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世存最大吴家祠堂安徽歙县北岸镇吴氏宗祠
文/吴宪鸿
北岸吴氏宗祠,位于安徽省歙县北岸镇北岸村。县里开展采风活动,我专门绕道北岸,进吴氏宗祠观赏一番,了却了多年的心愿。下了杭徽公路,我就惊讶不停,这就是北岸村?沿着河边走,鹅卵石铺就的新路,宽敞平坦;杨柳依依,绿荫如盖,各类花朵,五彩缤纷;河水清澈,鱼翔浅底;有健身器材,给村民锻炼;有亭阁矗立,供游人休憩;有文化墙、宣传栏,让大家学习。好一个河边公园!
四十多年前,我在北岸中学读书,有关系好的同学住在这一块,老经过这儿的。原来是泥土小道一条,杂草丛生,藤蔓缠绕,到处是鸡屎牛粪、砖头瓦片和粪坛粪坑,臭气熏人。值班的村干部跟我说,近几年,村里严谨规划,全面治理,坚持将环境整治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突破口,做到整治与提升相结合,绿化与美化相结合,村庄环境变靓与旅游开发相结合,并注重长效管护,强化村庄保洁,使村容村貌大为改观,美丽乡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边听边走,朝右一拐,一个农村中少见的大坦场展现在眼前,抬头一望,那尽头就是吴氏宗祠。对这个祠堂,我不陌生,因它也是我们白杨吴氏的祖祠。几十年来,数次经过这儿,只见它门面凋敝,构件缺失,破门紧闭,它早已做了供销社的仓库,外人无法入内。
说实话,村庄变美,大同小异,要寻找特色,探索底蕴,才不虚此行。而到北岸,我主要就是来探寻吴氏宗祠的。怀着对先祖的敬畏之情,我慢慢地走到高大雄伟的祠堂门口。门厅为五凤楼建筑,五开间,中有四根方形石柱,两边是八字墙,祠堂因之更显宽敞之象。八字墙用水磨青砖砌筑,雕以花纹,白灰勾缝,青白分明典雅清丽;上有元宝花砖,两边檐下各设置九龛,世间少见。博风板上雕刻了奇花异草,中间两斜撑为“八仙”,雕刻细腻,形象逼真。特别是屋顶上的十个翼角,成五双展翅,活像五对欲飞的凤凰。整个门厅的木制部分,已进行整修,换上了一些新的构件,更显豪华气派,威严轩昂。上中部挂一巨匾,黑底金字,“吴氏宗祠”四个行楷大字,刚劲有力,熠熠生辉。
迈上台阶,仰视可见大门上有门当,下有石鼓,这都是名门望族,门第尊贵的象征。走进享堂,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从下堂三面回廊到上堂大厅,数十根方形石柱和圆形木柱架起数十根粗硕宏大的月梁,又共同擎起了巍巍大堂,令我等观者无不赞叹徽州古人的智慧和魄力。
祠堂里面,有几位老者。这些年来,他们力主修复该宗祠,无偿跑动,请求上级支持、多方筹资、寻找资料、监督修复,付出了大量精力和时间。祠堂开放,接待旅游者后,他们又常常来这儿,义务进行讲解。一位高个子,八十多岁的吴大爷,原来就是一位领头者,他热情地告诉我们,北岸吴姓为吴氏六十一世祖吴少微的后代,系少微派支脉,在宋理宗年间,由八十纨裤子弟吴赵从小阜西岸迁居北岸,赵公即北岸吴姓的始迁祖公,其后代椒实蕃衍,瓜瓞绵延,人丁兴旺,昌盛发达。至九十三世祖吴茂,他儒而兼贾,在苏州一带行商,经济雄厚。明朝中期,茂公领头筹建北岸的吴氏宗祠,助金最多。清朝道光年间,茶叶巨商吴应晟筹资白银二十四万两重建;同治年间,曾进行过维修;它总共占地十多亩,是中华吴姓现存最大的宗祠。前几年,整修后,它已属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走上了新生之路。
明堂中立一大鱼缸,植有荷花,缸水蓝绿,荷叶田田。中间的甬道把明堂隔成三组,有三处五级石阶可登上堂。仰望上堂照壁枋,中挂大牌匾,“至德堂”三字标明了此宗祠的堂名;其下,张挂泰伯公和仲雍公的画像,两边的对联为“至德在让王二十一字重圣人之赞美,高风传挂剑百千万世衍贤祠之冠裳”,东西两侧墙壁上张挂季札公和少微公的画像。我肃立瞻仰,思虑不停,探索以上所见的含义。碰巧,吴大爷带着几个外地游客过来,详细介绍道:
古时候,黄帝轩辕的后代,第十七世的古公亶父生有三子,长子泰伯,次子仲雍,三子季历。按当时氏族传统,王位只能由嫡长子继承,或顺序承位,最后才轮到末子。季历的儿子昌天庭饱满,地阁方圆,有伟人气质,王者风度,深得古公喜爱,寄予厚望,有意以后把王位传给他,使国家兴盛起来。泰伯非常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知父之意后,他顾全大局,极能忍让,为解决承位矛盾,数次把王位让给三弟季历,自己和次弟仲雍远走高飞,来到了太湖流域,传授中原的农耕、种粮技术。他亲善行义的高尚品德,感召了当地居民,大家拥戴其为君主。他继而领导人们建城邑,开湖渠,垦荒地,广种粮,扩养殖,最后建起国家,国号“句吴”,也叫“攻吴”,为后世强大的吴国打下了深厚的基础。于是,泰伯就成为吴氏的一世祖,也称始祖公,仲雍后来是吴国的二代君主,为传代始祖,亦称亚始祖。多少年来,泰伯公的高风亮节感动了无数的中国人,后世的圣人孔夫子,就拍案惊呼:“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原文见《论语》,其意思是:“泰伯,可以说是品德最高尚的人了。他几次把王位让给季历,老百姓都找不到合适的词句来称赞他。”)孔夫子二十一字的评价极高而又恰当!季札则是吴氏十九世祖公,他也曾让出王位,并赠剑于人而不食言。上面的对联,反映的就是泰伯公和季札公的事迹与品德以及对后人的影响。至于少微公,则是我们徽州吴氏的始迁祖,他是唐朝长安元年(公元701年)进士,初授晋阳尉,后官至左台监察御史;他才华横溢,作文雄健高雅,开一代新文风,为其时的大文学家;他主持编撰了《吴氏宗谱》,并亲自作序,为后代所倚重。
