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吴氏网讯(吴蜀丰)【编者按】吴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九位,据不完全统计,吴姓全球人口近3000余万人,无论是在政坛、军事、工商、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医学界等行业,从古至今吴姓英才辈出,他们在不同的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他们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吴廷举,字献臣,号东湖。明英宗天顺三年(1459)出生于梧州凤凰山(又名南蛇岭)今冰泉冲卫校附近。成化二十三年(1487)进士,除顺德知县。忤中官,毁淫祠二百五十余所,以葺学宫、书院,执下狱。后迁成都同知,擢广东佥事。其先祖原湖北嘉鱼(今湖北武昌)人,明洪武年间遣成九江,再调广西苍梧,遂系籍于梧州。 父名俊,母黄氏,廷举从小就过继其大伯父吴英为嗣子。吴英早死,靠大伯母骆氏抚养成人,家素贫寒,嗣母以洗衣缝纫度日。廷举幼时曾患恶疾,家人疑其必死,但在嗣母日夜辛劳护理下,竟能起死回生。廷举生活朴素,刻苦治学,读书过目不忘,下笔顷刻立就。
从总督潘蕃讨平南海、清远诸盗。正德初,历副使,发总镇中官潘忠二十罪,潘忠亦讦廷举他事,逮系诏狱。刘瑾矫旨,枷十余日,几死。戍雁门,旋赦免。擢江西右参政。世宗立,召为工部右侍郎,改兵部、户部,迁右都御史。嘉靖三年(1524),以“大礼”议未定,请如洪武中修《孝慈录》故事,令两京部、寺、台、省及天下督、抚各条所见,并询家居老臣,采而行之,汇为一书,以诏后世。寻改南京工部尚书,称疾乞休。辞疏中复用“呜呼”字,帝怒,以廷举怨望无人臣礼,嘉靖五年十月二十日勒致仕。家居三年卒,年六十六。隆庆中,追谥清惠。
不惧权势 明宪宗成化十年(1474),吴廷举十六岁乡试中举,二十三年(1487),二十九岁会试登进士,授广东顺德知县。当时,巡察湖广的都御史屠滽召见廷举,温和地对他说:“顺德大珰(大宦官)某嘱我修其家庙,可稍葺之。”廷举拒绝向百姓派工派款替权责修建祖先祠堂,他说:“令非有旧例新恩,一夫不敢役,一钱不敢费。”明代太监受宠信、权力大,地方官都惧其威势而迁就奉承,吴廷举竟拒绝为宦官“办事”,这在当时是难能的、罕见的。皇帝也常常给太监委任官职派往各地执行政治任务,当时派驻顺德市舶司(负责检查出入海港船舶、管理外商、征税、收购非卖品等)当提举(司长)的,就是一个太监。按照市舶司提举的惯例,“常以银委买葛布充贡”,所谓“以银委买”是装假样子,实际是敲诈勒索,地方官接银后却命下属按银数向民间索取所需的葛布,而以原银完封归还。廷举却不理这一套,当市舶司提举交银与他代买葛布(即复布,雷州人用葛纤维织成)时,他“即用其银买二匹(葛布),自送于司(太监)曰:‘承委买布不识可否,先买二匹为式,倘以为可买则买之,如不买则还原银。此布出自雷州,非吾邑所产也。’太监大怒,取银去。”太监原想从吴廷举手中诈取南方名产葛布,却料不到吴廷举假戏真做,要实买实卖,要布就得付银,不要布方可退银。这叫太监哭笑不得,因而记恨于心,造谣中伤。
