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吴立梅
本月15日收到汝奕宗长寄来的挂号信,内有:①仙居祖地民国丙戌(1946)重修谱(下称“仙谱”,而《中华吴氏大统宗谱》称“统谱”,无锡祖地《吴氏大统宗谱》称“锡谱”)中有关仙居吴氏外纪世系部分的复印件;②民国壬子(1912)重修谱中南宋咸淳戊辰(1268)秋资政殿学士杨栋所撰《吴氏三世祠堂记》;③康熙四十一年(1702)二十五世孙吴淑所撰《重修宗谱引》。收到后,与今年6月汝奕宗长寄来的《世系文字卷·仙居渊源稿》及《统谱世系》文字卷稿(一)比对,产生了如下想法。
东阳南岑吴氏为仙居吴氏下宅派康肃公吴芾门下之一支,其外纪世系自当遵循仙居祖源地的说法。理由很简单,既然根在仙居,大宗的外纪世系也必然是其分支的外纪世系。任何一分支不可能也不应该违背大宗另立外纪世系。
血缘的联系、基因的延续是客观存在,因而祖先也是客观存在。无论他是帝王将相、忠臣孝子,还是巨奸大盗、乞丐流氓,祖先就是祖先,不因其荣耀而标榜,也不因其耻辱而隐晦。“宗正祖真”应该是而且必须是谱牒研究的立足点和目标。因此,记载祖先世代传承的外纪世系当然也是客观存在。既然如此,对于外纪世系,后人只能发现、辨正、整理,而不能随意填补、嫁接、删除。就这个意义而言,外纪世系只能是发现整理出来的,而不是研究出来的。
上述三条,其实本诸尊重客观、实事求是的原则。因此,外纪世系缺漏而无法弥补的,存疑而无法辨正的,经过广征博采寻幽探微仍无法弥补和辨正的,应该继续让其缺漏和存疑。这是对祖先的尊重,也是对历史的尊重。如果为了完整而完整,为了定于一尊,为了显示研究成果,为了扬名后世,不惜违背客观随意拼凑,则只会误导子孙,留下骂名。
由于战乱水火等原因,外纪世系的不完整和不可靠是普遍现象。唐代以前大多由官方修谱,“唐末五代之乱,亡失旧谱,上世次序不可复知。”(北宋·程祁·《程氏世谱序》)北宋的前四位宰相,范质、王溥的家世只能推到他们的父亲;魏仁浦幼时孤贫,史书上连其父亲的名字都没有留下;赵普的世系算长的,也只能推到其曾祖父。(见《家谱》一书29页)宰相尚且如此,遑论以下。北宋哲学家、理学创始人张载说的“人家不知来处,无百年之家”属于普遍现象。可以说,绝大多数宗族的外纪世系是无法搞完整的,即使勉强搞完整,其可靠性也很值得怀疑。
文献匮乏和夸饰心理使远古时期和中古时期的外纪世系往往极不可靠。《史记》为廿四史的第一部,为正史之鼻祖。不虚美、不隐恶是司马迁的写作圭臬,其实事求是的态度、严谨客观的叙述毋庸赘言。但战乱秦火造成的资料丧失匮乏的影响,即使是司马迁那样伟大的史学家也摆脱不了。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就说:“维三代尚矣,年纪不可考,盖取之谱牒旧闻,本于兹,于是略推,作《三代世表》第一。”既是“不可考”,又源自“旧闻”,再加上“略推”,其可靠性如何就可想而知了。司马迁尚且如此,遑论其他人。可见,先秦的外纪世系是不可靠的,属于传说世系。后人将泰伯之父古公亶父由《史记·周本纪第四》记载的黄帝17世定为25世就是例证。因为根据司马迁所载,黄帝到古公亶父的平均代龄高达七八十岁,不符合平均30年一代的生育规律,也不符合远古时期人类平均寿命的状况。而著名历史地理学家、已故复旦大学教授谭其骧先生则从夸饰心理的角度分析说:“谱牒之不可靠者,官阶也,爵秩也,帝王作之祖,名人作之宗也。”
宗先人吴威在南宋咸淳癸酉(1273)所作《厚唐吴氏宗谱序》中说:“自秦火以来,家谱不行,官谱既废,久难稽查。惟遂昌进公以下,幸有记述,家谱是赖焉。”说明在南宋以前,仙居吴氏的外纪世系只能上推到中唐时。综合起来看,仙居吴氏进公以上的世系不可靠,进公至全智公的世系基本可靠,全智公以下的世系才是可靠的。
我花了一点功夫,将仙谱中的外纪世系与统谱世系卷逐一对照,结果如下。世系代序数字姑按统谱,两者相同的用黑体字并加横线显示,仙谱有而统谱没有的另加说明。为了附带说明东阳南岑吴氏的外纪世系,延伸至泰伯83世。
