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姓氏中原寻根丛书作者李玲玲解读中国吴姓
吴姓是我国一支非常古老的姓氏,在《百家姓》中排名第6,从古至今都是中华民族的望族和大姓。司马迁在《史记》中把《吴太伯世家》列为世家第一位,使后世吴姓常以“天下第一世家”自居,倍感自豪;同时,在吴姓家族的发展史中,历朝历代英贤辈出,为吴姓家族在各个时期的社会地位增加了重要砝码。近代人李济在《中国民族的形成》一书中对明代的主要姓氏做了一个排序,这个排序是按各姓氏中著名人物的多寡来排,而不是按其人口绝对值的多少排,其中吴姓排名第6,与《百家姓》中排名相同,这虽然不能反映吴姓人口绝对值的多少,但却足以体现吴姓在当时社会的重要地位。直到现代,吴姓依然是我国最常见的、人口众多的大姓之一。
根据国家统计局1982年全国人口千分之零点五随机抽样资料,1992年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研究员杜若甫、袁义达在研究中国人口时的统计数据,及1970年台湾省出版的《台湾地区人口之姓氏分布》中所列的资料,经过详细的综合研究,结果表明,在人口数超过百分之一以上的中国19个大姓中,吴姓排在第10位,占中国人口总数的2.05%,约有2660万人左右。
作为大姓,吴姓的分布范围相当广泛,遍布祖国各地和海外地区。整体来看,其主要分布地区在我国南方如江苏、福建、浙江、广东、湖南、湖北、江西、安徽等省份,北方地区相对较少。这种分布趋势的形成与吴姓来源有一定关系。根据史料和家谱资料记载,吴姓的主要来源应有两支,一支出自河南虞城,为虞舜后代。舜子商均继承有虞氏首领地位,在今河南虞城县建立虞国,后世以虞为氏,因上古时期“虞”、“吴”音相近,所以一部分虞氏转为吴氏,形成姚姓吴氏,在河南、山西一带发展繁衍,但这支吴姓的发展不够壮大,缺乏完整的谱系资料。另一支吴姓为姬姓吴氏,来源于春秋时期的吴国,始祖为吴太伯和仲雍。这支吴姓在后世的发展中,繁荣旺盛,扩展到世界各地,构成当今吴姓的主体。
姬姓吴氏的后裔非常兴盛,各朝各代都有一些名门望族,并形成许多著名郡望。如秦汉时期的长沙王吴芮家族、河南上蔡廷尉吴公家族、河南洛阳吴雄家族;魏晋隋唐时期的河南濮阳吴氏、吴郡吴氏、河南陈留吴氏、渤海吴氏等;宋元明清时期的左台吴氏、太原吴氏、吴宣家族、丹阳吴氏等;历代形成的著名郡望主要有濮阳郡、渤海郡、陈留郡、吴兴郡、汝南郡、长沙郡和武昌郡等7个。在姬姓吴氏的发展史中,河南一直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早在秦汉时期就产生了上蔡廷尉吴公、河南洛阳吴雄等吴姓的世家大族,后来在隋唐时期吴姓的7个著名郡望中河南就有濮阳郡、陈留郡、汝南郡3个,明清时期也涌现出固始吴氏、新野吴氏等吴姓大族。
历史上,吴姓族人秉承先祖吴太伯“谦让、开拓”的创业精神,遵从《大学》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模式,把“讲信义、务本业、忠君守法、按时输纳,尊祖念宗,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和睦族人”等作为族规宗约的重要内容,以提高宗族的整体素质。这些优秀的宗族传统和宗族文化,使吴氏家族在历史上产生了大批著名人物。有骁勇善战的良将武士,如战国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吴起,东汉大司马吴汉,南宋抗金名将吴玠、吴璘,明朝开国名将吴良,晚清保卫台湾抗击日本的吴汤兴、吴彭年等等,他们为国家的安全,民族的兴盛,不惜血洒疆场,甚至贡献自己的生命。有名冠古今的忠臣良相,如后汉贤臣吴祐、东晋清官吴隐之、唐代良吏吴兢、北宋名臣吴遵路、南宋名相吴潜等等,他们靖忠为国,直言上谏,不怕得罪权臣、帝王,甚至为国家甘愿舍身成仁。