古公亶父是周族和吴氏族的杰出领袖,是泰伯季历的父亲,他奠定了周吴礼数文化和灭商的基础,在周吴发展史上是一个上承后稷、公刘之伟业,下启泰伯、季历、文王、武王之盛世的关键人物。武王姬发建立周朝后追谥他为“太王”,他不仅是周部族翦商兴周的首位领袖,江南吴文化的发起者。更是商朝历史上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一位古岐周之地上诞生的将人类由荒蛮带向文明之路的部族英明领袖。
      一 弘扬周部族的农耕传统必须用翦商兴周来拯救百姓。商人兴起于东方,他们统治的核心区在今日的河南省东北部,属于华夏世界的东方。对于西部的异族,商人称之为“羌”,甲骨文这个字形如大角羊头,代表居住在山区,放牧牛羊为生的人群,这只是一个泛称,“羌”包含着无数互不统属的松散族邦、部落。商纣王之前二百年,一位商王的王后“妇好”率军征讨西方,把商朝的地盘扩大到羌人地区。和西部羌人相比,商人有先进的青铜冶炼技术,兵器坚固锋利,军事征服能力强;还有记录语言的独特技术文字等,这些都是羌人无法达到的。商王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向天地、山川、祖先之神不停献祭羌人和马牛羊。商王认为自己垄断了向诸神祭祀的权力,也就独享了诸神的福佑。身居于这个商人居住区域外围的大羌人,周世十三世祖古公亶父只能保持臣服吗?
      周族是一个农耕文明的部族。早在夏代,农耕文明的始祖后稷,从小就善于种植农作物,更爱好农耕,于是天下人民有了饭吃。帝尧知道后,非常高兴,就推举后稷为农师,主管全国的农业,农业、农耕也就成了周族的家风,治家安邦传统和生活方式。
      《诗经·鲁頌·宓宫》载:“后稷之孙,实为大王。居岐之阳,实始翦商。”商朝自汤至纣传31王,17世。祖甲之后,商朝末期的历代商王禀辛、庚丁、武乙、太丁、帝乙、帝辛,全是些“不知稼穑之艰难,不闻小人之劳,惟耽乐之从”之辈,从而导致商朝的政局不断地、一次次的衰败。历代商王“弃稷不务”而导致出现在游牧生活中得来的有限的兽肉野果,只能供应上层和贵族,底层的平民得到的是饥饿和由于饥饿而造成的死亡。大羌人区域内的周族在草莽丛生的豳地居住的300多年中,百姓游牧生活带来的忍饥挨饿之苦,使继承先祖后稷、公刘的农耕大业,积累德行,普遍施行仁义,国人都非常爱戴的周世十三世祖,后稷的36代孙古公亶父寒心至极,决心必须用始祖后稷的农耕全部取代游牧,让天下的人民通过农耕而有饭吃。胸有大志的古公亶父筹划了周部族取代殷商的“翦商兴周”大志。并亲自实施了翦商兴周的第一步,由豳迁岐定居到了可直接东渡黄河歼灭殷商于首都的古岐山周原大地。
      《诗·大雅》中有“凤凰鸣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的诗句,说的就是周原岐山。《诗经·周颂天作》曰:“天作高山,大王荒之。彼作矣,文王康之。彼徂矣,岐有夷之行,子孙保之!”这首诗的大意是:魏巍的岐山犹如璀璨的明珠,古公亶父在这里奠定了周王室的基业,坚不可摧;周文王犹如岐山之巅上鸣唱的凤凰,继往开来,开疆拓土,在殷商王朝占据了大半个江山,“三分天下有其二”;泰伯、王季、周文王、周武王、周公等无数后来人继承周太王古公亶父的遗志,勇往直前,一举灭商夺得了天下,创建了辉煌的西周王朝,从此,农耕文明取代了原始的游牧生活,百姓有了饭吃,人类从荒蛮开始向文明进发。
      二 联姻周原,结成羌姬联盟。商周语言中,羌就是姜,周人也是广义的羌人。按照西方的风俗,同姓、同族的人不能通婚。后稷之后形成了自己的部族后,才给自己冠以“姬”姓,而把周围其他部族称为姜姓,这标志着他们之间的血缘关系已经疏远,可以相互通婚。
      商小乙二十六年,豳地最后一位首领、周部族迁往周原后的第一任首领古公亶父率姬姓氏族二千乘,由豳地循漆水逾梁山来到“至于岐下”的岐山周原。清乾隆《岐山县志》载:“周原在县东北四十里箭括山阳,北自岐阳宫,南至雍水,皆曰周原,即诗谓之周原膴膴也。”就是现在的北起岐山箭括山阳,南至岐山雍水河区间的平原。民国《凤翔府志》解释“岐周”为:“古公亶父在岐山周原占有的地方。”“邑”是“商周时人们落居的地方”,岐邑则是周太父落居岐周之地。