1仲雍——2季简——3叔达——4周章——5熊遂——6柯相——7彊鸠夷——8餘桥疑吾——9柯卢——10周繇——11屈羽——12夷吾——13禽处——14转(君转)——15颇高——16句卑——17去齐——18寿梦——19季札——20征生——21启蕃——22诩——23售——24庸——25句余——26蹶由——27申——28芮——29浅——30信——31广志——32千秋——33衍陵(据《吴王寿梦第四子季札公世系图》,衍陵为吴芮长子臣的4世孙,与此处不同。29至33世锡谱为29臣——30回——31右——32羌——33衍陵)——34全——35隆——36复兴——37章——38汉——39武——40明詧[chá]——41谷——42域——43匡——44尊——45弘——46质——47应——48康——49坚——50骧(龙)——51隐之——52叔山——53宽——54同——55琮——56然——57蹇——58实——59定——60居——61唐——62景(璟)——63洪——64昂——65胄——66进——67峦——68龙装——69崇政——70少连——71伟——72尚球——73景盈——74石庆——75全智——76陈——77发——78福——79奉——80设——81允昭——82师锡——83芾 细看上述世系,仙谱外纪世系明显脱漏“9柯卢——10周繇——11屈羽——12夷吾”,说明修谱者没有看过《史记·吴泰伯世家第一》。季札以下到28世仙谱为“士仲——太乙——所——仲丙——理——起——德——恕——良隐”,又不知何据。
28世吴芮下多出“顷”。吴芮的后裔,按《汉书·吴芮传》:“故德芮,徙为长沙王,都临湘,一年薨,谥曰文王,子成王臣嗣。薨,子哀王回嗣。薨,子共王右嗣。薨,子靖王差嗣。孝文后七年薨,无子,国除。初,文王芮,高祖贤之,制诏御史:‘长沙王忠,其定着令。’至孝惠、高后时,封芮庶子二人为列侯,传国数世绝。”《<史记>索隐》:“吳芮之玄孙差(或为“羌”字的形近而误)袭长沙王。”《<史记>集解》:“吳芮之玄孙靖王著,以文帝七年卒,无嗣,国除。”裴骃按:“吳芮后四世无子,国除。庶子二人为列侯。”这样看来,衍陵乃吴芮玄孙差的庶子。
33世衍陵和长陵按锡谱则本非一人,不能混淆,一为吴芮长子臣的玄孙,一为三子浅的玄孙,仙谱载长陵,而此处为衍陵,有嫁接之嫌。从长陵(姑认作33世)到吴汉的世系,又大相径庭,仙谱载“长陵——忠——汉”,则吴汉为长陵之孙,而统谱则认为吴汉是衍陵的五世孙,差了三辈。
吴汉的儿子,按《后汉书·吴汉传》“子哀侯成嗣,为奴所杀。二十八年,分汉封为三国:成子旦为灈阳侯,以奉汉嗣;旦弟盱(也作“旴”,两字音同形近)为筑阳侯;成弟国为新蔡侯。旦卒,无子,国除。建初八年,徙封盱为平春侯,以奉汉后。盱卒,子胜嗣。初,汉兄尉为将军,从征战死,封尉子彤为安阳侯。帝以汉功大,复封弟翕为曪亲侯。吴氏侯者凡五国。”吴汉的两个儿子是成、国。而仙谱载是伏、杰。但仙谱载杰之子旴又能连上,但旴无传,41世(如)胜系旴的长兄旦之子。仙谱载胜的儿子就是质,但统谱质为46世,相差四辈。所以,这部分世系胶着混杂。
46世至62世大体吻合,惟统谱多出47世康、55世琮。但62世至68世又全然不同,仙谱为“景——兢——能——庶——通微——丹——松——翥——提(或为”禔“之误)——彖——周中——进”,多出五世。虽与吴翥子孙“68翥——69益——70禖——71彖[tuàn]——72钟”有个别字重复,但其中之翥是否是文简公也不能确定。一是古人同名颇多,如唐初吴兢就有四人。二是吴翥其人固然是名人,但其生年、功名、谥号都存在争议,详见《无锡谱牒研究·吴氏专辑》14—16页《关于吴翥的生年研究》一文。三是尊奉吴翥为先祖的诸暨源一堂派下并未有仙居吴氏或南岑吴氏一支,源一堂东阳派下嘉庆二十五年(1820)进士吴光镐在道光辛巳(1821)为其宗谱所作谱序就说:“宗谱其冠于‘延陵’何?别于南岑也。其统以‘垕堶(此字俗写作上石下土)’何?重其根本也。何谓别于南岑?邑中有两吴氏,南岑自黄岩迁,称‘渤海郡’,余族自暨阳迁,称‘延陵郡’,不欲与之混也。”虽然吴光镐将南岑吴氏的祖源地和郡望搞错了,但他认为南岑吴氏不属于吴翥一支是非常明确的。
