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吴氏欢迎你!

位置>主页 > 今日头条 >

吴印咸任曾东北电影制片厂厂长北京电影学院副院长

发布时间:2025-03-21 04:22 来源:至德天下网
      至德天下网(吴蜀丰)吴氏开姓始祖泰伯,传代始祖仲雍。以旷古绝伦的胸怀壮举三让天下,成就周朝八百年江山被千古颂扬。孔子《论语》第八篇《泰伯》,司马迁《史记》第三十一篇题为《吴泰伯第一世家》均有记载。康熙皇帝题赠《至德无名》,乾隆皇帝题赠《三让高踪》牌匾。             
      伯渎河,原名泰伯渎,位于江苏无锡的清名桥附近。商朝末年,吴泰伯在梅里建立勾吴国后,为了灌溉、排洪,开凿中国历史上第一条人工河流“伯渎河”。伯渎河已有3000多年历史,全长43公里,它流经坊前,从梅村到鹅湖。春秋时期,吴王阖闾西攻楚国、吴王夫差北伐齐国,都曾通过伯渎河。 泰伯庙,又名至德祠、让王庙,位于江苏省无锡市梅村镇的伯渎河畔。东汉永兴二年(154年),汉桓帝为了纪念吴泰伯,敕令吴郡太守糜豹在泰伯故宅所立。
      泰伯井,又名让王井,位于至德大殿东面,井水清澈可口。相传是泰伯为当地居民用水而凿。但据考证,泰伯井是战国时期所建。建泰伯庙后,一直是泰伯庙的厨房用井。南朝刘昭《后汉书注》记载:“无锡县东,皇山泰伯冢。民世修敬焉。去墓十里有旧宅,井犹存。”《吴地记》记载:“吴筑城梅里平墟,城内有宅,旧址及井犹存。”             
      吴姓有过七次建国史,在中国百家姓中目前排名第九位。据不完全统计,吴姓全球人口近3800余万人。无论在政坛、军事、工商、科技、文学艺术、医学界等行业,从古至今吴姓人才辈出,他们在不同的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他们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吴语,又称吴方言、江南话、江浙话。吴语有着三千多年的历史。其主要分布在江苏南部、浙江、上海、江西东北部、福建西北部和安徽南部部分地区,分布于中国110多个县市。吴语在全球国际语言排名第十,在中国七大方言中排名第二,是世界上最大的非官方语言之一。据《现代汉语》记载,吴语语系人口占中国总人口7.2%,高于闽语语系的5-7%和粤语语系的4.0%。目前讲吴语人口大约九千余万人。            
      中国百家姓中唯一以姓氏命名的“‌吴文化节”自2006年开始举行“吴文化节暨泰伯祭祀大典”。由中共无锡市委、无锡市人民政府举办,旨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活动主题为“传承吴地文明、彰显文化底蕴、打造文化名城、建设文明无锡”‌。自2006年起,每年4月10日(传说农历正月初九是太伯的生日,卒于武乙四年丙寅三月初五)举办至今已举办18届‌。吴文化节期间,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包括祭祀泰伯典礼、书画展示、群众文化活动等‌。吴文化节已成为具有浓郁吴地特色的国内知名节庆活动‌。泰伯庙会打包列入联合国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据不完全统计,吴姓当代中科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达70余人。中国物理学研究的“开山祖师”,中国近代物理学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著名的物理学家、教育家吴有训。其得意门生桃李满天下,如钱伟长、钱三强、朱光亚、邓稼先、杨振宁、李政道、赵九章等都曾是他的学生。            
      吴姓名人数不胜数,书画名家如唐朝画圣吴道子,明代著名画家吴伟,元代画家、书法家、诗人吴镇,清末画家吴友如、清初书画家。晚清民国时期著名国画家、书法家、篆刻家,“后海派”代表,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长吴昌硕、天主教传教士吴历、当代著名画家、油画家、美术教育家吴冠中,中国近代画家吴法鼎,中国明代著名作家、官员吴承恩,清代文学家吴敬梓等。吴姓开国将军48名。国民革命军吴姓将军79名。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投诚的吴姓将军16名。           
