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吴氏欢迎你!

位置>主页 > 祠堂福地 >

古井镇文楼吴氏宗祠 新会现存最高祠堂

发布时间:2019-02-13 09:30 来源:天下吴氏
古祠就坐落于文楼村内的茶山脚下,这里视野开阔,更显得古祠气势恢宏,极具规模。

古祠就坐落于文楼村内的茶山脚下,这里视野开阔,更显得古祠气势恢宏,极具规模。

在整座宗祠后方,还建有一座八角塔,名唤文炳阁,被称为文楼的“文笔”,文炳阁作为

在整座宗祠后方,还建有一座八角塔,名唤文炳阁,被称为文楼的“文笔”,文炳阁作为 “虎尾”,与前后低、中间高的古祠组成“供虎拱腰”之势。

雕刻的花卉、壁画虽因年代久远而显得有些陈旧,但正因为这些岁月痕迹,更显韵味。

雕刻的花卉、壁画虽因年代久远而显得有些陈旧,但正因为这些岁月痕迹,更显韵味。

古祠内部很宽敞,中座挂有“崇让堂”的牌匾。

古祠内部很宽敞,中座挂有“崇让堂”的牌匾。

文楼吴氏宗祠是当地吴氏家族的根,伫立乡间,守护着一方净土,寓意吉祥,庇佑后人。

文楼吴氏宗祠是当地吴氏家族的根,伫立乡间,守护着一方净土,寓意吉祥,庇佑后人。

在新会区古井镇文楼村,有着这样一座古祠,被誉为新会现有最高的祠堂。古祠建筑精美,极具规模,更重要的是,它是当地吴氏家族的根,伫立乡间,守护着一方净土,庇佑后人。它就是文楼村吴氏宗祠,已逾百年历史,历久而弥新。2010年,“文楼吴氏宗祠”被列为江门市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

记者走访

祠堂中座高逾13米

近日一早,记者就驱车来到文楼村,穿过古色古香的牌楼,沿着整洁的乡道一路前行,很快,就看到一处开阔的小广场,广场中央伫立着的,就是“新会最高祠堂”吴氏宗祠,又名太祖祠、崇让堂。

古祠坐落于文楼村内的茶山脚下,视野开阔,更显气势恢宏。古祠布局为三进三开院落,每进的宽度相同。从外面看,最先映入眼帘的是古祠大门上方“吴氏宗祠”四个刚劲醒目的石刻大字。青砖墙壁十分光滑平整、坚固亮丽,用磨灰砌成的砖缝窄薄如纸,精湛的砌墙工艺堪称一绝。

走进第一进,貌似与一般祠堂并无太大差别,但再看第二进,也就是中座,则异常宽敞。据悉,这里高达13米多,前方4条粗大的坤甸圆角方柱作为主柱就有10.7米高,让人惊叹。据了解,一般的祠堂高度不超过10米,而吴氏宗祠的高度在岭南祠堂传统建筑中实属罕见,这样的独特设计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研究价值。有趣的是,在整座宗祠后方,还建有一座八角塔,名唤文炳阁,文炳阁与宗祠遥相呼应,高约28米,为吴氏宗祠建筑群的组成部分,被称为文楼的“文笔”,而文楼村也确实历来人才辈出,文风鼎盛。

吴氏宗祠建筑构造非常有特色,内部修饰也是大有讲究,处处透着岭南传统建筑的精致。在宗祠的每一处,都可以看到做工精细妙绝的木雕、石雕、砖雕、灰塑等岭南古典建筑传统艺术装饰。错落有致的白瓦屋顶、灰黑的墙椽和石雕的人物、木雕的花卉、壁画虽因年代久远而显得有些陈旧,但正因为这些岁月痕迹,更显韵味。

乡风民俗

呈“伏虎拱腰”之势

或许大家都有疑问,为什么文楼吴氏宗祠的建筑风格如此独特呢?前后低,中间高,还有一高塔在后方,这是为何?

