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吴氏欢迎你!

位置>主页 > 今日头条 >

解读明代名人吴伯通著作《石谷达意稿》十二卷

发布时间:2018-12-05 01:20 来源:天下吴氐

解读明代名人吴伯通著作《石谷达意稿》十二卷

/吴志东整理(四川)

伯通为政三十八年,大兴书院,从学者两千人。后王守仁谓浙人云:"理学作人如吴石谷者,不立庙祀何也?"浙人无以为答。可见其兴办书院之影响。后浙人为之建坊,称为"当代真儒"。著有《石谷韵语》十二卷,《闻见录》二十卷,《策问答》七卷,《甘棠文稿》四卷,《十斋铭》一卷。《四川通志》有传。生于明正统四年(1439),卒于明弘治十五年(1502)。少聪明,过目成诵。天顺八年(1464)进士。官大理右评事,授河南按察签事,成化十一年(1475)任河南学政,创办辉县百泉书院,洛阳伊洛书院,汝宁汝南书院,并参酌白鹿书院规章,令各院遵行。十三年(1477)监试浙闱,任浙江学政,主讲杭州贡院,从学者数百人。十九年(1483)丁父忧,居家八年,其间亦起院讲学,从学者众,有司为建甘棠书院,以供学者住读,后官云南按察使。弘治十一年(1498)上疏请归。十五年(1502)卒于家。

吴伯通出生于明英宗正统六年辛酉(1441),卒于明孝宗弘治十五年壬戌(1502)。少聪明,过目成诵。英宗天顺五年辛巳(1465)中举,八年甲申(1464)成进士。释褐授大理寺右评事,掌管刑狱。升授河南按察佥事(正五品),宪宗成化十一年(1475)主管河南教育。參与筹建大梁书院;创办辉县百泉书院、洛阳伊洛书院、汝宁汝南书院;参酌白鹿书院规章,制定书院院规通令各院遵行。明成化十三年(1477)以签事衔监试汴闱。成化十九年(1483)丁父忧,居家八年,乡居讲学,从学者众,有司为建甘棠书院于渠江之东海棠溪畔,以供学者住读。成化二十二年(1486)重修渠县琅四桥。守制结束后继任原职,转任浙江提学副使,主讲杭州贡院。弘治五年浙闱,取士得余姚王守仁(阳明)。继转云南按察使(主管一省刑法之事)。弘治十一年(1498)转任贵州按察使。由于敢于列述和治理内外臣工的弊端,得罪了权贵。弘治十一年(1498)申请辞去官职。明弘治十五年(1502)三月卒于家。

【著书立说作】著有《石谷达意稿》十二卷,《闻见录》二十卷,《策问答》七卷,《甘棠文稿》四卷,《十斋铭》一卷。其子荐编为《石谷达意稿》三十四卷,正德十一年(1516)由广安州知州云南腾冲举人汪城序(署新安汪城;新安为汪氏地望之一)而刊行之。嘉庆《顺庆府志》、《四川通志》、《广安州志》有传。

【吴伯通轶闻】伯通为政三十八年,大兴书院,从学者两千人。王阳明谓浙人云:“理学作人如吴石谷者,不立庙祀何也?”(王瓒《吴石谷先生神道碑铭并序》)居云浙人无以为答。可见其兴办书院之影响。后浙人为之建坊,称为“当代真儒”。吴伯通为浙省提学副使,士子专取功夫,时初学作文,多不根,为其罢出者众。群往御史台求试,御史复发吴公,吴出题《鼋(yuan)鼍(tuo)蛟龙鱼鳖生焉论》,题乃一滚出来,文难措辞,而论又涉于性理,取者无几,甚为吴所辱。有嘲之者曰:“三年王制选英才,督学无名告柏台。谁知又落吴公网,鱼鳖蛟龙滚出来。”闻者绝倒。

前锋区吴氏:敦儒术教子  以开家学之传

前锋区吴氏于元末入川,其先居湖北通城(吴伯通《石谷达意稿》记载先本来自湖广兴国州通山县)。入川始祖吴天寿为朱熹高第第子,到第五代后裔吴伯通,吴氏成为当时广安州的名门望族,其家族坚持“敦儒术教子,以开家学之传。”。这种家风的发扬使吴伯通在工作的河南、浙江和家乡广安兴办教育,赢得了当地人民的爱戴,推为天下第一仕子,“当代真儒”,影响后世,而且他的理学思想直接影响到了王阳明心学的产生。吴氏后裔人才辈出:吴伯吴伯通的哥哥吴伯祥任成化中知州,吴伯通弟弟吴伯淳任明成化淮安府教授,吴伯通的儿子吴荐编有广安旧志,《四川通志》载有《宋贤四赞》,吴弼任明末指挥,吴一品任清朝云南中军参将、赠武略将军,吴登举任贵州守备,吴伯成的女儿兵部主事王德光的女儿,在万历末于归期月夫殁,矢守节不出嫁数十年,在广安州署前州坡建有吴王氏节孝坊。