作为吴氏后裔,听了这些,我不由自豪起来。“泰伯三让”乃吴氏祖先的高贵品德,后演化成了吴氏族人重“让”重“德”的特点,——吴氏许多宗祠、支祠乃至住宅的堂名中都含有一个“德”字,如崇德堂,慎德堂,树德堂,敬德堂,以及德祥堂,德本堂等;据说,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华裔吴氏族人,都将其宗族社团组织命名为“至德公堂”、“三德公所”;而这北岸吴氏宗祠就干脆选用了孔子话中的“至德”二字,其用意不言自明。“让”和“德”,历来是吴氏各派各支的重要族规,已深深地融入吴氏的血脉之中。有了它,就能家庭和睦,邻里和善,社会和谐。它属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髓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优良传统之一。
漫步吴氏宗祠,我还被精美的三雕所折服。最著名的是石雕。享堂明堂之上的围栏,由六块黟县青石板和八根石柱组成,所雕内容为杭州“西湖十景”,以浮雕为主,质朴大方,浑厚潇洒。在祠堂里雕刻山水题材是罕见的,或许,当年的建筑者是为了让那些走不出徽州大山的百姓认识一下外面的世界。祠堂后进的明堂,因下挖数尺,就围有黟县青石栏,观之如同水池,内有几株荷花。十四根石柱上雕狮子,各具形态,惟妙惟肖。十三块石板内壁雕了五十三件礼器,集中再现了我国历朝历代的祭祀用具,形制不一,古色古香,雕法古朴,形象精美。明堂北面,即寝堂台基前立有石栏,八柱七板。这七块石板上雕刻了“百鹿图”,有远山重迭,奇岩怪石,烟云缭绕,林木茂盛,苍松挺抜,溪水长流,100只大小不一,千姿百态,活泼可爱的山鹿,或静卧休憩,或相依相偎,或腾空而起,或追逐戏耍,雕刻精细,立体感强,栩栩如生,游客边看便啧啧称赞。哦,民间用“鹿”喻“禄”,祠堂中有“百鹿”,寓意明显,乃祈求祖宗保佑,后代能家业兴旺,飞黄腾达。
因时间关系,我本不准备登上寝堂的。吴大爷却要拉我上去,说这砖雕你不可不看。此砖雕是寝堂西墙上的神龛,为殿宇门厅式,其屋顶、楼阁、栏杆、望柱、挂落、门罩等,均用透雕方法镂空而成,四周剔地干净,内里层次分明,线纹工整流畅,刀工细腻,刀法圆满,诚为精工之作,是砖雕极品,保存至今,品相完好,实属不易。我对吴大爷表示谢意,如果走了未看,那就太遗憾了。
至于木雕,那些格子门可观可看,可圈可点。格子门的棂子,有的简单大方,只是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搭配组合,有的凸现华美,有各式象鼻拐子相连如意头合成方形或菱形;格子门的棂心,或为四季花卉,或为博古八宝,或为明暗“八仙”,或为福禄寿喜;整个雕功不俗,线条柔和,简朴圆润,亦为珍品。其实,门厅和享堂里有许许多多木雕,如斜撑,雀替,梁驼等,应该是华丽艳美的,只因大革文化命的“文革”作孽,它们竟被斧劈刀砍,面目全非,惨不忍睹。所幸,现在党和政府非常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及开发工作,吴大爷等人更是积极参与,这儿也进行了维修,作了新的布置,但已无法恢复原貌。
修改此文时,又得知喜讯,县文物局维修北岸吴氏宗祠的项目,已审批通过,拨下专款,将组织了专家和工匠,开始对吴氏宗祠进行全面修缮。我想,当它修复结束开放之日,是它重新焕发光彩之时,更会为美丽的北岸,增添绚烂的一景。
北岸吴氏宗祠是一处始建于清代的宗族祠堂建筑,属于吴氏宗族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位于歙县北岸村。建于1826年。宗祠是凝聚宗族血缘和感情的纽带,作为宗族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的象征与标志,具有无与伦比的影响力和历史价值。
三间三进。门厅为五风楼,八字墙须弥座石刻与檐下砖雕、博缝板木雕均极华美。中进享堂月报梁、金柱粗硕宏大。檐柱前有"黟县青"石栏,望柱头刻石狮,栏板上镌杭州西湖风景,洗练精致。寝殿台基前立石栏与两边台阶垂带石栏板相接,寝前栏板刻"百鹿图"通景,群鹿隐现于山林间,千姿百态,栩栩如生。中进后廊天井栏杆,由13方栏板组成,望柱上饰石狮,栏板上刻镌礼器,亦极工丽。下为蓄水池。寝殿右侧墙上置一砖雕神龛,三间殿字式,雕作细腻,充分显示了古代工匠精湛的工艺技巧和完美的艺术造型,是凝聚了劳动人民智慧和艺术的结晶。左侧墙上竖嵌修饲碑记一方。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作者简介】吴宪鸿,男,1954年出生,中共党员,高中毕业后回乡务农,后考上高校学习,曾任中学教师、县委政研室干部、乡镇领导,已退休。发表小说、散文、故事等文学作品一百多万字;出版长篇小说《黑石崖》和“徽州逸事系列小说”《故园风》,都获得黄山市文学艺术奖;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黄山市徽州文化研究院研究员,歙县作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现为法定代表人并主持工作;个人辞条被中国小说学会收进其主编的《中国小说家大辞典》。
走进世存最大吴家祠堂安徽歙县北岸镇吴氏宗祠
文/吴宪鸿
北岸吴氏宗祠,位于安徽省歙县北岸镇北岸村。县里开展采风活动,我专门绕道北岸,进吴氏宗祠观赏一番,了却了多年的心愿。下了杭徽公路,我就惊讶不停,这就是北岸村?沿着河边走,鹅卵石铺就的新路,宽敞平坦;杨柳依依,绿荫如盖,各类花朵,五彩缤纷;河水清澈,鱼翔浅底;有健身器材,给村民锻炼;有亭阁矗立,供游人休憩;有文化墙、宣传栏,让大家学习。好一个河边公园!