记者在文楼村中走访,尝试一探究竟。原来,关于文楼吴氏宗祠的独特建筑构造,在村中一直流传着一种说法:从风水布局和建筑造形上,古祠是取“伏虎拱腰”之势,因此,中座要比前后座高近一倍,前座祠堂门口被称之“虎口”,文炳阁为“虎尾”。对照着传说,再从不同方位细细观看,古祠的整体造型与“伏虎拱腰”确实有神似之处。

记者还了解到,吴氏宗祠门前广场的北面立有旗杆夹,旗杆夹又叫功名夹,是乡中出了举人用来升旗用的,证明文楼族人人才辈出的说法。在广场西边,有一口“风水”井,井水清澈甘甜,据说是为“虎”提供水源之用。而且,本来距离宗祠约千米的西北面,建有一座八角形小塔,叫“奎阁”,族人称它为“虎轭”,但已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惨遭拆毁。据文楼村的长者从风水学的角度介绍,吃饱了的老虎有水喝,还有“虎轭”的牵制,其虎则善。

有文献记载,原本的文楼村太祖祠为四进,始建时间不详。清朝光绪年间,族人重修宗祠,请吴松江按照风水学重新设计建造为三进,坐向也有所不同,并在宗祠后加建一塔,以祈祷风调雨顺,庇荫后人,氏族繁盛。

后人说祠

对文楼教育贡献很大

吴氏宗祠,是文楼村吴氏族人共同的根,而历经岁月洗礼,古祠的用途也几经变化,当然,文楼村人对古祠的深厚感情则永不改变。

据在文楼学校退休的吴耀汉校长介绍,最初,吴氏宗祠也与一般祠堂一样,是氏族祭拜祖先、处理事务的重要场所。从前,古祠中座大堂是吴族父老乡亲议事、为族人排难解忧和调解民事的地方,族人称为“上祠堂”,中座大堂正面,设有供奉先祖牌位的大神台,让族人四时敬拜列祖列宗。

在民国期间,吴氏宗祠除了具有一般祠堂的作用外,文楼乡亲吴步蟾等进步知识青年,于民国三年(1914)创办了“文楼高等小学校”,便利用吴氏宗祠后座和两侧作为学校教室。后来,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初,古祠曾一度作为古井地区大粮仓,宗祠的墙壁均用灰水涂抹,精美的壁画被掩盖住了,但也得以保存下来。之后,古祠又重作学校课室和老师办公场所。1989年,文楼学校新教学楼落成后,吴氏宗祠才完成它的办学使命。

而这时,用途几经转变的古祠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内部结构略有拆改,虽大致上保存了古祠的建筑,但面貌却大有改变。面对如明珠蒙尘的古祠,文楼村民很是痛心,经过族中商议,族人决定,必须担起保护宗祠的责任。2007年,吴氏宗祠重修工程正式开始,工程得到文楼海内外乡亲的鼎力支持,在筹资期间掀起了一个又一个捐款热潮。2008年7月6日,修缮工程通过工程验收,至此,吴氏宗祠终于重焕光彩。

活化亮点

打造乡村游重要一站

来到文楼吴氏宗祠,除了雄伟有气势,记者走进古祠的第一印象就是整洁干净,古祠内部显得空旷,但所有物品都摆放得井井有条。记者得知,祠堂的管理委员会在正常运作,请来了专人管理祠堂,每天上午8:30左右开门,下午5:00左右关门,方便群众到祠堂参观、活动。这也体现着文楼吴氏族人对于宗祠的呵护。

吴氏宗祠,在文楼村人的心目中一直是一方殿堂。每当节日或者是家有大事,族人都会前来祭拜,由于文楼是著名的侨乡,因此吴氏宗祠也成为海内外吴氏族人寻根问祖的必到一站。

如今的吴氏宗祠,因为保存得当,俨然成为村中的地标,也是村中举行庆典等活动的重要场所。2008年11月,宗祠重修落成庆典和表彰活动就在这里举行,当日,文楼村的内外乡亲和来自中山、吴川、湛江的宗亲代表等2000多人参加活动,筵开200多席,大家欢聚一堂,把酒谈心,那热闹的场景现在仍为村中人津津乐道。