前锋吴氏祖籍源流 前锋吴氏入川,自始祖吴天寿开始,在吴伯通给父亲写的墓志铭中有这样的记载:“幽先府君讳辅字公素姓吴氏,其先本兴国州通山县人(家谱记载为湖北武昌之通城)。曾祖(吴辅的曾祖)讳天寿(入川始祖),娶李氏者,元季避乱入蜀,卜居广安州之望溪里,因家焉。祖讳海(吴辅的祖吴海),妣杨氏,继张氏。考(指已去世的父亲)讳友能(吴辅的父亲吴友能),妣刘氏。”

据光绪《广安州新志》记载:崇德乡氏……其先本湖广之通城县人。元末有天寿者避辟红巾贼乱,卜居广安州北龙溪里,家焉。子海、海子友能。友能子辅,封大理右评事,母辛氏封孺人,生子三:长伯祥,任知县;次伯通,进士,大理右评事、河南按擦佥事、“提督学政”、浙江副使、云南按擦使、贵州镇巡;三伯淳,乡举,淮安府教授。

吴伯通的高祖天寿、曾祖海、祖友能、父辅皆不仕,故伯通学生王瓒在《吴石谷神道碑铭》中称其祖“并有隐德(吴友能、吴友隐、吴友德为吴海的三个儿子)”,其父已人学读书,以求取功名,伯通幼时“尝侍父学于州廨”。至伯通辈,兄弟三人均有一官半职,最为显达者为伯通,其配欧氏后亦随夫贵得封孺人。

吴伯通有子名荐。据《石谷神道碑铭》记述:伯通“子荐为州学生,世其家学”。从光绪《广安州志》看,吴荐对其家学以及家乡文化建设确有贡献。吴荐在其父去世后编辑乃父的事迹和作品,向王瓒提供撰写神道碑的基础材料就达“数十万字”,至今我们还能看到伯通《石谷达意稿》,与吴荐的编辑、传存分不开。吴荐还主持编修过《广安县志》。现存光绪《广安州志》卷首开列有历代撰志人姓名,其中便有弘治年间明经吴荐编撰的《广安县志》,称《吴荐志》。可惜《吴荐志》没有流传下来,但其内容必为后世续修者所吸纳,今在宣统《广安州新志》可以看到他撰写的《宋贤四赞》。

 吴伯通孙辈,史志无载(吴氏家谱记载孙辈因战乱逃往陕西和贵州等地,直到1666年,其后人又回到广安)。光绪《广安州志》记载了一个发生在康熙年间的财产纠纷案,其原告就是其后代。明季,兵燹(xian),其子孙迁黔(也有到陕西西乡县)避乱。康熙中归,地巳建庵(青莲庵)(今广安市前锋区观阁镇青莲村)。讼于官,断令田亩还主。庵中立伯通主祠祀之,以志其旧。

 吴氏后裔以此判收回了被寺僧占据的田产,但故宅仍为佛寺,这便是康熙以后广安青莲寺的由来。不过,青莲寺中按照判必立吴伯通祠,此款判断也确实得到了执行。据宣统《广安州新志》载,青莲“寺本伯通故宅,今供有神位,题曰‘明赐进士云贵按察使石谷公伯通之神主’”可见,到清末青莲寺(庙宇六十年代才拆迁)中仍供奉盼著吴伯通的神位,并保存著康熙时知州王廷举青莲寺题写的“儒释增辉”匾额。

在宣统《广安新志》氏族志中记载:“据光绪《广安州新志》记载:“望溪乡蒙溪吴氏:吴氏明旧籍,世居州北蒙溪。明时有伯成者,袭职指挥。后有一品,明云南督摽中军副将,赠武略将军。本朝康熙初,品子明仕,贵州云南都司,十九年(1860)任川北镇副将。因征滇黔受伤,卒,赠武功大夫。仕子登举,贵州守备,赠武德将军,嘉庆初仕,贵射洪讯把总。今其裔居濛溪。

荣禄乡龙溪里吴氏:吴氏旧志,其先本湖广之通城县人。元末有天寿者,辟红巾贼乱,卜居广安州北龙溪里,家焉。子海,海子友能,能子辅,封大理右评事。生子三,长伯祥,任知县;次伯通,进士大夫,大理右评事,河南按察佥事,提督学政,浙江副使,云南按察使,贵州镇巡;三伯淳,乡举,淮安府教授。通子荐,明经进士。今青莲寺其故宅。族党无考,或曰举人文泽其裔也。未详厥审其墓。在青莲右鹄山父辅第淳均在焉。”。

上面两支吴氏均为前锋区吴氏始祖吴天寿后代。目前已知前锋吴氏主要分布在前锋区观塘、广安区金广、东岳、马坝第地,外迁有陕西汉中、城固县等地。这些分支因改革开放外出定居分布于全国各地。

