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浙江吴文化高峰论坛征稿文章连载
三让天下看一让 至德无及源家风
文/付军让 付昭 徐丹
缅怀吴文化始祖泰伯,弘扬泰伯至德文化。是岐山、无锡、浙江、温州,吴氏,乃至整个华夏建立和谐家庭,树立好家风的良好素材。
吴氏宗亲的根在周原、在泰伯故里岐山。是泰伯由岐迁居江东,建国了句吴,以国为氏,成为吴国第一代君主、东吴文化的宗祖,在位49年,卒于武乙四年丙寅三月初五,享年91岁,娶卜氏,吴氏开氏始祖,葬于今江苏无锡鸿山(古称皇山)。
泰伯年轻时期形成的至德文化是在陕西省岐山县古岐周之地孕育的,这里是周文化的发祥地,中华文明的源头之一。这里人杰地灵,这里是一块风水宝地,圣山箭括岭巍峨高耸,周原遗址闻名遐迩,周三王(太王、王季、文王)庙、太王(古公亶父)陵享誉华夏,周公制礼作乐,召伯甘棠遗爱、凤鸣岐山的传说千古流传。从岐周之地上走出去的海内外吴氏宗亲朋友们!我们是同根同祖一家亲。
家风、门风、村风,社会风气,影响着我们每一代,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乃至整个社会。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几乎每个家族、每个家庭都有自己世代相传的家规、家训、家风,家规、家训、家风在潜移默化中教育者每一位家庭成员,使他们养成爱国家、遵法纪、爱亲人等良好品德。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家训有《颜氏家训》、《朱子家训》等。清朝名臣纪晓岚给子女制定的家规是:“不能晚起、不能懒惰、不能奢华、不能骄傲,要勤读书、要敬师长、要有爱心、要合理饮食。”毛泽东主席的家风是:“低调做人、清廉。”习近平总书记的家风是:“舍小家顾大家、勤俭持家、坦诚宽厚待人、夹着尾巴做人。”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一个人德行的成长是要从小培养的,而家庭是最基础的土壤。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德行的成长,家庭也是最基本的细胞。习近平总书记在很多场合强调过家庭、家教、家风的重要性,2018年春节团拜会上,引用古人《孟子》中的“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 这句话是说:天下、国、家的根本在于每一个家庭,而每一个家庭的根本在于我们每个人自身。每一个人都应当以敬畏的态度努力做一个好人,做好自己,然后才能够建设和谐美满的家庭,而家庭和谐美满了,那么国家才能够做到秩序井然,天下才能够太平。
重视家庭建设,第一,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我们做任何事情不能够仅仅是盯着自己这个小家,还要关注国家这个大家。第二,把实现家庭梦融入民族梦之中。中国梦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
2016年12月12日,习总书记在接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发表的讲话里,两处用典“爱子,教之以义方” —《左传》和“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资治通鉴》”古典说“如果一个人真的爱自己的孩子的话,那就应当用道义来引导他”,并通过历史上的故事来说明“我们应当怎样爱孩子,什么样的爱才是真正对孩子有好处的父母之爱”。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应该成为孩子的榜样和楷模、表率,要言传身教、身体力行,教育好孩子。
习总书记还有这样一句用典。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周易·文言》用典是说“那些常常做好事的人家一定会福泽深厚,那些常常做坏事的人家一定会遭到祸殃”,并强调“家风之可贵是我们怎样强调都不过分的”。
