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吴氏欢迎你!

位置>主页 > 寻根问祖 >

踏上故土闻乡音叙乡情解乡愁!海内外高明籍乡亲寻根问祖

发布时间:2019-02-19 09:42 来源:佛山在线

35岁的她,第一次从海外回到高明,聆听最地道的乡音;60多岁的他,回到曾经熟悉的家乡,惊叹于高明日新月异的变化;年近90岁的她,不顾舟车劳顿,毅然决定踏足故土……昨日,来自海内外各地的高明籍乡亲跟随着父辈的足迹,分别到四个镇街寻根问祖,聆听家乡的故事。

昨日,海内外高明籍乡亲与家乡的百岁老人合影。

79岁的夏东开(中)特意带上儿子、儿媳和孙女一起回家乡。

“荷”家团聚“莲”动世界乡情

36年前,正值恢复建制第二年的高明,还是西江边上一个一穷二白的新县城。那一年,出生于荷城仙村的谢永昌,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申请赴澳门工作和生活。

谢永昌至今仍清晰地记得,当年20多岁的自己,从乘坐渡船到换乘公交车,几乎耗费了一日一夜,才顺利踏足澳门的土地。36年后的今日,担任澳门高明联合商会副会长的他,仅花费了一个半小时就从澳门回到故乡。

尽管每年都会回到高明探访亲友,但像如此大规模的全球恳亲大会,谢永昌也是第一次参加。昨日,谢永昌与近百名同样来自于荷城街道的乡亲共同踏上寻根之旅,用脚步去丈量家乡的变迁。

在佛山市海天(高明)调味食品有限公司,一条条智能自动化生产线引起了谢永昌等一众乡亲的共同关注。谢永昌说,阔别家乡许久,高明的高速发展远远超乎了他的想象,只能用“飞速”二字来形容。

谢永昌回忆,在他离开高明赴澳门生活的时候,东亨村一带还是一片荒芜之地。沧江工业园区建设后,更是吸引了海天味业等一大批企业落户。从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到现代化产业的引入,这一切都是高明近十余年间发展的重要缩影。

这样的变化也引起不少乡亲的共鸣。出生于荷城伦埇村的黄坤明,对于高明近年来的变化也是深有感触。2000年前后,黄坤明在河江片区曾做过服装和房地产的生意。当时的高明,还是处于发展的爬坡阶段。

赴港定居10多年后,担任香港红星贸易投资公司总经理的黄坤明,再次踏足西江新城等地后,他感受最明显的便是城市发展的日新月异,处处充满着发展的机遇。

“现在高明整座城市,不管是产业还是民生事业,规模都明显比过去增大了很多,尤其是珠三角新干线机场等重大交通设施的建设,也为高明带来更多的潜能。”黄坤明说。

黄坤明表示,作为香港高明同乡会的成员和中国海外联谊会常务理事,自己也希望日后能够让更多在港澳台和海外地区生活的乡亲认识高明、了解高明今日的发展,链接更多的资源,共同为家乡的建设出力,支持家乡的发展。

感叹高明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之余,浓浓的乡里乡情也是一众荷城乡亲们对此行最大的感受。“高明是我们的家,无论我们走得多远,这个都是我们的精神家园。”澳门高明同乡会会长、澳门麒麟集团有限公司总裁黄灿文说。

黄灿文说,家乡的那种情怀是相传的情怀、纽带的情怀、文化的情怀,所谓的乡亲乡情就是老家的老祠堂、祖祖辈辈休养生息的地方,不管走多远,自己都是高明人。

在昨日的寻根之旅中,100余名荷城旅外乡亲还赴盈香生态园等地参观,了解高明的变化。

昨日,海内外高明籍乡亲重温家乡角仔制作。

游子千里梦 杨和桑梓情

闻乡音,叙乡情,解乡愁。昨日,高明恳亲大会50名杨和旅外乡亲聚首杨和,他们寻根谒祖,领略家乡变迁,一圆荣归故里的梦想。

传统竹编鸡笼让寻根的乡亲忆起往日生活情景。

空气能热水器、太阳能电板、中央热水系统……在寻根之旅中,杨和旅外乡亲们率先走进位于杨和的广东万和电气有限公司,眼前先进的新能源家用电器,以及以“技术创新”贯穿万和发展的理念,让乡亲们称叹。

杨和镇镇长朱立坚向海内外高明籍乡亲介绍万和电气新能源产品。

万和等大企业扎根杨和,带来迅猛的经济蜕变。澳洲佛山联谊总会高明区会长杜伟明十分感慨:“1973年我第一次随父回家乡,当时交通极其不便,又搭船又坐自行车,舟车劳顿才回到杨和。”杜伟明回忆,当时杨和经济发展落后,乡路泥泞,更谈不上有大企业和高楼大厦了。

去年,杨和清泰村杜氏大宗祠落成。时隔三四十余载,杜伟明返回故里,被杨和翻天覆地的变化所震惊,“两横一纵”的交通路网形成,杨和从农业大镇蜕变成工业重镇,逐步优质化的营商环境和城镇配套,让杜伟明心情激动。