吴氏家训和家规 吴氏家风内容主要来自观塘汉石脑族谱。内容如下:重孝悌:凡我族吴氏,孝顺父母,尊敬长辈。友爱兄弟,和睦族人,是为至上。祖宗功德,天高地厚,无所用其补报。我吴氏后裔,务于岁时节序瞻仰祭祀,念祖怀宗。孝顺之道,重在养亲;贵在顺亲;于内事亲一片爱心,于外为父母争光。免除父母惦忱,兄弟友爱。团结互助,勿因毫末起争端,勿因内室起。务便三让至徳家风源远流长。务本业:人有常业不至于饥寒,富贵在有业而不至于为非。凡是我族人须节俭持家,勤劳致富。无论何业、均应专心致志、有所作为、有所成就。治身之道、务本为先;勿追逐于浮名,勿孜孜于末利。尙读书吴氏崇读,不止为造就人才。慱取功名,更重要跫是变化气质,提高素厔社会进步财富固然重要;而人才更为重要。凡我族人,欲求子孙屹立于社会,事业发达,繁荣昌盛,务必崇尙读书,抱造就人才视为百韬之首,大事之大。重修身:恶不可积,善不可失。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已所不欲,勿施与人,择友而交。敬人者;人恒敬之,勿以贵轻轻贱,富骄贫;强凌弱;智欺愚,勿以谗言伤手足;忽以细节伤大体;勿以势力逐高低。

吴氏之家训 家无论贫富,总要子孙贤肖,人无论智愚,总宜教之诗书。大之扬名显亲荣宗耀祖,小之明理达词知名识数,以及星相医卜皆不能外级。有贫极不能近师,鲁极不能记诵者。农工商贾皆为正业,亦宜从幼时教习礼义。讲明孝悌,庶知;凛王章而守本份,不然子弟之不逮,实父母之教不先。谁之过矣。

吴氏之家规 国有明条,家有矩训,其淳谆复不已者,无非示人有所遵循,勉为良善而已。今圣天子刊定法规,颁行州县,命有司朔望宣讲。集众谛听,所以引诱斯民者,至详至尽,兹因族乘告成,更着家规八条,列于简端,此教家即以教国也,后人其身体力行之,毋忽。教父母:人非父母不生,生而教养成人,其恩罔报,故为人子者,必常侧左右就养,过则纵容讥职。苦违逆执拗随行辱亲,听子之言,而结仇应忧,此不孝之罪,上通于天,五刑所以首严也。友兄弟:兄弟为分形连气之人,无论同胞共乳,度以友爱,即支子;庶孽,皆属一律之亲,必兄爱弟、弟敬兄,虽拆居分食,无别你我,斯合友恭之道,近有因财产而衅起阅墙,听教唆而祸延箕豆。同室操戈,视为仇敌。读棠棣脊令之诗,耋感无地矣。兄弟须当念共怀,共怀兄弟莫争财,弟当有酒迎兄饮。兄若开筳招弟来,弟让敬兄终是福。兄强欺弟不为该,我今劝你亲兄弟,兄弟和睦百事偕。敬长上:长上不一,有在家在官之长上,人同姓异姓之长上,不仅名爵一端,凡年齿先我者,皆是也。自宜称谓各正,隅坐徐行,揖让谦恭,罔敢戏豫,若干犯名分,目无尊长或以贤智先人,而辕轹前辈,或以血气自持,而污慢高年,或矜富贵,或洿门庭,皆为狂悖,不得姑纵。和乡里:同乡共井,相见比邻,虽不敌家人骨肉之亲,然亦当和睦以相向,故心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有无相济。茬势利相投,贫富相斯,强弱相凌大小相拼,或因微资相争讼,或小忿相仇杀,此为陋恶之俗,凡吾族中,当初戒之。勤本业:人生各有职;士稽古致贵,农力田得食,工精艺阜财,商懋迁获利,皆是为一生受用,以遗子孙者,故凡父兄之于子弟,必因其材质相近者教之,俾人各有事,庶不致为游随之民。其有愽弈饮酒,诡诈货奸,狐群狗党,不禽不獣者,将来穷老失归。嗟何及矣!莫非为:人无论智愚,皆有所当为,与力所能及之事,不得谓己非为。惟饮酒睹慱,逞凶门狠,足以败名丧节,杀身亡家者当之;族有此辈,父兄亟加;惩戒,无致寡廉鲜耻,为獍为袅,贻害族姓,至于渎伦伤化,鼠窃狗偷,上辱祖宗,下玷家声,此王法不容者也。择婚配:夫妇为人伦之首,万化之原,故儿女婚嫁,必择其姑妇之德性如何?婿之贤否何如,而家之贫富可勿计。使贪财下嫁,而忍若口儿,六礼未备,贱同纳婢,区偶未均,门户不对,识者耻之。乘丧嫁娶,同尊法纪,此家族之魑魅,人类之蛇虫,士君子不屑道者。慎祭扫:坟墓之掩祖骸,实后人发祥之始,祭祀以酬先德,亦子孙报本之心,故清明扫墓,必老幼亲临,难远亦至,衣冠罗列,各致其恭,庶神歆其祀,人受共福。苦岁时缺祭,等于荒丘,惰嫚失仪,同于戏,心明有人,非败有鬼贵豺獭不忘所自,人不若兽哉。

吴氏之家法 古者圣主贤君,治国平天下,必先齐其家焉。故垂五教敦睦致族戒皆知,家冶为先务矣!我家体先王之遗训,封肘王之法令,孝友为一家之之,政礼作诗百世之宗。由是子孙众多,上下实同一德。今特设为局度垂,以程规:凡家中一切要务必令,尊守格式使子孙,无间言而有所约束也。凡有宫者,书出身资格,书官爵谥号履历,事功凡有德行;道艺者亦书之。书妇人无问嫡继合付,其夫崇正体也。礼谓继母如继母故孝子事之不敢殊也;妾惟有子者书之。每年照次输派管年,四人料理春秋,祭祀仪馔筵席。凡户中所置,祭祀田地租稞,四人亦并承收:至秋祀祭之时,凭戸长开除承放料理,不当户长断罚。