四十多年前,我在北岸中学读书,有关系好的同学住在这一块,老经过这儿的。原来是泥土小道一条,杂草丛生,藤蔓缠绕,到处是鸡屎牛粪、砖头瓦片和粪坛粪坑,臭气熏人。值班的村干部跟我说,近几年,村里严谨规划,全面治理,坚持将环境整治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突破口,做到整治与提升相结合,绿化与美化相结合,村庄环境变靓与旅游开发相结合,并注重长效管护,强化村庄保洁,使村容村貌大为改观,美丽乡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边听边走,朝右一拐,一个农村中少见的大坦场展现在眼前,抬头一望,那尽头就是吴氏宗祠。对这个祠堂,我不陌生,因它也是我们白杨吴氏的祖祠。几十年来,数次经过这儿,只见它门面凋敝,构件缺失,破门紧闭,它早已做了供销社的仓库,外人无法入内。
说实话,村庄变美,大同小异,要寻找特色,探索底蕴,才不虚此行。而到北岸,我主要就是来探寻吴氏宗祠的。怀着对先祖的敬畏之情,我慢慢地走到高大雄伟的祠堂门口。门厅为五凤楼建筑,五开间,中有四根方形石柱,两边是八字墙,祠堂因之更显宽敞之象。八字墙用水磨青砖砌筑,雕以花纹,白灰勾缝,青白分明典雅清丽;上有元宝花砖,两边檐下各设置九龛,世间少见。博风板上雕刻了奇花异草,中间两斜撑为“八仙”,雕刻细腻,形象逼真。特别是屋顶上的十个翼角,成五双展翅,活像五对欲飞的凤凰。整个门厅的木制部分,已进行整修,换上了一些新的构件,更显豪华气派,威严轩昂。上中部挂一巨匾,黑底金字,“吴氏宗祠”四个行楷大字,刚劲有力,熠熠生辉。
迈上台阶,仰视可见大门上有门当,下有石鼓,这都是名门望族,门第尊贵的象征。走进享堂,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从下堂三面回廊到上堂大厅,数十根方形石柱和圆形木柱架起数十根粗硕宏大的月梁,又共同擎起了巍巍大堂,令我等观者无不赞叹徽州古人的智慧和魄力。
祠堂里面,有几位老者。这些年来,他们力主修复该宗祠,无偿跑动,请求上级支持、多方筹资、寻找资料、监督修复,付出了大量精力和时间。祠堂开放,接待旅游者后,他们又常常来这儿,义务进行讲解。一位高个子,八十多岁的吴大爷,原来就是一位领头者,他热情地告诉我们,北岸吴姓为吴氏六十一世祖吴少微的后代,系少微派支脉,在宋理宗年间,由八十纨裤子弟吴赵从小阜西岸迁居北岸,赵公即北岸吴姓的始迁祖公,其后代椒实蕃衍,瓜瓞绵延,人丁兴旺,昌盛发达。至九十三世祖吴茂,他儒而兼贾,在苏州一带行商,经济雄厚。明朝中期,茂公领头筹建北岸的吴氏宗祠,助金最多。清朝道光年间,茶叶巨商吴应晟筹资白银二十四万两重建;同治年间,曾进行过维修;它总共占地十多亩,是中华吴姓现存最大的宗祠。前几年,整修后,它已属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走上了新生之路。
明堂中立一大鱼缸,植有荷花,缸水蓝绿,荷叶田田。中间的甬道把明堂隔成三组,有三处五级石阶可登上堂。仰望上堂照壁枋,中挂大牌匾,“至德堂”三字标明了此宗祠的堂名;其下,张挂泰伯公和仲雍公的画像,两边的对联为“至德在让王二十一字重圣人之赞美,高风传挂剑百千万世衍贤祠之冠裳”,东西两侧墙壁上张挂季札公和少微公的画像。我肃立瞻仰,思虑不停,探索以上所见的含义。碰巧,吴大爷带着几个外地游客过来,详细介绍道:
古时候,黄帝轩辕的后代,第十七世的古公亶父生有三子,长子泰伯,次子仲雍,三子季历。按当时氏族传统,王位只能由嫡长子继承,或顺序承位,最后才轮到末子。季历的儿子昌天庭饱满,地阁方圆,有伟人气质,王者风度,深得古公喜爱,寄予厚望,有意以后把王位传给他,使国家兴盛起来。泰伯非常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知父之意后,他顾全大局,极能忍让,为解决承位矛盾,数次把王位让给三弟季历,自己和次弟仲雍远走高飞,来到了太湖流域,传授中原的农耕、种粮技术。他亲善行义的高尚品德,感召了当地居民,大家拥戴其为君主。他继而领导人们建城邑,开湖渠,垦荒地,广种粮,扩养殖,最后建起国家,国号“句吴”,也叫“攻吴”,为后世强大的吴国打下了深厚的基础。于是,泰伯就成为吴氏的一世祖,也称始祖公,仲雍后来是吴国的二代君主,为传代始祖,亦称亚始祖。多少年来,泰伯公的高风亮节感动了无数的中国人,后世的圣人孔夫子,就拍案惊呼:“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原文见《论语》,其意思是:“泰伯,可以说是品德最高尚的人了。他几次把王位让给季历,老百姓都找不到合适的词句来称赞他。”)孔夫子二十一字的评价极高而又恰当!季札则是吴氏十九世祖公,他也曾让出王位,并赠剑于人而不食言。上面的对联,反映的就是泰伯公和季札公的事迹与品德以及对后人的影响。至于少微公,则是我们徽州吴氏的始迁祖,他是唐朝长安元年(公元701年)进士,初授晋阳尉,后官至左台监察御史;他才华横溢,作文雄健高雅,开一代新文风,为其时的大文学家;他主持编撰了《吴氏宗谱》,并亲自作序,为后代所倚重。