家风正,则民风淳;家风正,则政风清。吴文化的始祖泰伯,不仅是好家风的文明鼻祖,更是后来以家风影响吴氏后代,乃至整个华夏文明文化的楷模。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几乎每个家族、每个家庭都有自己世代相传的家风,家风在潜移默化中教育着每一位家庭成员,使他们养成爱国家、遵法纪、爱亲人的良好品德,等等。
泰伯三让天下岐有商庙,攸念伯仲;古公三子,共怀圣德;太伯仲雍,三让季㽁,初隐吴山,又奔荆蛮,翻山渡水,孝服成缕,岐人居丧,今著《斩衰》。泰伯奔吴、广施仁德;断发文身,入乡随俗,既兴农耕,亦利舟楫;吴人拥戴,推为国君;周土文明,远播南国,伟业胜迹,常熟无锡!说的是泰伯奔吴的故事。
周太父古公亶父有三个儿子,长子是泰伯,公元前1194年生于陕西豳地,次子是仲雍,两人都是德姬所生,从小受父亲仁德、孝亲、礼让、立志等优秀思想和优良家风的薰陶,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
周太王三子季历的妻子太任生儿子姬昌的时候,出现了地动、凤凰鸣啼的祥瑞征兆。果然出生的儿子姬昌,从小时侯就非常聪明,知书达理,不同于常人。周太王非常高兴,就说:“我们周部族以后要兴旺起来,恐怕就在(姬)昌身上吧”。 这一说不要紧,作为长子的泰伯,早知道父亲有决心实现剪商的理想,还有由豳迁岐“至于岐下”时,埋藏在心中的疙瘩需要解开了,猜想父亲有传位于季历而让姬昌继位的思想,为了让父亲不违背传统礼仪,不背废长立幼的骂名,孝悌传统下的泰伯决定自己平衡其中的杠杆,主动让位。
第一让,为成全自己猜测的父亲的心愿,多次私下提前推让周部族首领位子于三弟季历,季历多次不接受。泰伯便说服二季仲雍备了行李和干粮,两人趁父亲生病之时,托词去山中采药,从周原岐山下的王宫出走,在西边的叩村叩首拜谢后,离开家庭奔陕西陈仓西镇吴山隐居。泰伯到达吴山后,其父周太王去世,他与仲雍奔丧回到西岐,季历拿出父亲让泰伯继位的遗嘱,季历和众臣求泰伯继位,泰伯坚决不从。料理完丧事后远奔江南吴地古吴,并按照当地人习俗,纹身断发,以表决心,于是季历继承了周部族首领的王位。
第二让,季历继位后,修古公遗道,笃于行义,利用与商贵族通婚的关系,积极吸收商文化,促进周部族社会的发展,壮大周的力量,商天下有三分之二国土归周族,被商王封为西伯侯,周部落成为商的一个诸侯国,数年后被身存奸心的商王杀害。泰伯回到西岐为三弟奔丧,群臣和姬昌一起再次要他接位,他依然不从,办完丧事立马回到吴地,周部族首领和西伯侯位由侄子姬昌继承,这就奠定了在建立西周王朝中姬发登上历史政治舞台的基础。季历子姬昌以德仁孝让治理天下,商天下又有三分之二人民归周族,他天下访贤得姜太公,三子召公、四子周公辅政,次子武王在牧野之战中一举翦商建立了周王朝。
第三让,从泰伯创建句吴国算起,到第五代时武王胜殷商,周天子武王即位后,要嘉奖泰伯义举,追封泰伯为吴伯,结果寻到吴国泰伯逝前将位让于二弟仲雍,仲雍死,其子季简继位。季简死,其子叔达继位。叔达死,其子周章继位。找到了周章。周章已经是吴君,就此仍封于吴。又把周章之弟虞仲封在周北边的夏都故址,就是虞仲,位列诸侯。
泰伯和二弟仲雍来到了南方太湖流域古吴之地,和当地人打成一片,并教授当地人种植庄稼,发展经济。泰伯纹身断发、不当周君王的举动,感动了当地土著族,荆蛮人纷纷投靠泰伯,拥戴他为首领,尊立他为吴太伯(太湖人之伯),泰伯在古吴所开创的至德吴文化成为中华文明璀璨长河中的重要部分。经过无数代传承,2016年泰伯仲雍奔吴之地江苏浙江一带,两院院士远超过了100多位。
泰伯三让天下中,第一让第二让发生在岐山,第三让发生在古吴。在三让中,实际只有第一让符合让的实质,大多学者把泰伯三让天下称为泰伯奔吴或者泰伯让贤。
泰伯奔吴的历史环境分析泰伯的生长之地在岐山。岐山是一座拥有8000年文明史、3100多年四合院建城史、1400余年建县史的古县。位于陕西省关中平原西部,北依千山,南接秦岭,东距省会西安市135公里,周人始祖后稷诞生地、国家农业示范城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45公里,西距陕西省第二大城市宝鸡市60公里,西南距泰伯奔吴第一地陈仓区吴山47公里。岐山县总面积856.45平方公里。2017年总人口47万人。
《诗·大雅》中有“凤凰鸣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的诗句,说的就是岐山。《诗经·周颂天作》曰:“天作高山,大王荒之。彼作矣,文王康之。彼徂矣,岐有夷之行,子孙保之!”这首诗的大意是:魏巍的岐山犹如璀璨的明珠,古公亶父在这里奠定了周王室的基业,坚不可摧;周文王犹如岐山之巅上鸣唱的凤凰,继往开来,开疆拓土,在殷商王朝占据了大半个江山,“三分天下有其二”;周武王、周公等无数后来人继承古公亶父、周文王的遗志,勇往直前,一举灭商夺得了天下。创建了辉煌的西周王朝。