      吴姓在医学界也是人才辈出,南宋御医吴源,明代医学家吴延龄,撰有《经络腧穴》、《医学质疑》等书。明代医学家吴嘉言,著有《医学统宗》三卷,《针灸原枢》二卷,《医经会元》十三卷。明末清初传染病学家吴又可著作的《温疫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北宋神医之一保生大帝吴夲用一针救了皇妃,三国时著名医学家华佗弟子吴普,著有《吴普本草》六卷,又名《吴氏本草》。杰出的中医温病学家“安宫牛黄丸”发明制造者吴鞠通。清代医学家被称为中国医学史上“外治之宗”吴尚先。清代医学家、藏书家吴仪洛,著有《本草从新》《本草备要》、《成方切用》、《勿药元诠》、《伤寒分经》一源必彻》、《四诊须详》、《杂症条律》、《女科宜今》及《周易注》、《春秋传义》等书籍。明代医学家吴昆,著有《医方考》6卷、《脉语》2卷、《素问吴注》24卷、《针方六集》6卷4种现存于世,《十三科证治》、《药纂》等书籍。中医师公会理事长吴瑞甫,著作有《伤寒纲要》、《中西医温热串解》、《册补中风论》,《奇验喉症明辩》、《诊断学》、《内科学》等近20种。近代医学家吴克潜,著有《吴氏儿科》《古今医方集成》《病源辞典》该辞典从几百种医籍中采集4000余种疾病,按病名首字笔画顺序排列。每种详注病源、症状和治法。凡有分歧者均一一列述,所引之方,多为古今成方。《药性辞典》《医药精华集》《诊断学》《儿科要略》《吴克潜医案医话集》等著作。            
      当代肝胆外科专家,中科院院士吴孟超。中国造血干细胞之父吴祖泽,中西医结合专家吴咸中,中国科学院院士,古人类研究专家吴新智。乾隆皇帝题名《医宗金鉴》总编撰吴谦裔孙吴氏至德堂中医第十代传承人吴风平,著有《吴氏九世中医秘验方精选》《吴氏中医秘验方精选》《房事与性病秘验方集锦》《吴氏九世中医神奇秘验方》《中华名医验方精选》《易经正宗》《易经求真》《易经解密》《小儿推拿》《肿瘤癌症的临床诊治》《针灸临床运用》等专著25部。第十代中医传承人、黔苗谷中医药研究院院长吴恒等。            
      吴姓子孙不仅在祖国内陆迁徙,还远播国外。早期吴姓主要迁往邻国旳越南、日本、朝鲜,后来又陆续迁往南洋诸岛繁衍生息。吴人东渡日本是在公元前450年左右,吴国王室的一支演变成日本皇室是吴太伯的后裔。吴王寿梦四子季扎的五十世孙吴权于939年在越南称王,建立了越南历史上最早的王朝--吴朝,南越政权最后一位总统吴庭艳即吴权之后裔,在越南200多个姓氏中吴姓排名第六。东汉时吴风进入朝鲜,在朝鲜143个姓氏中吴姓排前20名。吴姓移名在美国旧金山、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韩国、新加坡、泰国、缅甸及欧美等地,吴姓子孙几乎已遍布全球。            
      据《路史·国名纪》记载:始祖黄帝的母亲,正是古代吴人的一位女姓名叫吴枢。《三国演义》吴国孙坚之二夫人吴国太(孙权之母,亦称吴太夫人)。刘备四夫人、车骑将军吴懿之妹称吴夫人。历经六朝,辅佐四帝,宋高宗的皇后吴瑜,历史上称其为宪圣慈烈皇后。            
      当代吴姓人才辈出,如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外交战线杰出的领导人,原外交部长、国务院副总理吴学谦,原全国人大委员长吴邦国。 原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国务院副总理吴桂贤,美国“核弹女王”著名的物理学家吴健雄,原中纪委书记吴官正,台湾原国民党主席吴伯雄,台湾新党主席吴成典,台湾劳动党主席吴荣云,新加坡总理吴作栋等。  
      中国内地摄影师吴印咸(1900年9月21日—1994年9月7日),原名吴荫诚,祖籍安徽省黄山市歙县沣溪西南村,出生于江苏省沭阳县,中国内地摄影师、导演。1934年,拍摄图片《田螺》,他凭借该图片获得瑞士摄影沙龙荣誉奖 。1935年在上海与许幸之联合举办个人第一次“绘画、摄影展” ;同年,拍摄剧情电影《风云儿女》,该片是吴印咸的电影摄影处女作 。1938年,在陕西中部的黄帝陵拍摄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的第一个镜头 。1943年,摄制完成纪录片《南泥湾》。1945年,在延安宝塔山下举办了第一期摄影训练班 。1949年,开始担任东北电影制片厂厂长。1952年,拍摄图片《喂鸟人》。1955年,担任北京电影学院副院长,兼摄影系主任 。1963年,担任剧情电影《白求恩大夫》的总摄影师。1970年,担任国务院文化组成员、中央五七艺术大学副校长,主持电影系教学工作。1982年,担任剧情电影《骆驼祥子》的摄影指导。1988年,被写进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的《世界名人录。1990年,由其拍摄的组照《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获得第16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特别荣誉奖” 。

