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吴氏欢迎你!

位置>主页 > 人物故事 >

吴兆骞清初诗人官宦之家十岁写《京都赋》

发布时间:2022-04-20 23:25 来源:天下吴氏网
      天下吴氏讯(吴蜀丰)【编者按】吴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九位,据不完全统计,吴姓全球人口近3000余万人,无论是在政坛、军事、工商、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医学界等行业,从古至今吴姓英才辈出,他们在不同的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他们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吴兆骞(公元1631~公元1684),字汉槎,号季子,清初诗人,吴江松陵镇(今属江苏苏州)人。少有才名,与华亭彭师度、宜兴陈维崧有“江左三凤凰”之号。顺治十四年科场案,无辜遭累,遣戍宁古塔二十三年,友人顾贞观恳求于纳兰性德,后经性德父明珠营救,得以赎还。归后三年而卒。诗作慷慨悲凉,独奏边音,因有“边塞诗人”之誉,著有《秋笳集》。



       吴兆骞,于明崇祯四年(1631)生于江苏省吴江县松陵镇一个官宦之家,七世祖为孝子吴璋,叔祖为明末抗清将领吴易。兆骞少时颖异不凡,九岁即能作《胆赋》,十岁写《京都赋》,见者惊异。博涉文籍,《今世说》言:“每鼻端有墨,则是日读书必数寸矣。”后随父宦游楚地四年,因张献忠起义,奉母归里。 
      兆骞性情简傲,不拘礼法,在塾中见人所脱帽,辄窃取溺之。其师计青辚责问,则曰:“居俗人头,何如盛溺?”计青辚叹曰:“此子异时必有盛名,然当不免于祸。”及长,与兄兆宽、兆宫并称“延陵三凤”,或又合幼弟兆宜,号为“吴四君”。顺治六年(1649),宋德宜等结慎交社,兆骞兄弟为之眉目,自此益狂放。社事盛时,尝对汪琬引古人语云:“江东无我,卿当独秀”,以故人颇嫉妒之。顺治十年(1653),江浙文社数次大会于虎丘、鸳湖,兆骞与吴伟业等前辈耆宿即席唱和,有踔厉腾越之概,四座倾动,因与宜兴陈维崧华亭彭师度博得“江左三凤凰”之目,而与顾贞观尤善。

      顺治十四年(1657)八月,兆骞参加江南闱乡试,中式为举人。十一月南闱科场案起,以仇家诬陷,奉旨入京参加复试。翌年初驱车北上时,尝托名金陵女子王倩娘题诗百余首于涿州驿壁,情词凄断,以自寓哀怨,三河两辅之间和者颇多。四月复试于瀛台,武士林立,持刀挟两旁,兆骞战栗未能终卷,遭除名,责四十板,家产籍没,并父母兄弟妻子流徙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
      十六年(1659)闰三月,自京师出塞,送其出关之作遍于天下,就中吴伟业悲歌赠吴季子》:“人生千里与万里,黯然销魂别而已。君独何为至于此,山非山兮水非水。生非生兮死非死。十三学经并学史,生在江南长纨绮,词赋翩翩众莫比,白璧青蝇见排诋!一朝束缚去,上书难自理。绝塞千里断行李,送吏泪不止,流人复何倚?彼尚愁不归,我行定已矣。八月龙沙雪花起,橐驼垂腰马没耳,白骨皑皑经战垒,黑河无船渡者几?前忧猛虎后狼兕,土穴偷生若蝼蚁,大鱼如山不见尾,张鬓为风沫为雨,日月倒行入海底,白昼相逢半人鬼。噫嘻乎悲哉! 生男聪明慎莫喜,仓颉夜哭良有以,受患只从读书始。君不见,吴季子! ”