悠久的历史孕育了岐山独特的文化内涵,周人周地、周礼周易、青铜甲骨、城迹宫室、周原厚土,无不闪耀着华夏文明之光。“中国”二字首次在1963年以词组出现在出土于大周原陈仓区贾村镇的西周早期国宝饕餮(taotie)“何尊”铭文中岐山是华夏文明的重要源头,从“太阳之神”炎帝岐山神龙山生息到黄帝太医岐伯尝百草;从周太王古公亶父“至于岐下”建立周原到泰伯仲雍三让天下;从周文王羑里演《易》到周公制礼作乐、隆礼重仪;从凤鸣冈凤凰鸣岐到西域龟兹高僧佛教大师鸠摩罗什崛山译经;从褒斜栈道到五丈秋风,岐山自古就是耕耘桑田、启迪文明的肇始之地。“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讲的就是岐周之地的故事。“凤鸣岐山”“泰伯三让天下”“太任胎教”“画地为牢”“道不拾遗、夜不闭户”“建敬老堂”“孝母得金”“甘棠遗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等脍炙人口的历史典故就发生在这里。周文化积淀而成的礼仪道德、民风民俗和民间文化艺术,孕育出的岐山臊子面、岐山挂面、岐山擀面皮、岐山酥饺、岐山锅盔、岐山香醋驰名省内外,岐山转鼓、岐山剪纸、岐山刺绣、岐山曲子、岐山皮影深受国人喜爱。
岐山是周室肇基之地,是周文化的发祥地,是汉佛教的发源地,是民族医学巨著《黄帝内经》、古代哲学巨著《周易》和《周礼》《诗经》的诞生之地。三千多年前,周世第十三世祖古公亶父率领族人踏上周原,历经三代奠定了八百年周王朝的赫赫辉煌,泰伯在此礼让王位,文王在此安居乐业,周公在此制礼作乐,享誉海内外的毛公鼎、大盂鼎均出土于这里,这里有周太王陵墓、周三王庙:这里有“周礼之乡”、“青铜器之乡”和“甲骨文之乡”、“民间艺术之乡”“转鼓之乡”、“陕菜之乡”、“中国臊子面之乡”、“中国礼仪文化之乡”、国家生态示范县、中国绿色名县的美誉,是中国地名文化遗产千年古县、中国最具魅力文化休闲旅游县。岐山县是全国500个农牧大县和陕西省商品粮基地县之一,2017年财政总收入9.5亿元,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151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380元,2017年全年生产总值188.6295亿元,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37.27亿元。2016、2017年陕西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十强县。连续八年蝉联中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县。
岐山有诗意栖居的山水美景。早自商代(约公元前11世纪)就有“周原膴膴”的美称。《诗经.大雅》中“周原,“堇荼如饴”,讲的就是这里的土地肥沃,连堇、荼这样的苦味野菜尝起来也是甘甜的。秦岭是中华地理的自然标识,在岐山段尤为独特,主峰太白山因“积雪六月天”被称为岐山八景之一。黄河最大的支流渭河奔流不息,穿境而过。千山山脉岐山段凤凰山、天柱山、五将山、箭括岭、岐山等山峰挺拔俊秀,生态优美。从炎帝在这里“树艺五谷”开始,农业就在这里薪火相传、发展壮大。有周文化、佛文化、三国文化等旅游景区九大类45个。
下面分析泰伯奔吴的历史及环境。商祖甲二十八年的周原,96岁高龄的周十三世孙古公亶父快到病危,他的三个儿子泰伯、仲雍、季历都已经长大成人。剪商兴周的大业怎么完成,在实现这个伟大的事业中,谁留在本地周原来继承周部族的首领,谁又孤独地远奔江南古吴的荆蛮之地艰苦创业开拓疆土发展壮大,这是一个急需要周人快速解决的问题。是深受传统礼仪教化下的周部族嫡长子泰伯,在当时的历史环境条件下,他在家庭中找到了解决这个矛盾的平衡点。早在商小乙二十六年,周部族第十三世孙古公亶父当年为了避免豳地的戎狄薰育族的欺凌,为了部族的生存,迁岐来到岐山脚下和当地羌(姜)族联姻联盟,占有了周原,在当时人是生存下来啦,问题在哪个时候就产生了,现在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了。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周部族第十四世孙泰伯在当时的历史环境条件下,如何找到了解决这个矛盾的平衡点呢。