如今,乘着乡村游发展的东风,文楼村也计划要开辟独具本土特色的游玩路线,吴氏宗祠理所当然成为重要的一环。祠堂管委会人员表示,吴氏宗祠建筑独特,寓意深远,而且象征着氏族精神,极具历史文化特色,这样的明珠,应该被世人所认识。

专家评说

江门市地方文史研究专家林福杰:

古祠活化仍需承接“文”字展开

文楼,清康熙县志、乾隆县志皆作“门楼”,相传明洪武十九年(1386),吴姓先祖从福建来此立村,曾露宿邻村仕路的门楼下,族裔为纪念先祖而取名。“门”“文”土语谐音,后避俗改今名,清道光志县(1840年)已见“文楼”。

“文”字之改改出了特点,文运勃兴了。村人吴铁梅(1827—1890)同治三年(1864年)中举,渐成为晚清新会文化名人,他一生育才逾千,新会名士谭镳、李淡愚、林仲肩等皆出吴门。在上升的“文气”中,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重建文楼吴氏宗祠,翌年又在祠后添建“文炳阁”——新会习俗视文塔为“文笔”。祠的主厅高逾13米,祠内画12幅壁画,挂宋代理学家朱熹像,民初以“崇让堂”堂号为名创办学校,民国七年(1918年)创刊《文楼乡音》,这些无一不是围绕“文”字,突出自己的文化亮点。人说该祠出文人多,曾任新华社社长、人民日报总编辑、广电部长的吴冷西(1919—2002)这样的大文豪,亦出自该族。

该祠的活化仍需承接“文”字展开。祠堂够高够大,门前有小广场,这样的好地方应多组织开展文化活动;有吴铁梅、吴冷西等名人,要多加研究、宣传,发挥名人效应;祠堂装饰工艺精美、文化亮点突出,是开始乡村旅游的好地方,可与本村文炳阁、接龙桥、村闸门楼、沙堤古庙、吴冷西故居等整合为旅游资源。

友情提示】天下吴氏网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客观真实报道,坚持不站队,保持正确的主观立场,以弘扬至德精神!传播吴文化为主旋律!只要你姓吴,只要你是正能量的来稿,我们都欢迎!

相约天下吴氏网》主题歌 作词∶吴蜀丰 作曲演唱∶吴仕长

吴氏文化正能量,至德精神在弘扬。开拓进取创辉煌,谱写时代新篇章。

三让高风孔圣赞,第一世家史记传。天上有口遍天下,家风传承树典范。

我是吴氏好儿郎,仁爱谦让传万代。相约天下吴氏网,因为有你更精彩!

来稿要求图文分开打包,〔因人力有限不接受微信图文供稿〕

投稿公共邮箱:905080184@qq.com

联系人吴蜀丰 电话: 18883313913 

责任编辑:上官慧慧

0

【友情提示】天下吴氏网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客观真实报道,坚持不站队,保持正确的主观立场,以弘扬至德精神!传播吴文化为主旋律!只要你姓吴,只要你是正能量的来稿,我们都欢迎!
《相约天下吴氏网》主题歌作词:吴蜀丰作曲演唱:吴仕长

吴氏文化正能量,至德精神在弘扬。开拓进取创辉煌,谱写时代新篇章。
三让高风孔圣赞,第一世家史记传。天上有口遍天下,家风传承树典范。
我是吴氏好儿郎,仁爱谦让传万代。相约天下吴氏网,因为有你更精彩!

来稿要求图文分开打包,(因人力有限不接受微信图文供稿)
投稿公共邮箱:txw4006935168@163.com
联系人吴蜀丰电话:18883313913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 天下吴氏网招聘|
版权所有 天下吴氏网 电话: 18883313913 | 电子邮件:txws4006935168@163.com   023-62795070 
媒体支持:中国报道网 合作媒体:重庆报道网 | 泰伯文化传媒(重庆)有限公司独家营运
常年法律顾问吴彭龄执业证号码:13202199210937510 江苏仁勤律师事务所
地址:重庆市巴南区融汇大道7号1-13-10 |备案号:渝ICP备1501165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