      吴兆骞著述甚多,然屡丁颠沛,存者无多,子吴桭臣所刊《秋笳集》诗文八卷,殆未及十之一二。今人王孟白辑有《吴兆骞集》。兆骞既身系清初文士痛史,一言一动,牵涉诸多层面人士之肺腑,其自身文章诗赋,亦能备一代之才。诗远绍七子,近则瓣香陈子龙吴伟业,而能自立帜,出塞后“胡笳羌管,独奏边音”,所作尤工,而以七言歌行最具代表性,为“梅村体”重要传人。后人以为《秋笳》一集“悲凉抑塞,真有崩云裂石之音”,因有“边塞诗人”之誉。沈德潜在《清诗别裁集》中评论说:“诗歌悲壮,令读者如相遇于丁零绝塞之间。……倘以老杜之沉郁顿挫出之,必更有高一格者。”《四库全书总目》则说:“兆骞诗天赋特高,风骨遒上。”
      1658年(顺治十五年)6月14日,清廷规定:挟仇诬告者流放宁古塔。宁安与海林就是当年“宁古塔”的所在地。清代,不少文人学子因文字狱或科场案被流放宁古塔。他们当中有郑成功之父郑芝龙,大文豪金圣叹的家属,思想家吕留良的家属,安徽方拱乾方孝标家庭,浙江扬越杨宾父子,著名诗人吴兆骞,佛学家函可,文人张缙彦等等。当他们历经了人生的浩劫,生活进入常态,文化意识顽强复苏之后,这片相对蛮荒的土地便有了人文的色彩和真理的力量。佛学家函可传授佛法,教授农耕和商贾;杨越传播耕作技术,并教人改“掘地为屋”为“破木为屋”;方拱乾著《宁古塔志》;吴振臣著《宁古塔纪略》;张缙彦著《宁古塔山水记》;杨宾著《柳边纪略》。而早在南宋时期,具有“宋代苏武”之称的南宋名臣洪皓,在出使东北,被金人扣留的时候,已经在晒干的桦树皮上默写出《四书》,教村人子弟。
      在宁古塔众多的流人中,文学造诣最高,名气最大的是吴兆骞。他五十四年的生命中,在宁古塔生活了二十二年,宁古塔这个“塞外绝域”的山山水水,风土民情深深地留在了他的记忆中,凝固于他的笔端,他将自己戍居塞外的不同思绪,写成著名诗词集《秋笳集》和《归来草堂尺牍》流传于后世,让今天的人们有幸了解三百多年前的东北和宁古塔。

      宁安市政协主席关治平,在《流人吴兆骞与“秋笳集”》一文中写道:流人到宁古塔各旗,都分给住房、耕牛和土地。宁古塔的官吏及当地百姓十分敬重这些读书人,高看一眼。流人在宁古塔,虽是刑余之人,尚且自由,从大将军到副都统协领佐领大都与交结为友好,而文人们还可经常相聚。吴兆骞虽有文才在身,但不会耕作,又无生存之道,初到之时意气消沉。后来,吴兆骞就利用自己的长处开馆授徒。他的文采被官方和同去的流人所看重,第一个教的是宁古塔第一个流人陈嘉猷的长子陈光召,他也是吴兆骞最钟爱的弟子。后来,巴海将军专门聘吴兆骞为书记兼家庭教师,教授他两个儿子额生、尹生读书。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流放在宁古塔的文人,时而相聚饮酒赋诗,时而又寻密探幽,登临山水。他们都撰有宁古塔的记述,以山川风土人情为最多,还为宁古塔的名胜命名。吴兆骞、张缙彦在新城西门外的鸡陵山下发现了著名的泉水,称之为北国名泉。张缙彦为之命名“泼雪泉”,并请来石匠帅奋于此泉附近悬崖的石壁上勒石。游西山,探访东山白石崖,到东京城(渤海上京城)去寻访古迹。寄情于山水之间,是流人的苦中之乐。
      文武相融的和谐时代 吴兆骞等一批著名流人在宁古塔,受到了宁古塔将军巴海副都统安珠瑚萨布素等人的优待。 史料记载:宁古塔将军巴海身材魁梧,威风凛凛,浓眉亮眼,方口直鼻,稍见狭长的脸盘呈现松果籽般的紫铜色。当边境发生战事,这位英武的大将军便披盔挂甲,头顶红缨。每临战阵,他都气宇不凡,“左手按刀,右手执令旗”。巴海任宁古塔将军25年,开基建设宁古塔新城,招抚团结满洲各部,抗击防御沙俄入侵,重视融合满汉文化。康熙大帝诗称:“丰沛旧臣,疆场重寄,宣威布德,招徕远人,朕甚嘉焉,爰赐篇章,以旌乃绩。”宁古塔副都统,首任将军萨布素,在宁古塔土生土长。据史料记载,萨布素气宇轩昂,墩实得如半截黑塔,宽宽的额头闪着亮光,向外突出的浓眉下,是一双充满智慧的虎眼。 他天资聪慧,性格朴素,幼年跟随父亲习练骑射,深得老将军沙尔虎达的赏识,被选拔到宁古塔读书。因为有著名的长白山、黑龙江和松花江,中国东北被称为“白山黑水”。满族人视长白山为发祥地,尊为神圣。长白山雄踞东北大地,绵延八千余里。为朝拜自己的发祥地,康熙帝钦点内大臣爱新觉罗武默纳到长白山瞻礼。萨布素带着吴兆骞一同勘察长白山主峰,于是有了《长白山赋》。在吕永林编著的《宁古塔人物》中,有这样一段话:月余返回,宁古塔将军衙署设宴欢迎萨布素。吴兆骞感激萨布素,席间构思长白山赋构思,即兴诵出,满座皆惊。成篇后,萨布素请武默带回京城,康熙帝亲阅《长白山赋》后,赞赏有加。与流人交情深厚的萨布素,是继巴海之后总理新城军政的又一位奠基人,正是因为他的文韬武略,成就了宁古塔两个世纪的辉煌。他以自己非凡的智慧和壮举赢得了宁古塔民众的拥戴,因抗击沙俄入侵功勋卓著,被誉为中华名将。吴兆骞以诗赞颂:“丹墀诏下拜轻车,千里雄藩独建牙。共道伏波能许国,应知骠骑不为家。星门昼静无烽火,雪海风清有戍笳。独臂秋鹰飞(革空)出,指挥万马猎平沙。”
      当流人来到宁古塔时,带来了中原的先进文化,也带来了先进的经营方式——“倡满人耕而贾”。在这方面卓有建树的当属杨越。这位被描述为大个头、大脸盘、大眼睛、大胡子、大嗓门儿的人,任侠慷慨。他走街串户,怀人们交谈,提出见解,向满人讲述耕作技术,教人们经商。刚到宁古塔时没米下锅,他就在街头摆上地摊,拿自己的物品与当地人换粮食。杨越的妻子烹饪技术出色,夫妻二人开了一座糕饼铺,还制作绍兴风味小吃,每天食客盈门。当有人求艺的时候,杨越与吴兆骞是邻居,两人交往密切,“谈心夜夜入三更”,和其他流人也是“雪窖联吟,冰天共酌”。当有人求艺的时候,他毫无保留。