每年春墓冬祠二祭,主祭者宗长一人唱礼执事者,分长六人赴祭老幼尊卑人等:各立班位拜必诚敬,毋乱次礼祭毕会;钦坐席亦必随分;不论齿爵,但论尊卑庶上下有等;不至僭越如,有违者听宗长罚。立杖十五,凡子孙生事造端,唆使好讼无礼触犯人论者,败坏家风,深可痛恨,听从宗长决杖。将衣妆剥落归役一年,知则复之。立杖二十,凡子孙不遵家法,赌博夜游汹酒斗争,不由正道者,败名丧节,更可痛恨者,听从宗长决杖。更将衣装剥落归役三年,改则复之。吴氏阖族所葬坟山,以及公山地议俱,禁如有私葬私,占听户长责罚,并送公法处迁退。立宗祠:老丁薄本照丁派银二分公放公存,置祭产修宗祠隆孝思,以笃桌族未本簿。无名永后不得赴祠,混争如有者,听宗长责罚。宗祠新丁簿一本,生子三日告于宗长,登名新簿,以纪生年月日时,女亦如之既娶书,其妇之姓氏年庚每丁出银二分,以便后此重修谱牒外费;新丁不得赴祠私争;领放者亦不得私自肥己,  经查此弊;听宗长责罚倍追。墓志亦载入谱以其行可录也。立家训知所法也。立家规知所警也。

【“当代真儒”吴伯通】吴伯通一生廉洁从政值得吴氏后人传承 神道碑作为立在墓道旁的石碑,记载帝王大臣生前活动。王赞作为明朝主管国子监担任祭酒,相当于现在全国最好大学的校长,也作为吴伯通的学生,亲自给吴伯通写神道碑文。碑文评价他坚持原则,不徇私情。吴伯通,天顺甲申(八年,1464年)科彭教榜”进士。伯通年少聪慧,过目成诵,得到广安知州柴良赞许。天顺壬午(六年,1462年)中举,连捷进士。乡试和会试的考卷均作为范文供人阅读。第一个工作就是任大理寺右评事,谙练刑理之学,处理积案快速,升任大理寺副寺。成化乙未(十一年,1475年)任河南按察佥事,整肃贪污奸猾之徒,按照白鹿洞书院洞规,建设四个书院。其后,任开封考官,河南学政八年。任职期间,为国抡才(选拔人才),请托不行,备受赞誉。成化癸卯(十九年,1483年),在父丧期间在家乡建甘棠书院。继任浙江学政、云南贵州按察使。弘治壬戌1502年)三月十八日去世,年62岁。其兄伯祥(原善)、其弟伯淳(原德),都是举人出身,伯祥为知县,伯淳为淮安府教授。

《吴石谷先生神道碑铭并序》部分原文:吴伯通在棘(审案)寺,谙(熟悉)练刑理,谳折滞狱(积案),少暇,辄寻绎经书,祈(大)寒暑雨,未尝少置,京宦子弟皆翕以之。章剖句释,削稿正误,人人意满。时万文康公官内阁,蜀士竞趋其门,先生兀一不往。在河南,振肃宪度,奸贪畏慑,逸去者若干。知磁州何至,钧州杨重恃阴援纵贿,先生据法斥之。

 有铨部(吏部)卿求令其子弟入试者,以业未就,黜之!故巡抚历疏论荐,几九载不迁,先生处之裕如也。其在浙亦然。诸生聚于杭之贡院者数百人,各以其经分番进讲,值关涉性理者,加谆谆焉。一领教言,恍若发肤快竦,骨体镕洽,而领略记存己不暇。至于崇祀先贤,敦讲实行,排斥异端,先生优于吏治,测怛(dá)(恻隐)爱人,兴草利弊,如恐不及。凡徇私病众,逞豪挠法者,严以绳之,未尝轻货(宽恕)。宧辙所歴,风裁廪然,多忤(不顺从)权贵,名谗(说坏话)名诋(骂),往往由之,然终莫能害也。每疏乞休,恩诏勉留之。公卿故旧,不通一简,其不屑干谒(进见),每为僚友(恶搞朋友)所迂(绕道)

发扬吴氏家风宣传吴伯通吴氏在行动

编修家谱 为让吴氏家风得以继续传承,在前锋区观塘汉石脑宗亲吴志东的发起下,目前发现天寿公后裔分支有观塘汉石脑吴明章分支,观塘下街吴明仕分支,金广春堡山吴明仕分支,东岳吴曰富分支,马坝吴曰贵分支。排查出未找到的有住观音阁吴学建吴学魁分支,住吴家坝吴绍伯分支,住高公坎吴元清分支,住新凸桥吴朝选分支,住尖山庙吴瑄分支,住吴家嘴吴钦分支,住吴家岩双庙子吴正道分支。同时,还有已查分支谱中涉及到的众多未查分支。已查五个分支谱世系已基本明晰。