从周先祖世系图谱看:后稷为一世,不窋为二世,鞠陶为三世,公刘为四世,庆节为五世,皇僕为六世,差弗为七世,毁隃为八世,公非为九世,高圉为十世,亚圉为十一世,公叔祖类为十二世,古公亶父为十三世,泰伯为十四世。
后稷,名弃,是周人的始祖,帝尧时候人。母亲姜嫄,是有邰氏之女,帝喾高辛氏的正妃。相传有一日,姜嫄到郊外游玩,路见巨人足迹踩踏而过,忽觉全身一震,从此感孕在身,怀胎一年之久,生下一子。由于受孕奇异,姜嫄认为这个孩子不吉祥,就把他丢弃在人迹很少的巷子里。可是牛马经过,都回避不践踏他,母羊还为他哺乳;又想把他丢在树林中,但路过的人突然增多,只好抱回来;又把他丢在河渠的冰面上,群鸟飞来用翅膀遮盖,温暖他的身体。姜嫄感到很惊奇,认为他有神灵护佑,便把他抱回来抚养,取名“弃”。弃从小就喜好种植各种谷物。稍长,谙熟农耕之事,被尧封为“农师”,号后稷。舜时封弃于邰(今陕西武功、杨凌一带),中华农耕文明由此起源。弃被后世尊称为农神。
夏部落取代黄帝部落之后,后稷的儿子不窋继续为稷官,掌管农业,一直在邰地作农官。后来,夏部落酋长太康失败,到了夏朝的“夏后氏”时,夏后氏轻视农业,“弃稷不务”,逃奔到了西北边的少数民族戎狄之地,即现在关中的庆阳一带,建立了国家。不窋传鞠陶,鞠陶传公刘。《史记.周本纪》载:“公刘虽在戎狄之间,复修后稷之业,务耕种,行地宜,号周人。后来,戎狄部族经常骚拢周部族,为了避勉与戎狄部族之间发生冲突,公刘带领族人,由北豳(今甘肃省庆城县、宁县)迁豳,迁徙到了泾河流域的幽地居住。
公刘迁居于豳传至古公亶父。古公亶父,名亶,“古公”和“父”皆为尊称。古公亶父是周族的杰出领袖,是泰伯的父亲,是周文王的祖父,他奠定了周人礼数文化和灭商的基础,在周人发展史上是一个上承后稷、公刘之伟业,下启泰伯、季历、文王、武王之盛世的关键人物。周武王姬发建立周朝后尊称他为“太王”。
商小乙二十六年,豳地最后一位首领、周部族迁往周原后的第一任首领古公亶父率姬姓周氏族二千乘,由豳地循漆水逾梁山来到“至于岐下”的岐山周原。清乾隆《岐山县志》载:“周原在县东北四十里箭括山阳,北自岐阳宫,南至雍水,皆曰周原,即诗谓之周原膴膴也。”就是现在的北起岐山箭括山阳,南至岐山雍水河。民国《凤翔府志》解释“岐周”为:“古公亶父在岐山周原占有的地方。”“邑”是“商周时人们落居的地方”,岐邑则是周太父落居岐周之地。
周部族定居周原的前提条件和俗定铁律是周太王三子、太姜之子季历继位《诗经·大雅·绵》:“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中的“至于岐下”则说的是尚小乙二十六年,周十三世孙古公亶父率姬姓氏族,由豳迁岐来到了岐山周原。
岐山在广义上泛指北山。岐山之名起自远古,是以境内有山曰“岐山”而得名。我国最早提出地理名称的第一部地理书,夏代《书·禹贡》载“导汧及岐”,“治粱及岐”等语。唐末五代谭用之.《寄岐山林逢吉明府》的七言律诗云,“岐山高于陇山连,制绵无私服晏眠”。就是说岐山是西接千山(在今千阳县),东连粱山(在今亁县),绵亘于风翔、岐山、扶风三县境北的岐山县域内北部山区的一段山脉,泛称岐山,俗称北山。而岐山境内的北山,则是现在东从西观山、黑龙洞开始,西经箭括岭、苜蓿河页岭、冢子河岭口、东西崛山、五将山庙粱、到十八岭的一段山脉,包括崛山。
《岐山县民国志》载:“太王迁岐处在今崛山沟郑叉口东北,据父老传说:该处树木丛生、枝不横出,为周时太王迁岐经过之路。按《诗大雅·绵》篇载:‘柞棫拔矣,行道兑矣。’朱子集传:拔高出貌。兑,通也,谓树木高耸不碍人行,道因以通达。父与老传说相符”。清乾隆《岐山县志》载,崛山“郑叉口东北,该处树木丛生,枝不横出,为周时太王迁岐经过之路”。麟游县志载,周太王由邠迁岐时,“集结于岐北高山地带,休养生息,‘山后整’,始南迁周原,定都岐阳”。清光绪《岐山县志》载,周太王迁岐“郑叉沟(崛山深山处)、砍柞棫(青冈树)”。这些都指证了周太父由豳迁岐的第一落脚点在北山崛山脚下的“崛山洞”“休养生息”“”山后整”,直接到达不了周原。
商代遇事先占卜,亶父定居哪里同样要先占卜。占卜用的龟纹指向那里就要在那里定居。《周易》升卦第四十六:“王用享于岐山,吉,无咎(jiu)”。《象》曰“王用享于岐山,顺事也”。意思是周太王迁岐“休养生息”时是考察、占卜,龟纹从崛山指向了周原,祭祀后,出山定居周原。