      他把从家乡带来的布帛、丝絮拿来与人交换,教当地人把人参、貂皮拿到市场上交易。因宁古塔盛产人参、貂皮,从北京、盛京(今沈阳)等地来的商人多了起来,商业贸易活动繁荣起来,建立起了跨区域的贸易体系,并与图门江对岸的朝鲜建立了贸易关系。《柳边纪略》载:“宁古塔人每年一次,往高丽会宁府互市,亦以八月。然命下遣官监视,每年十一月方行。市会宁者,多以羊皮袄、布匹,往易牛、马、纸、布、瓮,而书特贵。康熙初,姚琢以《明季遗闻》易牛一头。” 商贸的繁荣,使宁古塔新城呈现出“商贩大集,南产珍货,十备六七,街市充溢,车轿照耀”的景象。
      为了开发交通,以利通商,发展经济,萨布素亲自丈量宁古塔至吉林的里程,建立驿站,便有了商贾络绎不绝的景象。杨彬在《柳边纪略》载:“康熙十六年,宁古塔梅勒章京萨布素,以绳量道里,两庹为丈,百八十丈为里。自宁古塔西关门始,至船厂东关门止,凡九万八千丈,为五百五十里。今分八站,作六百三十余里,然以中国之里较之,直千里之外矣。”萨布素对流人礼遇有加,“雅重文士待以殊礼”。受流人学者的影响,萨布素建起了藏书二百余卷的书房,命名“经文纬武书房”,匾额高悬正堂,侧幅为“万里壮龙韬旌鼓生风气自壮,三军雄虎节笳角晓鸣天为高”。他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大胆启用流人学者。当流人学者生活遇到困难时,官方长进行接济。他们行动有一定的自由,耕种土地,也进行一些经商活动。吴兆骞在《归来草堂尺牍》写道:“宁古塔地方,乡绅举人俱照中国(内地)一样优免。”