有学问淹贯的鸿儒名宿,如草庐先生吴澄、明代大儒吴与弼、名扬日本的明代哲学家吴廷翰、金石名家吴大澂、桐城名儒吴汝纶、《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谴责小说家吴沃尧、诗人吴梅村等,他们才气横溢,修身立德,崇文治学,著书立说,成为千古传颂的文坛巨擎,为华夏文明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还有许多科技界的精英,如清代植物学家吴其濬、算学家吴嘉善、明末温湿病学家吴有性、薄贴专家吴尚先等,他们所取得的成就至今仍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为我国在世界科技史上争得了一席之地。吴氏先贤为吴氏家族成为精英荟萃、享誉中外的著名家族抹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为我们今人留下了众多缅怀古人的历史遗迹,使其家族精神源远流长。
吴姓除了在国内发展外还不断地向海外拓展。吴国灭亡时便有一部分吴国公族逃奔到日本。同时,还有大批吴国人南迁,进入今越南地区。东汉时有吴凤入朝鲜。自元代起,吴姓人开始进入台湾地区发展。大约到明代以后,福建、广东等沿海地区的很多吴氏族人开始移民南洋,迁到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尼、新加坡以及泰国、缅甸等国。近代,又有不少吴氏族人旅居欧美。这些移居到南洋、欧美的吴姓人大都聚族而居,建立有自己的宗亲会,不忘祖源,团结互助。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海外吴姓,回到祖国寻根问祖,祭拜祖先,这些寻根祭祖活动加强了海外吴姓与祖国的联系,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同时也为中国走向世界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除了汉族的吴姓,少数民族中也有不少吴姓,其来源有二:一方面是少数民族受汉文化影响,借鉴汉姓;一是中原王朝对少数民族赐姓。他们是吴姓家族的新增力量,进一步加强了吴姓家族的影响力。吴姓作为中国大姓遍布世界各地,那么如此庞大的吴姓家族究竟起源何在?是有多支来源还是有相对集中的祖源地?又是怎样发展成为今天这种枝柯遍地、繁荣兴旺局面的?
吴姓起源 吴姓的起源从现有的姓氏学著作中基本可以看到以下几种说法:一是颛顼帝时有吴权,其后代有吴氏。二是少康帝时有神箭手吴贺,其后有吴氏。这两种起源说法,多是在一些记载远古神话传说的古书中提到,缺乏真实可信的资料,无法进行具体考证,所以不作为吴姓的主要起源。三是舜子商均的后代。商均继承有虞氏首领地位,在今河南虞城县建立虞国,后代以虞为氏,因上古时期“虞”、“吴”音相近,所以一部分虞氏就转化为吴氏,形成姚姓吴氏。《元和姓纂》中有“舜有天下号曰虞,子商均因以为氏”的记载,可知商均的后代是以虞为氏的,因上古虞、吴不分,虞氏转化为吴氏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史记·赵世家》中记载赵武灵王十六年(公元前310),吴广纳其女孟姚与赵武灵王,孟姚受宠,为惠后。《索隐》称,吴广为舜的后人,因前文有“余思虞舜之勋,故命其胄女孟姚以配而七代之孙”。七代之孙为赵武灵王。《索隐》还称,舜的后代被封在虞城,即河东大阳山西上虞城,也称吴城。虞、吴音相近,所以舜的后代也有姓吴的,不光是只有太伯、仲雍的后人才姓吴。这些史料可以说明姚姓吴氏是存在的,但因史料的缺乏无法对其发展迁播做详细考证,他们可能一直在原有虞氏的活动区域河南、山西一带发展繁衍,今天山西吴姓中有一部分应为姚姓吴氏。四是黄帝轩辕氏的直系后裔,吴国始建者太伯、仲雍的后人,为姬姓吴氏。从现有的家谱资料和历史记载来看,秦汉以来到当今社会的吴姓绝大部分都来源于姬姓吴氏,因为各种传统的姓氏经典著作和吴氏家乘族谱,一般都是以姬姓太伯、仲雍为始祖。
姬姓吴氏的存在源于吴国的建立。商朝时,黄帝的12世孙周太王建立了周部落。太王有三个儿子,其中小儿子季历颇有才干,生子姬昌,姬昌出世时,有圣瑞出现,所以太王想让季历继位,以便姬昌接替王位。太王的大儿子太伯和二儿子仲雍知道父王想让季历继承王位但又不想违背长子继承制,为不让父亲为难,他们就一起出走,南下荆蛮,建立了句吴国。太伯死后,仲雍继位。周武王灭商后,寻找太伯后代,封仲雍的3世孙周章为诸侯,国号改为吴,并追封太伯为吴伯。