《诗经·大雅·绵》开篇:“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爱及美女,聿来胥宇。周原膴膴,堇荼如饴。爱始爱谋,爱契我龟,日止日时,筑室于兹。乃慰乃止,乃左乃右,乃疆乃理,乃宣乃乃亩。自西徂东,周爱执事…柞棫拔矣,行道兑矣。”用现在人的语言是:太王古公亶父来,清早出行赶起马。沿着河岸直向西,来到岐山山脚下。接着娶了姜氏美女,共察山水和住地。周原土地真肥沃,苦菜甜如麦芽糖。开始谋划和商量,再刻龟甲看卜象。兆示定居好地方,在此修屋造住房。于是在此安家邦。称这片美丽又肥沃的土地为周原。“作五官有司,民皆歌乐之。”
俗话说,一个女婿半个儿。周原之地是姜部落的土地,炎帝族姜女太姜是岐山当地平原民族姜部族的长女,在太父落居和建立周原中,古公亶父娶太姜女为次妃,作为本地民族的统治者之女,太姜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周族与姜族联姻建立联盟,周族进入姜族平原而占有土地后定居周原,这不仅意味着古公亶父是被承认为周原的占有者和统治者;而且古公亶父是以“上门女婿”入赘(zhui)丈人家园,古公亶父和次妃太姜的儿子、后来出生的季历为周原的统治者,任周部族首领,成为周部族定居羌族之地周原的前提条件和俗定铁律。姜部落的外孙姬昌继位父亲季历接替的王位就成了必然的。
父死子继兄终弟及和长子继承制决定了泰伯是周部族的继位传承人商代实行的父死子继兄终弟及和长子继承制,商朝末期实行的是嫡长子继承制。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王位由哥哥传给弟弟继承,传弟按年龄长幼依次继承,兄终弟继。
周人从一个游牧部落,到农耕文明,再到周朝国祚(zuo)绵长,西周和东周前后为什么能达到八百年国运?
西周之前的殷商和目前尚存在于文献中的夏朝,夏商两代是中国王权的初创时代,夏王和商王仅仅是名义上的共主,整个华夏世界的政治格局是各自独立、各自为政的方国体制。西周之所以能从西部小邦而灭掉大邑商,与这种松散的方国体制有着密切关系。西周灭商后,采取了基于宗法制的分封制,全国领土被分封制联系在一起,诸侯国家与周天子有着一系列复杂的义务==权利关系,这是以往所没有的创制,宗法分封制对周王朝政权的巩固有着关键的作用。作为周天子与诸侯国之间的经济纽带—井田制,同样也有利于王权的巩固。
周人实施宗法制、分封制、国野制、井田制、册命制、觐聘制等国家制度。其中宗法制是关于宗族内部人与人关系的准则的统称,包括姓氏与取名取字制度、建宗与别宗制度、婚姻制度、宗庙制度、继承制度等,从不同角度规范宗族内部成员的权利和义务。同一男祖所繁衍的一群人为一姓,区别于外姓,婚姻避其同姓。同姓按高祖、曾祖、祖、父、己、子、孙、曾孙、玄孙排为九辈,同辈按孟(伯)、仲、叔、季排次,又各取私名相区别。长妻所生为嫡,其余妻所生为庶。嫡长子继承父亲的爵位,代代相传大宗;余子受封建新宗为小宗,在本宗内又是大宗。
宗法制的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简单地说,就是嫡长子继承父亲的宗主地位,庶子分封。天子、诸侯、卿大夫的法定继承人,首先是嫡子中的长子,庶子即使比嫡子年长,也不能作为继承者,即“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前者针对嫡子而言,后者则是针对众子而言的。这就是所谓的嫡长子继承制。在国君的众位儿子中间,以年龄的长幼来定由谁来继承,王位的继承人必须自己的嫡亲长子,不管他是否贤能。但当众嫡亲的儿子,不是同一个母亲所生,并且可能王后的儿子不是长子,王位的继承人必须是妻所生的长子。如果哥哥的母亲为妾,但弟弟的母亲为妻,只要有妻的儿子在,就不能立妾的儿子为太子。
宗法制即宗族法规,是一种权力继承制度。将君位的传承用嫡长子继承制的形式确定下来,完善和巩固分封制,防止贵族之间因权力继承问题而发生纷争。
只有嫡长子继位,统治集团内部才会永远平衡,曰之名正言顺。否则,当嫡长子死亡后,若次子继位,马上就有三子螳螂捕蝉麻雀在后,害次子而取代统治首席之位,依次而下其他子弟名不正则言不顺,还会面临叔伯等以三子谋权害命而起之,血的残杀就会破坏本来不会竞争的平衡。在周部落的早期,周太王的嫡长子泰伯让贤,周文王的嫡长子姬考在殷商监狱舍命救父周文王,从权利和责任上都证实了嫡长子孝忠父亲,是继位的传承人,他子是无权替代的。