      文化改变了生活和历史 为改变当地人“耕者绝少,弥望无庐舍”的状况,积极传播中原地区先进耕作技术,并教人们“破木为屋,覆以其皮(兽皮)”。在自己家中设立“读书草堂”,把《五经》、《史记》、《汉书》、《李太白全集》作为教材, 义务教书育人。巴海将军请杨越到自己家中给两个儿子讲授汉学,受到启发后,办起了龙城书院——宁古塔第一所官学。宁古塔时期,流人可以不当差,不纳粮,生活困难时,还能得到救济;流人们常常是官吏们的座上客,经常陪宴、陪饮,每当将军、副都统有重要差事,如巡边、作战、进京朝见出行之前,吴兆骞都要做诗相赠。在《秋笳集》中有许多这样的诗,《陪诸公饮巴大将军宅》、《奉送大将军安部海东》、《送阿佐领奉使黑斤》,描写的大都是为官吏送行,也看出彼此间相交浓厚。在谪戍宁古塔的二十多年中,吴兆骞看到这里物产富庶,有许多特产,多年之后,他都不能忘怀,如人参,饮人参水可以强体。各种动植物都常常出现在吴兆骞的笔下。在《宁古塔纪略》中有这样一段,吴兆骞南归之后,病重之时,仍想用他在宁古塔所居的寒舍外采的蘑菇来熬汤喝。同时,他也看到当地满族人有着十分纯朴的民风民俗。关治平在文章里写道:“苦寒绝地的山山水水和风土民情,都收入到诗人的笔下,读他的《秋笳集》,你会感到那漫天白雪中的金戈铁马,大河日落的壮丽图景,仰望万古悲凉中的豪迈,审视一枝一叶的情结。”历史以残酷的方式做出了多情的选择。流人们对这块土地进行了文化的启蒙,并延续了绵绵不绝的灵脉。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说:“东北这块土地,为什么总是显得坦坦荡荡而不遮遮盖盖?为什么没有多少丰厚的历史却快速进入到一个开化的状态?至少有一部分,来自流放者心底的那份高贵。”

      明崇祯四年 辛未(1631) 一岁 十一月某日,兆骞生。父吴晋锡,母李氏,为晋锡侧室。徐釚《南州草堂集》卷二十九《孝廉汉槎吴君墓志铭》,吴晋锡《半生自纪》。崇祯十一年 戊寅(1638) 八岁是年前后,入塾就读。塾师为计名。汪琬说铃》、胡思敬《九朝新语》。崇祯十二年 己卯(1639) 九岁作《胆赋》数千馀言,见者惊异。翁广平《松陵四子传·吴汉槎传》,见《秋笳馀韵》附录,转引自李兴盛《江南才子塞北流人吴兆骞年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少时简傲,不拘礼法,不谐于俗。同学无不被其狎侮,尝溺人所脱巾冠,其师计名惩之。汪琬《说铃》、胡思敬《九朝新语》。
      崇祯十六年 癸未(1643)十三岁 自吴江入楚,途中写有《金陵》等六诗,为兄兆宽所激赏。《吴兆骞集·秋笳前集》卷五。是年作赋,始命题为《出塞赋》,兆宽以为谶语。《吴江诗粹》卷二十。清顺治六年 己丑(1649) 十九岁 冬,宋德宜宋实颖彭珑等发起慎交社,兆骞三兄弟佐之。不久,同声社继起,二者隐若敌国。同治《苏州府志》卷一四八引《震泽县志》。顺治十年 癸巳(1653) 二十三岁
      吴伟业等欲讲求二社和局,于本年多次举行各郡大会。吴氏兄弟联翩入座,如隋珠玉树,一座尽倾。兆骞尤踔厉腾越,与吴伟业等前辈耆宿即席唱和,名噪吴下。梅村以其与阳羡陈维崧其年、华亭彭师度古晋并称为“江左三凤凰”。《王随庵自定年谱》、杜登春《社事始末》、王家祯研堂见闻杂录》等、陈维崧《五哀诗·吴汉槎》、杨钟羲雪桥诗话》卷三。
      顺治十一年 甲午(1654)年 二十四岁 与顾贞观相识,过从甚密。《秋笳余韵》卷上顾贞观壬寅十月与兆骞书。顺治十四年 丁酉(1657) 二十七岁八月,参加江南闱乡试,中式为举人。徐釚《南州草堂集》卷二十九《孝廉汉槎吴君墓志铭》。

