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吴涛
时光飞逝,白驹过隙,二十年弹指一挥间。2004年,我拜入国家一级演员、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吴文老师门下,成为“吴家班”的第八个弟子,今年整整二十年了。忆往昔峥嵘岁月,跟恩师学艺过往,真是感慨万千,特别是老师对我在艺术上的谆谆教诲及生活中的种种关怀,感激之情令我难以言表,许多情景深深映入我的脑海又时时浮现我的眼帘。二十年的师徒情缘,总想对老师敞开心扉表达一下心中的情感。然而,虽然我现在已算是一个能说会道的曲艺演员,但真正要直接面对老师或通过电话倾诉,却又不知从何说起,另一方面的原因也怕打扰老师的工作和休息。于是,沉思良久,提笔记录,用一篇文字的方式记录点滴,以慰平生,更感恩老师二十载无私的关爱与辛勤的付出。
1971年,我出身在重庆市南川区乡下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少年时代,我特别喜欢听收音机里播放的评书、故事、相声类节目。那时,对曲艺的种类根本不懂,但只要村里的大喇叭、家里的收音机传出那抑扬顿挫的声音和精彩迷人的故事,便令我如痴如醉、似梦似幻。虽只闻其声,但我也或多或少仿佛看到了说书人那激情飞扬的样子:时而风轻云淡娓娓道来,时而雷鸣电闪栩栩表现,时而羽扇纶巾吟诗作赋,时而佳人扶柳婀娜多姿;时而将军金戈铁马驰骋沙场,时而侠士飞檐走壁刀光剑影……我梦想着自己有一天即便不能在广播电台里绘声绘色地说评书、讲故事,也要像他们一样能够站在一个小小的舞台上为同学们表演。
从小学到中学,我没有文字脚本,凭着记忆把收音机里讲的内容装在脑中,多次毛遂自荐在学校讲故事,还受到老师和同学的称赞。中学毕业后回家务农,虽然日日农耕忙碌,但心中对曲艺的热爱始终没有放弃,甚至愈发强烈。
九十年代初,农村开始流行“板板乐队”,也就是过去民间演出的“草台班子”。怀着对艺术的狂热追求,我毅然决定放弃了胼手胝足的地耕田种,参加了当地老艺人的“火把剧团”。说是“剧团”,其实也就是一把二胡、一支竹笛,简陋的音响便成了戏班子的全部家当,在农村红白喜事上表演一些简单的节目,我就讲个故事,说段笑话。
虽然实现了自己的愿望,成了本村本乡的“专业”演员,但微薄的收入满足不了日常的生活所需。为了养家糊口,便随打工大军南下广州,工作之余也还常常为工友们无偿表演节目,深受大家喜爱。那时,我省吃俭用抽点钱买些文艺书藉自己阅读学习,慢慢有了一些体会感悟,便动手做起习作,后来有幸还在《珠江文艺》《江门文艺》等杂志发表过几篇短文。虽然从事文学创作还有些许收获,但对曲艺表演的欲望却更加强烈。记得是1998年春节期间,我从广州回到重庆过年,有一次在坐中巴车时,车上的录音机正好在播放吴文老师的《重庆言子儿》磁带。那源于生活的精彩故事,地地道道的重庆言子,恢谐幽默、令人捧腹,一车人听得来哈哈大笑。那时候没有影像视频,只有磁带广播,听了吴文老师的言子,我简直像是着了魔一般,好想好想能够看到吴老师的现场表演,好想好想聆听吴老师的当面语言……回至家中,长夜未眠。突然,一个想法油然而生,萌发了要拜吴文为师的念头。但仔细思量,自己诸多条件受限,又无亲朋好友引荐,长叹一声,也就高兴一瞬间却无缘与师尊相见。
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2004年初,为照顾孩子读书,我回到了家乡南川县。因为一直怀揣着演员的梦想,我没有再回乡务农而选择了在县城一家广告公司打工。公司老板知道了我喜欢表演,就安排我负责对外接洽各种庆典演艺业务,同时还偶尔让我上台表演。虽然有了登台的机会,但因自己技艺有限,演出效果平平。几个月后,心中拜师的念想又重新点燃而且更加迫切。但到底如何才能拜在名师门下,千思万想,一个大胆的念头忽然闪现:投书《重庆晚报》,希望通过媒体牵线搭桥,完成心中梦想。于是伏案疾书,一挥而就,明明白白也简简单单写下了心中的愿望。虽然信寄出去了,但我并没有抱太大希望,毕竟与吴文老师素昧平生,也从未与报社有过联系,估计此事大多泥牛入海了……
一周后的某一天晚上,我正在晚会演出现场,突然接到《重庆晚报》编辑文迟先生的电话,他说报社收到了我写的求助信,并且已将我想拜师学艺的事转告了吴文老师,经过交流沟通,吴文老师同意和我先接触一下,约定2004年5月25日上午在沙坪坝区沙坪大酒店(现重庆大酒店)见面。听完对方如此之言,当时我脑海一片空白,真有点不敢相信,连连问道:“是不是真的哟?”文迟先生说:“你放心,我们重庆晚报啷个会骗你呢。”文迟先生又将另一个联系此事的记者隆准先生的电话告诉了我。