吴国传到仲雍的第19世孙寿梦时,把都城迁到了今天的江苏苏州。寿梦的第四个儿子季札以贤德著称,寿梦想让他继承王位,但季札却不愿破坏规矩引起王位之争,坚辞不受,寿梦只好传位给长子诸樊。诸樊即位后还曾让位给季札,季札仍不接受,逃到延陵乡下以耕田为生。诸樊无奈,只好把延陵封给他做采邑,临死前实行兄终弟及制,想要把王位合法地传给季札,但季札最终还是拒绝。此后吴王寿梦的后裔便分为两支:一支在政治上发展,出现了吴王阖闾、夫差等著名国君,使吴国由一个落后封闭的南方小国一跃成为足以与中原强国抗衡的春秋五霸之一;另一支是季札,他的后裔发展旺盛,分迁到祖国各地。到春秋晚期吴国被越国灭亡后,其国民四散逃迁,为纪念故国便以国为氏,称吴氏,吴姓才正式开始发展壮大。
祖地 祖地源于河南的吴姓支系是姚姓吴氏,其始祖为舜子商均。商均在夏王朝建立后,出任有虞氏首领,在今河南虞城县北建立虞国,现在虞城县北还有商均墓。虞国灭亡后,国人以国为氏,便有了虞姓,因上古时期虞、吴不分,有一部分便转为吴姓。这部分吴姓的祖地便可追溯到河南虞城。除了姚姓吴氏祖地发源于河南虞城外,构成当今吴姓主体的姬姓吴氏在后世发展中在河南境内也形成了许多世家大族如濮阳吴氏、陈留吴氏等,并且从这些望族中又分衍出众多吴氏支系,使濮阳郡和陈留郡成为吴姓的著名郡望,位列《元和姓纂》所列三大郡望和隋唐时期吴姓7大著名郡望之中。因此濮阳和陈留作为吴姓重要郡望所在地,也具有重要的寻根价值。河南虞城 河南虞城作为姚姓吴氏的祖地,在经过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之后,除了深厚的文化积淀、灿烂的古迹遗存,更增添了许多崭新的面貌、现代化的气息。作为虞国的始建地,悠久的历史为这里创造了诸多辉煌。虞国的始建者舜子商均,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奴仆出身的宰相伊尹,号称字圣的造字鼻祖仓颉,最早发明秫酒的造酒鼻祖杜康,巾帼英雄花木兰等,在虞城的史册上熠熠闪光,并留下众多的文物古迹,成为后人永久的纪念,如商均墓、伊尹墓、仓颉墓、杜康造酒发祥地、花木兰祠、魏征墓等等。河南濮阳 濮阳郡,治所在濮阳(今河南濮阳县西南)。晋代时改东郡置国,西晋末改为郡。濮阳吴氏的开基始祖为广平侯吴汉裔孙吴遵。濮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素有“颛顼遗都”、“帝舜故里”之称。辖境内名胜古迹众多,有仓颉陵庙、孔子门徒子路的墓祠,历史上著名的“城濮之战”、“马陵之战”、“澶渊之盟”也都发生在这里。1987年,濮阳县西水坡出土了六千多年前的蚌塑龙形图案,这一珍贵的文物遗迹被国内外考古界誉为“中华第一龙”,把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史向前推进了1400多年,濮阳也因此被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命名为“龙乡”。开封陈留镇陈留郡,治所在陈留(今河南开封东南)。秦始皇置陈留县,在今开封东南。历代均置。1957年并入开封县。另一种说法是西汉设陈留郡,治陈留县。北魏时治浚仪,隋唐为汴州陈留郡。此支吴氏是季扎的后裔,兴起于东汉吴恢家族。陈留历史悠久,人才辈出,东汉末年文学家、政治家蔡邕;汉武帝时期的洛阳令董宣;西汉谋略超人的张良(曾为陈留侯);东汉陈留王刘协(后为东汉末年汉献帝)等等。本文摘自《中华姓氏中原寻根丛书》作者:李玲玲
【友情提示】天下吴氏网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客观真实报道,坚持不站队,保持正确的主观立场,以弘扬至德精神!传播吴文化为主旋律!只要你姓吴,只要你是正能量的来稿,我们都欢迎!
《相约天下吴氏网》主题歌 作词∶吴蜀丰 作曲演唱∶吴仕长
吴氏文化正能量,至德精神在弘扬。开拓进取创辉煌,谱写时代新篇章。
三让高风孔圣赞,第一世家史记传。天上有口遍天下,家风传承树典范。
我是吴氏好儿郎,仁爱谦让传万代。相约天下吴氏网,因为有你更精彩!
来稿要求图文分开打包,〔因人力有限不接受微信图文供稿〕
投稿公共邮箱:905080184@qq.com
联系人吴蜀丰 电话: 18883313913
责任编辑:吴蜀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