      《诗经·大雅·绵》开篇:“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爱及美女,聿来胥宇。周原膴膴,堇荼如饴。爱始爱谋,爱契我龟,日止日时,筑室于兹。乃慰乃止,乃左乃右,乃疆乃理,乃宣乃亩。自西徂东,周爱执事…柞棫拔矣,行道兑矣。”用现在人的语言是:太王古公亶父来,清早出行赶起马。沿着河岸直向西,来到岐山山脚下。接着娶了姜氏美女,共察山水和住地。周原土地真肥沃,苦菜甜如麦芽糖。开始谋划和商量,再刻龟甲看卜象。兆示定居好地方,在此修屋造住房。于是在此安家邦。称这片美丽又肥沃的土地为周原。“作五官有司,民皆歌乐之。”
      “爱及美女,聿来胥宇”。周原之地是姜部落的土地,炎帝族姜女太姜是岐山当地平原民族姜部族的长女,在太父落居周原中,古公亶父娶太姜女为次妃,作为本地民族的统治者之女,太姜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周族进入姜族平原而占有土地后定居周原,这不仅意味着古公亶父是被承认为周原的占有者和统治者,而且古公亶父翦商兴周的第一步战略部署得到了顺利实现。周族与姜族联姻建立联盟,进一步壮大了周的力量。
      三 少子季历和商贵族通婚,积极吸收商文化。商人实行族内婚,严密保护着自己高贵血统的纯洁性,绝对不会将王室之女嫁给四方蛮夷或戎狄。为了强化周部族血液的智慧性,给周族上层带来巨大的变化,古公亶父第一次撇开西方大羌族内的通婚,千方百计想方设法和商贵族通婚,给三子季历娶商朝大奴隶主任姓挚氏的二女儿、娶太任为儿媳,积极吸收商文化及血液中的智慧性,促进周部族社会的发展,壮大周的力量。结果季历将商天下有三分之二国土归周族,被商王封为西伯侯,周部落成为商的一个诸侯国。太任这位东方美丽新娘,俨然是从天界下凡的女神一般,给周族上层带来了巨大变化,后人将太任和她的婆婆太姜、她的儿媳太姒母仪天下的美德称为先周“王室三母”。作为周太父的儿媳、季历的妻子、文王姬昌的母亲太任,以我国历史上第一位胎教圣母,全面的影响了周族顶层的下一代,果然出生的儿子姬昌,从小时就绝顶聪明,知书达理,不同于常人,相貌奇伟颇有王者风范,深得古公宠爱,太父喜在心里,非常高兴,认为姬昌不同于常人。太父就经常说:“我们周部族以后要兴旺起来,恐怕就在(姬)昌身上吧”。结果姬昌继位后施行德治,商天下又有三分之二人民归附周部族。姬昌长大后又娶东方商朝美丽新娘太姒,生嫡长子姬考和嫡次子武王姬发,嫡三子姬旦周公等历史伟人,一举壮大了周人的智慧,这是周朝拥有八百年江山的基础。
      四 父子齐心协力,强大了周部族,建立了吴国 为了完成翦商兴周的雄心大业,古公亶父认为,豳地处于黄土高原与关中平原的边沿沟壑山丘地带,灭商打仗时交通和运输不便,储蓄军需物资少,首先需要一个物华天宝之地,且能一举灭商的开阔有利地带。于是,周太父率族人,依靠归附的人民扩大力量,然后由豳迁岐后定居到关中平原“堇荼如饴”的周原平地,周原四通八达的交通便利条件,东可渡黄河直捣殷商首都。要彻底消灭殷商,志在必得的周族还要对殷商形成一个包围圈,防止作战时殷商东逃南窜。聪明的周太父看中了位于殷商之东南部的太湖之地古吴。周族兵分两地围歼殷商于中心,在周太父胸中已经成了推翻殷商的战略部署。
      古公亶父有三个儿子,长子是泰伯,公元前1194年生于陕西豳地,次子是仲雍,三子是季历。泰伯仲雍是大漠蒙古部落首领之郡主德姬所生,季历之母太姜,是周原当地民族羌族之长女。兄弟三人从小受父亲古公亶父、母亲德姬和太姜的教诲,以及仁德、孝亲、礼让、立志等优秀思想和优良家风的薰陶,都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季历的妻子太任生儿子姬昌的时候,出现了地动、凤凰鸣啼的祥瑞征兆。果然出生的儿子姬昌,从小时候就深得古公宠爱,作为长子的泰伯,知道父亲有传位于季历而让姬昌继位的思想,为了让父亲不违背传统礼仪,不背废长立幼的骂名,孝悌传统下的泰伯决定替父分忧,在父亲快逝时提前主动到艰苦之地古吴,而让位于三弟季历。周太父翦商兴周占领古吴之地和西周形成对位居中心的殷商实施战略包围圈的重担,长子泰伯和次子仲雍勇敢的悄悄承担了起来。
      季历继位后的数年被心存奸心的商王太丁杀害。泰伯奔吴后,复返岐周奔丧,季历的儿子姬昌和群臣再次要他接位,他依然不从,办完丧事立马回到吴地,周部族首领和西伯侯位子由侄子姬昌继承,这就奠定了在建立西周王朝中姬发能登上历史政治舞台的基础。季历子姬昌以德和仁治理天下,商天下又有三分之二人民归周族,他天下访贤得姜太公,三子召公、四子周公辅政,次子武王在牧野之战中一举灭商建立了周王朝。