二十年前,南川到重庆还没有高速公路,只有从南川经万盛过綦江到巴南抵重庆的一条老路。2004年5月25日凌晨4点半钟,我便乘坐从南川到重庆的双层大客车,历经了四个半小时的长途颠簸,终于到达重庆南岸区南坪长途汽车站。下了车,我便联系记者隆准先生。汇合后,我们招了一辆出租车前往沙坪大酒店。一路上,我看着出租车上跳动的计费数字,心里也越来越变得紧张起来,实在是囊中羞涩呀!半小时左右,出租车终于稳稳当当地停在了沙坪大酒店门口,我们来到二楼一处茶厅,叫了一壶香喷喷的“碧螺春”,毕恭毕敬地等待吴文老师的到来。
上午十时许,吴文老师健步走进茶厅。亲眼零距离见到了自己崇拜的偶像,那种心情己完全无法用语言来形容表达了,双眼看着吴文老师,我整个人都木(傻的意思)了,不晓得说啥子,连招呼一声都没有。
吴老师一坐下,茶都没喝一口,对对直直就问我:“听说你很喜欢听我的重庆言子儿,想拜我为师,那你拜师的目的是啥子呢?”这时,我好像回过了神,听老师如此一问,我便紧紧张张地回答道:“我从小就喜欢曲艺表演,曲艺是我生命里的一部分,我想拜在您的门下,学得一技之长,求生存、求发展……”后头说了些什么,自己都记不清楚了。
吴老师沉默了一会儿,缓缓地说道:“现在川渝两地想拜我为师的人起码有几十个,但我对收徒弟格外谨慎。首先是看对方的人品,有句俗话说得好,学艺先学德。有些人要求拜师,无非是想图我的名气以便他好找业务。”我赶紧说:“老师,不是的,你看……”我连忙从口袋里拿出一本我参加南川县农村文艺调演的获奖证书递给老师,那是我第一次走上正规的演出舞台,表演的是凌宗魁先生的谐剧《王老三卖桃》并获得一等奖的获奖证书。老师看了证书说道:“所以,我一开始就问你的目的是啥子,如果你说些假大空的废话,我就当你是个粉丝,大家合个影、签个名没得问题,拜师就算了。现在看来你说的是老实话,是真的想学曲艺表演,你这个获奖证书,虽然是县一级的,但至少我们在曲艺艺术上就有了共同的语言。平常我不会轻易答应别人的拜师要求,但今天特殊,第一,有晚报记者牵线引见,第二,你又这么虔诚,我就答应收你这个弟子。”吴老师这才喝了口茶,既对我也对两位记者说道:“曲艺这个行当与其他文艺门类有些区别,拜师得按照传统规矩,必须举行拜师仪式,用我们的行话来说就是‘打个响片’,告诉同行与同门师兄弟你是我的弟子,你也不用掏一分钱,一切由我来料理。” 闻听此言,我感动得无以复加,瞬间泪目。
临别时,我掏遍衣裤的几个口袋拿出七八张一角的、一元的、两元的皱巴巴的钱来付茶资,老师见状怕我难堪,立马拿出一张百元钞票买了单,这一幕真令我铭记终生。
2004年7月19日,在重庆五洲大酒店,老师为我和其他两位师兄及一位师姐举行了隆重的拜师仪式。恰好当时中央电视台《见证》栏目正在重庆拍摄老师的专题片《找乐——言子大王吴文》,所以央视记者及《重庆晚报》记者隆准、冉文来到现场拍摄采访。在重庆多位曲艺名家及各位师兄的见证下,我正式拜在吴家班的门下,成了恩师第八位弟子。拜师仪式上,我得到老师亲笔题写的“乐道”二字折扇一把及一本由重庆出版社出版发行的《雄起——吴文作品选》一书。双手捧着珍贵的礼物,心中非常的感激,暗暗发誓:“从今天起,我将永远记住‘清清白白做人,踏踏实实做事’的师训,以实际行动来回报老师、回报社会。没两天,《重庆晚报》刋载了“庄稼汉子拜师吴言子”的文章,详细报道了我们拜师的盛况,这也成了我一生中最值得珍惜和炫耀的事情。
我们农村老房子的堂屋里供有香火,正壁上方书有“天地君亲师”。由此可见,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师父的地位和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自从拜师之后,我很想念老师,非常渴望能时时陪伴在老师的身边看他演出、听他教诲。然而,我也知道那时老师在川渝两地频繁奔走,又是演出又是拍戏,非常忙碌。所以,我不想打扰就很少给老师联系。没想到老师却在空隙之时反而主动打电话询问我的演出及家庭情况,让我感动不已。
记得有一次老师受邀来南川演出,他给我打电话相约会面。我提前来到现场,观看老师精彩的演出,认真揣摩学习老师高超的演出技艺。演出结束后,来到老师歇息的宾馆。那时候我经济非常拮据,只买了一包自认为很好的香烟,恭恭敬敬递给老师,老师很高兴的收下了。但万万没想到,老师却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惊喜,他从旅行包里拿出一件他穿过的演出服给我,让我试试能否穿得。我接过来穿在身上,好像就是给我定制的,当时我真是感动得热泪盈眶,因为按照曲艺界的师徒传承来说,这就是老师在传衣钵给我,赠与我的饭碗!