作为吴氏后裔,听了这些,我不由自豪起来。“泰伯三让”乃吴氏祖先的高贵品德,后演化成了吴氏族人重“让”重“德”的特点,——吴氏许多宗祠、支祠乃至住宅的堂名中都含有一个“德”字,如崇德堂,慎德堂,树德堂,敬德堂,以及德祥堂,德本堂等;据说,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华裔吴氏族人,都将其宗族社团组织命名为“至德公堂”、“三德公所”;而这北岸吴氏宗祠就干脆选用了孔子话中的“至德”二字,其用意不言自明。“让”和“德”,历来是吴氏各派各支的重要族规,已深深地融入吴氏的血脉之中。有了它,就能家庭和睦,邻里和善,社会和谐。它属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髓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优良传统之一。
漫步吴氏宗祠,我还被精美的三雕所折服。最著名的是石雕。享堂明堂之上的围栏,由六块黟县青石板和八根石柱组成,所雕内容为杭州“西湖十景”,以浮雕为主,质朴大方,浑厚潇洒。在祠堂里雕刻山水题材是罕见的,或许,当年的建筑者是为了让那些走不出徽州大山的百姓认识一下外面的世界。祠堂后进的明堂,因下挖数尺,就围有黟县青石栏,观之如同水池,内有几株荷花。十四根石柱上雕狮子,各具形态,惟妙惟肖。十三块石板内壁雕了五十三件礼器,集中再现了我国历朝历代的祭祀用具,形制不一,古色古香,雕法古朴,形象精美。明堂北面,即寝堂台基前立有石栏,八柱七板。这七块石板上雕刻了“百鹿图”,有远山重迭,奇岩怪石,烟云缭绕,林木茂盛,苍松挺抜,溪水长流,100只大小不一,千姿百态,活泼可爱的山鹿,或静卧休憩,或相依相偎,或腾空而起,或追逐戏耍,雕刻精细,立体感强,栩栩如生,游客边看便啧啧称赞。哦,民间用“鹿”喻“禄”,祠堂中有“百鹿”,寓意明显,乃祈求祖宗保佑,后代能家业兴旺,飞黄腾达。
因时间关系,我本不准备登上寝堂的。吴大爷却要拉我上去,说这砖雕你不可不看。此砖雕是寝堂西墙上的神龛,为殿宇门厅式,其屋顶、楼阁、栏杆、望柱、挂落、门罩等,均用透雕方法镂空而成,四周剔地干净,内里层次分明,线纹工整流畅,刀工细腻,刀法圆满,诚为精工之作,是砖雕极品,保存至今,品相完好,实属不易。我对吴大爷表示谢意,如果走了未看,那就太遗憾了。
至于木雕,那些格子门可观可看,可圈可点。格子门的棂子,有的简单大方,只是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搭配组合,有的凸现华美,有各式象鼻拐子相连如意头合成方形或菱形;格子门的棂心,或为四季花卉,或为博古八宝,或为明暗“八仙”,或为福禄寿喜;整个雕功不俗,线条柔和,简朴圆润,亦为珍品。其实,门厅和享堂里有许许多多木雕,如斜撑,雀替,梁驼等,应该是华丽艳美的,只因大革文化命的“文革”作孽,它们竟被斧劈刀砍,面目全非,惨不忍睹。所幸,现在党和政府非常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及开发工作,吴大爷等人更是积极参与,这儿也进行了维修,作了新的布置,但已无法恢复原貌。
修改此文时,又得知喜讯,县文物局维修北岸吴氏宗祠的项目,已审批通过,拨下专款,将组织了专家和工匠,开始对吴氏宗祠进行全面修缮。我想,当它修复结束开放之日,是它重新焕发光彩之时,更会为美丽的北岸,增添绚烂的一景。
北岸吴氏宗祠是一处始建于清代的宗族祠堂建筑,属于吴氏宗族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位于歙县北岸村。建于1826年。宗祠是凝聚宗族血缘和感情的纽带,作为宗族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的象征与标志,具有无与伦比的影响力和历史价值。
三间三进。门厅为五风楼,八字墙须弥座石刻与檐下砖雕、博缝板木雕均极华美。中进享堂月报梁、金柱粗硕宏大。檐柱前有"黟县青"石栏,望柱头刻石狮,栏板上镌杭州西湖风景,洗练精致。寝殿台基前立石栏与两边台阶垂带石栏板相接,寝前栏板刻"百鹿图"通景,群鹿隐现于山林间,千姿百态,栩栩如生。中进后廊天井栏杆,由13方栏板组成,望柱上饰石狮,栏板上刻镌礼器,亦极工丽。下为蓄水池。寝殿右侧墙上置一砖雕神龛,三间殿字式,雕作细腻,充分显示了古代工匠精湛的工艺技巧和完美的艺术造型,是凝聚了劳动人民智慧和艺术的结晶。左侧墙上竖嵌修饲碑记一方。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作者简介】吴宪鸿,男,1954年出生,中共党员,高中毕业后回乡务农,后考上高校学习,曾任中学教师、县委政研室干部、乡镇领导,已退休。发表小说、散文、故事等文学作品一百多万字;出版长篇小说《黑石崖》和“徽州逸事系列小说”《故园风》,都获得黄山市文学艺术奖;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黄山市徽州文化研究院研究员,歙县作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现为法定代表人并主持工作;个人辞条被中国小说学会收进其主编的《中国小说家大辞典》。
走进世存最大吴家祠堂安徽歙县北岸镇吴氏宗祠
文/吴宪鸿
北岸吴氏宗祠,位于安徽省歙县北岸镇北岸村。县里开展采风活动,我专门绕道北岸,进吴氏宗祠观赏一番,了却了多年的心愿。下了杭徽公路,我就惊讶不停,这就是北岸村?沿着河边走,鹅卵石铺就的新路,宽敞平坦;杨柳依依,绿荫如盖,各类花朵,五彩缤纷;河水清澈,鱼翔浅底;有健身器材,给村民锻炼;有亭阁矗立,供游人休憩;有文化墙、宣传栏,让大家学习。好一个河边公园!
