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吴氏欢迎你!

位置>主页 > 寻根问祖 >

寻根问祖:当我们谈论姓氏与族谱,我们在谈论什么

发布时间:2019-01-11 10:45 来源:网易新闻

暮春时节,第三届中华姓氏文化论坛在河北省清河县召开,各方专家云集于此,就姓氏文化与族谱研究展开研讨,交流研究成果。民间素有“天下张氏出清河”之说,唐代林宝《元和姓纂》与北宋陈彭年《广韵》所列张姓郡望,皆以清河张氏为第一。在此地探讨姓氏文化,可谓相得益彰。

趁着会议间歇,网易历史与多位专家学者对话,请他们讲述了自己与姓氏文化、家谱研究的结缘之路与研究之法。

寻根问祖:当我们谈论姓氏与族谱,我们在谈论什么?

周德明(上海图书馆副馆长):

我关注的问题是,大数据时代,如何实现家谱的数字化?国有史,方有志,家有谱,三者构成中华民族历史大厦的三大支柱,家谱是中国珍贵文化遗产之一,具有重要的文物、文献价值,以及寻根问祖,凝聚血缘等作用。上海图书馆从1998年便开始进行家谱数字化作业,通过扫描、建著等方式,在2003年形成了全民数据库,为读者服务。如今已经扫描家谱2000多万页,达到馆藏家谱的80%以上。从2005年开始,上海图书馆利用数字人文技术研究家谱,深度挖掘隐含在家谱中的信息。数字人文技术所提供的工具和方法,大大超越了仅靠人工统计产生的效能。

牛洪奎(清河县政协主席):

姓氏文化与家谱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家谱也是历史研究尤其是社会史研究的重要材料。清河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对姓氏文化的挖掘和当代传承。河北清河是张姓祖庭所在之地,据明嘉靖年间的《张氏统宗世谱·得姓郡望》记载,“吾张氏得姓者,自轩辕黄帝第三妃彤鱼氏之子挥,观弧制矢,赐姓张氏,官封弓正,主祀弧星,居尹城,国于青阳,后改清河郡。此张氏得姓之由,而望清河郡者独最。”秦汉到隋唐时期曾设立清河郡。县政府成立了张氏办公室,建立了文化园,每年的四、五月 “中华张氏祭祖月”和“中华张氏祭祖节”在清河张氏祖庭举办,来自世界各地的张氏纷纷来此寻根问祖。

河北清河张氏正牵头编修的一部涵盖全球张氏的《华夏张氏统谱》。这部统谱共分7卷,首发卷《华夏张氏统谱·总谱·古今人物卷》将于2019年问世。在这次清河举办的张氏文化周期间,有1415册张姓族谱集中展出,其中有唐代名相张九龄、北宋文学家苏轼、南宋理学大家朱熹、近现代教育家蔡元培等名人作序的珍贵张姓族谱也在展出之列。所展族谱大部分来自张氏后裔捐赠。其中马来西亚捐赠4部,中国台湾捐赠20部。湖南、江西、山东、四川等23个省份的张氏后裔共计捐赠千余册。这批张氏族谱史料价值非常高。

寻根问祖:当我们谈论姓氏与族谱,我们在谈论什么?

廖庆六(台湾著名姓氏文化专家):

我做过一些关于家谱的研究,考察过各种族谱的世系究竟如何表现。司马迁修撰《史记》,就利用了不少谱牒资料。司马氏世代担任史官,想来秦汉之际确曾有一些传世谱牒。到了唐代,朝廷重视出身,士人需要清楚考察自己的家族世系,他们的族谱资料零星散布在历史文献之中,但为之专修的书籍数量有限。宋代之后,鼓励民间修撰族谱,一些知名学人譬如欧阳修、三苏都有修编家谱,见诸他们的文集。

至于明代,尤其是嘉靖时代,涉及皇位继承与皇家宗庙问题,族谱的重要性显现出来。正是在这一时期,立家庙、修族谱蔚然成风,一些族谱流传至今,如今它们大多被收藏在北京、安徽等地的图书馆。到了清朝,修谱之风更盛,体例也更为完整,官员与文人是修撰的主力军,仍与家庙文化密不可分。随着人口迁徙,一些姓氏分为大宗小宗,族谱更显百花齐放。