      十一月,南闱科场案起。《清世祖实录》卷一百一十三顺治十四年十一月癸亥。十二月,兆骞被仇人诬陷得罪,奉命入京参加复试。叶舒颖《叶学山先生诗稿》卷六甲子稿《吴汉槎于十月十八日客死京邸,诗以哭之》自注。顺治十五年 戊戌(1658) 二十八岁 年初驱车北上时,尝托名金陵女子王倩娘题诗百余首于涿州驿壁,情词凄断,以自寓哀怨,三河两辅之间和者颇多。徐釚《续本事诗》卷十二,计东《改亭集》卷五《秋兴十二首》之三自注。四月十三日,复试于瀛台,武士林立,持刀挟两旁,兆骞战栗未能终卷。见本文《考异》。十一月二十八日,南闱科场案定案,兆骞与方章钺等八人遭除名,责四十板,家产籍没,并父母兄弟妻子流徙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清世祖实录》卷一百二十一戊戌十一月辛酉。
      顺治十六年 己亥(1659) 二十九岁 闰三月初三日,自京师出塞,送其出关之作遍于天下。详见李兴盛《江南才子塞北名人吴兆骞资料汇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闰三月末,行抵沈阳,居二十馀日,与前大学士海宁陈之遴颇有交接。《秋笳集》卷八《与计甫草书》。七月十一日抵戍所宁古塔旧城(今黑龙江海林旧街),城内外仅三百家,其地重冰积雪,非复人间,至此者九死一生。吴晗《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第九册(顺治十二年四月)、王家祯《研堂见闻杂录》、《清世祖实录》卷八十八顺治十二年正月癸丑魏裔介奏言 
      顺治十七年 庚子(1660) 三十岁 约是年秋,吴晋锡受兆骞事牵累至京师,将流徙塞外。翌年正月父母兄弟全家遇赦,殆以世祖驾崩、圣祖登极之故也。详见李兴盛考证,《江南才子塞北名人吴兆骞年谱》顺治十八年,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顺治十八年 辛丑(1661) 三十一岁十一月,同徙之方拱乾父子遇赦南归。拱乾临行,托许尔安照拂兆骞,从此馆于许氏。《归来草堂尺牍》家书第七壬寅正月上父母书。康熙四年 乙巳(1665) 三十五岁夏,与张缙彦、钱德惟等结七子诗会。分题角韵,月凡三集,后以戍役分携而罢。《秋笳集》卷八《寄顾舍人书》康熙六年 丁未(1667) 三十七岁正月初五日,将军巴海卧病,副都统某令兆骞迁往乌喇,次日动身,行至三日,险葬身雪海,幸巴海发觉,命飞骑追回,始免于难。《归来草堂尺牍》家书第九丁未七月廿一日上母书。康熙七年 戊申(1668) 三十八岁二月二十一日,朝廷特许优复绅袍,遂得为塞外散人。《秋笳集》卷八《寄顾舍人书》。康熙十四年 乙卯(1675) 四十五岁察哈尔之乱,都统唐公限合城满汉兵三日内俱迁往必儿汀避难。仓卒中兆骞诗文稿遗失百余篇。吴桭臣《秋笳集跋》。康熙十五年 丙辰(1676) 四十六岁 春,宁古塔将军移镇乌喇,兆骞遂失馆职。虽受业者犹不乏人,然日渐摇落,双鬓星星,妻复多病,颇觉悲辛。《秋笳集》卷八《寄顾舍人书》。顾贞观结识纳兰性德,为兆骞求援于容若,未即许。冬,贞观寓居京师千佛寺,冰雪中忆及兆骞,赋《金缕曲》二阕以词代书,容若见之泣下,答词有“绝塞生还吴季子,算眼前、此外皆闲事”之语,应允五载为期,营救兆骞入关。顾贞观《弹指词》卷下《金缕曲·寄吴汉槎宁古塔以词代书时丙辰冬寓京师千佛寺冰雪中作》。容若赋《金缕曲》,表明汉槎归计,一身任之之决心。《纳兰词》卷四《金缕曲·简梁汾时方为吴汉槎作归计》康熙十七年 戊午(1678) 四十八岁 正月十八日,清廷遣内大臣觉罗武默纳、一等侍卫对奏赉敕封长白山之神,祀典如五岳。《清圣祖实录》卷七十一正月庚寅。夏,武默纳、对奏等封祀长白山后,于视察宁古塔等地时,向兆骞索诗赋。兆骞有《封祀长白山》、《奉赠封山使侍中对公》等诗赠之。并赋《长白山赋》数千言,词极瑰丽,藉使臣归献天子。此赋经圣祖御览,动容咨询,然有作梗者,召还未果。诗赋见《秋笳集》,事见《归来草堂尺牍·奉吴耕方书》、徐釚《孝廉汉槎吴君墓志铭》。康熙十八年 己未(1679) 四十九岁冬,兆骞将徐釚《菊庄词》、顾贞观弹指词》、性德《侧帽词》三册交骁骑校某带至朝鲜会宁府,该国官员仇元吉、徐良崎以饼金购去,并各题绝句交骁骑校某带回中国。仇题《菊庄词》云:“中朝寄得菊庄词,读罢烟霞照海湄。北宋风流何处是,一声铁笛起相思。”徐题《弹指》、《侧帽》二词云:“使车昨渡海东边,携得新词二妙传。谁料晓风残月后,而今重见柳屯田”。见徐釚《菊庄词纪事》、阮葵生茶余客话》。按:此事徐釚《菊庄词纪事》系于康熙十七年,李兴盛先生以为不确,是,故系于此。见《江南才子塞北名人吴兆骞年谱》,页145。约是年,朝鲜使臣李云龙以事至宁古塔,兆骞应邀为撰《高丽王京赋》数千言,其国颇以兆骞为重。徐釚《续本事诗》卷十二。康熙二十年 辛酉(1681) 五十一岁经纳兰容若徐乾学徐元文宋德宜顾贞观、徐釚等戮力营救,醵金两千,以认修工程名义赎罪放还。徐釚《孝廉汉槎吴君墓志铭》。