实践证明,在决定周朝和商朝生死命运的牧野之战中,由于殷商的主要兵力侯攸在东方作战,兵力的分散使殷商朝内战斗力严重不足,武王姬发借机轻而易举地赢得了这场战役的胜利,建立了曾祖父古公亶父“翦商兴周”的周王朝,实现了大祖父泰伯、二祖父仲雍奔吴要完成周太父宏大战略意图的志向。
      泰伯和二弟仲雍来到了南方太湖流域古吴之地,和当地人打成一片,并教授当地人种植庄稼,发展经济,在泰伯兄弟的带领下,梅里这一带“数年之间,民人殷富”。泰伯纹身断发、不当周君王的举动,感动了当地土著族,荆蛮人纷纷投靠泰伯,拥戴他为首领,尊立他为吴太伯(太湖人之伯),泰伯在古吴所开创的至德吴文化成为中华文明璀璨长河中的重要文化。
      传承周部族家风的泰伯让贤,促使了周国政权的迅速崛起,形成了周国人才的阶梯梯次,保证了杰出人才登上了舞台。由此看来,泰伯让贤,不仅拥有了吴国六百年的江山,在翦商兴周这一促进社会进步的改朝换代历史中,泰伯首当其冲,功不可没。
      泰伯、仲雍奔吴后入乡随俗的超凡见识、开拓前进的创新精神,不仅实现了父亲的意愿,也把商周文化中的先进文化和荆蛮本土古吴文化整合,成为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经济文化相互交流的始祖吴文化,使古无之地从此由荒蛮走向了文明时代。
      五 古公亶父是嫡长子继承制文化的追随者 商代实行的父死子继兄终弟及和长子继承制,商朝末期开始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周人从一个农牧部落,到农耕文明,再到周朝国祚绵长,西周和东周前后为什么能达到八百年国运?
      西周之前的殷商和目前尚存在于文献中的夏朝,夏商两代是中国王权的初创时代,夏王和商王仅仅是名义上的共主,整个华夏世界的政治格局是各自独立、各自为政的方国体制。其中宗法制是方国体制中关于宗族内部人与人关系的准则的统称,包括姓氏与取名取字制度、建宗与别宗制度、婚姻制度、宗庙制度、继承制度等,从不同角度规范宗族内部成员的权利和义务。长妻所生为嫡,其余妻所生为庶。嫡长子继承父亲的爵位,代代相传大宗;余子受封建新宗为小宗,在本宗内又是大宗。
      宗法制的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简单地说,就是嫡长子继承父亲的宗主地位,庶子分封。天子、诸侯、卿大夫的法定继承人,首先是嫡子中的长子,庶子即使比嫡子年长,也不能作为继承者,即“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前者针对嫡子而言,后者则是针对众子而言的。这就是所谓的嫡长子继承制。
      宗法制即宗族法规,是一种权力继承制度。将君位的传承用嫡长子继承制的形式确定下来,完善和巩固分封制,防止贵族之间因权力继承问题而发生纷争。只有嫡长子继位,统治集团内部才会永远平衡,曰之名正言顺。在周部落的早期,周太王的嫡长子泰伯让贤,周文王的嫡长子姬考在殷商监狱舍命救父周文王,从权利和责任上都证实了嫡长子孝忠父亲和宗族,是继位的传承人,他子是无法替代的。
      由此看来,农耕部落首领古公亶父和正妃大漠蒙古部落首领郡主德姬所生的长子泰伯,应该是周部族的法定传承人。于是,在泰伯主动奔吴让贤,太父逝前首先想到的就是自己逝后必须由嫡长子泰伯继位,并要将将嫡长子继承制在周族巩固传承下来。正是有了太父的这一遗嘱,嫡长子继承制在西周开国天子武王姬发继位后就一直传承了下来,从而保证了周朝的八百年江山的代代相传。
      六 古公亶父是德和让家风的建立者 德是最大的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德的本义是“道德”或“品行”。《史记·周本纪》记载,古公在未迁居周原前,就“复修后稷、公刘之业,积德行义,国人皆戴之”,迁居周原后,继续施行仁义,民“亦多归之”。又“营筑城郭室屋”、“作五官有司”,民“皆歌乐之,颂其德”。古公亶父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施行“仁政”的历史伟人,他不忍心用民众的战死,来换取自己的君主地位和统治。豳地旁边的戎狄薰育族经常来侵略周部族,要夺取财物,古公亶父就主动送给他们。后来又来侵挠,要夺取土地和人口,人民很愤怒,拿起刀枪要奋起反击。古公亶父劝解他们说:“民众拥立君主,是想让他给大家谋利益,现在戎狄族前来侵犯我们,目的是为了夺取我们的土地和民众。民众跟着我这个首领或跟着他们的首领,同样都是生活,有什么区别呢?