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郑鼎文
3000多年前,古公亶父由豳迁岐之后,在岐山下的周原艰苦创业、重建家园的壮举,不仅《史记》中有记载,《诗经·大雅·绵》对此也作了栩栩如生的叙述和颂扬。《绵》曰:大瓜小瓜连藤生,周国之始初有民,杜水迁居到漆水,古公亶父建家园。为蔽风雨挖窑洞,那时尚无房屋住。先祖古公名亶父,清早起来赶着马。沿着漆水向西行,一走走到岐山下。偕同妻子姜氏女,来到此地建房屋。平原肥沃很宽广,苦菜细嚼如饴糖。又是研究又策划,执龟占卜问于卦,神灵说此可居住,在此盖房最可嘉。于是安心把家定,这里耕来那里植。划分疆界分田地,疏通沟渠垅成行。从西到东开阡陌,老少一齐来干活。召来司空管工程,再让司徒聚众丁。命令人们建新屋,绳墨拉得紧绷绷。夹板竖立筑土墙,宗庙建好多雄壮。挖土声声铲进筐,倒土轰轰如雷响。敲打墙面声噔噔,拍平围墙响砰砰。百堵高墙齐耸起,敲起大鼓有气势。国都已建外城门,城门高耸威风震。修好宫殿正大门,正门立得很齐整。土台堆积为祭坛,众人前往同声祈。
这首热情洋溢的史诗,生动形象地描述了周王族首领古公亶父迁移到岐下周原后开拓进取、万众一心、热火朝天、重建家园、振兴周族的的动人故事和英雄业绩。 “周原膴膴,堇荼如贻”,这块被岐水、渭水滋润的广阔而肥美的周原大地,就连自然生长的野菜吃起来也是甘甜可口的,更不用说种植的庄稼打下的粮食是如何味道纯正足以养人了。方玉润说:“故地利之美者地足以王,是则《绵》诗之旨也。”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占尽“人和”的周人又获取了“地利”之便,再加上奋发有为、众志成城,生机勃勃的周人就足以与死气沉沉的殷人争夺天下了。是故可以说,周太王慧眼识宝地,以周原为根据地,率领族人在此建设新家园,就等于为周人灭商兴周奠定了可靠的基础。因此西周开国之后,认为王气始于此,便把古公亶父追封为“太王”了。
对此,新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范文澜在《中国通史》中也这样写道:“古公亶父被戎狄侵略,无力抵抗,率家属和亲近奴隶迁居岐山下周原(陕西岐山县),……古公在周原上筑城廓室屋,以邑为单位居住归附人,改革戎狄旧俗,设立官司,形成一个粗具规模的周国。……经王季文王武王三代继续发展,强大到足以翦灭大国商。它的重大意义,周人是有足够认识的。文王称王,追尊古公为太王。”范文澜的这段叙述,清楚地说明周太王当年是在如今的陕西岐山县建立周国的。
《大雅·緜》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是一部周人奋斗创业的史诗。其中的“岐下”,就是岐山之下,在今陕西省岐山县东北。可喜的是,古公亶父迁移到岐下周原建设新家园的故事,也被新近的考古发现所证实了。今年1月24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公布第二届陕西重要考古新发现。经过考古权威部门严格把关,评审专家组认真评选,最终六个项目入选,周原遗址便是其中之一。其具体描述如下:“周原遗址:古公亶父迁岐之地。
周原遗址是规模最大的先周文化与西周文化聚落,被学界认为是古公亶父迁岐之地和西周都邑之一。本次考古发现一座先周时期大型夯土建筑,该建筑基址位于宝鸡市岐山县京当镇王家嘴村,总面积逾2200平方米。这座建筑是周原遗址首次发现的先周时期大型建筑,规模之大,形制之清楚,皆为先周时期之最,填补了以往周原遗址无先周时期高等级遗迹的空白,证明王家嘴地区是周原遗址先周时期的聚落中心。”
壮哉!岐下周原,周太王当年选中并在此创业肇基的圣地!
(作者系中国先秦史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岐山县周文化研究会终身名誉会长,第一、二届会长)
【友情提示】天下吴氏网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客观真实报道,坚持不站队,保持正确的主观立场,以弘扬至德精神!传播吴文化为主旋律!只要你姓吴,只要你是正能量的来稿,我们都欢迎!
《相约天下吴氏网》主题歌 作词∶吴蜀丰 作曲演唱∶吴仕长
吴氏文化正能量,至德精神在弘扬。开拓进取创辉煌,谱写时代新篇章。
三让高风孔圣赞,第一世家史记传。天上有口遍天下,家风传承树典范。
我是吴氏好儿郎,仁爱谦让传万代。相约天下吴氏网,因为有你更精彩!
来稿要求图文分开打包,〔因人力有限不接受微信图文供稿〕
投稿公共邮箱:905080184@qq.com
联系人吴蜀丰 电话: 18883313913
责任编辑:吴蜀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