四十多年前,我在北岸中学读书,有关系好的同学住在这一块,老经过这儿的。原来是泥土小道一条,杂草丛生,藤蔓缠绕,到处是鸡屎牛粪、砖头瓦片和粪坛粪坑,臭气熏人。值班的村干部跟我说,近几年,村里严谨规划,全面治理,坚持将环境整治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突破口,做到整治与提升相结合,绿化与美化相结合,村庄环境变靓与旅游开发相结合,并注重长效管护,强化村庄保洁,使村容村貌大为改观,美丽乡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边听边走,朝右一拐,一个农村中少见的大坦场展现在眼前,抬头一望,那尽头就是吴氏宗祠。对这个祠堂,我不陌生,因它也是我们白杨吴氏的祖祠。几十年来,数次经过这儿,只见它门面凋敝,构件缺失,破门紧闭,它早已做了供销社的仓库,外人无法入内。
说实话,村庄变美,大同小异,要寻找特色,探索底蕴,才不虚此行。而到北岸,我主要就是来探寻吴氏宗祠的。怀着对先祖的敬畏之情,我慢慢地走到高大雄伟的祠堂门口。门厅为五凤楼建筑,五开间,中有四根方形石柱,两边是八字墙,祠堂因之更显宽敞之象。八字墙用水磨青砖砌筑,雕以花纹,白灰勾缝,青白分明典雅清丽;上有元宝花砖,两边檐下各设置九龛,世间少见。博风板上雕刻了奇花异草,中间两斜撑为“八仙”,雕刻细腻,形象逼真。特别是屋顶上的十个翼角,成五双展翅,活像五对欲飞的凤凰。整个门厅的木制部分,已进行整修,换上了一些新的构件,更显豪华气派,威严轩昂。上中部挂一巨匾,黑底金字,“吴氏宗祠”四个行楷大字,刚劲有力,熠熠生辉。
迈上台阶,仰视可见大门上有门当,下有石鼓,这都是名门望族,门第尊贵的象征。走进享堂,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从下堂三面回廊到上堂大厅,数十根方形石柱和圆形木柱架起数十根粗硕宏大的月梁,又共同擎起了巍巍大堂,令我等观者无不赞叹徽州古人的智慧和魄力。
祠堂里面,有几位老者。这些年来,他们力主修复该宗祠,无偿跑动,请求上级支持、多方筹资、寻找资料、监督修复,付出了大量精力和时间。祠堂开放,接待旅游者后,他们又常常来这儿,义务进行讲解。一位高个子,八十多岁的吴大爷,原来就是一位领头者,他热情地告诉我们,北岸吴姓为吴氏六十一世祖吴少微的后代,系少微派支脉,在宋理宗年间,由八十纨裤子弟吴赵从小阜西岸迁居北岸,赵公即北岸吴姓的始迁祖公,其后代椒实蕃衍,瓜瓞绵延,人丁兴旺,昌盛发达。至九十三世祖吴茂,他儒而兼贾,在苏州一带行商,经济雄厚。明朝中期,茂公领头筹建北岸的吴氏宗祠,助金最多。清朝道光年间,茶叶巨商吴应晟筹资白银二十四万两重建;同治年间,曾进行过维修;它总共占地十多亩,是中华吴姓现存最大的宗祠。前几年,整修后,它已属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走上了新生之路。
明堂中立一大鱼缸,植有荷花,缸水蓝绿,荷叶田田。中间的甬道把明堂隔成三组,有三处五级石阶可登上堂。仰望上堂照壁枋,中挂大牌匾,“至德堂”三字标明了此宗祠的堂名;其下,张挂泰伯公和仲雍公的画像,两边的对联为“至德在让王二十一字重圣人之赞美,高风传挂剑百千万世衍贤祠之冠裳”,东西两侧墙壁上张挂季札公和少微公的画像。我肃立瞻仰,思虑不停,探索以上所见的含义。碰巧,吴大爷带着几个外地游客过来,详细介绍道:
古时候,黄帝轩辕的后代,第十七世的古公亶父生有三子,长子泰伯,次子仲雍,三子季历。按当时氏族传统,王位只能由嫡长子继承,或顺序承位,最后才轮到末子。季历的儿子昌天庭饱满,地阁方圆,有伟人气质,王者风度,深得古公喜爱,寄予厚望,有意以后把王位传给他,使国家兴盛起来。泰伯非常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知父之意后,他顾全大局,极能忍让,为解决承位矛盾,数次把王位让给三弟季历,自己和次弟仲雍远走高飞,来到了太湖流域,传授中原的农耕、种粮技术。他亲善行义的高尚品德,感召了当地居民,大家拥戴其为君主。他继而领导人们建城邑,开湖渠,垦荒地,广种粮,扩养殖,最后建起国家,国号“句吴”,也叫“攻吴”,为后世强大的吴国打下了深厚的基础。于是,泰伯就成为吴氏的一世祖,也称始祖公,仲雍后来是吴国的二代君主,为传代始祖,亦称亚始祖。多少年来,泰伯公的高风亮节感动了无数的中国人,后世的圣人孔夫子,就拍案惊呼:“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原文见《论语》,其意思是:“泰伯,可以说是品德最高尚的人了。他几次把王位让给季历,老百姓都找不到合适的词句来称赞他。”)孔夫子二十一字的评价极高而又恰当!季札则是吴氏十九世祖公,他也曾让出王位,并赠剑于人而不食言。上面的对联,反映的就是泰伯公和季札公的事迹与品德以及对后人的影响。至于少微公,则是我们徽州吴氏的始迁祖,他是唐朝长安元年(公元701年)进士,初授晋阳尉,后官至左台监察御史;他才华横溢,作文雄健高雅,开一代新文风,为其时的大文学家;他主持编撰了《吴氏宗谱》,并亲自作序,为后代所倚重。
