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 什么是法书?
法书不同于书法。法书是对古代名家墨迹的尊称,意指书法之楷模,也即是书法之法的意思。
历代所尊崇的法书有哪些呢?我们今天来看看故宫的收藏!
陆机草隶书平复帖卷
晋,陆机书,纸本,手卷,纵23.7cm,横20.6cm
《平复帖》内容涉及三个人物,贺循,字彦先,是陆机的朋友,身体多病,难以痊愈。陆机说他能够维持现状,已经可庆,又有子侍奉,可以无忧了。吴子杨,以前曾到过陆家,但未受到重视。如今将西行,复来相见,其威仪举动,自有一种较前不同的气宇轩昂之美。最后说到夏伯荣,他因寇乱阻隔,没有消息。
《平复帖》的书写年代距今已有1700余年,是现存年代最早并真实可信的西晋名家法帖。笔意婉转,风格平淡质朴,其字体为草隶书。《平复帖》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同时对研究文字和书法变迁方面都有参考价值。
王羲之行书兰亭序
晋,王羲之书,唐,褚遂良摹,纸本,行书,纵24cm,横88.5cm
东晋永和九年(353年)三月三日,山阴名士四十一人集于兰亭,修禊祭,宴曲水。即席赋诗,汇为一卷,由王羲之当场作序。这篇序情文并茂,心手双畅,向称“天下第一行书”。其妍美流便的风神,被后世视为行书的典范和楷模。唐太宗李世民酷爱羲之书法,在得到《兰亭序》真迹后,曾命当朝书法名家褚遂良、欧阳询以及弘文馆拓书人冯承素等勾摹数本,分赐臣下,以广布扬。兰亭真迹据记载已随唐太宗殉葬昭陵。这些唐摹本主要有两个系统,一为褚遂良摹本,存世的褚遂良、虞世南、冯承素等墨迹摹本,多属此系统,以冯摹的“神龙本”最为接近原作;一为欧阳询摹本,刻帖“定武本”即源自欧本,为存世最佳的石刻帖本。
此卷旧传为褚遂良所摹,故卷前项元汴标题“褚摹王羲之兰亭帖”,简称为“褚摹兰亭”,实未必确切。全卷有宋、元、明诸家题跋或观款,以及鉴藏印记215方,又半印4方。其中“滕中”等2方北宋印和南宋绍兴内府“绍兴”、“内府印”、“睿思东阁”等7方印属真,第一后纸上米芾诗题及7方钤印亦真。因知此卷当为北宋米芾前临摹本。但作品质地属楮皮纸,是宋以后方普遍使用的纸质,或可证此为北宋摹本。全卷由两幅纸拼接,前纸19行,后纸9行,行款排列较松匀,以临写为主,辅以勾描,因此书写较为流畅,亦具一定功力。
此卷流传鉴藏经过大致为:北宋滕中、南宋绍兴内府、元赵孟、明浦江郑氏、项元汴、清卞永誉、乾隆内府。曾著录于清顾复《平生壮观》、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吴升《大观录》、安岐《墨缘汇观》、《石渠宝笈·续编》、阮元《石渠随笔》等书,并刻入“兰亭八柱”。
王羲之行草书雨后帖页(宋摹本)
晋,传晋王羲之书,纸本,行草,纵25.7cm,横14.9cm
《雨后帖》传为王羲之所书的一通信札,所谈之事不可考,书字不够规范,个别字难于辨认。