由此看来,农耕部落首领古公亶父和正妃大漠蒙古部落首领德姬所生的长子泰伯,应该是周部族的继位传承人。
周太父三子季历生子姬昌在先,当时无子嗣(si)的泰伯还不具备继位的条件,这也是一个主要原因。
占领古吴之地和西周形成对位居中心的殷商实施战略包围圈,是周太父要翦商兴周夺取天下的志远大计
商汤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是树立了讨有罪、为民除害的形象。但祖甲之后,商朝后期的历代商王,全是些“不知稼穑(se)之艰难,不闻小人之劳,惟耽乐之从”之辈,他们“弃稷不务”。周族在草莽丛生的豳地居住的300多年中,百姓游牧生活忍饥挨饿之苦,使古公亶父寒心至极,周部族取代殷商的“翦商大业”在他的胸中逐渐成熟,为了完成这一雄心大业,古公亶父认为,豳地处于黄土高原与关中平原的边沿沟壑山丘地带,灭商打仗时交通和运输不便。需要一个能一举灭商的开阔有利地带,于是,周太父率族人由豳迁岐后定据了周原平地,周原交通条件四通八达,东可渡黄河直捣殷商首都,剪商大业志在必得的还要在作战时,对殷商形成一个包围圈,聪明的周太父看中了位于殷商之南部的太湖之地古吴。周族兵分两地围歼殷商于中心,在周太王胸中已经成了推翻殷商的战略部署。实现父亲灭商兴周的意志,出走到古吴之地的重担,毫无疑问地落在了替父分忧的长子泰伯和次子仲雍的肩上。后来的实践证明,牧野之战中,由于殷商的主要兵力东征未开化之地蛮夷,兵力的分散使殷商朝内战斗力不足,武王姬发轻而易举的赢得了这场战役的胜利,建立了周王朝。
到了这里,泰伯奔吴是必然的,让贤是至德无极的。泰伯这第一让,使周国政权迅速崛起,形成了周国人才的阶梯梯次,保证了杰出人才登上了舞台。周人良好的家风,不仅有包容谦让的宽阔胸怀、乐于牺牲的至高境界,也体现了齐心协力的政治智慧、顾全大局的高风亮节、忠君孝亲的高贵品质、兄友弟恭的博大情怀。泰伯、仲雍入乡随俗的超凡见识、开拓前进的创新精神,实现了父亲的意愿,把商周文化中的先进文化和荆蛮本土古吴文化整合,传授给当地百姓,如种桑、养蚕、纺织及生产陶瓷、冶炼青铜等,成为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经济文化相互交流的始祖吴文化,使古无之地从荒蛮走向了文明时代。
泰伯三让天下我们今天要传承的是德仁孝让的好家风泰伯奔吴、三让天下所表现出来的惊天地泣鬼神的非凡见识、开阔胸襟、谦让精神以及高风亮节,是我们今天要传承的好家风。
一是传承立志报国、志在必得,家长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的敢当的家风。周太王古公亶父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施行“仁政”的历史伟人,他不忍心用民众的战死,来换取自己的君主地位和统治。豳地的戎狄薰育族经常来侵略周部族,要夺取财物,古公亶父就主动送给他们。后来又来侵挠,要夺取土地和人口,人民很愤怒,拿起刀枪要奋起反击。古公亶父说:“民众拥立君主,是想让他给大家谋利益,现在戎狄族前来侵犯我们,目的是为了夺取我们的土地和民众。民众跟着我这个首领或跟着他们的首领,同样都是生活,有什么区别呢?如果民众为了我的缘故去打仗,牺牲民众的父子兄弟,却让我做你们的君主,我实在不忍心干这样的事情”。于是,古公亶父帶领着族人离开豳地,度过添水、沮水,翻越梁山,一直迁徙到岐山之下膴膴周原。幽地的人扶老携幼,跟着亶父来到了岐下,附近邦国闻听此事,认为古公仁厚,纷纷归附。在泰伯三让天下的第一让中,泰伯借故出走后,父亲古公亶父派人寻找泰伯,因未找见而丧命于太白山,同泰伯仲雍一道,三人座位太白山上下泰伯庙。由此不难看出泰伯的父亲古公亶父是一位十足的仁人君子,具有博大的爱心、开阔的胸怀和高度的忍耐心。可见古公亶父能够立志报国、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入乡随俗。这种美好的家风,无疑会影响到他的后辈,后来泰伯仲雍顺从父意,泰伯以长子身份三让天下,就与其父流传的好家风的影响分不开。
