箬横镇东马村杨林里村民陈献堂虽已去世30年之久,但其下一代艰苦奋斗、相亲相爱的故事在当地仍小有名气。
近日,在古稀老人陈明洲(陈献堂三儿子)的带领下,陈献堂后裔四代同堂,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寻根问祖活动。“不仅让下一代知道自己的根在哪儿,也圆了我多年来家人团聚的心愿。”陈明洲说。
“树聚杨林秋意浓,寻根四代喜相逢。五爷畅叙当年事,悼念陈公承祖风。”陈明洲还写了一首诗,表达家人团聚的喜悦之情。
艰苦奋斗,子女各有出息
陈献堂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8岁那年,父亲病故,母亲难以维持生计,忍痛将他送到箬横镇坭城村的一户富人家里当放牛娃。陈献堂为人老实,勤劳又肯吃苦,一起做长工的朱克宝将女儿朱姐许配给了他。陈献堂27岁那年,与朱姐结婚,育有四子一女。陈献堂主外,朱姐主内,一家人的日子虽然过得清贫,但很幸福。
夫妻俩吃苦耐劳,在一户富人家做长工时,看到东家孩子们都上学识字,意识到读书才是自家孩子的出路。于是,他们将辛苦赚来的钱都供孩子们上学,并教育他们做人要诚实善良、脚踏实地。陈献堂认为,一个人不论出身和背景,都可以选择成为一个更出色的人。在他的教育下,儿女们各有各的出息。
长子陈夏生出生于1931年,品学兼优的他考上温岭简师,曾担任箬横白峰晋岙里小学教导主任、校长,育有四子。二子陈继明从医,曾在黄岩横街医院当过医生和院长,后来任我市第四人民医院院长、党支部书记兼卫生局党组成员,育有两儿一女。长女彩清出生于1940年,丈夫是军人,后来随军在萧山化建公司上班,现夫妻已亡故。
1941年,陈献堂在岳父的资助下,从殿后迁至杨林里,买了一间两层木结构房屋,后又买了一亩水田,从此建家立业。1942年,他的三子陈明洲出生。陈明洲毕业于温岭师范普师科,当过小学教师、中学教师,曾担任乌沙公社、山前公社(今箬横镇)党委委员,新河区中心小学校长、党支部书记,市总工会教育工会专职干部等职务。
1948年,陈献堂与朱姐生第四子。同年8月,朱姐病故,陈献堂独自一人,难以抚养。无奈之下,经人介绍,陈献堂将其送到石塘的一户人家抚养,取名张文德。1950年6月,陈献堂续娶朱妹为妻,朱妹与前夫有一个女儿,名叫吴领娇,后改名为陈领娇。领娇是具有高级职称的小学教师,后与陈明洲结为夫妻,可谓亲上加亲,两人育有两儿一女。1951年,陈献堂与朱妹生了一对龙凤胎:男的叫陈明德,育有两个儿子;女的叫陈娇妹,嫁给殿后朱寿富为妻。
如今,陈夏生已经86岁,陈继明85岁,就连陈明洲也已76岁,有了曾孙。陈家四世同堂,人丁兴旺,共有95人。
相亲相爱,教导下一代做有用之人
陈献堂在世时,时常教育子女们要相亲相爱。在那个日子清苦的年代,他的儿子们互相扶持。“哥哥和嫂嫂都是教师,我上学时就住在他们家里,学费也是他们帮我付的。”陈明洲很感恩大哥一家对他的照顾,他心里也一直想着帮助自家的兄弟姐妹们。
张文德没读过什么书,靠做石匠维持生计,生活比较艰苦。1972年,陈明洲与张文德相认。在新河中心小学当校长时,陈明洲把张文德的儿子张启翔带在身边照顾,经过精心栽培,张启翔考上了大学,毕业后在医院工作,现在是一名化验师。后来,陈明洲又把自己在太平街道西门外造的两间通天三层楼低价卖给张文德,可见兄弟情深。
对同父异母的弟弟陈明德,陈明洲也是照顾有加。陈明洲将他的两个儿子带到温岭,找了修摩托车和补轮胎的工作。现在,兄弟二人均已自己开店,生意很好。
陈明洲妹妹陈娇妹的独子朱林军因小血管破裂病情垂危,陈明洲和兄弟及孙子辈们出钱的出钱,出力的出力,帮他凑足手术费渡过难关。朱林军痊愈后,买了一艘运输船,做起了运输的生意。后来,朱林军突发重病去世,欠下巨额债务。陈氏家族,以陈夏生、陈继明、陈明洲等五房牵头,加上亲戚帮忙,大家齐心协力凑钱,帮他还债。这件事在当地成为一大美谈。
除了相亲相爱,他们还秉承陈献堂的教育理念,教导下一代做有用之人。后代当中,有教师,有医生,还有从商的,一个个都挺有出息。
不忘根本,古稀之年编写《陈氏春秋》
陈明洲是《温岭教育志》的编辑,文笔不错。退休后,他心系家族,总想着为这个大家庭做点什么。后来,他的同事陈人斋老先生编写了《云浦陈氏》,记录的是该村陈氏子孙的家谱和故事。“我想为自己家写一本书,记录从父亲那代开始的故事,这本书一代代传承下去,让兄弟各房后裔了解家史,并把各房的家谱续写下去。”有了这个念想以后,陈明洲酝酿了好几年,于2017年12月提笔写书。
《陈氏春秋》共有7章节,80页,不仅有陈氏家庭的渊源,还有陈献堂迁居和娶妻生子、教子成才的故事。“书里部分节选了《云浦陈氏》的内容,其中还包括我的个人摄影诗集,更多的是我们家的故事和家训。”陈明洲说,家庭是社会的细胞,良好的家风,必然会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从我父母亲开始,我们家就有重视家风的传统,看重亲情,严于教子。写这本书,也是希望后代继承和发扬这个优良传统。”
10月5日,陈明洲一家开展寻根问祖活动,陈明洲给后辈们每人都送了一本。
四代同堂,弘扬家风正能量