作为吴氏后裔,听了这些,我不由自豪起来。“泰伯三让”乃吴氏祖先的高贵品德,后演化成了吴氏族人重“让”重“德”的特点,——吴氏许多宗祠、支祠乃至住宅的堂名中都含有一个“德”字,如崇德堂,慎德堂,树德堂,敬德堂,以及德祥堂,德本堂等;据说,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华裔吴氏族人,都将其宗族社团组织命名为“至德公堂”、“三德公所”;而这北岸吴氏宗祠就干脆选用了孔子话中的“至德”二字,其用意不言自明。“让”和“德”,历来是吴氏各派各支的重要族规,已深深地融入吴氏的血脉之中。有了它,就能家庭和睦,邻里和善,社会和谐。它属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髓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优良传统之一。
漫步吴氏宗祠,我还被精美的三雕所折服。最著名的是石雕。享堂明堂之上的围栏,由六块黟县青石板和八根石柱组成,所雕内容为杭州“西湖十景”,以浮雕为主,质朴大方,浑厚潇洒。在祠堂里雕刻山水题材是罕见的,或许,当年的建筑者是为了让那些走不出徽州大山的百姓认识一下外面的世界。祠堂后进的明堂,因下挖数尺,就围有黟县青石栏,观之如同水池,内有几株荷花。十四根石柱上雕狮子,各具形态,惟妙惟肖。十三块石板内壁雕了五十三件礼器,集中再现了我国历朝历代的祭祀用具,形制不一,古色古香,雕法古朴,形象精美。明堂北面,即寝堂台基前立有石栏,八柱七板。这七块石板上雕刻了“百鹿图”,有远山重迭,奇岩怪石,烟云缭绕,林木茂盛,苍松挺抜,溪水长流,100只大小不一,千姿百态,活泼可爱的山鹿,或静卧休憩,或相依相偎,或腾空而起,或追逐戏耍,雕刻精细,立体感强,栩栩如生,游客边看便啧啧称赞。哦,民间用“鹿”喻“禄”,祠堂中有“百鹿”,寓意明显,乃祈求祖宗保佑,后代能家业兴旺,飞黄腾达。
因时间关系,我本不准备登上寝堂的。吴大爷却要拉我上去,说这砖雕你不可不看。此砖雕是寝堂西墙上的神龛,为殿宇门厅式,其屋顶、楼阁、栏杆、望柱、挂落、门罩等,均用透雕方法镂空而成,四周剔地干净,内里层次分明,线纹工整流畅,刀工细腻,刀法圆满,诚为精工之作,是砖雕极品,保存至今,品相完好,实属不易。我对吴大爷表示谢意,如果走了未看,那就太遗憾了。
至于木雕,那些格子门可观可看,可圈可点。格子门的棂子,有的简单大方,只是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搭配组合,有的凸现华美,有各式象鼻拐子相连如意头合成方形或菱形;格子门的棂心,或为四季花卉,或为博古八宝,或为明暗“八仙”,或为福禄寿喜;整个雕功不俗,线条柔和,简朴圆润,亦为珍品。其实,门厅和享堂里有许许多多木雕,如斜撑,雀替,梁驼等,应该是华丽艳美的,只因大革文化命的“文革”作孽,它们竟被斧劈刀砍,面目全非,惨不忍睹。所幸,现在党和政府非常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及开发工作,吴大爷等人更是积极参与,这儿也进行了维修,作了新的布置,但已无法恢复原貌。
修改此文时,又得知喜讯,县文物局维修北岸吴氏宗祠的项目,已审批通过,拨下专款,将组织了专家和工匠,开始对吴氏宗祠进行全面修缮。我想,当它修复结束开放之日,是它重新焕发光彩之时,更会为美丽的北岸,增添绚烂的一景。
北岸吴氏宗祠是一处始建于清代的宗族祠堂建筑,属于吴氏宗族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位于歙县北岸村。建于1826年。宗祠是凝聚宗族血缘和感情的纽带,作为宗族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的象征与标志,具有无与伦比的影响力和历史价值。
三间三进。门厅为五风楼,八字墙须弥座石刻与檐下砖雕、博缝板木雕均极华美。中进享堂月报梁、金柱粗硕宏大。檐柱前有"黟县青"石栏,望柱头刻石狮,栏板上镌杭州西湖风景,洗练精致。寝殿台基前立石栏与两边台阶垂带石栏板相接,寝前栏板刻"百鹿图"通景,群鹿隐现于山林间,千姿百态,栩栩如生。中进后廊天井栏杆,由13方栏板组成,望柱上饰石狮,栏板上刻镌礼器,亦极工丽。下为蓄水池。寝殿右侧墙上置一砖雕神龛,三间殿字式,雕作细腻,充分显示了古代工匠精湛的工艺技巧和完美的艺术造型,是凝聚了劳动人民智慧和艺术的结晶。左侧墙上竖嵌修饲碑记一方。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作者简介】吴宪鸿,男,1954年出生,中共党员,高中毕业后回乡务农,后考上高校学习,曾任中学教师、县委政研室干部、乡镇领导,已退休。发表小说、散文、故事等文学作品一百多万字;出版长篇小说《黑石崖》和“徽州逸事系列小说”《故园风》,都获得黄山市文学艺术奖;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黄山市徽州文化研究院研究员,歙县作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现为法定代表人并主持工作;个人辞条被中国小说学会收进其主编的《中国小说家大辞典》。
走进世存最大吴家祠堂安徽歙县北岸镇吴氏宗祠
文/吴宪鸿
北岸吴氏宗祠,位于安徽省歙县北岸镇北岸村。县里开展采风活动,我专门绕道北岸,进吴氏宗祠观赏一番,了却了多年的心愿。下了杭徽公路,我就惊讶不停,这就是北岸村?沿着河边走,鹅卵石铺就的新路,宽敞平坦;杨柳依依,绿荫如盖,各类花朵,五彩缤纷;河水清澈,鱼翔浅底;有健身器材,给村民锻炼;有亭阁矗立,供游人休憩;有文化墙、宣传栏,让大家学习。好一个河边公园!