传承兄友弟恭、团结和谐,友爱相处的家风。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太父并没有说他逝后叫季历继位,也没有说叫泰伯不继位的话,泰伯奔吴是为了实现父亲剪商的理想,是主动让位,兄友弟恭的家风是泰伯奔吴的基础。《古今乐录》载:“太王有子三人,泰伯、虞仲、季历。季历子昌,即文王也。太王寝疾,欲传季历以及昌。于是泰伯与虞仲去,被发纹身,托为王药。后闻太王卒,还奔丧,哭于门,示夷狄之人,不得入王庭。季历谓泰伯:‘长子也,当立。’垂泣而留之。终不肯止。遂委而去,适于吴。是后季历作,《哀慕歌》:‘先王既殂,长陨异都。哀丧腹心,未写中怀,追念伯仲,我季如何。梧桐萋萋,生于道周。宫馆徘徊,台阁既除。何为远去,使此空虚。支骨离别,垂思南隅。瞻望荆越,泣泪交流。伯兮仲兮,逝肯来游。自非二人,谁诉此忧’。”
将季历《哀慕歌》意译是说:呜呼哀哉。父王已经离别人世,像巨星永远陨落在岐邑了。我兄泰伯仲雍归来奔丧,内心的痛苦怎能倾吐完呢?我不能留住他们,究竟该怎么办呢?繁茂的梧桐树啊,徒然长满了道路周围。可如今的宫馆台阁,却因无人居住而非常空旷。啊,我的兄长,你们为什么要远奔而去,使这里变得空空落落?我受不了兄弟别离的忧伤,常常低首思念南去的仁兄。我举目远望荆越方向,禁不住泪流满面。我的亲兄长啊,你们远走高飞后还会旧地重游吗?除非哥俩回来,我又能向谁诉说我的思念之苦呢?这是季历从内心深处对泰伯、仲雍高风亮节的感慨和对手足的思念之情。由此看来,季历对两位兄长泰伯和仲雍回来奔丧,离别和远去极为伤情,深深思念。也由此可见兄弟三人手足之情深厚,相互之间敬重和珍惜。可想而知,泰伯让王既是顺从父意,也是兼顾兄弟之情,皆大欢喜。
传承德仁孝让在“三让天下”中“德”字当先的家风,自强不息的好家风为周朝和吴国树立了光耀千秋的典范。
《庄子·让王》载:尧要把天下让给许由,许由不接受。又让给子州支父,子州支父说:“让我做天下,还可以。虽然,我正有隐忧之患,刚要治疗它,没有闲暇时间去治理天下。”天下的地位最珍贵,而不以这种地位危害本性,何况是其他的事物呢!只有不把治理天下当作一回事的人,才可以把天下委托给他。舜要把天下让给子州支伯。子州支伯说:“我正有隐忧之患,刚要治疗它,没有闲暇时间去治理天下。”治理天下的权位是大器物,而不以本性来换取它,这是有道的人之所以和世俗不同之处。舜要把天下让给善卷,善卷说:“我站在宇宙之中,冬天穿皮毛,夏天穿细布;春天耕田种地,身体足可以负担这种劳动;秋天收获足可以休养安食;太阳出来去劳动,太阳落了就休息,逍遥自在于天地之间而心情悠然自得。我何必去治理天下呢!可悲啊,你是不了解我的!”便没有接受。于是离开舜而进入深山,没有人知道它的去处。舜要把天下让给他的朋友名叫石户的农民,名叫石户的农民说:“真用力啊!国君的为人,是保持勤劳的人!”认为舜的德还没有达到最高的境界,于是丈夫背着东西,妻子顶着东西,携带子女隐居大海之中,终身没有返回。
德是最大的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德的本义是“道德”或“品行”。 “德”,是一个人或社会好的内在的品格和价值观。
古公父子,都施行的是“以德治国”政策。《史记.周本纪》记载,古公在未迁居周原前,就“复修后稷、公刘之业,积德行义,国人皆戴之”,迁居周原后,继续施行仁义,民“亦多归之”。又“营筑城郭室屋”、“作五官有司”,民“皆歌乐之,颂其德”;王季继位后,“修古公遗道,篤于行义,诸侯顺之”。《诗经.大雅.皇矣》说:“为此王季,帝度其心。貊其德音,其德克明。克民克类,克长克君。王此大邦,克顺克比”。 古公亶父复修后稷之业,立志翦商救百姓于水火之中,是拯救人类的大孝,远高于一家之中的小孝。
孝,《尔雅》称:“善事父母为孝”。孝是家庭中晚辈在处理与长辈的关系时所应具备的道德品质和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孝德主要包含着敬亲、奉养、侍疾、立身、谏诤、善终。孝一能修身养性,完善个人道德乃至社会道德;二能在融合家庭中长幼有序,促进家庭和睦;三能报国敬业;四能凝聚社会,规范社会行为,调节人际关系;五是塑造了美德文化。为人子女应该遵从父母意愿,不许忤逆父母,泰伯、仲雍为了达到父亲古公亶父剪商的心愿,选择了远离故土,这就是孝德最好的体现。
在第一让中,周太王去世后,泰伯与仲雍奔丧回到岐邑“乃还奔丧,哭于门外”,季历和众臣求他继位,说你是长子,是继位传承人,应当继承王位。泰伯坚决不从,说:“父王在世时我没有在最后时刻供养他,他去世后入殓时我也没有参与,更没有在他的灵堂前哭灵守孝,作为不孝之子,我怎能继承他的王位?”季历哭着让泰伯留下,泰伯以已入戎狄族而坚决不留,这就充分反映了“孝德”先于“让”的好家风。