如果民众为了我的缘故去打仗,牺牲民众的父子兄弟,却让我做你们的君主,我实在不忍心干这样的事情”。这是多么高尚的道德啊。于是,古公亶父帶领着族人离开豳地,度过添水、沮水,翻越梁山,一直迁徙到岐山之下膴膴周原。幽地的人扶老携幼,跟着亶父来到了岐下,附近邦国闻听此事,认为古公仁厚,纷纷归附。在泰伯三让天下的第一让中,泰伯仲雍借故出走吴山后,父亲古公亶父派人寻找,因未找见而丧命于秦岭太白山,王季视同泰伯仲雍一道,将三人座位太白山山上山下泰伯庙。由此不难看出古公亶父是一位十足的仁人君子,这种美好的德性,无疑会影响到他的后辈,后来泰伯仲雍顺从父意,泰伯以长子身份三让天下,就与其父流传的美德影响分不开。
      古公亶父修身养性积累道德居至高无上的地位,最主要的原因源于一个字“让”。在犬戎入侵,要夺部落土地和人口财产,周人欲战时,亶父不忍杀人父子而君之,乃与私属“让”了以后“至于岐下”。太父以戎狄侵扰要财物,他让,要土地和人口,他也让,结果让出了长次子泰伯仲雍长江流域的吴太伯、六百多年的吴国江山,让出了曾孙姬发黄河流域的周朝八百年江山。
      七 古公亶父在岐周留下了千年不可磨灭的精神家园  古公亶父,周世十三世祖,由豳迁岐时携带长子泰伯次子仲雍来岐山。泰伯仲雍年轻时是在岐山古周原之地上,在父亲的教诲下生长的,泰伯是由岐山迁居古吴,成为吴国第一代君主、吴文化的始祖、孔子称赞的“泰伯至德无及”,泰伯至德文化思想是在陕西省岐山县古岐周之地上孕育的,周吴良好的家风也起源于古公亶父经营的古老的“泰伯故里”岐周、今天的陕西省岐山县。
      岐山是一座拥有5000年文明史、3100多年四合院建城史、1400余年建县史的古县。位于陕西省关中平原西部,北依千山,南面秦岭,渭河居中东流,东距省会西安市135公里,相距周吴始祖后稷诞生地、国家农业示范城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45公里,西距陕西省第二大城市宝鸡市60公里,距泰伯奔吴第一地宝鸡吴山67公里。岐山县总面积856.45平方公里。2018年总人口47万人。
      悠久的历史孕育了岐山独特的文化内涵,周人周地、周礼《周易》、青铜甲骨、城迹宫室、周原厚土,无不闪耀着华夏文明之光。从周太王古公亶父“至于岐下”建立周原到泰伯仲雍三让天下;从周文王羑里演《易》到周公制礼作乐、隆礼重仪;从凤鸣冈凤凰鸣岐到西域龟兹高僧佛教大师鸠摩罗什崛山译经;从诸葛亮褒斜栈道和司马交兵到五丈秋风,岐山自古就是耕耘桑田、启迪文明的肇始之地。“凤鸣岐山”“泰伯让贤”“先周三母母仪天下”“太任胎教”“画地为牢”“道不拾遗、夜不闭户”“建敬老堂”“孝母得金”“甘棠遗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周公解梦等脍炙人口的历史典故就发生在这里。周文化积淀而成的礼仪道德、民风民俗和民间文化艺术,孕育出的岐山臊子面、岐山挂面、岐山擀面皮、岐山酥饺、岐山锅盔、岐山农家醋驰名省内外,岐山转鼓、岐山剪纸、岐山刺绣、岐山曲子、岐山皮影深受国人喜爱。
      岐山是周室肇基之地,是周吴文化的发祥地,博大精深的周吴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民族医学巨著《黄帝内经》、古代哲学巨著《周易》和《周礼》《诗经》诞生此地。三千多年前,周世第十三世祖古公亶父率领族人踏上周原,历经四代奠定了八百年周王朝的赫赫辉煌,泰伯在此礼让王位,文王在此安居乐业,周公在此制礼作乐,享誉海内外的毛公鼎、大盂鼎均出土于这里,这里有姬吴之根周太王的陵墓和周三王庙;这里是“周礼之乡”、“青铜器之乡”、“甲骨文之乡”、“民间艺术之乡”、“转鼓之乡”、“中国臊子面之乡”、“中国礼仪文化之乡”,这里是中国地名文化遗产千年古县、中国最具魅力文化休闲旅游县。这些、这些,一切的一切,归根结底,源于姬吴文化的先祖古公亶父。
      参考文献:
      《中国历史—先秦卷》 张岂之等
      《先秦史》吕思勉  马东峰
      《先周文化探索》  雷兴山
      《史记》              司马迁
      《资治通鉴》       司马光
      《凤翔府志》       清乾隆·罗鳌
      《岐山县志》       清光绪·张殿元等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
        ……
 