在近几年来,观塘宗亲吴志东、马坝宗亲吴开佺为天寿公族谱整理工作做了大量工作。从各已查分支老谱和残存部分谱载或留存实物记载找到诸多线索形成现在的成果。其间最大的成果是天寿公第五代后裔吴伯通作品整理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原一直以为吴伯通的作品《石谷达意稿》只有十二卷留传下来,吴伯通的研究也只有西华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蔡东州院长的零星研究。但在天寿公族谱整理中马坝宗亲吴开佺在国家图书馆发现了三十四卷完全保存下来的未点校的《石谷达意稿》。我们把它变成了纸质和电子档的作品抢救性的作为吴伯通全体后裔共同宝贝保存下来留传后世。目前,通过志东宗亲自费找大学退休教授已将该作品点校并转化成有标点符号为简体字的电子文档。《石谷达意稿》点校已纳入巴蜀全书书,目前,西华师范大学蔡东州教授正在组织逐字逐句点校。重庆市九龙坡区司法局民间专家也在进行点校和研究工作。

探访夫子坎2018年中秋前一天,吴伯通后裔前往四川广安市前锋区护安镇园门村探寻夫子坎。吴伯通,字原明,号石谷,又称石谷夫子,所以,前锋区观阁青莲村相传吴氏墓地习惯称夫子坟或夫子墓。也因为吴伯通在夫子坎附近建甘棠书院和父亲吴辅守墓的原因,为了纪念吴伯通称夫子坎。夫子坎广安州志有记载,位置在州东北二十里。我们去探访的目的是搞清楚吴伯通父亲吴辅墓、夫子坎、甘棠书院的地理位置和他们之间的关系。之前,我们从吴伯通写的其父亲墓志铭中知道:吴辅葬于夫子坎玉皇观山下。围绕这个线索,我们找到了夫子坎所在的护安镇园门村老书记刘文昌,开始找到他时他也不清楚玉皇观在哪里?只知道夫子坎,他现在大约六十岁左右,小时候看到夫子坎还立有一个很大的碑。我们说明来意后,老书记刘文昌在电话里咨询了其他村民,得到一个结论,夫子坎附近确有一个玉皇观,书记愿意带我们去。去玉皇观如果走小路很近,但开车去就远一点,因临中午12点,我们驱车到了老书记说的玉皇观位置。我们到的位置临渠江边,对面就是大龙濛溪河入河口。

    可以初步判断,吴伯通《石谷达意稿》记载的吴辅卜葬地夫子坎玉皇观与夫子坎、甘棠书院都在广安州城不远,都在当时代市、前锋、观塘、护安进入广安州城官道旁,而夫子坎是必经之地。这样,我们就好理解,吴伯通在1483年回乡为父亲吴辅守孝,这一时间长达八年。其间,作为受皇帝委托在河南,浙江负责督导教育,当时是有才华的人才能担当此重任,因为为父亲尽孝守墓不时有人来向他学习,因为他的才华,需向吴伯通学习或听他讲学的人太多,后来不得不建固定场所满足前来学习的人。吴伯通在甘棠书院位置建书院前的初衷一是为父守墓,二是为了培植风水。为了满足讲学需要,在当时政府的支持下建起广安最早的官办学校-甘棠书院。此后清朝两次重建,现在区政府院内原广安县立高等小学堂一楼一底房子与甘棠书院有一些渊源。

打造前锋区观阁镇合福村吴伯通廉政教育基地座谈会顺利召开 2018年10月20日上午,前锋区观阁镇在广安区住建局五楼会议室召开了打造前锋区观阁镇合福村吴伯通廉政教育基地座谈会。参加座谈会的有西华师范大学蔡东州教授,市史志办、市国学学会、观阁镇、前锋区文化馆、前锋区文管所、观阁镇镇志编写组等有关人员,部分吴伯通后裔。观阁镇通报了《观阁镇镇志》的编修情况,在编修过程中拟结合乡村振兴战略深度挖掘前锋区域内历史文化名人明代教育家儒学家廉洁官员吴伯通的想法。其主要思路是利用吴伯通在历史上的重要影响为切入点,利用现有观阁镇合福村小近百年的三合院古建筑,打造吴伯通廉政教育基地。

1441年4月,吴伯通出生在前锋区观阁镇青莲村。通过科举考试中进士,中进士后就进入了明朝相当于现在的司法部门工作,从此在河南、浙江、云南、贵州从事司法和教育工作。也正因为这两个职业的关系,相互影响成就了吴伯通廉洁从政的一生,成为明代廉洁官员的典范。

由于吴伯通在司法部门工作熟悉法律,敢于碰硬,审判解决了多年积案。在广安州志记载:“整肃贪污奸猾之徒。”,“奸贪畏慑,逸去者若干。”。司法工作让吴伯通知通干任何工作需依法办事,直接影响了他主政河南、浙江教育工作的工作作风。当时管官帽子的吏部官员请他在省统考的乡试考试中关照其子第,但吴伯通依律办事,“有铨部卿求令其子弟入试者,以业未就,黜之!”,因而“故巡抚历疏论荐,几九载不迁,先生处之裕如也。”