此帖最早见于清代安岐《墨缘汇观》:“雨后帖,草书,纸本,唐模,有‘世南’墨印。”今专家鉴定认为此帖并非王羲之亲书原迹,依据有三:一是此帖上清代以前的钤印中除“绍兴”外皆不真。书法确有沉雄古雅之气,但与《姨母》、《丧乱》诸帖和《兰亭序》对比相去甚远。二是从用纸分析,纸为深褐色带有细横帘纹的竹纸。而竹纸在晋代是没有的,宋苏轼《东坡志林》卷九曾云:“今人以竹为纸,亦古所无有也。”三是晋代的书写工具是实心笔,行笔时笔毫开叉而经常出现贼毫,然《雨后帖》则用兼毫笔,笔画既软又肥,字距之间笔势连带而出现牵丝,无一笔贼毫出现,因此不应为晋时所书。
从此帖的墨色浓淡变化观察,与运笔的启收、顿挫转折的徐疾和用力相吻合,无勾摹痕迹,因此判断此帖应是古临本,书写年代在北宋至南宋绍兴以前。
谢安行书中郎帖
晋谢安书,纸本,行书,纵23.3cm,横25.7cm
八月五日告渊、朗、廓、攸、靖、玄、允等,何图酷祸暴集,中郎奄至逝没。哀痛崩恸,五情破裂,不自堪忍,痛当奈何!当复奈何!汝等哀慕断绝,号咷深至,岂可为心。奈何!奈何!安疏。
帖前鉴藏印有两半方,印文均不辨。帖后鉴藏印有南宋“德寿”,明“吴桢”、“黄琳美之”、“新安吴廷”、“许叔次家藏”、“杨嘉”、“堵氏”等印,以及清乾隆内府、宣统内府诸印。《中郎帖》是传为东晋人谢安书写的一封报丧书信,信中告知中郎突然去世的消息,同时表达了自己内心痛苦不堪、难以忍受的情感。
《中郎帖》又称《八月五日帖》。此帖有“德寿”玺印,为南宋高宗之印(高宗赵构做太上皇时曾退居德寿殿),另据此帖纸、墨等判断,可确认它为南宋绍兴御书院中人所临摹的古帖,虽然不是谢安的真迹,依然宝贵。
在南宋,由于高宗以来历代皇帝对二王及晋人书的嗜好,上行下效,使南宋书风充满古雅萧散的气质。此帖行笔圆转流畅,笔法纯熟,具有典雅丰腴、气度雍容的特点。宋《宣和书谱》、《云烟过眼录》,明《东图玄览》、《清河书画舫》,清《式古堂书画汇考》、《平生壮观》、《大观录》、《墨缘汇观》、《石渠宝笈》著录。
王献之行书中秋帖卷
传为晋王献之书,纸本,手卷,纵27cm,横11.9cm
《中秋帖》是著名的古代书法作品,曾被清高宗弘历(乾隆皇帝)誉为“三希”之一,意即希世珍宝。
《中秋帖》是《宝晋斋法帖》、《十二月割帖》的不完全临本,原帖在“中秋”之前还有“十二月割至不”六字。帖用竹料纸书写,这种纸东晋时尚制造不出,约到北宋时方出现。从行笔中可知,所用毛笔是柔软的无心笔,而晋朝使用的是有心硬笔,吸水性较差,笔的提、按、转折往往不能灵活自如,常出贼毫,如此帖那种丰润圆熟、线条连贯、行气贯通、潇洒飘逸的效果是写不出来的。清吴升《大观录》云:“此迹书法古厚,黑采气韵鲜润,但大似肥婢,虽非钩填,恐是宋人临仿。”据当代书画鉴定家研究,大多认为是宋米芾所临,故同样宝贵。
王献之行草书东山松帖
晋,王献之书,纸本,行草书,纵22.8cm,横22.3cm
新埭无乏,东山松更送八百。叙奴□已到,汝等慰安之,使不失所。□□□给,勿更须报。
此帖无款署和题跋。鉴藏印钤南宋“绍兴”连珠印、“内府书印”,明文徵明、刘承禧、吴廷及清曹溶等印。另有两方古印(文不辨)。原有清乾隆内府诸印和乾隆题语,已被刮去。
《东山松帖》是王献之写的一通信札,为断札,有四字磨灭。“埭”(音带)即堵水的堤。“东山松更送八百”应是一句,其意是需再植松八百棵作护堤、美化之用。此帖下笔婆娑,百态横生,萧散秀逸。