【作者简介】付军让,男,陕西省岐山县古周原益店人,退休干部。国有崛山森林公园省级规划负责人。2010《岐山县志》、2017、2018《岐山年鉴》编辑;第二届岐山周文化研究会秘书长。在省市报刊、杂志及《中国报道》《天下吴氏网》《至德传媒》《世界傅氏》《寰球傅氏》《魅力乡村》《姬姓血脉》《仙台国学天地》《岐山周文化研究会》等网站发表史志及周礼文化、至德吴文化文章数百篇并多次获奖,党政部门及社会上讲堂讲座《敬畏周礼懂规矩遵法纪守纪律》数十场次,论文入选厦门第四届全国泰伯论坛及首届浙江吴文化高峰论坛论文集粹并在两论坛上发言,为厦门第四节全国泰伯论坛审稿人。著有《西周岐山历史大地震震心场址寻考》《付军让周礼文化108讲》、32万字村志《落阳邑史》、10万字《宝鸡地情概览岐山篇》及《崛山是岐山乃至中国文化的根脉》等
 

【作者简介】徐丹,女,陕西省岐山县人,退休干部。论文入选首届浙江吴文化高峰论坛论文集粹。
(责任编辑:吴蜀丰 )

友情提示】天下吴氏网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客观真实报道,坚持不站队,保持正确的主观立场,以弘扬至德精神!传播吴文化为主旋律!只要你姓吴,只要你是正能量的来稿,我们都欢迎!

相约天下吴氏网》主题歌 作词∶吴蜀丰 作曲演唱∶吴仕长

吴氏文化正能量,至德精神在弘扬。开拓进取创辉煌,谱写时代新篇章。

三让高风孔圣赞,第一世家史记传。天上有口遍天下,家风传承树典范。

我是吴氏好儿郎,仁爱谦让传万代。相约天下吴氏网,因为有你更精彩!

来稿要求图文分开打包,〔因人力有限不接受微信图文供稿〕

投稿公共邮箱:txws4006935168@163.com

联系人吴蜀丰 电话: 18883313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