让。让者,谦逊也。谦逊是一种厚重的气度,谦逊代表着强大的实力。谦为外德,对外表现为尊敬他人、乐于学习、明晓事理、礼足仪到的态度,令人肃然起敬。泰伯仲雍让贤的行动为后代树立了光耀千秋的典范,早在三千年前的周原大地上就形成了热爱国家、遵纪守法、孝亲敬长、关爱家人、勤劳善良、诚实守信、邻里和睦、崇礼尚德、文明礼让的好家风。
从周族发展历史来看,处处体现在“让”之中。3000多年前太父“至于岐下”时发生在岐山的这次周羌文化互容,由于泰伯的让位,没有战争,没有矛盾,甚至没有不适应,所有的人都从这次友好的融合中得到了好处。后稷处在“禅让”时代,周太父在犬戎入侵,要夺部落土地和人口财产,周人欲战时,亶父不忍杀人父子而君之,乃与私属至于岐下。太父以戎狄侵扰要财物,他让,要土地和人口,他也让,让出了长次子泰伯仲雍长江流域的吴太伯、六百多年的吴国江山,让出了黄河流域的周朝八百年江山。
泰伯文化是周文化的一个子文化,周文化和泰伯文化都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也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当今时代,文化具有多重属性,它是国家或地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凝聚民族团结的粘合剂,是国家开拓创新的重要源泉,实现民族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成为国人的共同愿景。首届浙江吴文化高峰论坛暨“腾蛟杯”国际书画联谊展,为吴文化,乃至吴学研究、传播起到了表率作用。在当今形势下学习吴文化,弘扬泰伯精神,不仅指明了践行道德建设的前进方向,也关系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关系到“一带一路”世界战略的实施,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都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也是海内外广大吴氏宗亲的历史责任!
【作者简介】付军让,男,陕西岐山周原人,岐山县国有崛山林场退休干部。岐山县老科协会员,第一届岐山县老科协专家服务团队特聘专家;第二届岐山周文化研究会理事、秘书长,岐山周文化研究会专家团队专家。第四节全国泰伯高峰论坛审稿及论坛发言人。曾著有《西周岐山历史大地震震心场址寻考》《付军让周礼文化108讲》,32万字村志《落阳邑史》《宝鸡地情概览岐山篇》《崛山是岐山乃至中国文化的根脉》等。
【作者简介】付昭,男,陕西航天职工大学教师。
【作者简介】徐丹,女,陕西岐山周原人,岐山县中医医院退休干部,岐山县老科协会员。
【友情提示】天下吴氏网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客观真实报道,坚持不站队,保持正确的主观立场,以弘扬至德精神!传播吴文化为主旋律!只要你姓吴,只要你是正能量的来稿,我们都欢迎!
《相约天下吴氏网》主题歌 作词∶吴蜀丰 作曲演唱∶吴仕长
吴氏文化正能量,至德精神在弘扬。开拓进取创辉煌,谱写时代新篇章。
三让高风孔圣赞,第一世家史记传。天上有口遍天下,家风传承树典范。
我是吴氏好儿郎,仁爱谦让传万代。相约天下吴氏网,因为有你更精彩!
来稿要求图文分开打包,〔因人力有限不接受微信图文供稿〕
投稿公共邮箱:905080184@qq.com
联系人吴蜀丰 电话: 18883313913
责任编辑:吴天下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
天下吴氏网招聘|
版权所有 天下吴氏网 电话: 18883313913 | 电子邮件:txws4006935168@163.com
023-62795070
媒体支持:中国报道网
合作媒体:重庆报道网 | 泰伯文化传媒(重庆)有限公司独家营运
常年法律顾问吴彭龄执业证号码:13202199210937510 江苏仁勤律师事务所
地址:重庆市巴南区融汇大道7号1-13-10 |备案号:渝ICP备1501165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