台湾是个移民社会,家谱亦是维系社会的一种方式。清代台湾居民文化水平较低,流传家谱不多。日据时代,一些大家族在日本统治下依然用中文续修了家谱。抗战胜利后,家谱修撰一度十分风行。例如徐永昌与尹仲容的家谱,他们在台湾继续编修家族谱系。旧时江南修谱的势头很旺,我的伯父在1930年修过族谱,1986年我也尝试着续修族谱。近十年,修谱的风气有所转变,电脑修谱成为一种时尚,大大缩减了修撰时间。以前在台湾的地摊上能收集到了许多从大陆流出的家谱,其中不乏名人望族的家谱,我接触过舒氏族谱,通过查询上海图书馆目录,发现仅存在台湾的一些家谱,这方面两岸可以交流合作。

高晓斌(青年客家学者,谱牒学研究者):

正如客家学奠基人罗香林教授所言,客家是汉族里头一个系统分明的支派。永嘉之乱后,中原汉人为避战乱或自然灾害而离开中原,背井离乡,辗转南迁。他们进入相对封闭的闽粤赣交界这片特殊地域,并与当地原住民融合发展,客家民系才得以形成。

据有关客属机构和学者非正式保守统计,全世界有近1亿客家人。其中约7000万人分布在中国大陆的广东、江西、福建、广西、四川、湖南、海南、浙江等省。海外客家人主要起源于明清时期客家人的下南洋运动,亦是名人辈出。新加坡总理李光耀、李显龙所代表的李氏家族,是李火德的后裔,迁徙脉络非常清晰。翻阅李光耀家谱,可以清楚地了解李光耀家族从河南归德州迁至江西赣州石城,又迁至福建宁化石壁,再迁上杭稔田,再迁至广东大埔,又再迁新加坡。他们历代辗转之地,在闽粤赣交界地区,是典型的客家后裔。

提及族谱,客家族谱收集借助民间力量,明清之际留存数量很大,张氏得姓始祖挥公的第一百四十代孙张化孙及其子嗣修纂的宗谱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漂泊海外的客家人经常回来祭祖,譬如泰国总理他信、英拉兄妹,就是迁居异域的客家人,多次回到祖籍地广东梅州探亲与祭祖。客家人还有一句俗语:宁卖祖宗田,不忘祖宗言——客家人的观念里,山川田地都是身外之物,但祖辈的谆谆教诲不能忘却,这也是客家对于文化传承的信念。

寻根问祖:当我们谈论姓氏与族谱,我们在谈论什么?

孙学雷(国家图书馆家谱业务工作者):

我开始大量接触家谱是在任《中华各姓祖先像传集》执行主编期间,此书汇编了723种家谱中164个姓氏共计7511个历史人物的图像、像赞和传记,1999年由民族出版社出版,由此与家谱结缘。《中国家谱总目》启动后,国图是副主编单位,我以国图分馆业务副馆长身份牵头北京地区家谱目录编纂与汇总工作,与同仁共同汇总审校北京地区二十多家图书馆档案馆家谱7000余种,从而进入谱牒之门。十多年后的今天,我所在业务部门——国图方志馆一个部门即已藏有纸质家谱15000种以上,其中线装家谱达10000多种,是当年北京地区家谱数量的两倍,可见家谱文献采编阅的发展。

国图家谱数量居海内外公藏机构前列,且以优质著称,拥有弥足珍贵的宋明清皇族谱牒、传世极稀的宋元家谱、刻印精良的明徽州家谱、灿若星辰的诸多名人家谱、少数民族家谱、稀见姓氏家谱、侨胞家谱等,国图善本阅览室、普通古籍阅览室和家谱旧方志阅览室为读者提供纸质家谱和缩微胶片阅览服务,并有数字善本、中华寻根网、徽州善本家谱、中国谱牒库等家谱数字资源服务。其中“中华寻根网”于2011年3月正式开通,项目一期已建立“寻根网”系统模型、数据模型和软件系统,拥有500多个姓氏源流、家谱书目数据30000条、家谱全文影像500余种约50万页,与家谱相关的文献6000余种约300万页。目前项目二期在建中,全文家谱影像上线达2300余部。