说起这次寻根问祖活动,也是有起源的。陈夏生的儿子江方华是原贯庄乡小学校长,今年61岁,已从横湖小学退休。“父亲中风好几年了,我知道他最大的心愿是回到生他养他的故乡再看看。”江方华说,要是把他的兄弟及其后代都叫上,来个家庭大团圆,父亲肯定会很开心。一个多月前,江方华将这个想法告诉了陈明洲,得到了他的鼎力支持。江方华负责联系人,陈明洲一起帮忙筹备相关事宜。当天,陈献堂5个儿子的后裔共50多人集中在箬横镇东马村杨林里。
“这是一次大家庭的聚会,为了表达对曾祖父的怀念,活动很有仪式感。父亲行动不便,但也来到了现场。”江方华负责主持活动。
陈继明先讲述了家史。“父亲和我的兄弟姐妹们勤劳简朴、艰苦创业,希望下一代要秉承家风,做新时代有用之人。”接着,陈明洲宣读《陈氏家训》,其内容是:“为吾民者,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夫妇有恩,男女有别;子弟有学,乡闾有礼;贫穷患难亲戚相救,婚姻死丧邻里相助;无惰农业,无习博弈,无好争讼;无以恶凌善,无以富欺贫。行让路,耕让畔,斑白者不提挈,则为礼仪之俗矣。”陈明洲在台上领读时,台下情不自禁地跟读,场面十分动人。
“《陈氏家训》是北宋时拟制的,直到现代仍然沿用。我父亲在世时,很看重这个家训,处处以家训为准则。”陈明洲说,希望后代们能熟记这些家训,并以家训要求自己。
陈俊豪是陈夏生的长孙,也是整个陈氏家族的长孙。“这次活动很有意义,我总算知道了自己的根在哪里,这让我特别有家庭使命感。回家后,我会教儿子背《陈氏家训》,也会把《陈氏春秋》当作宝贝一样珍藏起来。”陈俊豪说,他会把家族的故事和家风的正能量告诉下一代,希望他们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同时,陈俊豪也组建了家族微信群,虽然大家各有各的事业和家庭,但希望平时能多加联系,互相帮助,把上一代的精神传承下去。
一家人手里捧着《陈氏春秋》一书,在原来的旧址合影,定格下这幸福的团聚瞬间。
良好家风,涵养文明风尚
家风,也叫门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
知礼仪、重家风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古人云:“家之兴替,在于礼义,不在于富贵贫贱。”因良好家风而赢得赞誉的古今名人不胜枚举。宋朝姚氏在其子岳飞背上刺下“精忠报国”四个大字,后来岳飞随副元帅宗泽上战场,多次打败金军,成为著名的抗金英雄,为历代所敬仰。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习近平总书记曾谆谆教诲。
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也曾经说过:“我真正的老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这种生命的教育,奠定了一个人今后的人生坐标,起到终身的作用。可见,好的家风如同无声的教诲,助人立德立言、成人成才,让后人铭刻在心、代代受益。
家风就像一种无形的力量,在日常生活中影响孩子的品行,塑造着孩子的人格。“小时候,父母亲就时常教导我,做人要堂堂正正,乐于助人,兄弟间要相亲相爱。”陈明洲和他的兄弟们将“相亲相爱”的家风代代相传,深深地影响着后代。
好的家风需要一代又一代传承下去。翻开《陈氏春秋》,家训7条,是北宋时就曾拟定的,箬横镇云浦陈氏子孙们以此为家教准则,并沿用到现在。
熏陶和浸染是家风传承的最主要方式。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成效虽慢,但一旦内化于心,外化为行动,将成为难以动摇的立场和坚不可摧的意志。因此,端正家风,在清明节、春节等节点,结合传统节日适时强调家风的重要性,使家风建设成为常态,不失为一种可行之法。
【友情提示】天下吴氏网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客观真实报道,坚持不站队,保持正确的主观立场,以弘扬至德精神!传播吴文化为主旋律!只要你姓吴,只要你是正能量的来稿,我们都欢迎!
《相约天下吴氏网》主题歌 作词∶吴蜀丰 作曲演唱∶吴仕长
吴氏文化正能量,至德精神在弘扬。开拓进取创辉煌,谱写时代新篇章。
三让高风孔圣赞,第一世家史记传。天上有口遍天下,家风传承树典范。
我是吴氏好儿郎,仁爱谦让传万代。相约天下吴氏网,因为有你更精彩!
来稿要求图文分开打包,〔因人力有限不接受微信图文供稿〕
投稿公共邮箱:905080184@qq.com
联系人吴蜀丰 电话: 18883313913
责任编辑:上官慧慧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
天下吴氏网招聘|
版权所有 天下吴氏网 电话: 18883313913 | 电子邮件:txws4006935168@163.com
023-62795070
媒体支持:中国报道网
合作媒体:重庆报道网 | 泰伯文化传媒(重庆)有限公司独家营运
常年法律顾问吴彭龄执业证号码:13202199210937510 江苏仁勤律师事务所
地址:重庆市巴南区融汇大道7号1-13-10 |备案号:渝ICP备1501165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