谣言破灭 监察御史兼湖广巡按汪宗器,听到关于吴廷举屡抗上官的种种流言蜚语,对廷举产生怀疑。这时,廷举下令把顺德二百五十间淫祠拆毁,将材料作为修造书院(学校)和筑堤防洪之用,这本是一举两得的好事。可是,汪宗器误信谗言,立即将廷举逮捕下狱,迫令供认借拆庙之机从中贪污舞弊。廷举“囚服梏手,日诣讼所。”顺德县百姓和属吏都为廷举抱不平,群向汪宗器泣诉,证实廷举正直无私,要求平反此案。汪宗器查悉实情,内心大惭,宣布廷举无罪并致歉意。
爱护百姓 廷举在顺德任职十年,“毁淫祠,刊家礼,导民冠婚丧祭,存赡鳏寡孤独,冰蘖自持,有强项民。”对权贵勒索百姓财物,他敢于顶住不给。“有使者道经顺德,索其人事夫马柴薪,以为常例,”廷举非常反感,坚决抵制,“挺身与之角,卒不与。”
纯孝 孝宗弘治九年(1496),廷举调升四川成都府同知,“治繁剧,理盘错,无不迎刃而解,巡抚、布(政使)、按(察使)诸公交重之。”这时,廷举嗣母骆氏病逝,便告假回梧州奔丧。他写有一首悼念双亲诗:“我怀云山阴,枫林草庐孤。庐外昼所见,穹然双亲墓。中夜何所闻,数声反哺乌。一动劬劳想,泪雨湿蘼芜。世孰知苦心,仰天真茹茶。无以慰岑寂,短吟寄区区。”
掌管盐法道 弘治十八年(1505),吴廷举受命知松江府(今上海西南),到任数月,兵部尚书马文升、方伯刘大夏荐廷举可用,遂命为兵部佥事,协助总督潘蕃管南海兵事,后兼屯田、盐法道职。武宗正德四年(1509),升任广东右参议、琼州兵备副使之职。这时,宦官刘瑾专权,刘瑾原是武宗(朱厚照)当太子时宠信的侍从,极为狡恶,厚照即位后,派他当司礼监兼提督团练等职,朝臣群愤很大,奏请诛他,但朱厚照反而抬举他,给他掌管刑讯机关(特务机关)的大权,“悉以天下章奏付刘瑾”。从此,刘瑾便成为武宗的特务头子,任意矫旨诬陷忠良。刘瑾“差官查盘(广东)省库银解京,额外索取内进人事贺礼银若干”,广东地方长官打算把盐法道的库银拿去奉献刘瑾。当时盐法道正是吴廷举掌管,他坚决拒绝,并“列疏于朝”,说盐法道库存之银应“留备两广兵兴之资。”理之所在,刘瑾“虽急怒而未有以罪也。”这时,属于刘瑾阉党的陈鹤被派往“江西、福建、广东收买药材,横夺暴取。廷举又疏劾之。瑾愈怒,密令(琼州)镇守(潘忠)何其过。”先是廷举任琼州兵备副使期间,曾发觉琼州镇守潘忠(太监出身)贪赃枉法,作恶横行。经过查证,上奏潘忠二十条罪状,并揭发刘瑾的罪恶,指出所谓“取(广东)省帑解京,皆非正费。曰贡,进内也;曰司礼打点钱,赂瑾也。”所以潘忠、刘瑾都切齿痛恨廷举,必欲置诸死地而后快。