四十多年前,我在北岸中学读书,有关系好的同学住在这一块,老经过这儿的。原来是泥土小道一条,杂草丛生,藤蔓缠绕,到处是鸡屎牛粪、砖头瓦片和粪坛粪坑,臭气熏人。值班的村干部跟我说,近几年,村里严谨规划,全面治理,坚持将环境整治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突破口,做到整治与提升相结合,绿化与美化相结合,村庄环境变靓与旅游开发相结合,并注重长效管护,强化村庄保洁,使村容村貌大为改观,美丽乡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边听边走,朝右一拐,一个农村中少见的大坦场展现在眼前,抬头一望,那尽头就是吴氏宗祠。对这个祠堂,我不陌生,因它也是我们白杨吴氏的祖祠。几十年来,数次经过这儿,只见它门面凋敝,构件缺失,破门紧闭,它早已做了供销社的仓库,外人无法入内。
说实话,村庄变美,大同小异,要寻找特色,探索底蕴,才不虚此行。而到北岸,我主要就是来探寻吴氏宗祠的。怀着对先祖的敬畏之情,我慢慢地走到高大雄伟的祠堂门口。门厅为五凤楼建筑,五开间,中有四根方形石柱,两边是八字墙,祠堂因之更显宽敞之象。八字墙用水磨青砖砌筑,雕以花纹,白灰勾缝,青白分明典雅清丽;上有元宝花砖,两边檐下各设置九龛,世间少见。博风板上雕刻了奇花异草,中间两斜撑为“八仙”,雕刻细腻,形象逼真。特别是屋顶上的十个翼角,成五双展翅,活像五对欲飞的凤凰。整个门厅的木制部分,已进行整修,换上了一些新的构件,更显豪华气派,威严轩昂。上中部挂一巨匾,黑底金字,“吴氏宗祠”四个行楷大字,刚劲有力,熠熠生辉。
迈上台阶,仰视可见大门上有门当,下有石鼓,这都是名门望族,门第尊贵的象征。走进享堂,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从下堂三面回廊到上堂大厅,数十根方形石柱和圆形木柱架起数十根粗硕宏大的月梁,又共同擎起了巍巍大堂,令我等观者无不赞叹徽州古人的智慧和魄力。
祠堂里面,有几位老者。这些年来,他们力主修复该宗祠,无偿跑动,请求上级支持、多方筹资、寻找资料、监督修复,付出了大量精力和时间。祠堂开放,接待旅游者后,他们又常常来这儿,义务进行讲解。一位高个子,八十多岁的吴大爷,原来就是一位领头者,他热情地告诉我们,北岸吴姓为吴氏六十一世祖吴少微的后代,系少微派支脉,在宋理宗年间,由八十纨裤子弟吴赵从小阜西岸迁居北岸,赵公即北岸吴姓的始迁祖公,其后代椒实蕃衍,瓜瓞绵延,人丁兴旺,昌盛发达。至九十三世祖吴茂,他儒而兼贾,在苏州一带行商,经济雄厚。明朝中期,茂公领头筹建北岸的吴氏宗祠,助金最多。清朝道光年间,茶叶巨商吴应晟筹资白银二十四万两重建;同治年间,曾进行过维修;它总共占地十多亩,是中华吴姓现存最大的宗祠。前几年,整修后,它已属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走上了新生之路。
明堂中立一大鱼缸,植有荷花,缸水蓝绿,荷叶田田。中间的甬道把明堂隔成三组,有三处五级石阶可登上堂。仰望上堂照壁枋,中挂大牌匾,“至德堂”三字标明了此宗祠的堂名;其下,张挂泰伯公和仲雍公的画像,两边的对联为“至德在让王二十一字重圣人之赞美,高风传挂剑百千万世衍贤祠之冠裳”,东西两侧墙壁上张挂季札公和少微公的画像。我肃立瞻仰,思虑不停,探索以上所见的含义。碰巧,吴大爷带着几个外地游客过来,详细介绍道:
古时候,黄帝轩辕的后代,第十七世的古公亶父生有三子,长子泰伯,次子仲雍,三子季历。按当时氏族传统,王位只能由嫡长子继承,或顺序承位,最后才轮到末子。季历的儿子昌天庭饱满,地阁方圆,有伟人气质,王者风度,深得古公喜爱,寄予厚望,有意以后把王位传给他,使国家兴盛起来。泰伯非常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知父之意后,他顾全大局,极能忍让,为解决承位矛盾,数次把王位让给三弟季历,自己和次弟仲雍远走高飞,来到了太湖流域,传授中原的农耕、种粮技术。他亲善行义的高尚品德,感召了当地居民,大家拥戴其为君主。他继而领导人们建城邑,开湖渠,垦荒地,广种粮,扩养殖,最后建起国家,国号“句吴”,也叫“攻吴”,为后世强大的吴国打下了深厚的基础。于是,泰伯就成为吴氏的一世祖,也称始祖公,仲雍后来是吴国的二代君主,为传代始祖,亦称亚始祖。多少年来,泰伯公的高风亮节感动了无数的中国人,后世的圣人孔夫子,就拍案惊呼:“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原文见《论语》,其意思是:“泰伯,可以说是品德最高尚的人了。他几次把王位让给季历,老百姓都找不到合适的词句来称赞他。”)孔夫子二十一字的评价极高而又恰当!季札则是吴氏十九世祖公,他也曾让出王位,并赠剑于人而不食言。上面的对联,反映的就是泰伯公和季札公的事迹与品德以及对后人的影响。至于少微公,则是我们徽州吴氏的始迁祖,他是唐朝长安元年(公元701年)进士,初授晋阳尉,后官至左台监察御史;他才华横溢,作文雄健高雅,开一代新文风,为其时的大文学家;他主持编撰了《吴氏宗谱》,并亲自作序,为后代所倚重。
作为吴氏后裔,听了这些,我不由自豪起来。“泰伯三让”乃吴氏祖先的高贵品德,后演化成了吴氏族人重“让”重“德”的特点,——吴氏许多宗祠、支祠乃至住宅的堂名中都含有一个“德”字,如崇德堂,慎德堂,树德堂,敬德堂,以及德祥堂,德本堂等;据说,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华裔吴氏族人,都将其宗族社团组织命名为“至德公堂”、“三德公所”;而这北岸吴氏宗祠就干脆选用了孔子话中的“至德”二字,其用意不言自明。“让”和“德”,历来是吴氏各派各支的重要族规,已深深地融入吴氏的血脉之中。有了它,就能家庭和睦,邻里和善,社会和谐。它属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髓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优良传统之一。