“我当时就想要为杨和的发展助力。”杜伟明说,藉着高明区恳亲大会契机,特意带上禅、南、顺等区域的澳洲佛山联谊总会会长及企业家,了解杨和经济发展趋势,建议他们在高明投资发展。此外,回到澳洲后,杜伟明亦将在澳洲联谊总会下辖商会积极宣传杨和,促进澳洲与杨和搭建交流平台,为杨和创造更多商机。

翻阅杨和近年的经济数据,内心同样泛起波澜的,还有香港和生拼图纸品厂董事杜房有。在他的回忆中,祖辈从杨和前往塔门已有200余年,三十年前父辈寻根问祖回到故乡,让自己第一听说了这片家园的故事。加上近年来随着回乡次数越多,杜房有对这片土地的感情越深。

“珠三角新干线机场正在加紧建设,形成海陆空水的交通格局,这样的机遇与环境,让杨和未来面临重大发展契机。”杜房有说,深圳产业溢出效应日显,杨和作为珠三角腹地,正是承接深圳产业外溢的好时机,自己在深圳开办的厂企也随之外迁东莞,目前,正计划在杨和投资建厂,为杨和经济发展添砖加瓦。

“根在杨和,情在杨和,我非常愿意与家乡人一起参与到杨和经济发展中。”杜房有建议,杨和发展固然突飞猛进,但人口较少,应补齐产业链、吸纳人才,以政策吸引中小企业落地扎根。

“杨和未来可期。”塔门杜氏宗亲会理事长杜天生说,1984年,他第一次踏足杨和,当时远比想象中荒芜落后,不曾料想转眼间,昔日稍显落后的农村之地,已经蜕变成美丽的城镇,接下来,回到塔门将组团企业家回杨和调研,争取能够以己之力反哺家乡,为家乡谋发展创大业。

在昨日的寻根之旅中,杨和旅外乡亲还走访杨梅丽堂蔬菜专业合作社、杨梅小学以及住友富士电梯有限公司等地参观调研。

对故土的渴望 距离无法阻挡

今年79岁的夏东开是日本广东要明鹤同乡会名誉会长,祖籍明城镇石咀村,这是他第六次回到家乡。与过去五次回乡不同的是,这次他特意带上了儿子、儿媳和孙女一起回家。

驻着紫色的拐杖,戴着一副老花镜,头发斑白,夏东开虽然是在日本出生长大,却能讲一口流利的中文。夏东开说,他的父亲夏成登,13岁从明城石咀村来到日本,经历地震等磨难后,在中华街开办餐馆、办公大楼,一家人的生活才逐渐好转。生活变好后,夏成登捐资兴建石咀小学,成为当时高明设施最完备的乡村小学。石咀小学落成庆典当天,年过八旬的夏成登,不顾年老体弱,坐着轮椅回到故里。

“我的父亲很注重教育,无论生活有多艰难,他都坚持把我送到中华学校念书,并教导我学会家乡话。”夏东开说。而父亲逝世后,夏东开也继承了其遗志,爱国爱乡,主动回乡建学校、修祠堂,造福乡亲,并多次组团带着新生代回乡寻根。

“我已经将近80岁了,年纪很大了,不知道还有多少次返乡的机会。这次带着儿子、儿媳和孙女回来,就是希望他们不要忘记自己的‘根’,不要忘了家乡。”夏东开说。

夏东开的儿子夏建言,同样会说中文。他说:“我15年前曾经回来家乡一趟,这次感到家乡的变化非常大,修了高速公路和高楼,没想到有这么快的发展。”夏建言说,他希望能记住家乡的变化,并如父亲一样,对下一代细心教导,无论身在何处,都不要忘了家乡的亲人。

对于长期旅居海外的游子来说,受各种原因限制,寻“根”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今年81岁、旅居马来西亚的华侨谭国鸿,在去年才找到了自己的家——明城镇濠基村。

谭国鸿是马来西亚当地一名退休的老校长,他的父辈早在上世纪已经移居马来西亚。但不幸的是,由于父亲早逝,他对家乡毫无印象,谭国鸿一直没有回过濠基村,对家乡具体位置、亲人、发展情况等更是一片空白。

去年10月,在多方的帮助下,谭国鸿与马来西亚当地宗亲取得联系,经照片相认后,与濠基村村民取得联系,找到了亲人,还找回了祖屋的原址。“去年回家后,父亲一直在内心思念着家乡。后来政府就透露了今年高明要举办恳亲大会的消息,我们得知后十分兴奋,决定今年继续回乡,回来探望亲人。”谭国鸿的儿子谭毅斌说。

谭国鸿说,这次回乡他的行程满满,除了参加恳亲大会开幕式、与各地乡亲一同参观明城景点外,他还计划与儿子一同,回到濠基村多待一段时间,与亲人聊聊家常,谈谈家乡的变化和建设。日后,他还计划多点回家与亲人团聚,为家乡发展献计出力。