在王赞的《吴石谷先生神道碑铭并序》中这样描述吴伯通在坚持原则,廉洁从政的表现:“先生优于吏治,测怛爱人,兴草利弊,如恐不及。凡徇私病众,逞豪挠法者,严以绳之,未尝轻货。宦辙廪然,多忤权贵,名谗名诋,往往由之,然终莫能害也。” 在吴伯通文集里收录了他任河南等处提刑按察司佥事给皇帝的奏疏《为陈言学政事》中,吴伯通建言:一选师儒以育贤才;二是严考试以举贤才;三是汰冗滥以清仕路;四是广科目以通仕路。

    在为国选拨人才,“为国抡才,请托不行,备受赞誉。”吴伯通坚持原则,一生廉洁,可以说用牺牲一生政治前途换来了廉洁一生的廉政楷模。吴伯通一生践行儒家思想,得到了同时代与孔子、孟子、朱熹并列的著名儒学大师王阳明的高度评价:“理学作人如吴石谷者,不立庙祀,何也?”,吴伯通被推为天下第一士子,在浙江称为“当代真儒”。在家乡广安州志中记载有在城东街州人立有“当代真儒坊”。

    吴伯通一生的影响还在兴建书院方面。在浙江、河南建有若干书院。在广安建的甘棠书院直接与伟人邓小平就读了三年的广安县立高等小学堂有关。广安县立高等小学堂的前身紫金精舍就是由甘棠书院、渠江书院,培文书院合并而成。而在此之前的甘棠书院已经历代知州重建、迁建一直影响1904年蒲殿俊创办新学—紫金精舍。

目前完整保存在国家图书馆的《石谷达意稿》三十四卷的点校工作已由西华师范大学开展,并列为了相当于四库全书的巴蜀全书名目全世界出版发行,预计明年可以面世。

座谈会上与会者相继发言,一致认为对吴伯通应挖掘开发,教育后人。在当今重视传统文化,作为前锋区观阁镇,将即将修编的镇志述及的历史,把吴伯通廉洁教育基地和乡村文化振兴作为乡村旅游的引擎系统打造是大有作为的。西华师范大学蔡东州主编的大良城一书即将完稿,曾为包括安丙展存项目达25个。蔡东州教授从专业角度给观阁镇进行了建议。会后,蔡东州一行到拟展存的观阁镇原合福村小进行了展存的现场指导。

吴伯通后裔也表示,将全力支持吴伯通廉政教育基地打造工作。

全力推动《石谷达意稿》点校出版 明代吴伯通,四川广安人。号石谷,又称石谷先生,字原明,也叫吴原明。生于1441年,卒于1502年。吴伯通主要历经成化和弘治年间。弘治年间历史上称“弘治中兴”,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1464年取得进士后步入政坛,开始的工作在大理寺上班,决定了他一生主要在司法系统工作。其间相当多的时间又在河南浙江督导教育。一生主要贡献在教育上,特别是创办书院,在书院历史上有重要贡献。这些书院一是在工作过的河南浙江,大兴书院,另一方面在四川广安家乡建书院,有名的是甘棠书院。一生讲学若干,影响了无数人人生发展。有两件事可以说明其影响有多大。一是著名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在朝廷上对在场的河南浙江官员说,吴伯通不立庙祠纪念,谁有资格?二是在他家乡四川广安后人专门为吴伯通建有“当代真儒”牌坊。吴伯通对后世的影响还体现在建甘棠书院,因父母去世,回家守孝八年。慕名去求教吴伯通,但这样的人太多,干脆在当时政府的支持下,建甘棠书院以满足家乡人民求学需求。到后面甘棠书院迁建了几次,甚至可追溯到是广安中学的前身。

不能不提的是吴伯通坚持原则,不徇私情的表现对他政治前途的影响。在他学生祭酒王攒《吴石谷先生神道碑铭并叙》中记载:“振肃宪度,奸贪畏慑,逸去者若干”,“ 有铨部(吏部)卿求令其子弟入试者,以业未就,黜之!故巡抚历疏论荐,几九载不迁,先生处之裕如也”。在他的作品《石谷达意稿》中很多文章表达了他的无奈。

该书在国家图书馆门户网站可以在线阅读。国家图书馆将《石谷达意稿》编为善本类,善本书好13296;版本为刻本;书目史注为11行21字、白口、左右双边;出版发行项为汪城。该书于1952年9月1日南州书楼藏书,由徐汤殷整理。全书是繁体字,没有断句,共24万字。 

该书共三十四卷。计680篇诗文。主要反映在河南、浙江、云南、贵州等工作过的地方和故乡四川广安的所见所闻,有感而发的诗,帮朋友写写赞美之词,或去逝的人写写挽词,也有多数与工作有关的资料。以诗、序、记、碑记、墓志铭、字说、铭、文、题跋、书、公移、奏疏、策问等方式达意。该文集前十二卷是他儿子吴荐在吴伯通还在世的1501年之前整理的。后面二十四卷多数在1504年前吴伯通去逝后在甘棠书院整理的。直到1516年由广安知州汪城出版发行。

   前十二卷主要以诗为主。很多诗注明有并序,也就是交待了写这首诗的原因。这些诗注明了韵语五言律、韵语七言律。很多是写日常生活的感悟,思乡之情,对所到之处的感悟,的所交往的人的感言之类。诗中也表达了对自己仕途的迷茫。诗中对儒学思想根底,可谓真儒。

