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吴氏欢迎你!

位置>主页 > 至德天下 >

《论吴学》第三章  文化篇15. 锡剧 国家级非物遗产

发布时间:2021-11-06 23:58 来源:天下吴氏网
文/吴美福 
        锡剧,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锡剧旧称滩簧,起源于清乾隆、嘉庆年间无锡、常州一带的叙事山歌“东乡调”。太平天国前后,“东乡调”与道情、唱春、宣卷相融合,逐渐发展成曲艺形式的“滩簧”。锡剧以唱为主,曲调优雅抒情,生活气息浓厚,别具江南水乡风韵,为江南地方文化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源。2008年6月7日,锡剧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Ⅳ-103。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江苏常州市锡剧院、江苏省演艺集团有限公司、无锡市锡剧院有限责任公司获得锡剧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说起锡剧历史渊源还要从清代乾隆、嘉庆年间时间说起,无锡、常州一带乡民常用当地的山歌,以男女对唱的形式,说唱故事以自娱,这种叙事山歌被称为“东乡调”。

        太平天国前后,“东乡调”与道情、唱春、宣卷相融合,逐渐发展成曲艺形式的“滩簧”,演唱生活中的小故事。由于语音唱腔略异,又分“无锡滩簧”和“常州滩簧”。滩簧随后吸收了江南民间舞蹈“采茶灯”的身段动作,并采用采茶灯、花鼓戏的方式演出,逐渐发展成滩簧小戏,被称作“花鼓滩簧”。滩簧戏多在农村中活动,所演节目只有小旦、小生、小丑中的两个脚色,被称为“对子戏”。清代道光年间,出现半职业、职业滩簧艺人,以及女职业艺人。少数艺人进入常州、无锡城内演出,由于演出繁忙,艺人们开始收徒传艺,组织班社。至光绪年间,逐步形成常帮、锡帮、江阴帮和宜兴帮。

        清代末年,一些农村知识分子加入滩簧队伍,戏剧情节愈加复杂,角色行当由对子戏的“三小”发展为小生、老生、滑稽(丑)、老旦、花旦五行。辛亥革命前后,滩簧发展为同场戏。1914年,滩簧艺人进入上海,滩簧戏发展成为多至几十人同场演出的“大同场戏”,正式搬上舞台。同时,行当进一步细分。

        锡剧1921年,常帮与锡帮合流,改称为“常锡文戏”,开始演出连台本戏和公案戏。抗日战争爆发后,大部分班社撤离上海和沪宁铁路沿线城市,转向农村或解散。20世纪50年代,戏曲改革普遍开展起来,锡剧流行区域也相继建立了戏改组织。苏南行政公署将“常锡文戏”改称为“常锡剧”,成立了苏南文联、常州、无锡三个实验常锡剧团。1953年,江苏省文化事业管理局根据“五·五”指示精神,对戏改工作做了全面检查,加强戏改力度。锡剧在之后的十年逐渐进入全盛时期。1955年5月,江苏省文化局发布进一步通知,将“常锡剧”简称为“锡剧”。文化太革命期间,短时间内,锡剧的大多数集体所有制剧团被砍、改、并,相继停止正常演出,大批锡剧工作者被下放或改行。文革中后期,部分锡剧团开始慢慢恢复。

        腔锡剧唱腔属于曲牌板腔综合体,三大基本调均属于上下句的板式变化体结构,并常在上下句之间插入一段或长或短的清板。锡剧音乐旋律柔和、流畅、轻快,有男女分腔的显著特点。真声演唱由于无锡、常州地区的山歌、小调均用本嗓演唱,所以锡剧演员也都习惯使用本嗓演唱。唱腔格式锡剧的唱腔格式是“起平落”。即起板一句,下接清板数句,再接落板一句。五声性七声音阶锡剧的音阶是在五声调式的基础上,在羽宫之间加入变宫或清羽,在角徽之间加入变徽和清角,构成七声调式的三种音阶。这五声性的三种七声音阶,可构成十五种调式,比纯粹的五声调式表现力更强,色彩更为丰富,情感更为细腻。男女声同宫异腔早期锡剧使用“同宫异腔”的方法,即男女唱腔的调高相同,但唱腔旋律不同。这样既可以发挥男女演员演唱时的最佳音区,又能使演唱的旋律保持一致的旋法和调式特点。唱词结构锡剧的唱词以七字句为主,上下句对偶。虽有一定的押韵规律,但平仄却不十分讲究。另外还有一种较特殊的形式,即“三脚句”,意味上下句字数不对等,有两句对一句的,也有一句对两句的。念白锡剧的常用念白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绕口令一种上韵的念白,多用同韵字编成,可表现角色的利口。戏曲中小旦、小丑偶尔使用。顺口溜一种上韵的念白,有四字句、五字句、七字句等。剧中人按需要随口念,不受板眼限制。干板一种上板的念白,有三字句、四字句、五字句、七字句之分。诗锡剧吟诗一般是前两句念,后两句吟,亦或反之。韵文剧本中常出现的书信、对联、祭文等,都比较工整、对偶,演员在念词时需要掌握它们的节奏规律,念出层次,念出重点。定场诗和定场白在传统戏曲中,人物上场先要念定场诗,然后自报家门即说定场白。一是为引起观众注意,二是交代人物的行为宗旨。定场诗有出场时的“上场诗”,也有下场时的“下场诗”。定场诗有四句的,也有两句的。扑灯蛾词格有五字句、七字句,句数一般是四句,也有六句、八句的。可以一个人物独念,也可几个人物分念。扑灯蛾一般在剧中人情绪激动时使用。叫头传统戏曲中一种程式性的念白。一般用在剧中人说话至激动时。