后来,我在演艺路上更是得了老师耳提面命、悉心点拔,教我如何创作、怎样表演,并对剧本和表演给予点评,使我受益匪浅,茅塞顿开。有一次,老师在微信朋友圈中看到我饰演一位老军人朗诵“今夜星光灿烂”的短视频后,老师给我留言,指出哪里语言节奏不对,哪点表现张力不足……每个细节都仔细教我该如何如何去表演。再后来,我开始学习戏剧曲艺创作了。我把作品发给老师请他指正,他都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逐字逐句给我修改,并说明为什么要这样改,怕我在微信上看不明白就打电话给我讲,直至我弄懂为止。恩师不仅在文学艺术上对我极尽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之本分,他更知道我性格老实甚至有些木讷,导致我在人际交往中近乎愚钝,所以,他也不吝时时点拨予以勤加引导。恩师对我所做的这一切,我真的是不甚感激、无以言表。
在老师的教诲下,我不断地在艺术道路上追求进步,多次参加区里、市里乃至西南地区戏剧曲艺培训学习,积极参加各类演出和比赛并获得了市、区两级二十余次奖项。现在,我也有幸成为了重庆市戏剧家协会会员、重庆市曲艺家协会会员、南川区戏剧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南川区文化遗产研究会副会长。
2024年5月20日,恩师新书《巴国魂》发行,我原计划是要去参加的,可临时有事不能前往,真是遗憾之至。本以为这事就过了,没想到几天后,师弟罗家星打电话给我,让我把收件地址发给他,说老师叫他把书寄给我。第二天,顺丰快递就把新书送到了,我迫不及待的拆开外包装,打开装祯精美的、散着淡淡墨香的、凝聚着老师心血的新书,那一篇篇作品,无论是曲艺、随笔、诗词都是蹙金结绣、文采飞扬,时而阴霾突起、时而金乌闪现。特别是在新书扉页上,我看到恩师亲笔手书“吴涛惠存”的墨宝,更令我感动不已,想不到恩师在百忙中还挂念着我这位远居山乡的徒弟,真正令我不由潸然泪下。
前不久,老师在视频中看到我在说段子,他就把最近重新整理的一段我师祖四川评书泰斗程梓贤先生传授给他的一篇《范哈儿听评书》发给了我,鼓励我、指导我大胆的去讲,电话交流中,也知道了老师正在撰写书稿,准备出第四本书了。为此,我对老师的新作更是翘首企足、充满期待。
不忘师恩,谨记师训。在二十年的曲艺路上,充满几多艰辛、几多苦恼,也收获了许多欢乐、许些嘉奖。今后的岁月中,我将一如既往在曲艺这条荆棘丛生、艰难曲折而又充满快乐的路上负重前行、努力进取、活到老、学到老,多创佳作,以报师恩,为曲艺事业的发展而努力奋斗!
【作者简介】吴涛 重庆市戏剧家协会会员、重庆市曲艺家协会会员、重庆市南川区戏剧曲艺家协会副主席。
【友情提示】天下吴氏网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客观真实报道,坚持不站队,保持正确的主观立场,以弘扬至德精神!传播吴文化为主旋律!只要你姓吴,只要你是正能量的来稿,我们都欢迎!
《相约天下吴氏网》主题歌 作词∶吴蜀丰 作曲演唱∶吴仕长
吴氏文化正能量,至德精神在弘扬。开拓进取创辉煌,谱写时代新篇章。
三让高风孔圣赞,第一世家史记传。天上有口遍天下,家风传承树典范。
我是吴氏好儿郎,仁爱谦让传万代。相约天下吴氏网,因为有你更精彩!
来稿要求图文分开打包,〔因人力有限不接受微信图文供稿〕
投稿公共邮箱:905080184@qq.com
联系人吴蜀丰 电话: 18883313913
责任编辑:吴蜀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