      七月底,还乡诏下。九月二十日起行,十一月中抵京师。吴桭臣《宁古塔纪略》。先是,顾贞观以奔母丧仓卒南归,写有书信告兆骞。至京,容若急欲晤对,一见即祈入城。徐乾学设宴欢迎,即席有《喜吴汉槎南还》诗,和者后多至数十百人。详见李兴盛《江南才子塞北名人吴兆骞资料汇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馆于容若家,为容若弟揆叙授读。徐釚《孝廉汉槎吴君墓志铭》、查慎行《人海集叙》。康熙二十一年 壬戌(1682) 五十二岁 上元灯夕,与陈维崧严绳孙朱彝尊姜宸英及返京不久之顾贞观聚饮于花间草堂。姜宸英《蒋退庵遗稿·词稿序》、《湛园未定稿》卷八《跋同集书后》。
向顾贞观言及塞外多暴骨,贞观即商之于留都当事者,募多金,延关东僧心月,率徒遍历兴京、老城、萨尔浒铁岭等古战场,为之掩埋无算。邹升恒《梁汾公传》,《顾梁汾先生诗词集》卷首。按:留都指入关前之都城盛京,李兴盛先生于《吴兆骞交游考·顾贞观》中以为“商诸京师当事”,误。十二月底,归省吴江,多人为诗赠行蒋景祁《吴汉槎孝廉自徙塞外二十五年矣,既许赎还,更蒙恩复南还拜母,人有赠言,率成四首》。《秋笳馀韵》附录。顾汧《送吴汉槎先生南旋》,《凤池园诗集》卷四。李振裕《送吴汉槎归吴江》,《白石山房稿》。
      康熙二十二年 癸亥(1683) 五十三岁 春,至家,与生母李氏上觞称寿,相见如梦寐。构屋三楹,读书其中,故人汪琬之子汪士鋐题曰“归来草堂”。吴治谟《汉槎友札跋》,转引自李兴盛《江南才子塞北名人吴兆骞年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页166。与顾有孝、蒋以敏合编《名家绝句钞》,选明清两朝名家绝句。纳兰性德通志堂集》卷十三《名家绝句钞序》,又见李兴盛《江南才子塞北名人吴兆骞年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页167之考证。夏,得疾卧床累月,以此延归期。性德问讯数寄书信,速其返京。纳兰性德《通志堂集》卷十四《祭吴汉槎文》。
      康熙二十三年 甲子(1684)五十四岁 春二月北上,三月中旬至京,重馆于性德家,为揆叙授读。见叶舒颖《叶学山先生诗稿》卷六《吴汉槎于十月十八日客死京邸,诗以哭之,即用徐学士旧韵》末句自注及《归来草堂尺牍·致卜令书》。十月十八日(公历11月24日),客死京邸。见上。临殁语其子曰:“吾欲与汝射雉白山之麓,钓尺鲤松花江,挈归供膳,付汝母作羹,以佐晚餐,岂可得耶?”徐珂清稗类钞》第二十七册《吴汉槎为师于塞外》。