      1994年9月7日晨,吴印咸逝世,终年94岁 。1900年9月21日,吴印咸出生于江苏省沭阳县一个清贫的书香之家 。1916年,吴印咸从高小毕业后适逢沭阳水灾,并考入了半工半读的江苏省立第四工厂 。在这家生产棉布和线毯的工厂,他半天学文化知识,半天当织毯工人,还设计出新颖的地毯图案 。

      1919年,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开始接受正规的绘画基本训练。1920年,在校学习期间,用三块银元买了一台勃朗宁方匣式旧照相机,开始自学摄影。 1922年,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毕业后回到家乡,一边在县立高小、县立中学、县师范学校教导美术,一边利用课余时间继续心爱的摄影创作,拍摄了反映苏北农村小镇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的许多照片 。

      1927年,沭阳发生土豪劣绅勾结军阀武装镇压民主力量的“一·六事件”,吴印咸离开家乡回到上海谋生,先后在艺海布景公司绘制舞台布景和照相室布景,在红灯照相馆任摄影师,并在天一影片公司担任布景师,首次接触到电影这门新兴艺术,并继续从事业余摄影创作 。

      1930年,与同学合资开了红灯照相馆。1932年,担任上海天一影片公司的美工师 。1934年,拍摄图片《田螺》,他凭借该图片获得瑞士摄影沙龙荣誉奖 ;同年,拍摄图片《晓市》,该图片反映了他的家乡沭阳县承辉门下人们为生计而忙碌的身影。

      1935年,在上海与许幸之联合举办个人第一次“绘画、摄影展”,共展出56幅作品 ;同年,应夏衍之邀,拍摄由许幸之执导的剧情电影《风云儿女》 ,该片以“九·一八”事变为历史背景,表现了知识分子从苦闷彷徨到觉醒奋斗、走向革命的过程,影片是吴印咸的电影摄影处女作;随后,拍摄由袁牧之编导的喜剧电影《都市风光》;之后,拍摄图片《呐喊》,该图片以疾声大喊的人物造型宣泄了被压迫的人们要反抗的内心世界 ;此外,还拍摄了图片《霹雳》,该图片以乌云滚滚、电闪雷鸣寓意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期望着深刻的变革。

      1936年,担任剧情电影《生死同心》的摄影师,该片由应云卫执导;同年,拍摄由袁牧之编导的剧情电影《马路天使》。1938年,在陕西中部的黄帝陵拍摄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的第一个镜头 。

      1939年,拍摄电影《白求恩大夫》的新闻素材片;同年,在晋察冀根据地应《抗敌报》社长邓拓和军区政治部摄影科科长沙飞之邀,撰写了《摄影常识》一书,作为培训摄影干部的教材,提供八路军和解放区的摄影干部阅读。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3年,摄制完成纪录片《南泥湾》;11月29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招待陕甘宁边区劳动英雄大会上发表了题为《组织起来》的讲话,吴印咸采用动静结合的艺术手法,拍摄了毛泽东在演讲中挥手的一系列瞬间。

      1945年,在延安宝塔山下,在延河边,由其主持并主讲,并举办了第一期摄影训练班,使学员们学会了拍摄与制作摄影图片 。这期训练班除了讲授摄影的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外,还突出讲授了摄影工作在革命事业中的地位及摄影工作者的任务,培养了学员艰苦奋斗的精神;11月,电影团奉命随东北挺进干部支队,离开延安前往东北新区开展工作;同年,与电影团的同志们开办了第二期摄影训练班。