        锡剧的主要曲调为“簧调”,后又创造了一些新腔,增加了板式变化,尤其是“大陆调”从单一曲调成为变化丰富的腔类。此外,锡剧还吸收了江南大量传统民间音乐,改编了“南方调”、“陈调”、“新金陵塔调”、“柴调”等。
        锡剧簧调是江南山歌融合苏州弹词曲调发展而成的,旋律优美流畅,长于抒情。有老簧调、簧调慢板、老旦反弓调等十多种板式。大陆调是锡剧第二主要唱腔,源于武林班的“大锣板”(也称“大陆板”),开始仅上下两句,后仿簧调曲式结构,创造了“清板”。南方调原为“南方歌剧”的主要唱腔。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上海一度出现多种类型的“南方歌剧”,主要在游乐场演出。新中国成立后,音乐工作者与演员密切合作,对锡剧音乐风格进行统一加工,并分清主次,先后改编和创作了多种板式唱腔,如“簧调”腔类新创了新簧调、芥菜花调、簧调流水板、反宫簧调等;“大陆调”新创了紧拉慢唱、大陆流水板、二八板、垛板、慢三眼板、新大陆调、弦上调(大陆反宫调)等板式,使它从单一的曲调发展为仅次于“簧调”的另一腔类;“玲玲调”除新创男腔外,也发展了流水板、自由板等板式。

        锡剧的伴奏乐器吸收了江南民间器乐曲的伴奏特点,强调长旋律的抒情,因此伴奏乐器以拉弦乐器为主,如正、副二胡,弹拨乐器为辅,如琵琶、三弦等。后来为丰富唱腔的可塑性,又加入了吹管打击乐器,如碰铃、竹笛等。一些现代剧目中还加入了低音提琴、小提琴等西方伴奏乐器。
        锡剧在发展到古装戏为主后,主要参照京剧的表演程式和艺术手段。部分剧团还聘请京剧和昆剧演员进行辅导,学习京、昆的舞蹈身段、形体动作,向载歌载舞、唱做念打方向发展,但一般仍以“唱”为重点。舞台美术常锡文戏时期均仿效京剧,采用“守旧”和一桌两椅。建国后,除部分传统剧目外,多参照话剧的舞美设计,古装戏化装兼用越剧小头面和京剧大头面。角色行当锡剧的角色行当虽有分工,但较粗略,分为几个发展阶段:对子戏阶段,男角称“上手”(或称“左口”),女角称“下手”(或称“右口”)。小同场时期,角色增多,角色行当已由对子戏的“三小”发展为小生、老生、滑稽(丑)、老旦、花旦五行。大同场时期,进一步分行,小生有“风雅”、“文武”之分,老生有“家庭老生”、“文武老生”、“奸雄老生”之分,滑稽有“潮流滑稽”(演唱时事新闻)、“呆派滑稽”(又称“冷面”,以阴噱见长)之分,老旦有“家庭老旦”、“彩旦”之分,花旦有“青衣悲旦”、“文武花旦”、“闺阁花旦”、“风骚花旦”、“小旦”(又称“丫头旦”)之分。各行根据不同角色,又分成各种小行:小生:分风雅小生、文武小生、反派小生(亦称“滑稽”小生)。老生:分家庭老生、文武老生、奸雄老生。滑稽:分潮流滑稽、呆派滑稽(亦称“冷面滑稽”)。老旦:分家庭老旦、彩旦。花旦:分青衣悲旦、文武花旦、闺阁花旦、风骚花旦、小旦。锡剧代表剧目有传统戏《双推磨》、《庵堂认母》、《庵堂相会》、《孟丽君》、《珍珠塔》、《双珠凤》和现代戏《红花曲》、《海岛女民兵》等。