心事仰祈天日照,话言敢望史官收。正德五年(1510)潘忠捏造廷举罪状,上疏朝廷,进行诬陷,刘瑾矫旨逮捕吴廷举入狱,一连几天的严刑逼供,廷举凛然不屈。刘瑾始终找不到罪证,最后只得拿吴廷举从成都返梧州治母丧这件事作把柄,横加“枉道回乡”之罪,廷举仍不服。刘瑾便矫旨把廷举上枷带锁,罚立在吏部衙门前一连十二天,不给饮食,满以为廷举必死。吴廷举有弟廷弼,兄弟从小以节义相规,弘治年间举孝廉,这时在京为侍郎,“廷举既下锦衣狱,禁止通饮食,廷弼著举人衣冠,携蔬饭泣诣狱门饮食之,瑾矫诏枷廷举吏部前,廷弼日操饭食廷举,夜则卧其械下,如是者九日。”刑部主事宿进见而愤极,上书白廷举之冤,宰相张彩亦替廷举讲话,在公论的压力下,刘瑾只得释放廷举,改判谪戍雁门。“廷弼背负廷举诣都督府领戍牒,汗与泪交垂,见者莫不感叹。”廷举因被刑拷、罚枷致伤并患病,被遣戌雁门时幸得廷弼跟随照料,在流放途中写了一首《示弟》七律:“万里间关作楚囚,半生辛苦为谁谋。倾危九死过苏轼,患难相扶赖子由。心事仰祈天日照,话言敢望史官收。更有一事为君累,葬我云山山上头。”诗中流溢着真挚的感情,他对宦官毫不示弱,也不寄希望于史官的直笔,更没有哀叹悲惨的遭遇,但愿死后能归葬梧州白云山头,显示出他坚强不屈的精神。
得以平反 正德五年(1510)八月,刘瑾伏诛。吴廷举获得平反,先后任云南兵备副使、江西右参政、广东右布政使、右副都御史、工部及兵部右侍郎。这期间,他对赈济湖南饥荒,立番舶进贡交易法,疏陈江西军政六事以防宁王宸濠叛乱等方面,卓著功绩。
镇压农民起义 吴廷举世镇压过农民起义,这方面他是有罪的。据《明史·吴廷举传》记载,他“败华林贼于连河。从陈金大破姚源贼。其党走裴源,复认俞谏破之。贼首胡浩三既抚复叛,廷举往谕,为所执。居三月,尽得其要领,诱使携。及得还,浩三果杀其兄浩二,内乱。官兵乘之,遂擒浩三。”《苍梧县志》载廷举任广东右布政使时,“佐陈金平府江贼。”所谓“华林贼”,是指正德年间活跃在江西北部以华林为中心的农民起义军,当时为左都御史陈金所破。“姚源贼”,是指当时江西东部桃源洞一带,以王浩八为首的农民起义军,声势很大,后为陈金率广西“狼兵”数万所打散。“府江贼”,是指当时活跃在梧州府江(枝江中下游)以杨公满等为首的壮族起义农民,他们与大藤峡瑶族起义军互相呼应,成为明王朝的心腹大患,多次派兵镇压,陈金率军扫荡府江起义农民是其中的一次。
辞官 吴廷举因“与副使李梦阳不协,奏梦阳侵官,因乞休,不俟命意去,坐停一岁俸。”任兵部侍郎时,上疏抨击陆完、王琼、梁储及大学士兼太子少傅蒋冕,所陈事理亦有偏激之处。结果,陆、王、梁被罢官,以此蒋冕亦自请罢免,“帝颇不直廷举,调南京工部,而慰谕冕。”廷举任都御史,巡按南畿(南京周围地区),对赈恤凶荒,折豪强、植贫弱、禁私铎、止妄工”等方面有显著政绩。当时,苏州府长洲知县郭波。因得罪在苏州监制御用衣物的提督织造太监张志聪,张伺郭外出即命卫兵把郭拘捕,倒绑在车轮后面拖曳而去。典史肖景腆正在较场练兵,便率兵抢救,百姓亦从高楼上投以瓦石打击张志聪。张志聪又上表诬奏,逮捕了萧景腆。廷举得悉情况,便出面干预,将张志聪种种罪状上报。但结果,张志聪被召回朝,郭波受降职五级的处分,肖景腆亦被调到远方。针对当时主昏政乱,权奸横行的时弊,廷举问世宗朱厚熜上“勤学修政远佞亲贤”疏,并请效法洪武年间修《孝慈录》的故事,汇集当朝好人好事编纂成书,劝勉后世。世宗不悦,廷举便“称疾乞休”,他感到朝政败坏,无所作为,一再上书辞官。由于情绪激动,言语不恭,并引用了白居易和张咏的诗句,其中有“独恨太平无一事,江南闲煞老尚书。”世宗甚为恼火,便准他辞官。