      1946年,参与东北电影制片厂的筹建工作,并担任副厂长 。1947年,前往捷克斯洛伐克参加第1届世界青年联欢节,并担任摄影记者 。1949年,开始担任东北电影制片厂厂长。1952年,拍摄图片《喂鸟人》。1954年,因病离职休养。1955年,担任北京电影学院副院长,兼摄影系主任。

      1960年,在中国摄影学会第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副主席;同年,担任剧情电影《红旗谱》的摄影师,他凭借该片获得第1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摄影奖 。1961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吴印咸摄影作品展》,展出作品160幅 。1963年,担任剧情电影《白求恩大夫》的总摄影师。1964年,出版摄影理论《摄影艺术表现方法》上下册,该书是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的第一部教科书 。

      1970年,担任国务院文化组成员、中央五七艺术大学副校长,并主持电影系教学工作。1979年11月,担任中国摄影家协副主席 [3]。1982年,担任剧情电影《骆驼祥子》的摄影指导。1984年,中国人像摄影学会成立,被推举为名誉主席 。1985年,中国摄影家协会第四次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吴印咸当选副主席。
      1988年4月,在美国接受了纽约国际摄影中心授予的“摄影功勋证书”,并展出43幅作品,展览名为《新中国诞生地——延安》;11月,上海第2届国际摄影展举办《吴印咸摄影回顾展》,共展出121幅作品;同年,世界摄影理事会授予吴印咸“名誉会员”称号;随后,吴印咸被写进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的《世界名人录》。

      1989年,北京电影学院授予吴印咸“荣誉教授”头衔;同年,被中国电影摄影师学会选为名誉主席 。1990年,由其拍摄的组照《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获得第16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特别荣誉奖” 。1991年1月,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展出《吴印咸抗日战争时期摄影展》,共展出69幅作品 ;同年,在第5届中国摄影家协会代表大会上,吴印咸被推举为协会名誉主席。

      1992年3月,前往深圳参加深圳摄影大厦落成时开幕的《吴印咸摄影作品展》,共展出160幅作品;10月,中国第2届摄影节期间在北京展出《吴印咸摄影作品及使用相机展》,共展出165幅作品;同年,参加为中日邦交正常化20周年举办的《中日摄影名家二十人联展》,共展出12幅作品;随后,中国电影摄影第1届评奖委员会授予“电影摄影优秀奖”之“特别奖”;此外,北京电影学院还授予了吴印咸“金烛奖” 。

      1993年6月,在瑞士维拉博物馆展出《吴印咸摄影作品展》,共展出90幅作品。1994年,中国老摄影家协会成立,吴印咸被推举为名誉主席 ;同年,由中国广东老摄影家协会、中国广东华侨摄影学会、中国广联实业株式会社联合出版摄影集《吴印咸风光花卉摄影集》;3月,港澳摄影协会颁授吴印咸“摄影大师”头衔。
      家庭吴印咸的祖父是吴柏林;父亲吴铁秋是沭阳的教育家,父亲创办了沭阳最早的私塾学校,童年的吴印咸就是在父亲的学堂里接受了最早的启蒙教育 ;他的女儿是吴筑清 ]。1963年春,父亲吴铁秋去世,他的数千册个人藏书捐献给沭阳文化馆收藏。