更为重要的是,垕堶吴氏谱上吴翥祖先世系 “39成——40旴[xū]——41胜(亦作如胜),——42允承——43偳[duān]——44熊庆——45康年——46英延——47之则——48式——49皋孟——50佶——51始泰——52符隽——53豫——54戢——55荟——56琨——57襄——58洵文——59鬷[zōng]——60盾——61奎——62承休——63若远——64世伟——65佐——66可博——67舜咨——68翥” 与锡谱吻合,将仙谱世系与之对照,除“翥”字相同,二十余代竟毫无共同之处。总体来看,吴翥属于吴汉长子成的世系,仙居吴氏属于吴汉次子武(史书名“国”)的世系,由此可以排除仙居吴氏为吴翥后裔。
从方志上看,也可排除吴进与吴翥之间的联系。吴进致仕后迁居遂昌之时,吴畦的祖辈吴翥等还一直住在山阴,吴全智也绝不可能是吴畦之孙。吴姓为遂昌第三大姓,1996版《遂昌县志》载:“吴姓,有延陵、渤海、濮阳三郡派,共10147人,分布25个乡镇。(一)延陵郡派:1.吴进于唐神龙元年(705)授柯城刺史,致仕后,徙遂昌马埠。其裔分布马埠、洋浩、石练、根竹口、山前、大坑等村。”另查1998年版的《泰顺县志》,“吴氏,始祖吴畦(按:即吴翥次子吴益的长子吴禖[840—923]),原籍山阴和乐村,唐谏议大夫,从原籍迁居安固常德里(今山乡漈头),县境吴氏绝大多数为其后裔,尚有不少散居邻近各县” 。
吴进以下的世系各谱均相同。对照统谱与仙谱后,得出如下结论。
由于古代信息闭塞,谱牒散毁,甚或原本就无谱牒,仙谱所载外纪世系是个大杂烩。一不合于正史,二不讲究系统性。看来是清代嘉庆道光年间仙居修谱时某位或某几位先人依据口口相传的世系抑或根据谱师的说法刊刻,后人在传抄过程中又加以增删,《南岑吴氏宗谱》嘉庆五年重修本未抄录进公以上世系就是明证。南岑吴氏二十三世、著名学者吴国濂(1744~1824)于乾隆壬子(1792)年“获睹《仙居石井厚仁吴氏家谱》,知发祥于处之遂昌若而公,炽昌于台之仙居若而公,因补《上世系图》于右”。该图无进公以上世系,若有进公以上世系,自无不予抄录之理,则可以断言进公以上世系为乾隆以后的人增补。而在辗转抄录中又有衍脱误植,忽而吴芮长子臣的世系,忽而吴芮三子浅的世系;忽而吴汉长子成的世系,忽而吴汉次子武(国)的世系,成了一个四不像的外纪世系。十年前,磐安吴德皎宗长就对此世系予以否定。
统谱世系同样不可靠。统谱世系的编纂粗制滥造,线谱出版后饱受诟病就是很好的证明。在统谱世系基础上产生的仙居吴氏外纪世系的可靠性就大打折扣了。另外,浙闽30个县市既可能同根共组,也可能源同流分,如无确凿证据,则没必要统一到同一世系上来。
基于上述理由,我认为对于仙居吴氏的外纪世系须抱极为慎重的态度。应当如仙居来信所述,遵循三条原则——尊重祖先和历史、有错必纠、存疑留给后人决不无据变更。因此,对于世系,能确认的是全智公以下(属仙居吴氏的内纪世系),可参考的为进公至全智公世系,进公以上聊备一说而已。这样做也是对《三世祠堂记》等文献的充分尊重。按常理,时间越早的、德望俱尊的人写的文章越接近事实,一般情况下,后人绝不可轻易更改、推翻他们的结论。若有不同看法,应在保留原文的基础上加注说明。
仙居祖地决定将皇帝至泰伯90世立碑镌名,若此,建议按照不可靠、基本可靠、可靠三个等级,在石碑上加注(如黄帝至泰伯加注“传说世系”,泰伯至进公加注“参考世系”)或用不同字体表示。只有实事求是,有一说一,才能上无愧祖宗,下无愧后人。将来或许依据考古资料或文献有新的发现,或凭科技手段推定我们的外纪世系,后人也不会因为目前这个世系与他们发现的不同而鄙视、痛骂我们。(
来源《台州吴文化》第四期。)
【友情提示】天下吴氏网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客观真实报道,坚持不站队,保持正确的主观立场,以弘扬至德精神!传播吴文化为主旋律!只要你姓吴,只要你是正能量的来稿,我们都欢迎!
《相约天下吴氏网》主题歌 作词∶吴蜀丰 作曲演唱∶吴仕长
吴氏文化正能量,至德精神在弘扬。开拓进取创辉煌,谱写时代新篇章。
三让高风孔圣赞,第一世家史记传。天上有口遍天下,家风传承树典范。
我是吴氏好儿郎,仁爱谦让传万代。相约天下吴氏网,因为有你更精彩!
来稿要求图文分开打包,〔因人力有限不接受微信图文供稿〕
投稿公共邮箱:905080184@qq.com
联系人吴蜀丰 电话: 18883313913
责任编辑:吴蜀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