      【长白山】长白雄东北,嵯峨俯塞州。 迥临泛海曙,独峙大荒秋。白雪横千嶂,青天泻二流。 登封如可作,应待翠华游。
      【出关】边楼回首削嶙峋,筚篥喧喧驿骑尘。敢望余生还故国,独怜多难累衰亲。云阴不散黄龙雪,柳色初开紫塞春。姜女石前频驻马,傍关犹是汉家人。
      【帐夜】穹帐连山落月斜,梦回孤客尚天涯。雁飞白草年年雪,人老黄榆夜夜笳。驿路几通南国使,风云不断北庭沙。春衣少妇空相寄,五月边城未著花。
      【夜行】惊沙莽莽飒风飙,赤烧连天夜气遥。雪岭三更人尚猎,冰河四月冻初消。客同属国思传雁,地是阴山学射雕。忽忆吴趋歌吹地,杨花楼阁玉骢骄。
      【黑林】黑林天险削难平,唐将曾传此驻兵。形胜万年雄北极,勋名异代想东征。废营秋郁风云气,大碛霄闻剑戟声。历历山川攻战地,只今旌甲偃边城。
      【秋夜师次松花江大将军以牙兵先济窃于道旁寓目即成口号示同观诸子】落日千骑大野平,回涛百丈棹歌行。江深不动鼋鼍窟,塞迥先驱骠骑营。火照铁衣分万幕,霜寒金柝遍孤城。断流明发诸军渡,龙水滔滔看洗兵。
      【念奴娇·家信至有感】牧羝沙碛。待风鬟,唤作雨工行雨。不是垂虹亭子上,休盼绿杨烟缕。白苇烧残,黄榆吹落,也算相思树。空题裂帛,迢迢南北无路。消受水驿山程,灯昏被冷,梦里偏叨絮。儿女心肠英雄泪,抵死偏萦离绪。锦字闰中,琼枝海上,辛苦随穷戍。柴车冰雪,七香金犊何处?

 

友情提示】天下吴氏网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客观真实报道,坚持不站队,保持正确的主观立场,以弘扬至德精神!传播吴文化为主旋律!只要你姓吴,只要你是正能量的来稿,我们都欢迎!

相约天下吴氏网》主题歌 作词∶吴蜀丰 作曲演唱∶吴仕长

吴氏文化正能量,至德精神在弘扬。开拓进取创辉煌,谱写时代新篇章。

三让高风孔圣赞,第一世家史记传。天上有口遍天下,家风传承树典范。

我是吴氏好儿郎,仁爱谦让传万代。相约天下吴氏网,因为有你更精彩!

来稿要求图文分开打包,〔因人力有限不接受微信图文供稿〕

投稿公共邮箱:905080184@qq.com

联系人吴蜀丰 电话: 18883313913 

责任编辑:吴蜀丰

0

【友情提示】天下吴氏网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客观真实报道,坚持不站队,保持正确的主观立场,以弘扬至德精神!传播吴文化为主旋律!只要你姓吴,只要你是正能量的来稿,我们都欢迎!
《相约天下吴氏网》主题歌作词:吴蜀丰作曲演唱:吴仕长

吴氏文化正能量,至德精神在弘扬。开拓进取创辉煌,谱写时代新篇章。
三让高风孔圣赞,第一世家史记传。天上有口遍天下,家风传承树典范。
我是吴氏好儿郎,仁爱谦让传万代。相约天下吴氏网,因为有你更精彩!

来稿要求图文分开打包,(因人力有限不接受微信图文供稿)
投稿公共邮箱:txw4006935168@163.com
联系人吴蜀丰电话:18883313913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 天下吴氏网招聘|
版权所有 天下吴氏网 电话: 18883313913 | 电子邮件:txws4006935168@163.com   023-62795070 
媒体支持:中国报道网 合作媒体:重庆报道网 | 泰伯文化传媒(重庆)有限公司独家营运
常年法律顾问吴彭龄执业证号码:13202199210937510 江苏仁勤律师事务所
地址:重庆市巴南区融汇大道7号1-13-10 |备案号:渝ICP备1501165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