时间 名称 类型
1990年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组照
1989年 《火焰山》 图片
1985年 《〈九歌〉剧照》、《月季》、《牡丹》 图片
1984年 《宁静的海滨》、《遥摄者》、《腾飞》、《澳门炮台上》 图片
1964年 《白求恩大夫》 电影
1982年 《骆驼祥子》 电影
1979年 《作家茅盾》、《画家黄胄》 图片
1960年 《红旗谱》 电影
1955年 《瓯江帆影》、《节日的北海》、《故宫太和殿》 图片
1952年 《喂鸟人》 图片
1945年 《毛主席论联合政府》、《登机告别》、《归来》、《七大会场》、《朱德报告》、《刘少奇报告》 图片
1943年 《组织起来》、《延安大白菜》、《兄妹开荒》、《志同道合》等。 图片
1942年 《南泥湾》 纪录片
1942年 《艰苦创业》、《拓垦》、《骑兵演练》、《延安文艺座谈会》 图片
1940年 《延安各界庆祝辛亥革命三十周年大会》、《延安庆祝百团大战胜利大会》和《追悼会》、《国际青年节》 图片
1938年 《宝塔山》、《延安远眺》、《驼铃叮咚》、《抗大午餐》 图片
1938年 《延安与八路军》 电影
1937年 《马路天使》 电影
1936年 《生死同心》 电影
1935年 《风云儿女》 电影
1935年 《都市风光》 电影
1935年 《呐喊》、《霹雳》 图片
1934年 《田螺》、《晓市》、《饥寒交迫》、《过别墅有感》、《纤夫》 图片
20世纪20年代 《纤夫》、《负重》、《归途》 图片
图册图片来源: [22]
文学作品

  时间 名称 出版社  
  20世纪80年代 《人像摄影》、《风光摄影》、《彩色摄影》、《摄影滤光镜使用法》 /  
  1983年 《摄影构图120例》 新华出版社  
  1983年 《吴印咸摄影著作集1》 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  
  1983年 《摄影构图一百廿例》 新华出版社  
  1981年 《吴印咸摄影集》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79年 《摄影用光》 中国摄影出版社  
  1965年 《漫谈《红旗谱》的摄影创作》 中国电影出版社  
  1964年 《摄影艺术表现方法》上下册(摄影理论) 中国电影出版社  
  1961年 《摄影艺术表现方法》 中国电影出版社  
  1939年 《摄影常识》 /  
大众电影百花奖
获奖时间 奖项名称 获奖作品 获奖结果
1962 第1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摄影奖  《红旗谱》 获奖
 
其它奖项
获奖时间 奖项名称 获奖作品 获奖结果
1994 港澳摄影协会授予的“摄影大师”头衔    获奖
1992 北京电影学院授予的“金烛奖    获奖
1990 第16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特别荣誉奖”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获奖
1988 纽约国际摄影中心(ICP)授予的“功勋证书”   获奖
0000 新加坡影艺研究会授予的“荣誉高级会士”头衔   获奖
0000 中国电影摄影第一届评奖委员会授予的“电影摄影优秀奖”之“特别奖”   获奖
0000 世界摄影理事会颁发的“名誉会员”称号    获奖
 