宋内府《宣和书谱》、《中兴馆阁录》,明董其昌《容台集》,清孙承泽《庚子消夏记》、安岐《墨缘汇观》著录。刻入明吴廷《馀清斋法帖》、董其昌《戏鸿堂法帖》,清《三希堂法帖》。
章草出师颂
隋人书,纸本,章草书,纵21.2cm,横29.1cm
本幅无款。后纸宋米友仁跋:“右出师颂,隋贤书,绍兴九年四月七日,臣米友仁审定。”右下钤“监书画博士印”。
引首篆书“晋墨”两字及花押“伍”,押上钤“御府图书”,据押和印,前人定为宋高宗书,实为明人仿写。此本见于著录的有:明·詹景凤《东图玄览》、王世贞《弇州山人续稿》、吴其贞《吴氏书画记》、孙鑛《书画跋跋续》、清·顾复《平生壮观》、安岐《墨缘汇观》、吴升《大观录》、《石渠宝笈续编·宁寿宫》、阮元《石渠随笔》、孙岳颁《佩文斋书画谱》、倪涛《六艺之一录》等书。刻入《三希堂法帖》。根据著录书及鉴藏印记,此本称为“绍兴本”《出师颂》,据米友仁跋,多定为隋贤书,也有认为是西晋索靖或南朝梁·萧子云写,乃至唐人作。
《出师颂》作为流传有绪的章草墨迹曾留存有两本,一为此“绍兴本”,一为“宣和本”。此绍兴本《出师颂》本无名款,后人认为是西晋索靖或南朝梁·萧子云作,或谓隋贤或唐人书,并无定论。从本幅中有唐太平公主、李约、王涯等人鉴藏印看,书写不会晚于初唐。据宋·米友仁跋定为“隋贤书”当较可信。
此书属较典型的早期章草书体,“蚕头凤尾”带有隶书遗痕,“银钩虿尾”具草书特征,整体书风规整而不失变化,劲健中见自然飞动之势,古朴又典雅,是六朝以来创立规范章草的传统体貌,唯稍增飘逸之势,与隋·智永《真草千字文》中的草体大致相近。故定为隋人书是合宜的。
欧阳询行书张翰帖
唐,欧阳询书,纸本,纵25.1cm,横31.7cm,行书,11行98字
此段文字见于《晋书·文苑》及《世说新语》等书中,但均属节录。张翰是西晋吴郡(今苏州)人,富于才情,为人舒放不羁,旷达纵酒,当时人将他喻为三国魏时“竹林七贤”之一的阮嵇(阮嵇曾为步兵校尉,人称阮步兵),称他“江东步兵”。他追随贺循至洛阳做了齐王的官,但他并不快乐,时常思念江南故乡,于是萌生隐退山林、远离乱世之念,后终弃官回乡。
《张翰帖》原属《史事帖》,是唐代著名书法家欧阳询存世四件墨迹之一,十分珍贵。此帖的书法特点是字体修长,笔力刚劲挺拔,风格险峻,精神外露。对开有瘦金书题跋一则,是宋徽宗赵佶在赏鉴之余写下的心得。他评此帖“笔法险劲,猛锐长驱”,并指出欧阳询“晚年笔力益刚劲,有执法面折庭争之风,孤峰崛起,四面削成。”这段评语对我们欣赏《张翰帖》以及其他欧体书都是极为重要的。
欧阳询行楷书卜商读书帖页
唐,欧阳询书,纸本,册页,纵25.7cm,横16.5cm,行楷书,6行53字
“卜商讀書畢,見孔子。孔子問焉,何爲於書。商曰,書之論事,昭昭如日月之代明,離離如參辰之錯行,商所受于夫子者,志之於心,弗敢忘也。”这段文字见于《尚书大传》,是孔子弟子卜商(字子夏)言论一则,应是欧阳询当年著述手稿。收入他所编辑的《艺文类聚》卷五五《杂文部·读书》之中,与史籍相较,帖中个别字有出入。
此帖为双钩廓填本,墨气鲜润。从书法上看,笔法严谨又不失生动气韵,点画的起止处强化方切硬折。欧阳询晚年将北碑用笔特点融于二王书风,而兼容南北正是“欧体”独到之处。此为欧阳询的行楷代表作之一。