      分布地区常州是锡剧的主要诞生地,锡剧流行于沪宁沿线以及杭、嘉、湖地区和皖南城乡。锡剧是吴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其声腔,还是语言,包括服饰表演等,都具有鲜明的江南地域特色,对于吴学的研究有着一定的佐证意义。锡剧起源并长期根植于农村,因而乡土气息尤其浓郁,剧目大众化特质鲜明,无论在思想性、艺术性、文学性、民俗性、观赏性等方面,都体现了自身特有的价值。锡剧的产生与发展,在江南地域戏曲中有着相当的典型性,为研究江南戏曲史乃至中国地方戏曲史提供了很好的实证。锡剧对于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延续文化脉络,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专门从事戏曲剧本创作的人员已经寥寥无几,大多数都转向了电视连续剧的创作。这也成为了制约剧团发展的重要因素。青年后备演员少。一位演员从进入学校学习锡剧表演到成为主要演员登台表演,至少需要十年左右的时间,很多青年演员承受不住中途改行,使得锡剧剧团队伍不稳定,后继无人。传承人物倪同芳,女,1946年8月出生。2009年5月26日,倪同芳入选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王兰英,女,1926年12月出生。2009年5月26日,王兰英入选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沈佩华,女,1924年10月出生。2009年5月26日,沈佩华入选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姚澄,女,1926年11月出生。2009年5月26日,姚澄入选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吴雅童,男,1919年9月出生。2009年5月26日,吴雅童入选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江苏省常州市申报。
王根兴,男,1940年9月出生。2012年12月20日,王根兴入选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江苏省申报。

        在多年的演出过程中,锡剧形成了姚(澄)派、王(兰英)派、沈(佩华)派、王(彬彬)派、梅(兰珍)派、王(汉清)派、吴(雅童)派等多种富于艺术个性的唱腔流派,积极推动了剧种的发展。锡剧表演行当以花旦、小生为主,代表剧目《双推磨》、《庵堂相会》、《庵堂认母》、《双珠凤》等都曾拍摄成戏曲电影艺术片。除传统剧目外,锡剧还有一批优秀现代戏,其中以《红色的种子》最为人所称道。近年来,新一代锡剧表演艺术家重新打造的传统剧目《珍珠塔》获文化部新剧目奖,标志着锡剧在新时期进一步的发展。
  锡剧曲调优雅抒情,生活气息浓厚,别具江南水乡风韵,是吴文化宝库中的珍贵财富。它与同属滩簧系统的沪剧、甬剧、苏剧共同构成了江南戏曲艺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为江南地方文化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作者简介】吴美福,男,1956年10月生,福籍赣邑万年县,现定居县城。函授政治学本科学历。2007年任万年县吴姓文化研究协会会长至今年,2013年任江西赣东北吴文化研究中心理事会会长至今,2017年发起闽浙赣吴文化经济促进会。2013年参加发起“泰伯论坛”,多年来,致力于吴氏联谊恳亲,联系、联络各地吴家,走访了绝大多数国内各地宗亲和一部分海外宗亲,首届吴学体系建设研究会发起人。著有《浅谈吴学》即将出版。

友情提示】天下吴氏网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客观真实报道,坚持不站队,保持正确的主观立场,以弘扬至德精神!传播吴文化为主旋律!只要你姓吴,只要你是正能量的来稿,我们都欢迎!

相约天下吴氏网》主题歌 作词∶吴蜀丰 作曲演唱∶吴仕长

吴氏文化正能量,至德精神在弘扬。开拓进取创辉煌,谱写时代新篇章。

三让高风孔圣赞,第一世家史记传。天上有口遍天下,家风传承树典范。

我是吴氏好儿郎,仁爱谦让传万代。相约天下吴氏网,因为有你更精彩!

来稿要求图文分开打包,〔因人力有限不接受微信图文供稿〕

投稿公共邮箱:905080184@qq.com

联系人吴蜀丰 电话: 18883313913 

责任编辑:上官慧慧

0

【友情提示】天下吴氏网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客观真实报道,坚持不站队,保持正确的主观立场,以弘扬至德精神!传播吴文化为主旋律!只要你姓吴,只要你是正能量的来稿,我们都欢迎!
《相约天下吴氏网》主题歌作词:吴蜀丰作曲演唱:吴仕长

吴氏文化正能量,至德精神在弘扬。开拓进取创辉煌,谱写时代新篇章。
三让高风孔圣赞,第一世家史记传。天上有口遍天下,家风传承树典范。
我是吴氏好儿郎,仁爱谦让传万代。相约天下吴氏网,因为有你更精彩!

来稿要求图文分开打包,(因人力有限不接受微信图文供稿)
投稿公共邮箱:txw4006935168@163.com
联系人吴蜀丰电话:18883313913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 天下吴氏网招聘|
版权所有 天下吴氏网 电话: 18883313913 | 电子邮件:txws4006935168@163.com   023-62795070 
媒体支持:中国报道网 合作媒体:重庆报道网 | 泰伯文化传媒(重庆)有限公司独家营运
常年法律顾问吴彭龄执业证号码:13202199210937510 江苏仁勤律师事务所
地址:重庆市巴南区融汇大道7号1-13-10 |备案号:渝ICP备1501165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