漫步吴氏宗祠,我还被精美的三雕所折服。最著名的是石雕。享堂明堂之上的围栏,由六块黟县青石板和八根石柱组成,所雕内容为杭州“西湖十景”,以浮雕为主,质朴大方,浑厚潇洒。在祠堂里雕刻山水题材是罕见的,或许,当年的建筑者是为了让那些走不出徽州大山的百姓认识一下外面的世界。祠堂后进的明堂,因下挖数尺,就围有黟县青石栏,观之如同水池,内有几株荷花。十四根石柱上雕狮子,各具形态,惟妙惟肖。十三块石板内壁雕了五十三件礼器,集中再现了我国历朝历代的祭祀用具,形制不一,古色古香,雕法古朴,形象精美。明堂北面,即寝堂台基前立有石栏,八柱七板。这七块石板上雕刻了“百鹿图”,有远山重迭,奇岩怪石,烟云缭绕,林木茂盛,苍松挺抜,溪水长流,100只大小不一,千姿百态,活泼可爱的山鹿,或静卧休憩,或相依相偎,或腾空而起,或追逐戏耍,雕刻精细,立体感强,栩栩如生,游客边看便啧啧称赞。哦,民间用“鹿”喻“禄”,祠堂中有“百鹿”,寓意明显,乃祈求祖宗保佑,后代能家业兴旺,飞黄腾达。
因时间关系,我本不准备登上寝堂的。吴大爷却要拉我上去,说这砖雕你不可不看。此砖雕是寝堂西墙上的神龛,为殿宇门厅式,其屋顶、楼阁、栏杆、望柱、挂落、门罩等,均用透雕方法镂空而成,四周剔地干净,内里层次分明,线纹工整流畅,刀工细腻,刀法圆满,诚为精工之作,是砖雕极品,保存至今,品相完好,实属不易。我对吴大爷表示谢意,如果走了未看,那就太遗憾了。
至于木雕,那些格子门可观可看,可圈可点。格子门的棂子,有的简单大方,只是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搭配组合,有的凸现华美,有各式象鼻拐子相连如意头合成方形或菱形;格子门的棂心,或为四季花卉,或为博古八宝,或为明暗“八仙”,或为福禄寿喜;整个雕功不俗,线条柔和,简朴圆润,亦为珍品。其实,门厅和享堂里有许许多多木雕,如斜撑,雀替,梁驼等,应该是华丽艳美的,只因大革文化命的“文革”作孽,它们竟被斧劈刀砍,面目全非,惨不忍睹。所幸,现在党和政府非常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及开发工作,吴大爷等人更是积极参与,这儿也进行了维修,作了新的布置,但已无法恢复原貌。
修改此文时,又得知喜讯,县文物局维修北岸吴氏宗祠的项目,已审批通过,拨下专款,将组织了专家和工匠,开始对吴氏宗祠进行全面修缮。我想,当它修复结束开放之日,是它重新焕发光彩之时,更会为美丽的北岸,增添绚烂的一景。
北岸吴氏宗祠是一处始建于清代的宗族祠堂建筑,属于吴氏宗族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位于歙县北岸村。建于1826年。宗祠是凝聚宗族血缘和感情的纽带,作为宗族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的象征与标志,具有无与伦比的影响力和历史价值。
三间三进。门厅为五风楼,八字墙须弥座石刻与檐下砖雕、博缝板木雕均极华美。中进享堂月报梁、金柱粗硕宏大。檐柱前有"黟县青"石栏,望柱头刻石狮,栏板上镌杭州西湖风景,洗练精致。寝殿台基前立石栏与两边台阶垂带石栏板相接,寝前栏板刻"百鹿图"通景,群鹿隐现于山林间,千姿百态,栩栩如生。中进后廊天井栏杆,由13方栏板组成,望柱上饰石狮,栏板上刻镌礼器,亦极工丽。下为蓄水池。寝殿右侧墙上置一砖雕神龛,三间殿字式,雕作细腻,充分显示了古代工匠精湛的工艺技巧和完美的艺术造型,是凝聚了劳动人民智慧和艺术的结晶。左侧墙上竖嵌修饲碑记一方。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作者简介】吴宪鸿,男,1954年出生,中共党员,高中毕业后回乡务农,后考上高校学习,曾任中学教师、县委政研室干部、乡镇领导,已退休。发表小说、散文、故事等文学作品一百多万字;出版长篇小说《黑石崖》和“徽州逸事系列小说”《故园风》,都获得黄山市文学艺术奖;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黄山市徽州文化研究院研究员,歙县作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现为法定代表人并主持工作;个人辞条被中国小说学会收进其主编的《中国小说家大辞典》。
【友情提示】天下吴氏网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客观真实报道,坚持不站队,保持正确的主观立场,以弘扬至德精神!传播吴文化为主旋律!只要你姓吴,只要你是正能量的来稿,我们都欢迎!
《相约天下吴氏网》主题歌 作词∶吴蜀丰 作曲演唱∶吴仕长
吴氏文化正能量,至德精神在弘扬。开拓进取创辉煌,谱写时代新篇章。
三让高风孔圣赞,第一世家史记传。天上有口遍天下,家风传承树典范。
我是吴氏好儿郎,仁爱谦让传万代。相约天下吴氏网,因为有你更精彩!
来稿要求图文分开打包,〔因人力有限不接受微信图文供稿〕
投稿公共邮箱:905080184@qq.com
联系人吴蜀丰 电话: 18883313913
责任编辑:吴蜀丰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
天下吴氏网招聘|
版权所有 天下吴氏网 电话: 18883313913 | 电子邮件:txws4006935168@163.com
023-62795070
媒体支持:中国报道网
合作媒体:重庆报道网 | 泰伯文化传媒(重庆)有限公司独家营运
常年法律顾问吴彭龄执业证号码:13202199210937510 江苏仁勤律师事务所
地址:重庆市巴南区融汇大道7号1-13-10 |备案号:渝ICP备1501165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