此帖宋代藏于宋徽宗宣和御府,清代归安岐所有,后来成为乾隆皇帝御府的珍品,辑入《法书大观》册中。
李白草书上阳台帖
唐,李白书,纸本,纵28.5cm,横38.1cm。草书5行,共25字
这是李白传世的唯一书迹。其落笔天纵,收笔处一放开锋,宋黄庭坚评李白的诗与书云:“及观其稿书,大类其诗,弥使人远想慨然。白在开元、至德间,不以能书传,今其行、草殊不减古人。”(《山谷题跋》)
此帖曾入宣和内府,后归贾似道,元代经张晏处,明藏项元汴天籁阁。清代先为安岐所得,再入内府,清末流出宫外。民国时入张伯驹手,建国后献给中央国务院。1958年此帖转交故宫博物院收藏。
杨凝式草书神仙起居法卷
五代,杨凝式书,纸本,手卷,纵27cm,横21.2cm。草书8行,共85字
此卷最早为宋高宗内府之物,后入贾似道手中,至明代曾经“江阴葛惟善收藏”(都穆《寓意编》),《清河书画舫》又称“郡人王氏所藏”,明代为项元汴所有,至清代乾隆时进入内府。
书法由唐到宋,杨凝式是一转折人物,苏轼评曰:“自颜、柳没,笔法衰绝。加以唐末丧乱,人物凋落,文采风流扫地尽矣。独杨公凝式笔迹雄杰,有二王、颜、柳之余,此真可谓书之豪杰,不为时世所汩没者。”
此幅小行草书是杨凝式七十六岁时的作品,似随意点画,不假思索,用墨浓淡相间,时有枯笔飞白。书字的结势于攲侧险劲中求平正,且行间字距颇疏,在继承唐代书法的基础上,以险中求正的特点创立新风格,尽得天真烂漫之趣。此书是杨凝式行草书传世作品的代表作,对宋代书法影响较大。
范仲淹楷书道服赞卷
宋,范仲淹书,纸本,手卷,纵34.8cm,横47.9cm,楷书8行
此帖是范仲淹为同年友人“平海书记许兄”所制道服撰写的一篇赞文,称友人制道服乃“清其意而洁其身”之举。宋代文人士大夫喜与道士交往,“道家者流,衣裳楚楚。君子服之,逍遥是与。”穿着道服,遂成一时风气。此卷行笔清劲瘦硬,结字方正端谨,风骨峭拔,颇具王羲之《乐毅论》遗意。时人称此帖“文醇笔劲,既美且箴。”据考证此帖作于宋仁宗皇祐四年(1052年)以前。
宋徽宗草书湖州帖
宋,赵佶绘,绢本,设色,纵24.5cm,横24.8cm
江外唯湖州最卑下,今年诸州水并凑此州入太湖,田苗非常没溺。赖刘尚书□抚,以此人心差安,不然,仅不可安耳。真卿白。
鉴藏印有:宋“政和”两方(皆伪)、“绍兴”三方(右中左上两印伪)、“机暇清赏”、“内府书印”,元“北燕张氏珍藏”、“端本”,明洪武内府“司印”、“项墨林鉴赏章”,清“梁清标印”、“仪周鉴赏”等。
此帖为传颜真卿所书的一通信札,讲述湖州地区发生水灾,百姓得到安抚一事。根据书写的内容和史料推测,书写时间应在唐大历七年(772年)以后,即颜真卿任职湖州刺史期间。但经专家鉴定,此帖非颜氏所书,理由如下:其一,书写所用纸张为加粉砑光的竹料纸,而这种纸在宋代才出现。其二,在书写风格方面作者用笔圆转连绵,侧媚多姿,墨色华润,与颜真卿所书《祭侄文稿》的悲切、《争座位帖》的激昂意态迥别,完全不像颜书中锋多“屋漏痕”意。因此可推断此帖为宋人之仿本。
清安岐《墨缘汇观》、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著录。
安弘嵩隶楷书大智度论卷