      由吴印咸拍摄的以文人、画家、艺术家为对象的人像作品,大多以干净的素色为背景,景别也没有过多区分,大多拍摄的是人物半侧面以及正面,人物神态也较为放松。撇开这些摄影作品的题目,也许并不能够分辨出画面中人物的职业。相对于吴印咸早期在照相馆的创作来说,它们甚至更像是某种符合标准像要求的摄影作品。但毋庸置疑的是,这些作品能够抓住人物的特征与性格,是艺术性与纪实性兼具的时代记录。在对北大荒人、各地女民兵、丰收农民等形象的塑造中,吴印咸致力于体现群体的特质,以表现工农兵热爱劳动、热爱生活、善良朴实的特质为主要目的,打破了过度展示劳动成果、表现人民安居乐业、突出丰收喜悦的视觉壁垒,相对于民兵操练等题材更关注民兵日常生活(南京师范大学戴婧瑶评)。
      纵观吴印咸的摄影创作,可以看出他的摄影创作受到了苏联电影、西部文化的影响,他坚持以现实为基础,在摄影中以纪实的手法拍摄环境和人物,他在自己的创作生涯中始终坚持“光影跟着时代走”、“万变不离现实主义”的艺术风格。他善于用特写展现人物,他经常在电影的开场中使用特写。在电影《都市风光》的开场中,他用特写展现了着急买票进城的人们伸长脖颈的滑稽样貌;在电影《马路天使》的开场中,吴印咸通过脚步的特写和打鼓的特写将拍摄“地下层”的视角转到了地面;在电影《白求恩大夫》开场中,他使用了特写来展现白求恩大夫在海上坐船即将奔赴前线的场景;在电影《红旗谱》的开场中,他使用了特写来展现朱老巩磨刀的场景。在拍摄手法上,相较于运动镜头,吴印咸更喜欢使用固定镜头来表现人物(南京艺术学院刘林茹评)。
      2000年,全国文联、国家文化部、中央电视台等部门联合举办纪念吴印咸诞生100周年系列活动,中央电视台摄制组专程从北京到沭阳、上海、延安等地拍摄电视专题片《镜头后的人生》以及他在各地活动情况的资料。在沭阳期间,到郝巷内拍摄了吴印咸的故居,并拍摄吴印咸早期在沭城工作和活动的一些旧地的现状,当年专题片由中央电视台播出。
      2015年7月8日上午9时30分,由中国美术馆主办的“光影见史——吴印咸诞辰115周年摄影艺术展”在中国美术馆一层方厅举行,该展览是中国美术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系列展事之一,也是中国美术馆“影像中国——20世纪中国摄影名家”系列典藏项目之一。该展览以吴印咸摄影艺术生涯不同时期的艺术特征为线索,通过艺术初探·影像立名(1920-1937)、时代纪实·历史见证(1938-1946)、光影随心·春华秋实(1947-1994)三个部分,以230余件摄影和影像文献史料等,展现吴印咸艺为人生、赤诚奉献的真挚艺术情怀和隽永的艺术魅力。
      2018年5月25日上午,首届“吴印咸摄影艺术双年展暨中国沭阳主题学术摄影展”在沭阳美术馆开幕,该活动由中国摄影家协会、江苏省文联、沭阳县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由中国摄影出版社、江苏省摄影家协会、沭阳县委宣传部、江苏吴门雅集文化公司承办。为了纪念吴印咸记录时代扎根人民的精神,体现不忘初心的时代内涵,此次“双年展”突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展现花木之乡的特色之美 。
      2020年5月30,由中国摄影家协会、江苏省文联、江苏省沭阳县人民政府主办,中国摄影出版传媒有限责任公司、沭阳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承办,江苏省摄影家协会协办的第二届吴印咸摄影艺术双年展暨纪念吴印咸诞辰120周年活动举行新闻发布会。发布会采取视频连线方式,分别在北京及沭阳两个会场举行。 本届双年展将于2020年9月21日,即吴印咸诞辰120周年纪念日在沭阳县举办,展期一个月。
      由吴印咸拍摄的以文人、画家、艺术家为对象的人像作品,大多以干净的素色为背景,景别也没有过多区分,大多拍摄的是人物半侧面以及正面,人物神态也较为放松。撇开这些摄影作品的题目,也许并不能够分辨出画面中人物的职业。相对于吴印咸早期在照相馆的创作来说,它们甚至更像是某种符合标准像要求的摄影作品。但毋庸置疑的是,这些作品能够抓住人物的特征与性格,是艺术性与纪实性兼具的时代记录。在对北大荒人、各地女民兵、丰收农民等形象的塑造中,吴印咸致力于体现群体的特质,以表现工农兵热爱劳动、热爱生活、善良朴实的特质为主要目的,打破了过度展示劳动成果、表现人民安居乐业、突出丰收喜悦的视觉壁垒,相对于民兵操练等题材更关注民兵日常生活(南京师范大学戴婧瑶评)。
      纵观吴印咸的摄影创作,可以看出他的摄影创作受到了苏联电影、西部文化的影响,他坚持以现实为基础,在摄影中以纪实的手法拍摄环境和人物,他在自己的创作生涯中始终坚持“光影跟着时代走”、“万变不离现实主义”的艺术风格。他善于用特写展现人物,他经常在电影的开场中使用特写。在电影《都市风光》的开场中,他用特写展现了着急买票进城的人们伸长脖颈的滑稽样貌;在电影《马路天使》的开场中,吴印咸通过脚步的特写和打鼓的特写将拍摄“地下层”的视角转到了地面;在电影《白求恩大夫》开场中,他使用了特写来展现白求恩大夫在海上坐船即将奔赴前线的场景;在电影《红旗谱》的开场中,他使用了特写来展现朱老巩磨刀的场景。在拍摄手法上,相较于运动镜头,吴印咸更喜欢使用固定镜头来表现人物(南京艺术学院刘林茹评)。
      2000年,全国文联、国家文化部、中央电视台等部门联合举办纪念吴印咸诞生100周年系列活动,中央电视台摄制组专程从北京到沭阳、上海、延安等地拍摄电视专题片《镜头后的人生》以及他在各地活动情况的资料。在沭阳期间,到郝巷内拍摄了吴印咸的故居,并拍摄吴印咸早期在沭城工作和活动的一些旧地的现状,当年专题片由中央电视台播出。
      2015年7月8日上午9时30分,由中国美术馆主办的“光影见史——吴印咸诞辰115周年摄影艺术展”在中国美术馆一层方厅举行,该展览是中国美术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系列展事之一,也是中国美术馆“影像中国——20世纪中国摄影名家”系列典藏项目之一。该展览以吴印咸摄影艺术生涯不同时期的艺术特征为线索,通过艺术初探·影像立名(1920-1937)、时代纪实·历史见证(1938-1946)、光影随心·春华秋实(1947-1994)三个部分,以230余件摄影和影像文献史料等,展现吴印咸艺为人生、赤诚奉献的真挚艺术情怀和隽永的艺术魅力。
      2018年5月25日上午,首届“吴印咸摄影艺术双年展暨中国沭阳主题学术摄影展”在沭阳美术馆开幕,该活动由中国摄影家协会、江苏省文联、沭阳县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由中国摄影出版社、江苏省摄影家协会、沭阳县委宣传部、江苏吴门雅集文化公司承办。为了纪念吴印咸记录时代扎根人民的精神,体现不忘初心的时代内涵,此次“双年展”突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展现花木之乡的特色之美 。
      2020年5月30,由中国摄影家协会、江苏省文联、江苏省沭阳县人民政府主办,中国摄影出版传媒有限责任公司、沭阳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承办,江苏省摄影家协会协办的第二届吴印咸摄影艺术双年展暨纪念吴印咸诞辰120周年活动举行新闻发布会。发布会采取视频连线方式,分别在北京及沭阳两个会场举行。 本届双年展将于2020年9月21日,即吴印咸诞辰120周年纪念日在沭阳县举办,展期一个月。