  第十二卷后就是序直到二十卷。共八卷,每卷八篇文章。这里包括了兰阳县志序、顺庆府志序、方州先生文集序,以及河南、浙江、云贵乡试录序,重刊唐鉴序、重修雷氏族谱序、重刊为政要规序等。第二十一卷到二十三卷为记。著名的有甘棠书院记、渠县重修琅琊四桥记、重修圣果寺碑记、作达县城西北门记、广安州石城记、杭州府儒学复建尊经阁记、岳池县大智光寺重兴记、重修双流县尹孔侯生祠记代作。第二十四卷为碑记。碑记有张氏祖茔之碑、平西夷碑、千户候刘诚之德政碑等,四川按察司副使黄公神道碑铭,武德将军徐州左卫后所千户刘公墓表。 第二十五卷为墓志铭。涉及明代鄂县教谕梅菴姚先生、文林郎荆州府推官潘公源洁、义官姚德宣妻赵氏、封文林郎监察御史徐公、文林郎监察御史徐公、文林郎大理寺右评事府君吴公、文林郎永寺县知县越君、永川府通判潘公暨孺人辛氏。第二十六卷为字说。涉及辛用中、彭谦益、邓邦奇、刘惟健、王元臣敬夫、宋光德充、宋光德、梁浒朝宗、陈镰、姚本立。第二十七卷为铭、引。第二十八卷为祭。第二十九卷为题跋。第三十卷为书。第三十一卷专门是吴伯通向皇帝上的奏疏。河南等处提刑按察司佥事吴伯通谨奏为陈言学政事和浙江等处提刑按察司副使臣吴伯通为陈情乞恩休致事第三十二卷为公移。就是公函的意思。河南提督学校条约和钦差提督学校浙江等处提刑按察司副使吴为崇祀乡贤以励风俗事。第三十三卷为策问。共二十七道。为下面州府县出的科举考试题:舞阳县、 杞县、仪封县、考城县、雎州、虞城永城夏邑县、归德州、柘城县、鹿邑县、长葛县、文粱书院、甘棠书院。第三十四卷策问五十一篇。涉及嵊县、新昌县、台州府、黄岩县、温州府、青田县、永康县、金华府、衢州府、兰溪县、严州府、宁波府、象山县、杭州府、平湖县、湖州府、天台县、乐清县、泰顺县、处川府、龙游县、慈溪县、余姚县、桐卢县、绍兴府。吴伯通三十四《石谷达意稿》发现不仅有利于研究吴伯通,对研究明代历史和教育及各地历史和风土人情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前锋区吴氏:敦儒术教子  以开家学之传 前锋区吴氏于元末入川,其先居湖北通城(吴伯通《石谷达意稿》记载先本来自湖广兴国州通山县)。入川始祖吴天寿为朱熹高第第子,到第五代后裔吴伯通,吴氏成为当时广安州的名门望族,其家族坚持“敦儒术教子,以开家学之传。”。这种家风的发扬使吴伯通在工作的河南、浙江和家乡广安兴办教育,赢得了当地人民的爱戴,推为天下第一仕子,“当代真儒”,影响后世,而且他的理学思想直接影响到了王阳明心学的产生。吴氏后裔人才辈出:吴伯吴伯通的哥哥吴伯祥任成化中知州,吴伯通弟弟吴伯淳任明成化淮安府教授,吴伯通的儿子吴荐编有广安旧志,《四川通志》载有《宋贤四赞》,吴弼任明末指挥,吴一品任清朝云南中军参将、赠武略将军,吴登举任贵州守备,吴伯成的女儿兵部主事王德光的女儿,在万历末于归期月夫殁,矢守节不出嫁数十年,在广安州署前州坡建有吴王氏节孝坊。

前锋吴氏祖籍源流 前锋吴氏入川,自始祖吴天寿开始,在吴伯通给父亲写的墓志铭中有这样的记载:“幽先府君讳辅字公素姓吴氏,其先本兴国州通山县人(家谱记载为湖北武昌之通城)。曾祖(吴辅的曾祖)讳天寿(入川始祖),娶李氏者,元季避乱入蜀,卜居广安州之望溪里,因家焉。祖讳海(吴辅的祖吴海),妣杨氏,继张氏。考(指已去世的父亲)讳友能(吴辅的父亲吴友能),妣刘氏。”。 据光绪《广安州新志》记载:崇德乡氏……其先本湖广之通城县人。元末有天寿者避辟红巾贼乱,卜居广安州北龙溪里,家焉。子海、海子友能。友能子辅,封大理右评事,母辛氏封孺人,生子三:长伯祥,任知县;次伯通,进士,大理右评事、河南按擦佥事、“提督学政”、浙江副使、云南按擦使、贵州镇巡;三伯淳,乡举,淮安府教授。

吴伯通的高祖天寿、曾祖海、祖友能、父辅皆不仕,故伯通学生王瓒在《吴石谷神道碑铭》中称其祖“并有隐德(吴友能、吴友隐、吴友德为吴海的三个儿子)”,其父已人学读书,以求取功名,伯通幼时“尝侍父学于州廨”。至伯通辈,兄弟三人均有一官半职,最为显达者为伯通,其配欧氏后亦随夫贵得封孺人。