十六国北凉,安弘嵩书,纸本,隶楷书,纵25.1cm,横342.5cm
《大智度论》是阐释佛典《大品般若经》的论书,古印度龙树著,后秦鸠摩罗什汉译,共一百卷。此卷抄写其第五十五卷第廿八品,卷首已残,尾题“法师慧融,经比丘安弘嵩写”。敦煌曾出土另一卷《大智度论》,抄写第五十九卷第卅六品,亦题安弘嵩写,笔迹与此卷相同。
汉字书体自汉末至魏晋时期,经历了由隶至楷的演变。北凉地处西域,其传世墨迹和碑刻中的字体较之中原同时期作品,保留了较多的隶意,且笔势峭拔,风格独特,书法史上称为“北凉体”。此卷为代表之作,极为珍罕。
国诠楷书善见律卷
唐,国诠书,纸本,楷书,纵22.6cm,横468.8cm
国诠,初唐经生,生平不详。此卷为其贞观廿二年(648年)十二月十日手抄小乘佛教律部重要经典《善见律》。字作典型的唐代“经生体”,结构谨严优美,笔画挺拔腴润,使转灵活生动。全文二百六十余行,四千四百多字,一笔不苟,整齐匀净,表现了书者虔诚的心境与深湛的功力,实为唐人小楷上乘之作。
今日所见唐人写经主要为百年前敦煌藏经洞发现,多出民间写手,且断烂残破。此卷则为千年传世之本,首尾俱全。卷末题名中有“赵模监”、“阎立本总监”字样,赵氏为宫廷“搨书人”,曾摹《兰亭序》;阎氏后官至右相,曾绘《步辇图》。研究者据此认定此卷是当时奉敕所作的皇家珍品。
同样难得的是此卷的传承过程。它曾入南宋内府,钤有高宗“绍兴”、理宗“缉熙殿宝”二玺;元代曾归赵孟、皇姊祥哥剌吉两大藏家;明代华夏、董其昌及清初王鸿绪曾藏;入清宫后著录于《秘殿珠林续编》。卷后赵孟、冯子振、赵岩、邢侗、董其昌等大家的题跋相互辉映,为之增重不少。
【友情提示】天下吴氏网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客观真实报道,坚持不站队,保持正确的主观立场,以弘扬至德精神!传播吴文化为主旋律!只要你姓吴,只要你是正能量的来稿,我们都欢迎!
《相约天下吴氏网》主题歌 作词∶吴蜀丰 作曲演唱∶吴仕长
吴氏文化正能量,至德精神在弘扬。开拓进取创辉煌,谱写时代新篇章。
三让高风孔圣赞,第一世家史记传。天上有口遍天下,家风传承树典范。
我是吴氏好儿郎,仁爱谦让传万代。相约天下吴氏网,因为有你更精彩!
来稿要求图文分开打包,〔因人力有限不接受微信图文供稿〕
投稿公共邮箱:905080184@qq.com
联系人吴蜀丰 电话: 18883313913
责任编辑:上官慧慧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
天下吴氏网招聘|
版权所有 天下吴氏网 电话: 18883313913 | 电子邮件:txws4006935168@163.com
023-62795070
媒体支持:中国报道网
合作媒体:重庆报道网 | 泰伯文化传媒(重庆)有限公司独家营运
常年法律顾问吴彭龄执业证号码:13202199210937510 江苏仁勤律师事务所
地址:重庆市巴南区融汇大道7号1-13-10 |备案号:渝ICP备1501165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