虽别家乡数十载 心系故土永不变

陆炳雄走在珠塘小学的门前,几十年的变化仿佛就在眼前:往如今长满野草的小道望去,还能想起当初参加仪式的自己。1986年,陆炳雄回乡参与珠塘小学落成开幕仪式。日后他久居加拿大打拼出一番事业,但再也没有回过家乡。

几十年来,陆炳雄时常听人谈起家乡的变化,自己也期盼着能有一日回到珠塘村看看。昨日,陆炳雄带着家人一起回到了更合镇珠塘村委会珠塘村,更特意去到珠塘小学,回忆当年小学落成的点点滴滴。

“这是二姑婆,这是三叔公……”原以为会因为久别而出现尴尬的疑虑,在陆炳雄一行进村的时候就被打消了。乡亲们放起了鞭炮,摆好了桌席,热情欢迎着这位从加拿大回来的乡亲。陆炳雄的亲人们紧紧地握住他的手,一边介绍村民,一边谈起家乡几十年来的变化。分离数十年没有成为他们沟通的阻碍,乡情的羁绊反倒让他们无所不谈。

陆炳雄年近九十的老母亲这次也一起回到了家乡。几十年没有回乡的老人依旧对曾经的乡亲存有印象,有乡亲拿出十余年前在香港相见拍下的珍贵照片,与老人慢慢诉说后来的经历。老人说,当自己听到高明要举行恳亲大会的时候,自己就马上报了名,过万公里的距离,十多个小时的航程都不能打消她回乡看看的念头。

陆炳雄的父亲早年在香港经商,心怀故乡的他上世纪70年代为珠塘村购置了一批拖拉机、汽车以及彩电,还捐资参与了珠塘小学的迁建。正是在参加珠塘小学落成开幕仪式后,陆炳雄一别家乡30多年。

昨日的故地重游,陆炳雄特意到珠塘小学走一走。在看到停办已久的小学门旁,写着的迁建引言上还留有父亲捐资的名字时,陆炳雄马上拿出手机拍摄下来。“我记得当时学校后面还是农田。”陆炳雄一边和乡亲交谈一边拿着手机拍照,不放过可以记录家乡变化的任何机会。

“我能回到家乡,感到非常的高兴。”61岁的陆炳雄与每一位上前问好的乡亲握手,向乡亲们多了解这些年的变迁。他说,看到当年和自己差不多大的亲戚如今都几代同堂了,自己非常高兴。高明和更合的变化非常大,日后随着交通不断发展,家乡的发展就会越来越好,海外乡亲返乡也会更加便捷。

离乡数十年的陆炳雄还牵挂着家乡的建设。在探访过程中,陆炳雄看到祠堂需要修葺完善,他当即和村民小组长进行沟通,提出自己愿意为祠堂的建设出一分力。他说,自己愿意为更多的海外乡亲返乡投资牵线搭桥,为家乡的发展尽自己一分力。“只要大家都尽一分力,家乡就会更美好。”陆炳雄说。

友情提示】天下吴氏网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客观真实报道,坚持不站队,保持正确的主观立场,以弘扬至德精神!传播吴文化为主旋律!只要你姓吴,只要你是正能量的来稿,我们都欢迎!

相约天下吴氏网》主题歌 作词∶吴蜀丰 作曲演唱∶吴仕长

吴氏文化正能量,至德精神在弘扬。开拓进取创辉煌,谱写时代新篇章。

三让高风孔圣赞,第一世家史记传。天上有口遍天下,家风传承树典范。

我是吴氏好儿郎,仁爱谦让传万代。相约天下吴氏网,因为有你更精彩!

来稿要求图文分开打包,〔因人力有限不接受微信图文供稿〕

投稿公共邮箱:905080184@qq.com

联系人吴蜀丰 电话: 18883313913 

责任编辑:上官慧慧

0

【友情提示】天下吴氏网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客观真实报道,坚持不站队,保持正确的主观立场,以弘扬至德精神!传播吴文化为主旋律!只要你姓吴,只要你是正能量的来稿,我们都欢迎!
《相约天下吴氏网》主题歌作词:吴蜀丰作曲演唱:吴仕长

吴氏文化正能量,至德精神在弘扬。开拓进取创辉煌,谱写时代新篇章。
三让高风孔圣赞,第一世家史记传。天上有口遍天下,家风传承树典范。
我是吴氏好儿郎,仁爱谦让传万代。相约天下吴氏网,因为有你更精彩!

来稿要求图文分开打包,(因人力有限不接受微信图文供稿)
投稿公共邮箱:txw4006935168@163.com
联系人吴蜀丰电话:18883313913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 天下吴氏网招聘|
版权所有 天下吴氏网 电话: 18883313913 | 电子邮件:txws4006935168@163.com   023-62795070 
媒体支持:中国报道网 合作媒体:重庆报道网 | 泰伯文化传媒(重庆)有限公司独家营运
常年法律顾问吴彭龄执业证号码:13202199210937510 江苏仁勤律师事务所
地址:重庆市巴南区融汇大道7号1-13-10 |备案号:渝ICP备15011658号-3