吴伯通有子名荐。据《石谷神道碑铭》记述:伯通“子荐为州学生,世其家学”。从光绪《广安州志》看,吴荐对其家学以及家乡文化建设确有贡献。吴荐在其父去世后编辑乃父的事迹和作品,向王瓒提供撰写神道碑的基础材料就达“数十万字”,至今我们还能看到伯通《石谷达意稿》,与吴荐的编辑、传存分不开。吴荐还主持编修过《广安县志》。现存光绪《广安州志》卷首开列有历代撰志人姓名,其中便有弘治年间明经吴荐编撰的《广安县志》,称《吴荐志》。可惜《吴荐志》没有流传下来,但其内容必为后世续修者所吸纳,今在宣统《广安州新志》可以看到他撰写的《宋贤四赞》。吴伯通孙辈,史志无载(吴氏家谱记载孙辈因战乱逃往陕西和贵州等地,直到1666年,其后人又回到广安)。光绪《广安州志》记载了一个发生在康熙年间的财产纠纷案,其原告就是其后代。

 明季,兵燹(xian),其子孙迁黔(也有到陕西西乡县)避乱。康熙中归,地巳建庵(青莲庵)(今广安市前锋区观阁镇青莲村)。讼于官,断令田亩还主。庵中立伯通主祠祀之,以志其旧。吴氏后裔以此判收回了被寺僧占据的田产,但故宅仍为佛寺,这便是康熙以后广安青莲寺的由来。不过,青莲寺中按照判必立吴伯通祠,此款判断也确实得到了执行。据宣统《广安州新志》载,青莲“寺本伯通故宅,今供有神位,题曰‘明赐进士云贵按察使石谷公伯通之神主’”可见,到清末青莲寺(庙宇六十年代才拆迁)中仍供奉盼著吴伯通的神位,并保存著康熙时知州王廷举青莲寺题写的“儒释增辉”匾额。

在宣统《广安新志》氏族志中记载:“据光绪《广安州新志》记载:“望溪乡蒙溪吴氏:吴氏明旧籍,世居州北蒙溪。明时有伯成者,袭职指挥。后有一品,明云南督摽中军副将,赠武略将军。本朝康熙初,品子明仕,贵州云南都司,十九年(1860)任川北镇副将。因征滇黔受伤,卒,赠武功大夫。仕子登举,贵州守备,赠武德将军,嘉庆初仕,贵射洪讯把总。今其裔居濛溪。

荣禄乡龙溪里吴氏:吴氏旧志,其先本湖广之通城县人。元末有天寿者,辟红巾贼乱,卜居广安州北龙溪里,家焉。子海,海子友能,能子辅,封大理右评事。生子三,长伯祥,任知县;次伯通,进士大夫,大理右评事,河南按察佥事,提督学政,浙江副使,云南按察使,贵州镇巡;三伯淳,乡举,淮安府教授。通子荐,明经进士。今青莲寺其故宅。族党无考,或曰举人文泽其裔也。未详厥审其墓。在青莲右鹄山父辅第淳均在焉。”。上面两支吴氏均为前锋区吴氏始祖吴天寿后代。

目前已知前锋吴氏主要分布在前锋区观塘、广安区金广、东岳、马坝第地,外迁有陕西汉中、城固县等地。这些分支因改革开放外出定居分布于全国各地。

友情提示】天下吴氏网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客观真实报道,坚持不站队,保持正确的主观立场,以弘扬至德精神!传播吴文化为主旋律!只要你姓吴,只要你是正能量的来稿,我们都欢迎!

相约天下吴氏网》主题歌 作词∶吴蜀丰 作曲演唱∶吴仕长

吴氏文化正能量,至德精神在弘扬。开拓进取创辉煌,谱写时代新篇章。

三让高风孔圣赞,第一世家史记传。天上有口遍天下,家风传承树典范。

我是吴氏好儿郎,仁爱谦让传万代。相约天下吴氏网,因为有你更精彩!

来稿要求图文分开打包,〔因人力有限不接受微信图文供稿〕

投稿公共邮箱:905080184@qq.com

联系人吴蜀丰 电话: 18883313913 

责任编辑:吴蜀丰

0

【友情提示】天下吴氏网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客观真实报道,坚持不站队,保持正确的主观立场,以弘扬至德精神!传播吴文化为主旋律!只要你姓吴,只要你是正能量的来稿,我们都欢迎!
《相约天下吴氏网》主题歌作词:吴蜀丰作曲演唱:吴仕长

吴氏文化正能量,至德精神在弘扬。开拓进取创辉煌,谱写时代新篇章。
三让高风孔圣赞,第一世家史记传。天上有口遍天下,家风传承树典范。
我是吴氏好儿郎,仁爱谦让传万代。相约天下吴氏网,因为有你更精彩!

来稿要求图文分开打包,(因人力有限不接受微信图文供稿)
投稿公共邮箱:txw4006935168@163.com
联系人吴蜀丰电话:18883313913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 天下吴氏网招聘|
版权所有 天下吴氏网 电话: 18883313913 | 电子邮件:txws4006935168@163.com   023-62795070 
媒体支持:中国报道网 合作媒体:重庆报道网 | 泰伯文化传媒(重庆)有限公司独家营运
常年法律顾问吴彭龄执业证号码:13202199210937510 江苏仁勤律师事务所
地址:重庆市巴南区融汇大道7号1-13-10 |备案号:渝ICP备1501165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