友情提示】天下吴氏网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客观真实报道,坚持不站队,保持正确的主观立场,以弘扬至德精神!传播吴文化为主旋律!只要你姓吴,只要你是正能量的来稿,我们都欢迎!

相约天下吴氏网》主题歌 作词∶吴蜀丰 作曲演唱∶吴仕长

吴氏文化正能量,至德精神在弘扬。开拓进取创辉煌,谱写时代新篇章。

三让高风孔圣赞,第一世家史记传。天上有口遍天下,家风传承树典范。

我是吴氏好儿郎,仁爱谦让传万代。相约天下吴氏网,因为有你更精彩!

来稿要求图文分开打包,〔因人力有限不接受微信图文供稿〕

投稿公共邮箱:905080184@qq.com

联系人吴蜀丰 电话: 18883313913 

责任编辑:吴天下

0

【友情提示】天下吴氏网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客观真实报道,坚持不站队,保持正确的主观立场,以弘扬至德精神!传播吴文化为主旋律!只要你姓吴,只要你是正能量的来稿,我们都欢迎!
《相约天下吴氏网》主题歌作词:吴蜀丰作曲演唱:吴仕长

吴氏文化正能量,至德精神在弘扬。开拓进取创辉煌,谱写时代新篇章。
三让高风孔圣赞,第一世家史记传。天上有口遍天下,家风传承树典范。
我是吴氏好儿郎,仁爱谦让传万代。相约天下吴氏网,因为有你更精彩!

来稿要求图文分开打包,(因人力有限不接受微信图文供稿)
投稿公共邮箱:txw4006935168@163.com
联系人吴蜀丰电话:18883313913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 天下吴氏网招聘|
版权所有 天下吴氏网 电话: 18883313913 | 电子邮件:wsf905080184@qq.com   023-62795070 
媒体支持:中国报道网 合作媒体: 泰伯文化传媒(重庆)有限公司独家营运
常年法律顾问吴彭龄 执业证号码:13202199210937510 江苏仁勤律师事务所
地址:重庆市巴南区融汇大道7号1-13-10 |备案号:渝ICP备1501165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