“东湖书院” 廷举回到家乡——梧州凤凰山边(今冰泉东街)的故居,得到乡亲的热诚欢迎和同情。廷举为官四十年,归来时依然像当年那样,“面如削瓜,衣蔽带穿。”梧州士民在他屋旁建筑一座书院,吴廷举取名“东湖书院”(位于梧州东面,旁有一池塘,故名东湖),便在这里孜孜不倦地教学,人称“东湖先生”。东湖书院是漆红色的,所以有人称为“红学”。历代不断修建,一直保存下来,即今梧州卫校红楼。“东湖”,又称“东学塘”、“红学塘”,是梧州人士捐给书院作为基金的,塘里种菜养鱼,自清末以来,被逐渐填平,变成了阜民路。吴廷举创办的“东湖书院”,使贫家子弟获得免费入学的机会,书院一直办到清末,从历史观点来看,这对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是起了积极作用的。
诗书案牍 吴廷举“平生所作有奏疏数百篇、案牍几千篇、书启序记千余篇、诗千余篇,皆发其感事忧时之意。”所著《东湖集》、《春秋繁露节解》曾刊行于世。诗作大部已散失,《梧州府志》尚载存几首,试看《除夕》、《秋雨》两篇,亦可知其风格:
“新年明日到,旧岁此宵徂。吏隐身如寄,邻高德不孤。银瓶添玉液,紫竹爆红炉。饱暖知遭际,天王握瑞符。”(《除夕》)“村舍眠方定,雨声何太狂。盘翻惊拔树,屋漏屡移床。稼穑秋来损,田塍水后伤。诛云师岂敢,默默祷穹苍。”(《秋雨》)卒于故里 嘉靖七年(1528),吴廷举在梧州“东湖书院”病逝,终年六十六岁,身外无钱物,靠“巡抚姚公(镆)经理其棺椁衣裳,乃得入土。”葬于其故居附近。穆宗朱载垕“于隆庆初年追赠廷举为太子少保,赐祭葬,谥清惠。”移葬于梧州与封川接界的“界首”(今界首大队)虎头山麓。墓今尚存。明尚书湛若水作《尚书吴公神道碑》,其词有云:“浩浩东湖,节节苍梧。哲人降生,申甫为徒。惟申为甫,亦文亦武。惟以附众,惟以御侮。其才其杰,浩浩节节。深而愈出,百屈不折。遍身是胆,皮囊是智。人当其难,公处则易。”
王守仁素慕廷举,但从未会面,其祭文有云:“公之才,如干将莫邪,随其所试,皆迎刃而解;公之志,如长川逝河,信其所趋,虽百折而不回;公之节,如坚松古柏,必岁寒而后见;公之学,如深林邃谷,必穷探而始得之。……幸与公并生斯世,而乃终身不及一面。茫茫天壤,竟成千古之神交,岂不痛哉!
【友情提示】天下吴氏网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客观真实报道,坚持不站队,保持正确的主观立场,以弘扬至德精神!传播吴文化为主旋律!只要你姓吴,只要你是正能量的来稿,我们都欢迎!
《相约天下吴氏网》主题歌 作词∶吴蜀丰 作曲演唱∶吴仕长
吴氏文化正能量,至德精神在弘扬。开拓进取创辉煌,谱写时代新篇章。
三让高风孔圣赞,第一世家史记传。天上有口遍天下,家风传承树典范。
我是吴氏好儿郎,仁爱谦让传万代。相约天下吴氏网,因为有你更精彩!
来稿要求图文分开打包,〔因人力有限不接受微信图文供稿〕
投稿公共邮箱:905080184@qq.com
联系人吴蜀丰 电话: 18883313913
责任编辑:吴蜀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