为方便读者利用,除编选《中华各姓祖先像传集》外,还编辑出版《北京图书馆藏家谱丛刊·闽粤侨乡卷》(全50册),《北京图书馆藏家谱丛刊·民族卷》(全100册),《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早期稀见家谱丛刊》(全365册),《清代民国名人家谱选刊》与《清代民国名人家谱选刊续编》等;积极推进科研项目研究,先后有涉及目录、家谱谱系、序跋、名人家谱、两岸关系等的多个不同级别的项目已完成或在研,这是我个人所知国家图书馆在家谱文化的当代传承方面所尽的一点点义务。

家谱文化当代传承的主体既有专家学者、藏谱机构等,更有修谱者群体。修谱者群体承担着书写历史的重任。历史有真实的历史,有书写的历史,也有对历史的诠释,中国史家向有秉笔直书的传统,信史是对真实历史的忠实记载与解读。家谱起源于商、周,早在甲骨文、金文中即有世系的记载,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门阀制度的形成,“官为簿状,家有谱系”,选举婚姻,必据谱牒。唐宋以降,欧苏谱例创立,谱牒民间化,明清以来修谱体例格式更趋完备,修谱“断自可见之世”,高祖以上未详者略,不援古、不攀附、重考证、重事实,体现了实事求是的宗旨,代表了谱牒修纂的优良传统。传承与弘扬优秀家谱文化,就要在修谱中坚持优良传统,坚持疑以传疑,信以传信的原则,注明出处,有所考辨;充分占有史料,尽量以最早、最权威的史料说话;史料、根据不足,则可详今略古,扬长避短;尽可能搜集、保存、整理今仅见稀见碑刻、手稿等一手家族资料、原始文献;在体例、格式、书名、作者、用字等诸多方面做到规范编写。以上随想,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友情提示】天下吴氏网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客观真实报道,坚持不站队,保持正确的主观立场,以弘扬至德精神!传播吴文化为主旋律!只要你姓吴,只要你是正能量的来稿,我们都欢迎!

相约天下吴氏网》主题歌 作词∶吴蜀丰 作曲演唱∶吴仕长

吴氏文化正能量,至德精神在弘扬。开拓进取创辉煌,谱写时代新篇章。

三让高风孔圣赞,第一世家史记传。天上有口遍天下,家风传承树典范。

我是吴氏好儿郎,仁爱谦让传万代。相约天下吴氏网,因为有你更精彩!

来稿要求图文分开打包,〔因人力有限不接受微信图文供稿〕

投稿公共邮箱:905080184@qq.com

联系人吴蜀丰 电话: 18883313913 

责任编辑:上官慧慧

0

【友情提示】天下吴氏网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客观真实报道,坚持不站队,保持正确的主观立场,以弘扬至德精神!传播吴文化为主旋律!只要你姓吴,只要你是正能量的来稿,我们都欢迎!
《相约天下吴氏网》主题歌作词:吴蜀丰作曲演唱:吴仕长

吴氏文化正能量,至德精神在弘扬。开拓进取创辉煌,谱写时代新篇章。
三让高风孔圣赞,第一世家史记传。天上有口遍天下,家风传承树典范。
我是吴氏好儿郎,仁爱谦让传万代。相约天下吴氏网,因为有你更精彩!

来稿要求图文分开打包,(因人力有限不接受微信图文供稿)
投稿公共邮箱:txw4006935168@163.com
联系人吴蜀丰电话:18883313913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 天下吴氏网招聘|
版权所有 天下吴氏网 电话: 18883313913 | 电子邮件:txws4006935168@163.com   023-62795070 
媒体支持:中国报道网 合作媒体:重庆报道网 | 泰伯文化传媒(重庆)有限公司独家营运
常年法律顾问吴彭龄执业证号码:13202199210937510 江苏仁勤律师事务所
地址:重庆市巴南区融汇大道7号1-13-10 |备案号:渝ICP备1501165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